吳姵瑩心理師:用轉念,為生活帶來希望與力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昨天聽了趙守箴老師「身心平衡學:讓你成為身體的主人」,感覺收穫滿滿。趙老師提到「意念」是影響心情,也影響身體,更直接用例子體驗。

想像一下有一件事情你一直想做,但是你很害怕的。

現場有人提到「我想參加三鐵,可是我不會游泳,我怕自己淹死」,然後他把這句話複誦了三次,就發現自己身體越來越緊張,情緒也越來越絕望,對參加三鐵更是寸步難行。

接著只要你這樣轉念:「我想參加三鐵,而我還不會游泳,這是一個挑戰」,然後一樣把這句話複誦三次,就發現自己身體開始放鬆,又帶有一種甦醒的感覺,情緒也越來越激昂,因此開始想採取行動,去報名游泳,也感覺三鐵並不是不可行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只是簡單的轉念,你就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甚至改變行為,只要你有意識地看見,「你到底都怎麼想、怎麼看待事情」,「想法所帶給你的情緒」。我們經常下意識的複誦某一些想法百萬遍,而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陰鬱,行動越來越沈重,這經常與「我不喜歡我自己」、「我一定做不到,我是糟糕的」、「我好廢喔,我一點都不上進」等等負面自我評價有關,而只要我們願意去調整,就會為生活帶來希望和力量。

所以親愛的,其實大腦的特性就是「執行」,它無法「暫停」,所以當你覺得你想做的事情是「挑戰」,那你會升起應對挑戰的機制,接著去執行、學習與克服,但當你覺得那是「恐怖、不可能」的事情,那你也會「執行」這樣的信念,你無法讓自己不去想(暫停)這件事有多恐怖,你會無限放大,一直到你身心癱瘓為止。

 

轉念,以及意念的覺察,就能讓你成為身體的主人了。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愛自己,他人無法取代的四個練習

姵瑩老師新書推薦~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的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五堂課購買連結

★ 不單擁抱內在小孩,同時也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在大人」。
★ 各種互動式練習:從開始閱讀的那一刻起,就是安全感的練習!
★ 特別收錄:吳姵瑩老師親錄「內在小孩冥想引導」,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聆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我們活在一個外界刺激太多的瘋狂年代。平日的生活,從眼睛張開的那一刻起,從手機、電視、電腦來的訊息,就在刺激我們的感官去追逐這些資訊,然後我們上班、工作、忙於生活或家庭中的大小事,一直到夜晚,筋疲力盡的時候,可能都還在忙碌應付著瑣事;也難怪不少名人專家建議要大家在每天生活中,留一點空白的時間給自己,或是靜心、冥想、做自己任何喜歡的事情都好,當作是愛自己的一個練習;但,問題是,好難執行啊!有的人是太過忙碌,無法留下空白的時間,有的人則是留下空白的時間,會讓自己好焦慮、好罪惡。 閱讀全文〈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身心平衡學:用呼吸,與心碎的自己道別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難免有高低起伏的時候,但您是如何排解情緒呢?您知道當您不想面對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感受,轉而忽略或逃避時,是誰代替了自己來承受這些負面呢?你知道呼吸除了能釋放負面的情緒之外,也能夠帶來狀態和能量上的更新與提升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閱讀全文〈身心平衡學:用呼吸,與心碎的自己道別〉

失去感受的悲歌:如果你愛我,又為什麼不懂我的感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在心理諮商的工作裡,經常會遇到有人很困難去覺察自己的感受,每當我問到:「你看見他很難過時,你的感覺呢?」或者「當他這麼說時你有什麼感覺?」而往往他們的回應是沈默許久,接著緩慢地吐出幾個他們覺得是「感受」的詞彙。可能會說:「我覺得他其實可以不要想這麼多!」(這不是感受,這是對對方的建議)或者:「他這樣講很不厚道,虧我平時對他這麼好!」(這也不是感受,這是對對方的批評)。

失去感受,是很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當你失去感受,你除了難以連結自己的情緒,更難連結他人的情緒,因此經常在關係中的另一半陷入痛苦當中,你可能還覺得他「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痛苦?」而無法體會他痛苦當中的無助和恐懼。可是親愛的,多數人痛苦最大的來源,就是關係相處,或者關係當中是否感覺到連結和被愛,當你失去感受,你就如同穿上盔甲一般,難以靠近之外,別人也容易因為靠近你而碰出一身傷。(擁抱內在小孩:戴上「面具」的美麗與哀愁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失去感受的危險又在於,你可能很難從傷痛中復原,例如你失去重要的親人的失落和哀傷感,你會很努力地讓自己沒事,甚至看起來沒事,你會阻斷他人的協助不讓自己看起來脆弱,你會痛恨自己過了幾年還會感傷哭泣,而你會遺棄你的記憶,甚至拋下過往那些時光的自己,最終感覺自己的不完整,而急切地需要另一個人來完整或救贖自己,又或者因為自己的不完整,更加與人隔絕或厭世。你一定會想,究竟是什麼讓一個人失去感受甚至拒絕感受?當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把感受藏起來甚至遺失了?在實務工作上最常見的是:

1.經常看見他人崩潰或環境中情緒張力過大,例如父母經常吵架或家中有人有情緒、精神上長期的困擾,而沒有適當求助;
2.教養中情緒表達被拒絕甚至被斥責,而沒有被理解,例如當你因為很努力想要獲得某個獎項卻沒有得到,周遭的人就怒罵你不夠認真,而沒看見你的努力和失落。
3.自我保護以避面自己崩潰,可以暫時幫助我們度過某個激烈階段而完成某些事務,但長期而言卻會造成身心失衡,若這是習性,則可能跟第1.2點成因有關。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然而,很多人是在經歷情緒崩潰或者陷入身心病症候,才開始意識到感受和情緒的失聯的可怕,因為情緒黑暗面的出現會讓人痛苦,但它的反噬則讓人充滿負面思維甚至毀滅自己。當他們開始正視感受,經歷其糟無比的階段後,才真正打開感知,連結到內心深層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感受,而真正感覺到自由和採取行動為自己而活。(擁抱內在小孩: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所以親愛的,創造深刻的愛與連結,在愛裡讓對方感覺被懂,也感覺到對方對你的愛,是需要打開感受的。當你決定好要開放自己的感受,學會面對自己各式情緒,也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時,Melody Beattie在「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提到幾個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感受」進而照顧自己的方法

1.寫日記時,感受當下湧現的情緒
2.「要是」的遊戲。要是你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感受,並如此感覺不會讓你變成壞人,現在你的感覺如何?
3.找一個可靠、善於傾聽且接受你的人,用開放坦誠的態度,與他聊聊。

開放感受並不會讓我們一厥不振、失敗或變得糟糕透頂,雖然在初始階段會很不習慣,但要記得,是我們「面對感受的態度」影響我們,而讓我們感覺自己變得糟糕,也是這些態度影響我們去愛與被愛。親愛的,祝福你在開放感受時,更深刻地去愛。

延伸閱讀:愛情心理學:真正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