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抱怨另一半?你有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咖啡廳裡工作,一邊享受著咖啡卻不巧聽著隔壁桌兩個女生的對話,他們看起來是在諮詢如何瘦身,就當體重顧問講解完與規劃完客人的需求後,體重顧問說了句:
「哇,我們很準時結束了,你是不是要去約會,那不耽誤你的時間了…」

而在此時這個客人開始聊起跟男友的關係。
「後,說到他,真得好累,他很多事情都不做,我都要去他家幫他整理房間,有時候還覺得我整理不夠好,但他也不動手做。」

「有時候我覺得跟他在一起好累,跟他說了半天要她也做一點也沒用,想想真的是我欠他的…」

閱讀全文〈總是抱怨另一半?你有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嗎?〉

疫情期間易出現內疚感?試著傾聽「內疚」要告訴你的事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聽一場線上講座,其中一位分享者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院的醫師Sanjay Reddy。主持人在介紹Reddy醫師時說:「一個多月前,UCSF有一群醫護人員志願飛到紐約的醫院去支援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個月,這群醫護人員剛結束任務回來,其中一位Reddy醫生今天來這裡分享他的經驗。」

Reddy醫生說,在出發前,他們都是抱持著「去了一定會被感染」的心情做準備,也對於會被感染感到恐懼。出發前,他和家人與朋友討論了關於死亡和若要善終時傾向的方式,Reddy醫生提到,我們都知道人終究會死,但都一直不談論這個話題,而這次任務讓他開始談論死亡。

閱讀全文〈疫情期間易出現內疚感?試著傾聽「內疚」要告訴你的事〉

負面思考總讓你胸悶?三步驟教你緩和負面感受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腦袋裡浮現負面思考時,整個人幾乎都要被不舒服的感受吞噬、覺得難以動彈。這時候的你一定很不舒服,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刺激,都可能會讓你崩潰、失控。

我們常常會誤以為「不舒服的感受等於我們的全部」,也因為這種想法,讓我們陷入了無力的泥淖之中。

痛苦是真實的,無法忽視、也無法否認。

不過,我們可以嘗試幾個方式,讓原本幾乎占據我們整個人的負面感受變得更輕盈、更微小。

閱讀全文〈負面思考總讓你胸悶?三步驟教你緩和負面感受〉

沒了通姦罪,被背叛的情緒要如何釋放?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上個月底大法官釋憲通姦除罪化,引起台灣各界關注,正反兩派支持者也在網路上掀起論戰。反對者認為通姦罪不僅能維護婚姻,更是在婚姻中的唯一籌碼;而支持者則認為婚姻的維繫不該由國家強制規範,且通姦罪只是滿足情感報復。

不就法律討論,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來談談報復。

閱讀全文〈沒了通姦罪,被背叛的情緒要如何釋放?〉

怎麼愛自己?先從「允許自己可以睡得自在」開始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今天做了一件自己都覺得很棒的事情,就是睡午覺。想像自己是野比大雄,躺下進行深深地睡眠,像發懶豬一樣打呼。

儘管有很多的稿子還沒交、論文進度落後、待辦清單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但我很開心我願意做(而且想做)的第一事情,是對自己的身體好。 閱讀全文〈怎麼愛自己?先從「允許自己可以睡得自在」開始〉

替代性創傷:接觸受創者的同時,你也在受創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我現在真的非常、非常討厭我的工作。」在螢幕的另一端,茱蒂嘆了一大口氣。茱蒂是我念博士班時督導的學生,在她念碩士的期間,我們每個禮拜會做一個小時的臨床督導。因為督導讓我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幾年前茱蒂畢業後,我們持續保持聯絡,偶爾會通電話或是視訊,她會跟我分享她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閱讀全文〈替代性創傷:接觸受創者的同時,你也在受創〉

情緒心理學:你看待事情的視框,影響你的壓力程度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在大學校園談「壓力調適」的時候,我經常會帶領一個活動:邀請在場的學生寫出一個最近生活中覺得最煩惱、或壓力最大的一件事,並且將這些答案貼到前方的白板上。貼完之後,我會邀請所有的同學一起移動到教室的另一端,遠遠地觀看這面「煩惱牆」。 閱讀全文〈情緒心理學:你看待事情的視框,影響你的壓力程度〉

瀕臨理智線斷裂?心理師帶你培養「踩煞車、自我接納」兩大情緒調節力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我常向父母授課,也常分享關於情緒調節的議題,現在大家普遍都認同,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度,是孩子心理與社會發展良窳的重要關鍵。

很多人問我:「面對孩子無理取鬧時,該如何保持心平氣和?」

我常會這麼說:「這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呀!」

閱讀全文〈瀕臨理智線斷裂?心理師帶你培養「踩煞車、自我接納」兩大情緒調節力〉

青少年憂鬱:自殺、霸凌與完美主義,父母該如何面對?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剛開學就有兩個高中的孩子選擇放棄生命,身為治療師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的我,突然珍惜起自己兩個調皮的孩子,以及那些歷盡千辛萬苦,有緣來到晤談室自我療癒的人們。

他們是怎麼走過脆弱又憂鬱的青春期呢?長大之後到晤談室裡,有了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回頭看當時的自己,他們會想告訴自己什麼呢? 閱讀全文〈青少年憂鬱:自殺、霸凌與完美主義,父母該如何面對?〉

親密暴力:伴TA如伴虎?「愛」無法拯救的毒性關係

親密暴力:伴TA如伴虎?「愛」無法拯救的毒性關係

瘟疫加劇了親密暴力的問題,隨著各地封城許多人的生計陷入困境與高壓狀態,各地的家暴問題堪憂。法國內政部長卡斯塔納(Christophe Castaner)透露,自3月17日封城開始後,光是在首都巴黎市家暴案增加36%,全國家庭暴力通報數激增30%。相處時間增加與封城之下缺乏負面情緒宣洩管道時,有家暴傾向的伴侶將容易將惡劣情緒投注在另一半身上,長時間緊迫釘人,也讓受暴者難以找到適當求助方式自保。

這次懶人包我們將與你探討關於親密暴力的現象與心理因素,台灣目前不受封城的困擾,但親密暴力的問題依舊在社會的某一個角落真實上演。衛福部針對國內女性的親密暴力盛行率大規模研究中,發現在眾多暴力形式中,台灣成年女性最常遭受的暴力依序為精神、肢體及經濟暴力,而終其一生,遭逢前述任一種暴力的盛行率,更高達26%。

親愛的,另一半的行為讓你心生恐懼嗎?他時常不尊重你的意願或感受?或不斷在你面前展現某種權威或實力?又或是身旁的人一直警告你,但你卻一直為他找藉口?在一次次受傷後,看著他內疚自責、向你道歉和保證的樣子,你覺得自己若狠心離開,便成了傷害他的罪人?除了捨不得,有時心裡不免擔心「若分手/離婚,還能遇到像他一樣愛我的人嗎?我一個人真的活得下去嗎?」,甚至總有個聲音告訴你「愛能改變一切」,你就是能拯救他的那個人⋯⋯,真的嗎?

投影片03

1.拳打腳踢用肢體暴力來展現權力、雄風,受暴者易因為傷勢,而不敢外出或張揚。

2.性暴力愛我就應該給我、滿足我,以愛之名行性暴力、性虐待之實,不理會受暴者意願。

3.奪命連環Call控制行蹤、緊迫盯人,讓受暴者人際孤立,喘不過氣。

4.要求完美不停挑剔、要受暴者符合施暴者心中完美的模樣,貶損他人價值。

5.不分場合羞辱羞辱與貶抑自尊,讓施暴者權力擴張。

6.經濟控制讓受暴者沒有工作、開口要錢。

7.恐嚇威脅以孩子、寵物、家人、破壞物品等方式威脅。

投影片05

#用施暴,維持「我是好的」自我形象

施暴者說:「我不爽都是你的錯、你害的!」
受暴者說:「對不起⋯」

#施暴,模仿了父母的關係模式與位階

施暴者說:「我爸就這樣對我媽,你們女人就是欠教育、欠打!」
受暴者說:「你不要這樣⋯」

#用施暴,處理挫折和憤怒

施暴者說:「我就是會情緒失控,讓我打完就沒事了!」
受暴者說:「為什麼⋯」

#用施暴,穩固關係位階

施暴者說:「打了就聽話了,講這麼多做什麼!」
受暴者說:「救我⋯」

投影片10

1.對方不尊重你的意願或感受

2.對方不斷展現某種權威或實力

3.身旁的人一直警告你,你卻一直為他找藉口

4.你對他的行為心生恐懼

五、自保!申請保護令

《家庭暴力防制法》中有「恐怖情人條款」,非家庭關係、未同居的伴侶,都納入保護範圍,於2016年2月4日施行。修法也明定「親密關係伴侶」為「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的親密社會互動關係,被害人能向法院聲請民事保護令,並尋求相關單位的保護。

保護令的內容有很多種,比如:
1.禁止令:禁止加害人對被害人做出身體上或精神上的侵害,或禁止加害人對被害人做出騷擾、跟蹤、通訊等行為。
2.遷出令:命令加害人遷出被害人的住所。
3.遠離令:命令加害人不得靠近被害人的特定工作場所。

六、受暴,卻離不開?

最常見的情形,往往是受暴者有極深母愛、同情與憐憫,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與情感操控,同時容易陷入拯救者的角色中,希望用愛化解有「情緒困擾」的另一半,卻在關係中受暴成為受害者,然而,看到對方因暴力又自責贖罪時,覺得自己彷彿成為加害者,接著又跳入拯救者中去原諒對方。他們容易把自己看得太小,認為自己這輩子只有這份依偎。

1.我是他世界的中心

2.他需要我,我想要照顧他

3.相信愛能改變一切

4.沒有人會像他這樣愛我了

5.對方的暴力其實沒這麼嚴重

6.我不敢表達自己感受只能忍耐

親愛的,請立刻求助!

立刻求助!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
立刻求助!尋找各地區家暴中心
立刻求助!聯繫現代婦女基金會

親愛的,請立刻求助!

你非常容易進入暴力循環中,尤其當你害怕伸張後有更多暴力,或害怕伸張後關係斷裂你會無依無靠,無論你心中存在著哪一種害怕,現在的關係互動樣態,已經超出你個人可以掌握的範圍!

你需要系統資源引入,協助你長出自我,清理毒性關係的傷痕,建立健康身心狀態與生活模式。

推薦課程及參考文章

🌱【新冠肺炎】心理防疫手冊:不讓負面情緒成為防疫破口

🔺手冊期限:永久

🔺手冊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covid-19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18堂音頻課程,每節約15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心理界限】9堂課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9堂音頻課,每支約30分鐘,另附加兩堂冥想音頻,每支約15分鐘,總時長約249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mood1

🌱【愛情中的內在小孩】愛缺失的童年 & 愛失能的成年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時長:8堂影片,每支約20-30分鐘,總共約189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innerchild1

🌱【親密而獨立】王浩威洞悉愛情的20堂心理課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 20堂音頻課,每堂約15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intimate

🌱【海苔熊的愛情學】讓你怦然心動的愛情心理學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 12堂影音課為課程現場錄音錄影側錄形式,每支約60分鐘,總時長約739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love201911

別哭了多往好處想?心理師:悲傷的人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本文摘自《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梅根.德凡(Megan Devine)曾經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2009年一個陽光普照的夏日,她目睹了當時年輕、健康、不到四十歲的伴侶麥特在游泳時突然溺斃。一切發生得太突然、太無法理解,那天之後,她關掉自己的諮商診所,再也沒回去諮商個案。 閱讀全文〈別哭了多往好處想?心理師:悲傷的人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隨著疫情升溫的「歧視問題」,該如何因應?

隨著疫情升溫的「歧視問題」,該如何因應?

