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喜歡陪伴或者是安慰人的朋友,心裡面可能有時候會有一種疑惑是:「我跟他聊天之後他說他好多了,可是他真的有好嗎?感覺他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沒有什麼改變啊?為什麼我都已經給他建議了,他還是不聽?」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喜歡陪伴或者是安慰人的朋友,心裡面可能有時候會有一種疑惑是:「我跟他聊天之後他說他好多了,可是他真的有好嗎?感覺他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沒有什麼改變啊?為什麼我都已經給他建議了,他還是不聽?」
作者:Psy-dectective 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從我接觸到心理學和心理諮商開始,常常會聽到別人說一句話:「說出來,比較好。」
我不確定這句話的來源,有多少人是接觸過一些心理學,受到精神分析所影響,因而有了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其實不了解心理學,只是單純地希望聽到對方的故事,好讓自己不再處於困惑的狀態中,因而對這句話這麼相信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到一所高職去帶同理心的課程,這一直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的能力。
親愛的,同理心是一種真實感受到對方的感受,並且願意開放不帶批判的去聆聽。當社會上越多人具備這樣的心態時,社會可以越祥和,不會充滿暴戾之氣,不會因為一個超車就開始對人逼車,會有更多的禮讓,因為你清楚對方有某件事情趕著要去做。
當我們身為父母也好,身為教育工作者也好,我們是否具備了同理心呢?當孩子今天晚歸了,你跟他會開啟什麼樣的對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