👦🏻:「孩子,你們班上有些同學的媽媽來自大陸,最近少接近那些同學!」
👶🏻:「為什麼呀?」
👦🏻:「誰知道他們有沒有回去過大陸,要是被傳染,怎麼辦?」
👦🏻:「對了,還有爸媽常出國工作,或爸媽是醫護人員的同學,也少跟他們玩在一起,知道嗎?」
👶🏻:「喔….」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各地出現排華情緒,不僅有商家拒收華人客,大眾和社群媒體上也可見歧視性言詞,種族歧視伴隨疫情升溫,而在台灣也開始出現排斥陸配或新住民及其子女、聽見大陸口音便避之唯恐不及,以及拒絕與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接觸,甚至有家長因孩子班上有外配子女,而到校要求轉班等情況。

親愛的,疫情終有一天會過去,但歧視不會,在這艱難的時刻,別忘了,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不是病人,更不是彼此。

投影片02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各地出現排華情緒,不僅有商家拒收華人客,大眾和社群媒體上也可見歧視性言詞,種族歧視伴隨疫情升溫,而在台灣也開始出現排斥陸配或新住民及其子女、聽見大陸口音便避之唯恐不及,以及拒絕與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接觸,甚至有家長因孩子班上有外配子女,而到校要求轉班等情況。
 
*高關懷群:陸配或新住民及其子女、醫護人員及其家屬。
 
親愛的,疫情終有一天會過去,但歧視不會,在這艱難的時刻,別忘了,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彼此。

投影片04

被害人對話

#同理情緒

「oo,你可能會覺得很難過,也可能非常生氣,這件事究竟和你有什麼關係,也可能你感覺到自責。」

#調整思維


「我想告訴你,這其實是因為很多人對疫情很擔心,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心裡的擔心焦慮,而這個情緒是他們的狀態,和你的身份無關。」

#友善回應


「也許你不想跟他做朋友,也或許是他不想跟你做朋友,這都沒有關係,你可以選擇的是給予對方微笑,那麼歧視與衝突就能在你這裡停止。」

★邀請被害人說說自己受不當對待的想法與感受,藉此機會學習:

1) 理解什麼情緒會帶來歧視與攻擊。

2) 與負面情緒拉出適當界限。

3) 寬恕他人而化敵為友。

被害人對話

#同理情緒

「oo,你是不是覺得很擔心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這樣對待別人呢?(如:疏遠、切割關係等)這麼做會傷害到他人,想想若其他人這樣對待你的家人,你是不是也會難過?」

#增進理解


「疫情爆發是全球共同的困境,並非單一個人的事情,當我們理解多一些,害怕就能少一點。現在,你我可以做的事是『給予彼此支持與關懷』,這是我們都很需要的,未來你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你給人的關懷,其實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在你需要時可以獲得支持。」

#促成道歉


「你的行為讓人難過這是事實,我知道要道歉並不容易,像是要認輸一樣,我可以陪著你一起去請求對方的原諒,你會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願意嗎?」

★攻擊與敵意的情緒是憤怒,但在憤怒背後可能是

(1)害怕被感染的恐慌感,也可能是
(2)失去原本安穩生活的失落感,而想找人咎責

★接觸深層的情緒後,引導加害人反思歧視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並解此機會讓他:

(1)產生適當愧疚感
(2)學習道歉以連結更多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增加同理心與正義感

投影片14

#層次一:留意觀察

– 導師、學輔人員、家長做初步評估與宣導預防。

– 導師及學輔人員於課堂觀察、課間詢問了解孩子學校生活狀況,除初步評估外,有需要時做初層次輔導。

– 輔導活動課加強人際相處課程,並教導學生霸凌與求助相關概念。

– 家長多關心詢問孩子上學與同儕相處情形,若有需要主動與校方聯繫。

#層次二:通報處理

– 向學務處或輔導室通報,啟動輔導機制。

– 校方將成立輔導小組,並召集學校/家長/社區/醫療機構等相關資源,透過會議做專業評估、研討協助方案,介入處理之。

#層次三:追蹤關懷

– 由相關專業人員評估學校持續輔導,或需要轉介至校外其他單位。

– 導師、學輔人員、家長、心理師、社工師等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共同關懷。

投影片18

#關心:營造互相關心的環境

有意識地留意學生關懷他人的行為,並給予肯定、表揚作為示範。

在班級中舉辦「小天使小主人」活動。

#感恩:養成學生感恩的習慣

請學生於每日聯絡簿中記錄1~3件當天感謝的對象和事件。

– 班級佈告欄常有讚美榮譽榜及每月壽星,可鼓勵同學把握機會傳達感謝與祝福。

#抒發:讓焦慮心情得以抒發

班級佈置「保密紓壓箱」,只有老師會看到書寫的內容,邀請學生自由記錄心情、表達情緒,投入紓壓箱,老師適時閱讀,以了解學生心理狀態,並視情況給予回饋,或在班會課時提出大家共同的煩惱一起討論學習。

班會課時間,邀請學生訴說對疫情的想法和感受,並宣導情緒狀態留意指標與調適等基礎心理常識,做初步的班級輔導。

投影片22

第一步:覺察歧視的發生

#被害人:同學是否有消沈、畏縮或其他的異常表現?請多做觀察或私下詢問關心,因許多時候被害者害怕或被威脅不得聲張,而未必會主動尋求教師介入協助。

#加害人:同學是否有展現對被害人的敵對行為?有時可能僅是口頭上的諷刺或關係上的排擠,因此,老師需要留意學生間的互動氣氛,若覺得氛圍不對,需更加留意、警覺,而著手瞭解或進行處置。

第二步:掌握衝突的原因

歧視與衝突產生的原因大多是多元且複雜的,但若能盡可能地設想與理解原因,將有助於產出更具療效的處遇策略。而成因可就幾個面向思考:

#被害人:本身的背景、生活與衛生習慣、行為(如:喜歡打小報告、欠錢不還、搶人朋友等)、個性(如:太高傲、情緒易失控等)。

#加害人:對特定族群有偏見、被激發的情緒(如:爭風吃醋、嫉妒他人的成績、美貌等)、認知上的匱乏(如:欠缺人際舉止分寸的認識、欠缺責任意識等)、校外幫派介入之因素等。

第三步:產出適當的處遇

根據對歧視情況的理解、衝突原因的分析,設計課程教學、生成輔導策略,以處理學生可能的認知不足或偏差,例如:

#課程教學,教導正確防疫知識,進行人權或人際關係教育以導正觀念與行為偏差。

#班級經營,避免可能發生的衝突,如:調整座位、介入調解、設計活動改善關係等。

#輔導管教,處理偏差行為與習慣,如:邀請訴說行為背後的想法感受、處罰對他人的侵害行為等。

投影片26

#初層次:談解痛

#—常談論生活:經常與孩子談論家庭文化與生活,能幫助孩子了解並形成對文化背景的理解,並培養孩子對自身的認同感。
 
#—向孩子解釋:家長平時向孩子解釋有關種族主義、輕視、刻板印象和成見的問題,當出現這種狀況時,孩子能較不驚慌也有所預備。而其中輕視包括基於種族、性別、年紀、殘疾、宗教或性取向等去對待別人。
 
#—表達您也同樣的哀痛:民權和人權會議網站建議,家長應向孩子表達自己關於種族輕視的哀痛,使孩子意識到自己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心理反應的人。不過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其實也有很多人非常關心歧視問題,甚至預防和阻止歧視造成傷害。

#深層次:想演說

#設想可能遇到的場景:跟孩子一起預想受歧視時可能發生的場景,如:在操場、校車上、午餐室、公園或教室遇到攻擊和排擠,藉由讓孩子準備各種可能性,幫助孩子有效因應與尋求資源協助。若生活中看到歧視的具體案例,指出來、和孩子討論,帶孩子學習辨別、因應、求助。

#做角色扮演:除了設想可能的場景,最好還能就這些場景進行角色扮演,以協助孩子在當下能自我保護或應對,孩子可以這樣回應:「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我覺得很害怕、很難過,希望你不要再說有關我的家人和族群的事情了。」

#鼓勵孩子求助與傾訴:鼓勵孩子遇到類似情境時,可以向您求助和傾訴,讓孩子知道您將和他討論、引導他找尋最適當的解決辦法。而當孩子向您訴說時,務必仔細聆聽孩子的描繪,並提出疑問,核對和確認您的理解,有需要時陪伴孩子接受資源協助。

推薦課程及參考文章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 限時新課優惠八折

💬課程內容:18 堂課 × 3 大心法 × 10 種情境 × 10 個冥想練習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練習減壓】舒緩壓力的20堂課

🎉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課程內容:20堂課 × 17 堂練習課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pressure

為何總是力不從心?心理師帶你看懂讓「大腦過勞又心累的DMN」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在理科太太的IG上看到他帶著先生去接受rTMS的治療(重複性穿顱磁刺激療法),這方法可提高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部位的活動,針對腦部問題來治療憂鬱症。

剛好最近在準備課程時看了《最高休息法》這本書,作者是耶魯大學精神醫療研究的日本學者久賀谷亮,試圖從腦科學與正念的角度理解如何讓大腦有效休息。當中就有提到TMS磁刺激治療,而這項治療之所以對憂鬱症有效是因為作用在DMN的關係。

什麼是DMN呢?

他談到腦器官佔體重2%,卻耗費人體總消耗能量的20%,而大腦消耗的能量多半用於「預設模式網絡」英文是(defua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又被稱之為大腦暗能量,會在大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汽車怠速狀態或大腦在自動導航的狀態。

因此當你什麼都不做、發呆時DMN也會運作,而DMN的運作又佔大腦消耗能量的60-80%,相反的,即使進行任何有意識的活動,也只需增加5%左右的能量,這也顯見DMN多麼容易讓一個人疲勞。而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透過正念冥想可以有效抑制DMN的活動,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

在與DMN有關的大腦部位中,是與自我本位的「我執」有關,也就是與自己有關的執念,越容易自我譴責、越容易充滿憂慮的人,越浪費腦部的能量,而憂鬱症者經常反覆出現的負面思維像是:當時要是那麼做就好了,這類的反芻思考,就與大腦疲勞有直接相關。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而當大腦在DMN自動導航時,也就是放空時,最容易想到過去的悔恨、未來的憂慮,因而難以面對眼前,而不斷錯過當下的美好,反而累積更多不愉快,而引發惡性循環。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大腦疲勞的狀態,很多事情自然力不從心、見三忘四、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直接處於身心癱瘓的狀態裡。

因此回到當下的練習,訓練大腦專注於此時此刻,在每一次慌亂與心智飛馳時,透過呼吸來將自己拉回現在,透過專注來抑制DMN的活躍。

記住,藥物與這些科學的技術無法治癒大腦疲勞,只能改善大腦疲勞,而真正引發大腦過勞與心累的原因需要被正視,同時要幫助自己建立不會累的大腦結構,也就是持續正念(mindfulness)來幫助自己提升專注力、情緒調節力、改變自我認知,才能創造心神氣定的狀態,就能有輕鬆清明的腦袋與人生了。

 

延伸閱讀:是疲憊還是心累?心理師教你真正用「心」休息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他人一直抱怨自己的病痛,如何給出安慰?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去看老中醫,看見他在電話那頭無奈又苦口婆心地叫病患趕快去看西醫。

老:「你快去看醫生,什麼藥都不要再吃了!」
老:「你就是整個牙起來(血壓飆高),才會睡不了。」
老:「吼,現在還早,還有門診,趕快去醫院看,不要再拖了!」
老:「你沒吃降血壓的藥還是一樣不能睡,再拖下去就要沒命了!」
老:「你當然沒辦法睡,沒人陪你去也要去,不要再拖了!

我一進門時,老中醫已經被這通電話煩得喘不過氣來,才知道那是個大她沒幾歲的病患,八十五歲高齡,經常會打電話給她,一下說這次吃的中藥沒有效,一下說老中醫藥費太貴,當老中醫說可以給她免費,因為有大老闆放佈施醫藥費在她那,這老病患卻說:「不行,吃免錢的藥不會好」⋯結果硬是任性地只付了一半的醫藥費,老中醫也只能搖頭嘆氣。

老中醫一邊把我的脈,一邊突然想起我的職業抬起頭來說:「對歐,這些人應該來找妳才對,她們其實是心理生病了。

我:「太焦慮了,喔,更正確的說,我想他們太寂寞了,她打給妳就是要妳關心她、陪她說話呀!」

老:「妳知道我只要有兩個這樣的病人,我都不用工作了!我每次有病人在這裡已經很忙碌,她就打電話來,跟我說要說兩句就好,結果就一直說,病人都被晾在那邊。」噢,我當時就被晾在一旁快十分鐘。

她八十多歲還是神采奕奕,還在努力救治很多人,上山採藥、常飛對岸去作治療,談起這個個案,卻耗費掉她大部分精力。

我:「真的,我懂,有時候要狠心掛他電話,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幫忙的界限

同樣身為助人產業的一環,專業與幫忙的界限勢必要守得好,因為守住自己的精力與能量,才能持續地給予專業的協助,也才能提供好質量的陪伴。

同樣的,當你的家人,因為身體的病痛經常充滿抱怨、每天都在哭訴自己那裡痛、這裡疼,那將是一個折磨的深淵,當你也想盡各種解決方法,給予照顧、安撫,苦口婆心的勸與陪伴,如果當這個鋪天蓋地的怨依舊持續存在,那麼你需要採取另一個方法了。

痛苦會遮蔽感知愛的能力

身在病痛中的人,或者,認為自己在病痛中的人,眼中、心裡往往只有自己的病痛,根本看不見身旁的人也感受不到身旁的人。

他們要的就是得到自己要的,可能是被陪伴、被支持,但這往往就像短暫的嗎啡,過沒多久便失效;或者他們要的就是他人的憐憫與同情,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去指責兒女的不孝、落得他一身孤寂可憐;或者他們要的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痛苦,也就是全世界就屬他最痛苦,他無論如何都無法被拯救,而他是能夠承受苦的殉道者。

用痛苦連結痛苦

讓他們的眼睛從自己身上的痛苦移開的方法,就是讓他也能體會你的痛苦,也就是你真正跟他一起在「痛苦深淵」中,他才能夠平視你,因此順序為:

1.同理他的痛苦:「我知道生這個病讓你很難受」
2.說出自己的痛苦:「只是每天聽你這麼說,我非常難受,也常常覺得無能為力」
3.說出關係的需求:「我很希望可以好好陪你,包括治療你的病痛,但是一直聽到這些抱怨,我會沒辦法承受。」

當你說完,感受到對方停下來,「張開眼睛認真看你」時,代表他也打開內心之眼,重新檢視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進而有辦法從痛苦到思考的路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部分的人都在建議與苦口婆心的奉勸

大部分的人,往往會以「建議」或「你不要」,而這就像他在深淵,你在山頂對他的溫情喊話,最常見的是:

建議:醫生就跟你說要多喝水多休息啊,你就乖乖做就好了,就不會痛了。
你不要:你不要想這麼多啦!不會有事,你不要心煩、不要怕啦!醫生都跟你說沒事。

當你花了大把力氣,你會發現他依舊眼睛閉著、耳朵關著,持續在說著「可是」或「你不懂」,繼續在無止盡的痛苦與抱怨中。

說穿了,就是他們的痛苦要能夠被真正的安撫,就是自己的痛苦被聽見、別人的痛苦也跟著聽得見,他反而會開始對自身行為開始「覺察」,才有可能停下這種相處的模式。

而照顧病痛的過程裡,真正辛苦的並不是體力與時間上的付出,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負擔,以及這些抱怨大量侵蝕一個人的精力,讓人在照顧之餘其他生活層面都無法動彈。

故事的後續,那個病人的女兒回到家中帶他去了醫院,到了診間一看到自己母親的血壓指數,女兒轉身就走。她的兒子媳婦都不理他、女兒做也只做一半,究竟你會從老母親的角度說那是絕情、不孝,還是從兒女的角度說那是痛苦、折磨

陪伴你成長: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敬,童年的傷】療癒24堂課

 

延伸閱讀:海苔熊聊安慰的力量:陪伴療傷的八個秘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失控的新冠肺炎!讓你增加控制感的安心筆記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今天中午陪我阿嬤看新聞,全部都是2019-nCoV(俗稱武漢病毒)疫情的新聞,搞得我好緊張,聽到心理師毛毛兔說她去買口罩的時候,她喜歡用的牌子已經用光了,內心更是百感交集。

俗話說,最大的敵人並不是病毒,而是我們的心魔,所以為了安穩自己的心,我特別詢問了身邊幾個科普界的朋友兩個我最關心的問題: 閱讀全文〈失控的新冠肺炎!讓你增加控制感的安心筆記〉

【啟動你的自癒力,新生活方案!(呼吸道保健篇)】

【啟動你的自癒力,新生活方案!(呼吸道保健篇)】

吃好.睡好.氣息順
聞好.坐好.身體健

「怎麼辦~我最近經常呼吸不順!會不會是被傳染了?」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其中最被注意的是「呼吸急促或困難」症狀,正巧最近寒流來襲,天氣不穩定,許多過敏兒也常出現呼吸道不順的狀況,而不僅如此,呼吸變得急促更是壓力的生理反應徵狀,所以你說,呼吸不順,究竟是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還是天氣多變過敏發作?又或是太過緊張焦慮的反應呢?

親愛的,除了理性分析辨識不同疾病的徵兆,強化情緒轉化與調節力外,別忘了在這非常時期,抵抗力和自癒力是尤其重要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提升自己的「身心靈自癒力」吧!

一、吃好/吃不好

#咕嚕咕嚕

用一杯熱水(不要熱到可能燙傷喉嚨),加入二分之一茶匙薑黃粉、二分之一茶匙鹽巴混合,早晨和晚上都用這個混合液咕嚕咕嚕地漱喉嚨。

#薑黃熱奶

喝一杯加入二分之一茶匙薑黃粉煮沸過的熱牛奶,可以幫助喉嚨痛的狀況。

#舒緩花草

「薑兩份、肉桂兩份、甘草三份」將這帖混合草本一茶匙浸泡於水中五至十分鐘,一日可飲用三回,功效絕佳。

乳製食品:

乳酪、優格、冰淇淋等,尤其是冰鎮的乳製食品,容易產生黏液,使喉嚨痛更加惡化。

發酵食品:

泡菜、味增、納豆、醬油等。

二、睡好

「好眠三步驟」、「好眠五秘訣」

停止3C用品:

睡前一小時關閉電子產品,且停止劇烈運動,讓自己慢慢安靜下來,準備睡覺。

#舒緩放鬆:

用自己舒服的坐姿,輕柔的音樂和香氛,專注在呼吸節奏上,緩緩地吸氣與吐氣,另可做溫和及放鬆身心的活動,如:雙手搓熱按摩眼周、搥搥肩膀、揉揉小腿,讓肌肉放鬆。

#規律作息:

定時定量睡眠時間,維持睡眠品質,良好睡眠可增加免疫力。

#不強迫入睡:

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睡不著,可以起床做些溫和的活動,直到想睡了再上床。

#舒適的環境:

房間維持適當的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的床墊。

#睡覺才上床:

白天盡量不碰床,且避免用床或臥房作為其他活動的場所,如看電視、打電話、討論事情等。

#晚餐後少吃:

為避免夜間頻尿,晚餐後盡量少喝水及飲料,而睡前小點心有助睡眠,然不宜吃太飽,另晚餐後最好不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

#日間宜活動:

每日應有規律及充滿活力的生活,積極參與活動、投入任務,且規律運動。

三、氣息順

蜂鳴式調息法:

– 做蜂鳴式調息時,舌尖微微觸碰到上顎後方附近的軟顎邊緣。要確定上下排牙齒沒有咬緊。

– 蜂鳴式調息法可使聲音更加悅耳動聽。發出的嗡嗡聲振動了神經系統,是對腦部進行一種聲音療癒。此外,這對甲狀腺、胸腺、副甲狀腺也有好處。

四、聞好

柑橘類精油:

– 典型的入門款精油,最為人所接受,常用在香水、食品、生活用品中。

– 柑橘類精油包括:佛手柑、葡萄柚、萊姆、紅桔、甜橙、檸檬,其主要成份檸檬烯具有抗病毒、抗菌、刺激免疫等作用,在這敏感時刻,將柑橘精油使用在空間薰香,無異是另一個好選擇。

– 精油內含有的呋南香豆素,能使精神放鬆,有助於促進腦內啡的分泌,協助倦怠、負向情緒、情緒低落等,而若同時進行「氣味與情緒冥想」效果更佳。

氣味與情緒冥想

一步步讓感官與意識親近柑橘氣味,將安定的力量賦予在氣味之上,在生活中,把氣味培育為正向的情緒歸依。

Step1 歸零:

放下對氣味既定的印象,例如名稱、原生植物、精油效果等,單純且誠實地評比自己對柑橘類精油氣味的感受,選擇自己最信任的一款;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將柑橘類精油調和其他精油、成為一帖只屬於自己的紓壓複方氣味。

Step2 碰觸:

嗅聞氣味時,不妨閉眼清除思慮,讓所有的意識充分漂流、灌注在氣味中,分離所有的意念,以最純粹的嗅覺來親近氣味。

Step3 觀想:

當意識抓住了平衡點,開始逐一放入感官;想像為氣味增添一幅宜人景象,例如一角美景、一頁書摘、或是一段深刻的回憶,影像變得清晰後,慢慢在心底聽見情境內的聲音,海浪的波濤、夏日的爵士樂、或懷舊的老調⋯。

Step4 連結:

經過練習,人與氣味將牽起活躍的情緒連結,賦予氣味本身更多的靈性與情緒意涵。

Step5 託付:

此後,情緒低迷的任何當下,可就上述步驟進行冥想,讓柑橘香氣幫助心靈暫時脫離原本的壓力情境,帶領自己回到情緒的秘密園地;充滿穩定能量的自己,將能在真實環境中踏實前行!

五、坐好

駱駝式:

1. 先採取跪姿並將雙腿打開至與腰同寬。
2. 將兩手扶住腰部後,讓兩邊肩胛骨向內夾緊。
3. 一邊擴胸一邊向後仰倒上半身。
4. 將重心移到屁股上,並用膝蓋上方的大腿向前頂出伸展。
5. 雙手抓住對應的腳踝後,將頭部自然向後倒,伸展前側脖頸。
6. 深吸、慢吐5次後即可將雙手擺回腰際,慢慢回正為正常跪姿。

瑜珈中的駱駝式因為可以擴展整個胸部,自然會使得我們在進行動作時的呼吸加深,也能連帶伸展脖子、背部並強化腰部、臀部的肌肉,所以除了加深呼吸之外同時更能改善腰頸疼痛,連帶會睡得更好。

瑜珈手印

– 練習「生命力手印Praana」,Praana的含義是「生命力」與「氣」的意思。

– 練習方式:無名指、小指、拇指指尖接觸,其餘兩個手指舒服伸直、排列成行、無僵硬感。可隨時隨地練習,每天30~45分鐘。

– 此手印有助於從呼吸中提取充足的氧氣,將肺功能平衡於最佳狀態,也可減輕現代社會空氣污染常見的過敏性氣喘狀況。

#進行方式:

1. 緩慢地呼吸。注意自己的吸吐兩、三次,找出覺得舒服的節奏。

2. 持續用令自己舒服的節奏進行吸吐,並開始從頭到腳感謝自己身體的運作,例如:今天看了很多書,感謝大腦不斷地吸收和思考,感謝眼睛的辛勞⋯感謝一直支撐著我、讓我能行走的雙腳,沿著身體部位一步步感謝。

#要訣提醒:

1. 吸氣時,想像自己需要的、極好的、可貴的、潔淨的、愉快的東西,隨著新鮮的空氣一起進入體內。

2. 吐氣時,吐出的不是用完後髒污的空氣,也不是吐出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是想像把完成維繫身體運作任務、值得感謝的東西送出去。一邊在心裡默念,或是輕輕說聲「謝謝你」,一邊慢慢地吐氣。

3.若身體有些部位現在正感受到疼痛,或不舒服的狀況正困擾著你,你可以這樣道謝:謝謝我的雙腳明明很痛,卻仍然努力支撐著我,懷著感恩的心,對這樣的雙腳說聲「謝謝」。

#感恩的情緒能舒緩壓力恐懼、讓身心放鬆:


前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神經生理學博士川﨑康彥在著作《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哈佛研究員的53個大腦訓練》中提到,「感恩」不僅能讓人「心靈安定」,還會帶來「增加與人的親近感和信賴感、消除壓力並增強幸福感、抑制血壓上升、提升心臟機能」四點益處,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正念覺察研究中心(MARC)指出,若能持續表示感謝之情,大腦的分子結構會因此改變,並保持腦中的灰質作用活躍,使人體變得更健康。其實,這些改善主要是來自於人與人彼此信賴時,大腦會從下視丘與視上核分泌被稱為幸福激素的「催產素」,當我們主動道謝或受人感謝時,都會促進這賀爾蒙的分泌,且催產素能增加同理心,有益溝通,是與維持人際交往的關鍵賀爾蒙,如此也將形成身心的正向循環。

六、身體健

#穴道位置:

人體頸上部正中,於下頜下緣與舌骨體之間,下頜下緣1寸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

仰靠著坐位,在頸部前正中線上,結喉與下頜中間取穴。

#按摩手法:

用中指指腹按揉,並做環狀運動,每次2分鐘。

#作用功效:

有利喉舒舌、消腫止痛之效,主治急慢性咽炎、口舌生瘡、暴喑等。

#穴道位置: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取穴方法:

1. 正坐,手平伸,舉掌向上,屈肘,掌心向著自己的頭部。

2. 用一隻手的中指指尖按壓另一側腋窩正中的陷凹處,有特別酸痛的感覺。

#按摩手法:

1. 按壓:用同樣的取穴方法先按壓左側、再按壓右側,早晚各按一次,每次揉1-3分鐘。

2. 彈撥:這極泉穴最好的按摩方式,彈撥時並非越用力越好,彈撥的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忌用暴力。跟據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適度彈撥即可,一般彈撥10次左右。以彈撥左側極泉穴為例,左上臂稍外展,暴露腋下極泉穴,之後用右手食指、中指併攏摸到左極泉穴,並在穴位附近找到條索狀,此時,固定食指、中指並使指尖輕輕上扣,一前一後地來回彈撥條索狀物,彈撥時會有全手電麻感,最好在食指、中指和穴位之間隔一層布,可減少刺癢,也可增加食指與穴位處皮膚的摩擦,便於操作。彈撥時,使電麻感至手,邊彈撥邊進行深呼吸。

#作用功效: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等疾病,按摩極泉穴可讓胸擴張,以舒緩呼吸不適、吸不到氣的狀況。

推薦課程及參考文章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 限時新課優惠八折

🕛優惠時間:1/21~2/22

💬購買時輸入優惠碼:NEW121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練習減壓】舒緩壓力的20堂課

🎉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20堂音頻課(另外獨立出17堂練習課),總時長約400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pressure

參考資料:

1.瑜伽體式—雄獅式。取自:https://kknews.cc/zh-tw/news/bljjo3j.html
2.《阿育吠陀療法》維桑特.賴德著。繆靜芬譯。橡實文化出版。
3.《手印》迪帕克.杜德曼德著。汪永紅譯。世界圖書出版。
4.人體穴位大全—廉泉穴:口腔潰瘍、咽炎、腦血管病引起語言障礙。取自:https://kknews.cc/health/gqpxypm.html
5.人體養生穴位之「腋窩與極泉穴」有什麼功效呢?取自:https://kknews.cc/health/8x885rn.html
6.【芳香療法】柑橘類精油真的有紓壓神力嗎?透過嗅聞冥想,解開柑橘氣味的愉悅秘密。取自:http://otmegan.blogspot.com/2018/10/Citrus-and-emotion.html
7.睡前10招,對抗失眠。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399
8.防疫心理話-居家自我照顧篇。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9.取自:負面情緒滿溢?來做感恩冥想,你會發現「謝謝」的力量原來這麼大!
10.「感恩」不只是禮貌,你的大腦正因此改善。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7/17/n11389900.htm
11.溫差大,咳嗽氣喘襲擊!1招跪姿駱駝式呼吸養肺 https://www.edh.tw/article/16815
12. ICON:flaticon
13. ICON: freepik.com

如何面對親友自殺?談和解與懷念的哀悼儀式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1.會出現「想彌補,想替亡者做些什麼」的心態與行為

這是很普遍的反應,生前來不及做的,之後就會想彌補,並直接行動化。

這是悔恨與否認的情緒,會捕風捉影,尋找任何可彌補的動作,EX:唸經迴向、調查清楚死因⋯,然這些動作的背後目的,其實是逃避面對「亡者就是不在了的事實」。

 

2.和解的儀式

傳統(混和宗教信仰)都說:「不要太傷心,以免讓亡者牽掛無法離開人間」。那是錯誤的,以前沒有情緒教育,是避免生者傷心過度影響健康的權宜之計(結果後遺症超多)。

把對亡者的感受說出來才是正解。

對亡者的情緒一般來說,必定包含「自責」與「怒氣」,前者是譴責自己的疏忽、不夠關心對方,後者是對亡者自私離世的生氣,後者最為困難現身,因為人都走了,生氣有何用?(也不該生氣),結果所有的情緒失衡地往「自責」面去,攻擊向自己。這個焦慮感結合彌補行為,讓生者時間也卡在「失去的那一刻」無法前進。

情緒進程:否認、不處理、壓抑—壓抑重要事項,就如同阻擋整個水庫需要龐大能量,水庫難免滲透,偷跑出來的情緒,當事人再用發呆、恍神、失眠、焦慮阻擋它。

辦一個「和解的儀式」吧,把上述兩者情緒正確辨識與表達,然後與亡者和解,讓這個「無奈的事實」就只是「過去的無奈」,但不影響生者與亡者的情感連結。

我建議當事人設定一個安全範圍(安全網),包括時間、地點,讓情緒去爆開,如果害怕就找專業人員陪伴。例如設立一週,一週內就任情緒放開:又哭又笑、又氣又悲…允許暫時失序。情緒會有暫時歇息(哭累了)的時候,就趁機正常飲食、洗澡及休息。也可以利用文字記錄或找人聊聊。等一週時間到,就收拾心情改用「懷念儀式」。界線的設立就是讓心理有底,放心,不太會回不來。

如果是家人,就建議舉辦「家庭會議」、「家庭諮商」。要有人主持發問做引導。建議由亡者生前最親近的人做主持,而這個人之前需先做過諮商輔導,自己的情緒需先調解。

 

3.懷念的儀式

亡者已逝,但並非消失,而是換個方式存在,所以我們「懷念」,切不可「忘記」。我們本來就不會忘記,只是不敢想起來,因為想起來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方式1:共同整理紀念相本

整理家人們手邊、手機裡的相片,共同觀賞與挑選,說說照片裡的回憶,共同做出一本紀念相本。說的過程自然有所抒解。

方式2:共同討論房間與遺物的處理

家人一起討論亡者房間與遺物該如何處理,從處理的討論與執行裡,可以從那些蛛絲馬跡裡更認識亡者,補足之前忽略到的部分,讓亡者顯活在記憶裡。不要放著不動,整理實質的房間,就如同整理亡者在生者心中的記憶庫的整理。

 

這是情緒緩解後給的建議,在晤談前期,無論自殺者遺族說什麼、做什麼,「傾聽」與「接納」永遠還是最重要的喔!

 

 

延伸閱讀:你不該有這麼多情緒:同理自己,才能真正掌握情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他人患難,我心難安:替代性創傷】

【他人患難,我心難安:替代性創傷】


「我的家人因為工作而必須去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我一想到他持續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可能被傳染,我就很擔心!」

「從沒遇過這種瀕臨失控的狀況,我不確定能幫上什麼忙,哪個病房缺少人力,我就去支援,我想如果我能再多做一些,疫情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嚴重?」

「和我同班機的他,確診為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我還記得飛機上他不太舒服的樣子、主動告知空服員,所有人下機只剩他一人的那個場景,我看很多次新聞,想知道他現在情況是怎樣⋯」

看到或別人身心受苦的消息,甚至直接或間接參與醫療措施、照顧患者,我們心中常有感同身受的自然反應,而這份同理心,若過度時會造成負擔,使你彷彿真的身歷其境了他人的痛苦,引發你驚訝、恐懼、傷心、難以釋懷、自責或愧疚等情緒感受。

親愛的,最近的你還好嗎?你的每一天都在憤怒、羞愧、罪惡、憂鬱之間徘徊度過嗎?看到任何悲慘新聞都讓你的情緒近乎失去控制嗎?這時你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有「替代性創傷」。

過去我們多以為替代性創傷是發生在照護的專業工作者身上,如:醫師、護理師、消防員、輔導老師、心理諮商師、社工,或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但隨著資訊發達,我們從媒體上看到許多這樣的報導,即便不是腥羶色的描述方式,也會有受到創傷的感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自我評估檢視,學習調整及厚實心理能力來照顧自己吧!

一、替代性創傷兩大成因&高危險群

替代性創傷,是同理心帶來的創傷,當事人沒有真的經歷創傷,但藉由親眼目睹、看報導、聽廣播、別人轉述等方式得知這些訊息,因同理受難者,而出現了創傷反應。

過去替代性創傷多發生在照護的專業工作者身上,如:醫師、護理師、消防員、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或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但隨著資訊發達,我們從媒體上看到許多這樣的報導,即便不是腥羶色的描述方式,也會有受到創傷的感覺。

二、三層次症狀

替代性創傷,通常會造成三個層次症狀

#身體層次:注意力低落、頭痛、胃痛、胃潰瘍、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失眠、做惡夢等類似高度壓力的反應。

#心理層次: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容易有強烈負向情緒,憂鬱、無助、愧疚、罪惡、憤怒、質疑社會不公不義等,例如:因看了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相關消息,而感到憤怒、憂鬱,甚至對自己生活得這麼好感到羞愧、充滿罪惡感,並會不自覺地去看那些負面評價,嚴厲抨擊麻木、袖手旁觀的人;久而久之,當事人痛苦、憂鬱、煩躁不安。

#靈性層次:對世界悲觀、對自己懷疑、對他人不信任,一旦超越可承受的臨界點,可能轉變成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躁鬱症等,甚至出現人格解離的現象,反過來對人對事感到麻木,或感到被世界拋棄、世界觀或人格轉變。

憐憫疲乏:過度暴露於人類痛苦之下,會造成憐憫心(同理心)喪失,被視為替代性創傷的具體化現象。

替代性創傷,並非只是暫時性反應,也牽涉到個人自我內在的轉變。

當事人可能會想起過往相關的記憶,甚而影響到生存的信念、懷疑生命的意義等。用「創傷」一詞來形容這些轉變,是指出它負面的效應,當然當事人也可能安全地將其轉化成正面信念,並非都只是造成創傷。

三、替代性創傷的五大心理反應

以下的核心心理狀態是「失控感失去對自己的主導權」,將導致安全感、信任感、親密感下降,失去歸屬感。

1. 脆弱感:聽聞多了傳染受難的故事後,你覺得自己與所愛的人都是如此的脆弱,而對身體健康與安全感到特別擔憂。例如:聽許多武漢肺炎相關報導,即便有其他病痛也不敢去醫院;在外租屋不方便烹飪卻堅持不外食;不敢搭飛機或捷運等交通工具;無論身邊的人是什麼原因咳了兩聲,你都先遠離他再說等等,深怕自己會受傳染,而生病或死亡。

2. 懷疑感:
懷疑自己:聽聞許多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消息或故事後,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健康安全(請見【天哪!我是不是生病了!?—罹病焦慮症懶人包】:https://pse.is/PBY3T),另一個層次則是逐漸與自己失去連結、自我認同產生危機。
懷疑他人:例如疑心自己身邊親友的健康狀況,或覺得肯定有人在隱匿病情等。
懷疑世界:覺得看見從未看見的社會黑暗面,可能有「為什麼會有人如此殘忍?」、「我該用怎樣的態度處在人世間?」等問題隨之產生,開始懷疑自己從前對世界的認知。
對自己、他人、世界感到不信任,可能會變得悲觀、憤世嫉俗、無助、質疑社會不公不義等,這將導致原先對他人的同理心漸漸消失,甚至變得憎惡受害者,並把自己孤立起來,拒絕接觸和幫助他人。

3. 低落感:過度關注疫情或受難故事,因同理而生許多負向情緒,卻無法覺察自我的需要、繼續關注及同理,而負向情緒逐漸感染當事人的內心,使其正向感受和態度(希望、快樂、安詳等情緒)漸漸消逝,此時若仍無法覺察自己的需要和停下關注,將可能變得易哭、易怒,情緒強烈而無法平靜。

4. 警覺感:聽覺、嗅覺等感官開始與創傷事件產生連結,對特定事物產生抗拒,例如:因關注許多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報導,且知道會有乾咳、呼吸困難的症狀,而對咳嗽聲格外敏感,一聽到他人清喉嚨就想離開該環境,甚至覺得好像經常聽見他人咳嗽,但可能不見得有真實發生。

5. 防衛感:啟動心理防衛機制,出現情緒隔離、麻木感覺、否認等行為,開始封閉自我,而否認心理機制就是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下意識地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如:從原先經常關注武漢疫情,到完全否認其存在,覺得什麼情況都沒必要戴口罩或消毒等,徹底忽視、當作沒這件事一樣。

四、七項自我評估

以下每題分數計算方式,答無者得1分,答有者得2分。

最近一個月您是否持續有下列症狀「超過一週」?

☐ 大部分時間無法快樂或對事失去興趣。
☐ 沒有看「武漢肺炎相關報導」時,仍難以放鬆或感到不安全
☐ 身處武漢肺炎疫情現場或看到媒體報導相關消息時,會出現生理反應,如:心悸、手抖、肌肉緊繃、冒汗等。
☐ 避免(或不想看到)引發感染傷害記憶的地方、活動、人物或報導。
☐ 盡最大的努力或強迫自己不去想這次疫情造成的傷害。
☐ 常體驗到疫情發生的影像或情況,好像傳染又再發生,並感到痛苦。
☐ 反覆夢見武漢肺炎的相關事件或狀況。


總分:______

得分7分者,您目前較無創傷反應。

得分8-9分者,提醒您要多留意自我健康管理,必要時徵詢輔導人員意見。

得分10-12分者,您有創傷症狀,若這些症狀揮之不去,或常常發生,建議您前往就醫或接受心理諮商。

得分13-14分者,現在的您常常飽受創傷之苦,建議您和心理醫療專業工作者談談,若您願意至身心科就診或接受心理諮商,就有很大的機會免除或降低心裡的痛苦。

五、五步驟幫助自己

第一步:停,停止關注

停下對疫情相關消息的過度關注行為,以避免不斷暴露在引發創傷的情境與事件中,例如:停下每天收看新聞報導、聽廣播了解武漢肺炎蔓延情形的行為。

第二步:察,自我覺察

每天留給自己一段時間省思覺察,透過書寫日記、整理影音記錄等,貼近自己的內心,並整理自己一天的經歷;或與親近信任的人分享討論、交流想法,幫助覺察自己對事件的身心反應與想法感受。

第三步:活,活在當下

建立生活目標與重心,以及透過從事規律、緩慢的運動,如:瑜珈、正念、散步、冥想等,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增加感覺自己的能力,重新用自己的感官與外界連結,從這樣的互動中,你將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更能活在當下。

第四步:連,建立連結

擁有可給予支持的同伴或同儕,可助於降低孤單、孤立的感覺,而與他人互動也是增長對他人和世界信任的重要途徑。除了互動對話建立關係連結,適宜的肢體接觸也能拉近彼此距離,同時,找到你信任、且對方情緒和心理狀態穩定、能聆聽你的焦慮心情的對象,和他分享你的擔憂,也是非常有幫助的,若有需要可尋求諮商心理人員協助。

第五步:握,重新掌握

在創傷的經驗裡,人們最直接的感覺是「失去了對自己的主導權」,反覆體會到這個感覺,會讓一個人失去力量,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所以,找回自己生活的主控與決定權,才能找回生活的活力。而這需要你允許自己放掉一些對別人的關心,增加多一些對自己的關心,具體作法請見下一頁。

六、兩個練習,拿回生活主導權

透過「感恩」和「行動」一步步拿回你的生活主導權。

*寫「感謝日記」:

每天睡前回想並具體寫下今天發生的、想感謝的事,練習感恩,像是感謝今天順利搭到公車、感謝一個同事幫我泡了杯咖啡、感謝自己今天早起準時上班等,再小的事件都值得記錄。感恩的正向情緒,將有效消散恐懼情緒。

*寫「行動日記」:

睡前記錄下今天覺得做得不太滿意的事情,並針對該事件寫想要嘗試的調整與改變行為,且在生活中實際去做做看,例如:今天花了兩小時邊吃晚餐、邊看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新聞,越看越焦慮恐慌,明天想調整成專心吃飯、不看電視,同時,你可以這樣告訴自己:「當我焦慮,專心___」,例如:當我焦慮,專心呼吸;當我焦慮,專心走路;當我焦慮,專心打掃⋯等,提醒自己,焦慮時將專注力投注回當下手邊正在做的事,設立行動準則轉化焦慮情緒。

推薦課程及參考文章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 限時新課優惠八折

🕛優惠時間:1/21~2/22

💬購買時輸入優惠碼:NEW121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練習減壓】舒緩壓力的20堂課

🎉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20堂音頻課(另外獨立出17堂練習課),總時長約400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pressure

參考資料:

1. 助人者的替代性創傷(賴奕菁 前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http://tcmc.tzuchi.com.tw/images/pdf/133/a30.pdf

2.「愛,直到成傷」談照顧者的替代性創傷(朱柏翰 諮商心理師):https://www.sunshine.org.tw/story/type2/story20181125

3.替代性創傷:你的同理心,可能會讓自己受傷(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21482

4.醫護人員心繫傷患安危,需留意「替代性創傷」(康健):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193

5.「輔」知識+〈助人工作者的傷-替代性創傷〉(嘉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系學會):http://ncyu2000gc.blogspot.com/2018/11/2018.html

6.替代性創傷的心理學:每一個渴望改變世界的你,可能都受傷了: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401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西雅圖的冬天以灰暗和下雨為名,這是我居住在西雅圖的第一個冬天,在長時間的灰暗與濕冷中,只要一出現陽光,就會讓我很興奮,趕緊抓住機會到海邊散步。上個周末出現了久違的太陽,我走在岸邊,呼吸著冷冷的空氣,仔細觀察岸邊的鳥類。鳥類飛翔是一個很美的畫面,我很常觀察天空中一群群飛翔中的鳥類,很讚嘆他們如何微妙地變化飛行隊伍和方向。 閱讀全文〈「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天哪!我是不是生病了!?」帶你認識罹病焦慮症

你經常擔憂自己是否生病嗎?

害怕一旦自己倒下了身旁的人怎麼辦?

總覺得自己有些未被醫師檢查出的疾病?

反覆關注武漢肺炎疾病相關訊息深怕自己被傳染?

親愛的,小心!你「對生病的強烈不安全感」是有毒情緒,帶來焦慮與恐懼,負向情緒會帶來更多免疫下降的問題!

投影片02

一、有哪些症狀?

補充說明:
1.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患有生理疾病,卻堅信不移自己必有某種嚴重疾病,而引發人際、社會和職業等功能受損。
2.全神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恐慌想像中的病,未達妄想情形,但非常堅持,難以改變和說動其想法。
3.心裡焦慮不安、心神不寧、專注度下降,而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的行為。
4.常主訴疼痛,以頭痛最多,也常有口臭、心悸、肌肉緊繃、胃腸症狀、呼吸困難、頭昏、耳鳴等不適。

二、兩大類型

1.求醫型:常生病、看醫生、做檢查;覺得醫護人員辦事不力,檢查不週。

2.迴避就醫型:很少看病,咳得要命還不就診,迴避看病。

三、五大自我評估

病理性不安指標:

1. 肌肉緊繃:如頭痛、肌肉痠痛、易疲累、皺眉、眼皮跳動等。
2. 身體焦慮: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如心悸、手心出汗、頭暈、全身流汗、口乾、拉肚子、常小便、腸胃不適、胸口悶、臉色蒼白或臉部潮紅、喉頭塞住的感覺等。
3. 過度警覺:如失眠、多夢、易發脾氣、沒耐心、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等。
4. 突然恐慌:沒緣由的感到強烈焦慮,如突然感到害怕、呼吸急促,同時伴有第二點的身體焦慮反應。
5. 強烈無望:覺得活著沒有希望,強烈憂鬱情緒,如心情低落、對人生失望、覺得沒有明天、胃口差、不想活動、對生活感到無趣、或有自殺之想法。
若有上述五症狀中任一項,應尋求精神心理醫療,以安全有效的處理病理性焦慮反應。

四、為什麼會有罹病焦慮症?

你是否覺得:不看病就平安無事?

請問自己:「曾經看過誰生病,讓你很擔心嗎?」

 

1. 太否認:

自我防衛的否認機制,眼不見為淨,只要不看病不檢查,我就平安無事。透過問句:「曾經看過誰生病,讓你很擔心嗎?」來讓他靠近自己的感受,幫助她發現可能是過往失去親人的悲傷與憂慮而拒絕看病。

你是否覺得:覺得生病是受懲罰?

請問自己:「有什麼讓你沒辦法原諒自己的事情嗎?」

 

2. 太罪惡:

認為未盡義務或做壞事才會生重病,例如深信生病是被懲罰,連善良又有修為的師姐/牧師都罹癌,那我會不會也得癌,甚至是生更嚴重的病?透過問句:「有什麼讓你沒辦法原諒自己的事情嗎?」讓他看見自己壞事與疾病的思維連結,也審視是否不自覺詛咒自己要生病。

你是否覺得:生病換取憐憫原諒

請問自己:「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難開口嗎?」

 

3. 太羞愧:

透過身體病症取得憐憫與原諒,例如:小孩被罵後,吵著說自己發燒了,希望得到大人的關心。透過問句:「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很難開口嗎?」讓他體會自己身上的難堪與羞愧,當情緒被看見與安撫就能安頓下來。

你是否覺得:渴求他人關心自己?

請問自己:「是不是很想要有人陪你?」

 

4. 太孤單:

心理的孤單寂寞「身體化」,透過疾病希望能擁有更多人的關心。透過問句:「是不是很想要有人陪你?」來幫助他承認自己的渴望,並適切表達需求來滿足,而非一直透過疾病來呈現。

*特別提醒:事件引發的「心理不安程度」會因人而異,

影響因素有三大項:

1. 生理體質:身心兩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慮病發生。

2. 創傷歷史:曾有早期創傷經驗,尤其因意外、天災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創傷記憶,更易在武漢肺炎期間引發創傷後壓力反應。

3.主觀認定:對事件當前情境的主觀判斷,如:主觀認為武漢肺炎的嚴重度和感染力等。

五、如何幫助自己?

第一步:接納不安感受

武漢肺炎期間,有上述焦慮不安的反應是正常的,請接納自己此刻的身心狀態,接納後你才能將不安轉化為積極作為,去面對引起心理不安的情境。

第二步:理性認識分析

正確地了解武漢肺炎疾病徵狀與病程等相關訊息,且勿花太多時間看疫情報導,以免更惡化自己的心情、增加無謂的困擾與恐慌。

第三步:身心規律平衡

維持正常而規律的生活作息,並適度運動,如健走、慢跑、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有助於紓解壓力、調適身心,也建議從事瑜伽、心靈冥想等,以練習將外在感官內收,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同時應避免攝取過量咖啡因,以及菸酒與藥物的濫用或成癮行為,不僅有損健康,也易導致更加焦慮。

第四步:提升心理能力

1. 思考力-注意並辨識你的思想
2. 調節力-安撫並療癒你的不安
3. 紓壓力-放鬆並修復你的身心
4. 支持力-打造並厚實你的後盾
此部份請見:【武漢肺炎:安頓自我與情緒的防疫心理學】懶人包

六、如何協助他人?

第一步:建立正確認知

1. 認識熟悉、學習分辨代表當事人有病理性不安的病徵與訊息。

2. 有需要時尋求醫療心理資源協助,了解就醫治療期程及藥物副作用等資訊,並理解當事人心中的不安是疾病所導致,而心理調整與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第二步:擁有彈性期待

1. 理解武漢肺炎疾病消息沸揚期間,所產生的壓力或事件改變等,都會使有罹病焦慮症傾向的當事人狀況更惡化。

2. 依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和能力,來衡量其自我調適與進展的程度,無須與其他人比較。

3. 重視當事人「小小的進步」,並多予以鼓勵,增加和累積當事人的自尊與信心。

第三步:提供接納與支持:

1. 接納及避免批評當事人,且維持規律的居家作息,不因罹病焦慮影響家庭功能,家庭支持系統是當事人重要而有力的後盾。

2. 鼓勵當事人面對與調整慮病的想法和身心反應,若有就醫則鼓勵和陪伴當事人規則服藥、依約就診,並關心其服藥效果與副作用等。

3.與當事人約定生活目標、安排生活任務與重心,以減少慮病行為。

推薦課程及參考文章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 限時新課優惠八折

🕛優惠時間:1/21~2/22

💬購買時輸入優惠碼:NEW121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練習減壓】舒緩壓力的20堂課

🎉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20堂音頻課(另外獨立出17堂練習課),總時長約400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pressure

參考資料:

1. 臺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罹病焦慮症》:http://www3.vghtc.gov.tw:8080/html/images/upimages/1599D1ECB50.pdf

2. 黃素菲諮商心理師《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我們可以應對的行動》: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KnI3tRnbpfnJ7Q8n78mab5B4qS9x528z/view

【武漢肺炎】安頓自我與情緒的防疫心理學

親愛的小愛粉們~

最近不僅天氣寒冷,武漢肺炎疫情更是一片譁然,你的身心都還好嗎?原訂行程有受影響嗎?疫情風聲鶴唳,是否使你的內心跟著騷動不安?

其實在這樣的氛圍下,難免引發我們的焦慮不安,但什麼樣的焦慮反應才是適度的?什麼程度時又該留心警覺?焦慮恐慌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又可以如何自我安頓呢?

焦慮,是包含了擔心、緊張、恐懼等的一種情緒統稱,而過度的焦慮,不僅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軀體上的不舒服,而且還是會「蔓延、傳染」的!當事人的情緒狀態會感染給周遭的人,尤其是小孩,小孩對大人的情緒狀態極度敏感,當感受到大人的焦慮情緒時,孩子極易產生不良身心反應呀!

【愛心理懶人包】帶你透過三大指標,辨識你是否有過度憂慮的徵兆,並厚實你的「思考力、調節力、紓壓力、支持力」四大心理能力,建築安全的內在心靈世界,使你能自我撫慰與陪伴,安心度過武漢肺炎時期。

武漢肺炎心理版 - 精簡版.002

1-1焦

是包含了擔心、緊張、恐懼等的一種情緒統稱,同時會帶來一些認知與知覺上的變化,以及軀體上的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眩暈、腸胃不適等軀體反應。

1-2過度的焦慮恐慌,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軀體上的不舒服,如:

#情緒上的痛苦:

幸福感降低。

因擔心自己焦慮的模樣被人發現,更加注意他人投過來的眼神,也覺得每個人都注意著自己,而更焦慮,如此形成了焦慮的惡性循環。

1-2過度的焦慮恐慌,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軀體上的不舒服,如:

#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

注意力變差、學習能力下降。

選擇性認知,只注意所擔心的事,忽略其他事物。

1-2過度的焦慮恐慌,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軀體上的不舒服,如:

#軀體上的不舒服:

經常覺得累、肌肉緊張、脖子酸疼、睡眠品質下降等。

可能導致連續頭暈或暫時失去記憶、直腸出血、慢性背痛、頸痛、慢性或嚴重頭痛、顫抖、蕁麻疹、失眠等症狀,還可能產生併發症,如:更嚴重的焦慮症和憂鬱症。

分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學名叫「腎上腺皮質素」),令你緊張、焦慮,而長時間高濃度糖皮質刺激,會引起糖皮質失調,其濃度漸漸無法被調控,造成糖尿病、免疫力下降、癌症等。60% 90% 疾病和過度或長期的壓力有關。

1-3焦慮是會 #傳染 的!
當事人的情緒狀態會感染給周遭的人,尤其是小孩,小孩對大人的情緒狀態極度敏感,當感受到大人的焦慮情緒時,孩子極易產生不良身心反應。

武漢肺炎心理版 - 精簡版.009

焦慮恐慌的運作機制?

1. 生活中的傷害或壓力經驗,會觸發某些本身就比較容易焦慮的族群,進而導致焦慮症的發生,另外遺傳也可能與焦慮症有關係。

2. 在大腦中,杏仁核和海馬迴是處理壓力反應的兩個重要部位。杏仁核主要處理害怕和威脅的情緒,而海馬迴則與記憶有關,因此當人受到強大的壓力時,壓力產生的害怕與威脅感受,會刺激杏仁核,而海馬迴會負責將這個記憶儲存起來。

3. 在杏仁核和海馬迴接受到這類刺激後,自律神經系統會被活化,當交感神經被活化,就會在全身產生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血壓上升、肌肉緊繃等現象。

4. 這樣的機制若過度敏感,可能導致負面結果,焦慮症即和此機制有高度關聯性。

武漢肺炎心理版 - 精簡版.011

(1) 我的焦慮是否與現實刺激相對應?
#
關鍵:

你焦慮的強度和引起焦慮的事情的本質是否匹配。
#
評估:
🔸聽到關於疾病的信息就覺得害怕、緊張、恐慌。
🔸在你的認知中,疾病的傳染性和流行性都被誇大,甚至懷疑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可能會患某種不治之症。
🔸反覆檢查自己是否患疾病相關症狀,甚至一般人不關心的小細節都要反覆琢磨,認為自己很有可能得了疾病。
🔸害怕去人多的公共場所,甚至不想和一些看上去有疾病的人接觸。
🔸當看到小傷口、磨破皮或感到疼痛時,覺得「傳染病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傳染到我身上」,並且相信了這個想法,產生強烈焦慮情緒,甚至一定要確定身上每處傷口、或查資料確定感染幾率很小。

#例如:

天氣寒冷時,一接觸到冷空氣開始打噴嚏、流鼻涕,便極為擔憂自己罹患武漢肺炎,想至醫療院所做更詳細的檢查;看到他人精神不濟、好像病懨懨的樣子,即與他保持距離,甚至拒絕接觸,以避免自己罹病,這兩種狀態很可能是過度焦慮,與現實刺激無相對應,而是焦慮的情緒被過度激發了。

(2) 焦慮持續的時間是否太長了?
其實不只是傳染病出現期間,你心中的焦慮從往至今一直都存在,讓你不放鬆、不舒服,總感覺很累、很痛苦?

又或是你自己或認識的熟人已經出現相關的症狀一段時間,比如持續兩週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

無論符合這兩種狀態的哪一種,都建議您向心理專業人員求助,可往罹病焦慮症方向做評估。

*補充說明「罹病焦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DSM-5的診斷準則,提供您做自我評估:

1.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得了或即將得嚴重的疾病。

2.並未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即使有也屬輕微。

3.極為擔心健康,容易覺得自己健康狀況不對勁。

4.過度從事確認自己是否健康的行為(如:反覆檢查其身體是否有生病的跡象)或是出現不適應的逃避行為(如:不去看醫生和去醫院)。

5.擔心罹患疾病的狀況已經有至少六個月,但所擔心的特定疾病,可能在那段時間有所改變。

6.此種擔心無法以另一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釋。

*「罹病焦慮症」可分為兩種類型:

1.求醫型(care-seeking type):經常生病,包括看醫生、做檢驗或檢查。

2.迴避就醫型(care-avoidant type):很少看病。

若有以上狀況或相關的擔心,建議您尋求心理助人資源協助,專業助人者將了解您的病徵、病程,分析您的認知、情緒、行為反應,為您做全面而完整的評估,以協助您找到處理問題的解決之道。

(3) 焦慮干擾你的生活到什麼樣的程度?
#
評估
🔸把疾病想像得很恐怖、無藥可救、或是會因為生病傾家蕩產連累身邊的人等,因而常吃各種保健品?
🔸知道自己現在沒有患病,卻堅信將來可能會生病,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負擔。
🔸動不動就去醫院檢查,已非定期健檢,而是過度擔心而反覆檢查確認

(4) 總結:

🔸強烈的、過度的、持續的擔心與害怕,而且維持或反覆很長一段時間,焦慮的情緒反應,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生活。

🔸旁人看來,其情緒反應和實際的緊張與危險程度脫節,旁人可能會覺得「有這麼嚴重嗎?」,但對過度焦慮的當事人而言,這些感受是真實且難以控制的,而且真的有這麼嚴重。

(5) 提醒您,若出現非必要的生活作息改變,要特別留意是否陷入情緒漩渦的危險中,下述行為的表現可能是一種警訊:

1. 看太多有關武漢肺炎的電視報導

2. 想太多有關武漢肺炎的事

3. 睡眠困擾,包括難以入睡、睡著後無法保持良好睡眠、覺得睡不飽

4. 躲著別人或不想出門

5. 注意力不集中,腦筋一片空白

6. 缺乏耐性、易怒

7. 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

8. 哭泣

9. 容易疲勞

10. 肌肉緊繃

11. 喝酒過量或服藥過量

(6) 正常焦慮與病理焦慮在同一個維度上。

我們人為地指定上面的某點為標準,這個點就是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左側的就是正常焦慮,右側的就是焦慮障礙。其實,那些未達診斷標準的高焦慮與達到診斷標準的焦慮障礙是沒有本質差異的。

武漢肺炎心理版 - 精簡版.018

1. 思考力-注意並辨識你的思想:

認識疾病相關知識,且注意你的思維,過度焦慮時會產生選擇性認知,使你只注意到你所擔心的事物,腦中不斷冒出「萬一…,我該怎麼辦」的負向思考,這讓不安和恐慌變得無法控制,甚至蔓延到周遭他人,這時你需要回到自己身上,觀察你的想法,並問自己「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我是否誇大了負面結果?」,分辨哪些憂慮的想法是真實的,哪些是自己腦補的,並告訴自己「我的焦慮是不合理的」,學會理性思考和看待問題。

2. 調節力-安撫並療癒你的不安

焦慮不安是可以被你調節的!藉由覺察此刻身心狀態,用中性眼光看向你心中的焦慮,深入內心世界,重新理解焦慮原因,看懂你的內在情緒循環模式,一步步鬆開令你反覆痛苦的情緒、解套令你受困的情境事件,以解開內在困惑與糾結,並透過靜觀冥想、正念練習,而自我理解、自我安撫,最終自我調節與療癒。

3. 紓壓力-放鬆並修復你的身心

焦慮時呼吸會加快,大腦得到的氧氣會變少,而快速連結身心的方式就是「將注意力放回到你的呼吸上」,給自己一點時間,注意自己的呼吸,試著五秒鐘呼出、五秒鐘吸入,保持這個平穩的速度,反覆呼氣、吸氣幾分鐘,能迅速平緩你的神經,而更深度的放鬆和修復方法,則是可以藉由正念覺察、瑜伽調息法、身體掃描、漸進式肌肉放鬆,舒展你的身心。

4. 支持力-打造並厚實你的後盾

支持力又區分為外在和內在支持兩種,外在支持的打造,你可以找信賴的人談談傳染病引發的想法和感受,家人、朋友、老師、專業諮商心理人員等,相互支持、適度求助,若有需要,諮商所和醫療院所皆有許多支持性團體可以參與;內在支持則可以由前三種方式做起,厚實你的「思考力、調節力、紓壓力」,建築安全的內在心靈世界,使你能自我撫慰與陪伴,安心度過武漢肺炎時期。

武漢肺炎心理版 - 精簡版.023

#書籍推薦

#避免疫情擴散及焦慮蔓延,人人有責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https://pse.is/P2QX4

《能量自癒》https://pse.is/NLRL3

《疼痛的隱喻》https://pse.is/NF2EC

《疾病的希望》https://pse.is/JR263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 限時新課優惠八折

🕛優惠時間:1/21~2/22

💬購買時輸入優惠碼:NEW121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20200121

🌱【練習減壓】舒緩壓力的20堂課

🎉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課程期限:永久

💬課程內容:20堂音頻課(另外獨立出17堂練習課),總時長約400分鐘

🔺課程連結:https://school.iiispace.com/p/pressure

參考文章:
1. 如何面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所可能帶來的壓力與焦慮 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paper92pre.htm
2. 自己的焦慮症自己解:不戰不逃、隨便它
3. 常常覺得焦慮不安,等於得了「焦慮症」嗎?心理師教你分辨5種最常見焦慮障礙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3046
4. 總是懷疑自己有病?請一定注意焦慮症纏身! https://kknews.cc/zh-tw/health/xrzogeq.html
5. 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如何預防與治療?醫師圖文完整說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nxiety-disorders-introduction/
6. 什麼是焦慮? https://www.reangel.com/Article.php?LI=281
7. 焦慮症的危害有哪些 https://kknews.cc/psychology/q9vg5oy.html
8. 長期焦慮嚴重危害健康,7招教你快速消除焦慮情緒 https://kknews.cc/psychology/zy4k2qg.html

同理心的力量:透過「兩類型四層次」,創造親密關係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同理心,empathy,又譯為「神入」,意指進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邏輯,共情並理解他情緒的由來,感同身受。我則稱「起於情,同此理」,對於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為能理解為「這麼做一定有對方的理由及情緒」。

目前已知的同理心的類型包括有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

閱讀全文〈同理心的力量:透過「兩類型四層次」,創造親密關係〉

「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憂鬱」?小心!你已正在譴責憂鬱是當事人的問題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憂鬱。」

不知道最近有沒有人被這句話給洗到,由於聽起來實在是太令人生氣了,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打回去,不過最近我的督導說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我就休養生息,做自己的事,可是總是覺得心裡面哪裡怪怪的。 閱讀全文〈「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憂鬱」?小心!你已正在譴責憂鬱是當事人的問題〉

《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改變大腦負向思維,建立打不倒的內在力量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Rick Hanson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台灣之前兩本著作都蠻有名氣的,分別是《大腦快樂工程》與《像佛陀一樣快樂》。

在《大腦快樂工程》一書裡,作者初次提出了一個HEAL的概念。簡單的四個步驟,每當你遇上一件好事,擁有(Have)正向經驗的當下,記得要豐富它(Enrich)吸收它(Absorb),同時連結(Link)正面和負面的成分,讓正面事物能舒緩甚至取代負面的部分,每次不到一分鐘,就能用心改變你的大腦,給你內在源源不絕的平靜、滿足和愛的力量,像佛陀一樣知足常樂。 閱讀全文〈《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改變大腦負向思維,建立打不倒的內在力量〉

【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

作者:江珈瑋 諮商心理師

這期【心理學家看星座】關於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前些日子,一位個案告訴我「我因為是雙魚座,所以面對人本來就比較敏感,也會選擇獨自難過。」如同前幾篇文章所言,在臨床工作中,依然有許多人用星座來認識自己,而覺得可惜的是,即使看見了自己的個性,反而在受傷的時候,用星座稍微合理化自己的狀態,而就不願意繼續再了解自己了。 閱讀全文〈【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

人生,就是一連串復原力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上節目,跟幾個網紅作家聊天,我對他們的生活很好奇,特別愛問他們怎麼經營粉絲團、怎麼跟粉絲互動、怎麼寫文章、怎麼看待網路的生態,結果一聊之下,才發現即使已經如此知名的人,心中都有一塊對自己的懷疑,也會有玻璃心的時刻,看著自己辛苦寫得文章,被酸民謾罵、攻訐,被評得一文不值,而這些在意與難過,卻也在一陣談笑風聲中,再次灰飛煙滅。 閱讀全文〈人生,就是一連串復原力的過程〉

情緒讓你煩躁又焦慮?心理師:你可能在抹黑情緒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情緒的存在可以很單純,就是讓你「感受」,提醒你生命正發生一些事要你去經歷。的確,有時候情緒很多、很滿、很難受,但不代表情緒很壞、你很糟糕,而是你面對情緒的態度與方法,使情緒越變越糟。 閱讀全文〈情緒讓你煩躁又焦慮?心理師:你可能在抹黑情緒了〉

容易憂慮的人:其實你真正憂慮的是「你不喜歡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是煩惱不間斷的人?

為了未來能有好工作而拼命努力唸書,考上好學校後以為可以安心一點,卻又看見時代變遷,許多工作會被取代?

你總是做了萬全的準備之後,停頓下來沒多久,又開始說:「可是如果⋯⋯」「那萬一blablabla⋯⋯」,你的憂慮,一刻也不得閒? 閱讀全文〈容易憂慮的人:其實你真正憂慮的是「你不喜歡的自己」〉

心理師談成癮:吸毒者的內在深層空虛,需要關係連結來解套

作者:張宇傑 諮商心理師

 

每到同志遊行,「娛樂性用藥議題」就會被高度關注,我們不鼓勵這些行為,但或許我們會帶著點好奇,因為這些人可能是身旁的親友、同事、同學,甚至是自己。你可能會輕視並對這群人感到生氣,然而在把他們罵到死之前,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從「生理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對他們多一些理解。 閱讀全文〈心理師談成癮:吸毒者的內在深層空虛,需要關係連結來解套〉

搶完雙11優惠,接下來就準備退貨?心理師帶你看懂「衝動購物」的三種心理需求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她提著兩三個大袋子進來,我用眼神無聲地表達疑惑,她回應道「你知道的,雙11嘛!現在買超划算!」,過一會她似乎有些心虛「這些包裹我是要拿去超商退貨,剛剛超商櫃檯前人很多,想說先上來才不會遲到!」她特別強調是退貨,想讓自己顯得理智一些,但能有這麼多退貨,不就表示一時衝動買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嗎? 閱讀全文〈搶完雙11優惠,接下來就準備退貨?心理師帶你看懂「衝動購物」的三種心理需求〉

經常憤世嫉俗?心理師:不再無力地期待他人,而是全力地滿足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靈感一來與學員討論憤世嫉俗是什麼樣的狀態。

因為在他生命裡,他經常對很多事情看不順眼、經常想罵人,而當更往內心看,又是什麼讓他「需要」有這些行為?

我的解析是:不滿意的心情。

可是,又為什麼會不滿意,以及怎麼會有這麼多事情可以不滿意?下面的情緒則可能是「失望」或「失落」的情緒,因為這個世界一直達不到他的標準,而他感到憤世。

那麼,又是什麼讓人感到「嫉俗」,這裡面的嫉妒的情緒,就可能來自不公平的受傷感,為什麼別人有我卻沒有。

而當你經常憤世嫉俗,你在看進你的情緒裡,你會發現,那是因為小小的你「無力」改變一切下,你所呈現的偽裝。

就像你沒有可以保護與引導你的父母,你必須靠自己長大、搞定生活一切,你就看不慣別人養尊處優,或敢開口請求幫忙的人,但其實心裡是嫉妒和羨慕的總和。

即使你腦袋裡知道父母有限制,提供不了你智慧與魄力兼備的楷模,你還是很難說服自己接受一切,而長期失望情緒下的不滿足感,在你的生活中蔓延開來。

 

其實,你要做的就是承認,那些你渴望卻沒有,以及你無力改變的事實。當你願意承認,接著就是承接與承擔,也就是承接自己的需求,承擔起自己的渴望,把那些你原本對環境、對父母所投放的渴望,逐步回到自己身上,最終你不再無力的期待他人,而是全力的滿足自己。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24堂課

 

延伸閱讀: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忙碌使你焦躁不安?心理師帶你平衡「自我鞭策」與「自我接納」的兩股力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轉眼,今年過了一半,而這半年也經歷許多事件和轉變,也陪伴著許多人走過生命的轉變。

如何在忙碌中保有一雙有意識的雙眼,對自己、對生活有意識的覺察,需要不斷地練習。在忙碌中,有時候急躁了,事情不如預期,可能會慌張、可能會憤怒;在忙碌中,有時候迷惘了,開始感到焦慮,可能會對未來充滿恐懼。 閱讀全文〈忙碌使你焦躁不安?心理師帶你平衡「自我鞭策」與「自我接納」的兩股力量〉

五里霧的未來人生:讓自己待在「之間」的藝術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看了許多關於埃及阿布辛貝神殿搬遷的文獻和影片。西元1964年,位於埃及南端的阿布辛貝神殿(Abu Simbel)展開了一場浩大搬遷工程,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巨大神殿,供奉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而在1960年左右,當時因為納瑟湖水位不斷高漲,埃及政府意識到如果不將這座神殿移走,它就會被水淹沒,於是決定要把神殿移到較高較遠處。 閱讀全文〈五里霧的未來人生:讓自己待在「之間」的藝術〉

【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牡羊座、金牛座、雙子座

作者:江珈瑋 諮商心理師

在上篇【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我提到了自己在臨床工作裡,常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來理解每個個體的內心受傷狀態,也應用了大家對於星座的一些概念性了解,讓大家做自我對話的練習。 閱讀全文〈【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牡羊座、金牛座、雙子座〉

情緒心理學:是什麼讓人瞬間失控?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有了孩子之後,對孩子的事情便會特別關注。

有天一大早,我推著幾個月大的女兒上保母那兒。路途中總會經過一間大飯店,門口時常停滿了遊覽車。那天我的去路正好被一輛遊覽車的尾巴給擋住了。

我皺起眉頭,向遊覽車內的司機揮手示意,請他挪動一下車子,讓出一點通道給我。司機卻按了聲喇叭,震耳欲聾。我又再揮手示意,司機開了車門,用狐疑的眼神看著我,問我什麼事? 閱讀全文〈情緒心理學:是什麼讓人瞬間失控?〉

心理師讀《未來地圖》:用知識緩解對未來的焦慮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Tim O’Reilly是誰?

在介紹他之前,不妨先來看看一張O’Reilly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封面。

(PS.裡面藏了幾張網友kuso合成的照片)

一隻動物、搭配一個程式語言、科技工具的議題。Tim O’Reilly於1978年創辦「歐萊禮媒體」並擔任執行長至今。這四十年,這間公司嘗試了無數種創新的方式,不管是線上學習、書籍(上面那些),舉辦相關會議、講座、高峰會。幾乎每一個科技人桌上都有一本歐萊禮出版的書。

本書作者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常被譽為時代推進者,矽谷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兩度引領網路發展方向,是Web 2.0、開放原始碼軟體、政府資訊公開、自造者運動等革命性思想背後的推手與先鋒。因對未來趨勢與商業模式的準確掌握,被媒體譽為「矽谷先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閱讀全文〈心理師讀《未來地圖》:用知識緩解對未來的焦慮〉

他怎麼可以這樣?其實你真正生氣的是「你無法接受的某部分自己」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你是豬嗎?你有沒有腦袋呀!」一個孩子似乎不小心把一杯珍珠奶茶弄到了,媽媽氣急敗壞地去找捷運的人員來幫忙清理,旁邊的路人一邊談論,媽媽的眼神多麼的兇狠。

「你剛剛拉我……」孩子把責任推給母親,然後母親也責怪孩子,果然是一門忠烈。 閱讀全文〈他怎麼可以這樣?其實你真正生氣的是「你無法接受的某部分自己」〉

【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

作者:江珈瑋 諮商心理師

臨床工作裡,我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來理解每個個體的內心受傷狀態,而我知道,有許多人是用星座來找尋、理解自己的內在受傷及迷惘狀態。

其實從國中時,我就是那個抱著《談星》雜誌的人(笑),裡面有許多心理測驗及星座解析(好懷念~);我也是那個國中時期就去圖書館借一堆星座解析的人,所以我對於星座一點都不陌生。 閱讀全文〈【心理學家看星座】受傷的因應策略: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

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분노도 습관이다 화를 못 참는 사람을 위한 마음 사용 설명서
李忠憲(이충헌)
方舟文化 2019/04/03出版

這本由韓國精神科寫的書,十分淺顯易懂。書裡,針對「憤怒」這樣情緒的存在,做了蠻完整的解釋。 閱讀全文〈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媽媽的分離焦慮:三面向探索,帶妳找回關係安定感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那天,我將寶寶送托給保母,寶寶哭紅了眼奮力呼喊我,至今我仍充滿著愧疚感,我覺得我拋棄了他,我不是個好媽媽」留職停薪一年的新手媽媽聲淚俱下地這樣對我傾訴,並在整個晤談過程透露強烈的懊悔。

原來有時候「分離焦慮」不僅發生在嬰幼兒身上,諸多因素影響下,也可能使得主要照顧者在面臨與嬰幼兒分離時,產生的焦慮感更為劇烈,進而影響到嬰幼兒的情緒感受,互為渲染的焦慮無限擴張。 閱讀全文〈媽媽的分離焦慮:三面向探索,帶妳找回關係安定感〉

想快樂的事就好?當正向思考成為「毒性正能量」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今年三十五歲的傑克,長期以來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我每天都在想,我怎麼這麼糟糕、這麼沒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傑克繼續說:「但我知道我不應該有這些想法,我應該想正面的事情就好!」 閱讀全文〈想快樂的事就好?當正向思考成為「毒性正能量」〉

藝術即生活:生命每一刻精彩,都蘊含在藝術的時空膠囊中

作者:徐玟玲 藝術治療師/藝術教育博士

人們從「藝術」這個媒介來理解到一個訊息時,會被這個訊息所呈現的方式所影響,而且,這形式本身已經嵌著訊息了,它們之間有著一種共生的關係。

但是,人們在通過藝術媒介取得訊息時,往往只著重明顯可見的內容,卻錯過一些微妙的、能啟發我們的隱涵意義,這篇文章就是要引領你更細緻地體會藝術媒介的訊息和隱喻。 閱讀全文〈藝術即生活:生命每一刻精彩,都蘊含在藝術的時空膠囊中〉

當社群網站把人連在一起, 我們卻是最孤獨的世代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你感到孤獨嗎?

在我工作的大學諮商中心裡,我常常聽到大學生個案們說「感到孤獨」。但讓我納悶的是,這些個案的社交生活都非常活躍,他們很常去參加派對、加入兄弟姊妹會、幾乎無時無刻都和別人在一起、或是關注彼此的社群網站。但是,他們卻告訴我內心很孤獨,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怎麼會這樣? 閱讀全文〈當社群網站把人連在一起, 我們卻是最孤獨的世代〉

情緒心理學:心理師教你面對憂鬱根源、釋放內在壓力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
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 Working the Change Triangle to Listen to the Body, Discover Core Emotions, and Connect to Your Authentic Self
Hilary Jacobs Hendel
時報2019/03/26出版

這本書花了我許多時間閱讀,原因是,本書可類比為《練習不壓抑》、《練習不快樂》的姊妹作品。我看見許多與情緒有關的心理學觀念,在這本書裡被用不同的方式做介紹。

書名取名為「不只是憂鬱」,很有意思。是這樣的,在作者的看法中,憂鬱不總是「純然」地憂鬱而已。當我們往下一挖,可能會找到其他更核心的東西。

閱讀全文〈情緒心理學:心理師教你面對憂鬱根源、釋放內在壓力〉

如何提升情緒敏銳度?心理師帶你喚醒情感知覺

作者: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這是諮商、社工學生或助人者很常問的問題。畢竟若能提升對情緒的敏銳度,就能更敏察到彼此的狀態、提供更貼近的回應與協助。

想提升對於情緒的敏銳度,練習,絕對是不二法門。但重點是:「如何練習?」

練習的對象,絕對絕對是從自己開始,也就是— 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 閱讀全文〈如何提升情緒敏銳度?心理師帶你喚醒情感知覺〉

婚姻平權後,你的同志朋友更需要你!

作者:張宇傑 諮商心理師

2019/5/17同婚專法立院三讀通過,臺灣成為亞洲第一,真是令人驕傲的一天,同志終於可以進入愛情的墳墓殿堂。

然而,不論你自己是深陷其中或兩袖清風,你都知道「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事,這讓婚姻變得更複雜及困難,像是雙方父母的反對、家族覺得丟臉,尤其「出櫃」這一步可能才是最困難的,如何向家人解釋一直以來的室友,其實是自己的伴侶。還有背後的整個社會文化系統,目前仍有許多反彈聲浪,擔心臺灣會因此崩壞,更揚言:「2020我們全部改回來!」。

閱讀全文〈婚姻平權後,你的同志朋友更需要你!〉

當人不安時,該如何回應?心理專家教你安定心法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一邊探索這個世界,一邊回頭尋找父母的臉。我們渴望父母永遠在我們身旁,當與父母的眼神交會時,我們就安心了!

當我們長大時,仍然有著一顆玻璃心,也渴望身邊有個讓我們安心的人,帶給我們安全感。即使成為孩子的父母或師長時,也是如此。 閱讀全文〈當人不安時,該如何回應?心理專家教你安定心法〉

新的一年,讓我們努力成為別人生命中「對的人」

作者:留佩萱諮商心理師

年末的最後幾天,我看了一系列訪談凱文‧海因斯(Kevin Hines)的影片。凱文‧海因斯是位作家、導演、丈夫、父親,也是一位長期推廣自殺防治的演講者,因為他自己曾經嘗試自殺,卻奇蹟似的存活下來了。在2000年,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凱文從金門大橋上跳下去。位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一座世界著名觀光景點,也是一個自殺盛名景點。每十天,就會有兩個人嘗試從這座橋跳下自殺,只有0.002%的機率存活,而凱文‧海因斯是第二十六位在這座橋自殺存活的人。 閱讀全文〈新的一年,讓我們努力成為別人生命中「對的人」〉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讓「不安的自己」安心的筆記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人生,有時候像一首後製過度的歌,塞進了太多聲響,幾乎聽不出旋律。」

焦慮,是我們體內內建的一種情緒反應。
這是一種保護的機制,提醒我們,有事情要留意了喔!
像是你看到紅綠燈一樣,紅燈閃爍,車子出現了,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來預備這個情境。 閱讀全文〈《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讓「不安的自己」安心的筆記〉

情緒心理學:直視恐懼,讓它無所遁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從小我就被母親說是個「在膽」(台語)的人,意思就是膽子很大,但當我獨自去旅行後,才發現我身上依舊有許多恐懼的影子,害怕落單、迷路。

幾年前我在南印的一個實踐烏托邦理念一個美麗的小村落,Auroville,裡面許多歐洲人和美洲人,因為傍晚才到村落又沒有訂房,被一個法國路過的朋友幫助找到住處,後來也跟他參加森林部落的參訪行程,了解這村落如何落實綠化、保水與自主發電,隨著天色漸暗,我開始感覺心慌,一直擔心究竟怎麼回到住處,後來一轉眼發現同行的法國朋友不見了,更是驚慌失措,卻發現一旁另一個也一起來的墨西哥朋友還老神在在的聊天,我便詢問他,我倆才知道「喔!接駁車來了,該離開了!」

回到接駁車上,看到法國朋友已經在車上,我一邊心安,一邊也納悶這是個怎樣的文化差異,走了也不會跟同行的朋友打招呼,但更讓我驚訝的,是我那蔓延的恐懼。

為什麼墨西哥朋友一點都不害怕?

森林部落有點距離,回到接駁車的定點,還需要再騎車回住處,也有一段距離,而這是個GPS不能運作的偏遠地區,他為什麼不害怕?而且他還搭法國朋友的便車!

我為什麼這麼害怕?這其實是個安全且夜不閉戶的村落,晚上你可以聽到動物跟著樂器共同吟唱的淨土,那些恐懼來自何方?
我這才意識到我與大自然的疏遠讓我對這塊不願過度開發的淨土,充滿未知的恐懼,恐懼自己迷失在林間蜿蜒顛頗的小路被黑暗吞噬,卻忘了這一片土地與暫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此善良與尊重的與這片土地共融。
而是我蔓延的恐懼讓我難以安在當下,去享受、感受和擁抱在那行程中的每一分美好。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所以親愛的,其實恐懼一直都在,但我們可以在直視它後,穿越恐懼不受影響。找出恐懼的源頭,才能對症下藥,四階段的恐懼循環分別為:

一、過度想像:
面對某個情境,恐懼被過度想像,而開啟災難性思維。
假設我在某一次公開演講產生恐懼,想像台下的人冷若冰霜或訕笑,而這時便進入第二階段。

二、恐懼開始反饋:
恐懼開啟更多對於現實的負面認知,開始扭曲事實,導致你身心籠罩在恐懼中,逐漸實現你一開始認為會發生的事。

三、恐懼不是讓你動彈不得,就是讓你加速失敗
恐懼過大會限制自己的身體,就容易因此語無倫次或在台上舉止怪異,而導致演講失敗,這也引發第四階段。

四、第一個記憶
這也是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恐懼發生所應驗的事實,導致我們深信自己永遠會複製這失敗的經驗,而蒙蔽心智與判斷力,總是被恐懼無限環繞。

而你可以做的,就是承認恐懼並處理它。而克服恐懼的第一步是學著承認自己會害怕,用文字將恐懼表達出來,開口談談會喚醒我們恐懼感受的一切,唯有承認自己的恐懼,才有機會戰勝它。

下一步則是學會直視恐懼。在某些原住民部落會教導孩子面對恐懼,例如:大人讓孩子閉起眼睛,想像六七公尺長的雙頭毒蛇在他們面前挺起身子,然後告訴他們逃跑了毒蛇一樣會緊跟著,但如果不逃跑,盯著毒蛇看越久,毒蛇就變得越小,當恐懼變得渺小到甚至無感,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強大,你自己便是那個足以面對恐懼的巨人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權威者讓你嚇到吃手手?心理師說:那是內心匱乏的表徵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以為我很外向,能言善道又會交際,不論對上對下都可以應對得宜。事實上,我是個蠻害羞的人。

「別鬧了!你會害羞才有鬼!」這是我常得到的回應。仔細想想,其實不是害羞,正確來說,應該是有「權威恐懼症」。

「權威恐懼症」指的是面對威權,強勢或有權力的人物時,會感到極度恐懼,不安,害怕或不知所措,輕則語無倫次,不知所云,重則腦袋當機,無法言語;只要想到即將要與權威人物碰面談話時,便可以焦慮上好幾天。

閱讀全文〈權威者讓你嚇到吃手手?心理師說:那是內心匱乏的表徵〉

是安慰還是八卦別人?心理師教你七大點,成為他人溫暖的擁抱

作者:YaHan Wang 諮商心理師

「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的擔心與慰問,其實是在傷害人」,一向熱心助人的小安,無奈的說出這句話。

 

在公司裡,大家都流傳著小杰家裡發生了大事,小安聽說小杰的爸媽在上個月車禍過世,而他許久未聯絡的弟弟回來奔喪,卻帶著一屁股賭債,要求小杰幫忙清償,然而,更慘的是交往十年的女友突然提出分手,快速地和別人結婚。

閱讀全文〈是安慰還是八卦別人?心理師教你七大點,成為他人溫暖的擁抱〉

【為你選書】《情緒靈敏力》四步驟,讓痛苦的情緒脫鉤

整理與撰寫:林俐 愛心理編輯

「情緒」擁有偵查外界訊息的重要功能,能夠幫助我們分辨生活中各類錯綜複雜的暗示與線索,快速的解讀實際的狀況,並且做出反應。但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下,情緒喚起更多的是過往的記憶,那些痛苦、不安、焦慮一湧而上時,往往容易讓我們僵在原地無法動彈,除了削弱問題解決能力,也容易蒙蔽判斷力,讓我們的狀態跌至谷底。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情緒靈敏力》四步驟,讓痛苦的情緒脫鉤〉

你不用跟每個人好!心理師教你四步驟看淡臉書社群亂象

作者: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隨著社群軟體的發達,言論自由的世界讓我們可以發表很多內心的想法,同時我們也可以輕易看到別人的訊息,但文字訊息可能帶出許多的誤會,也造成許多不同的解讀和情緒,同樣的,訊息po文者可能無心,但聽聞者卻有意;也可能po文者將文字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或是抒發情緒的工具。

閱讀全文〈你不用跟每個人好!心理師教你四步驟看淡臉書社群亂象〉

傷害跟討厭自己是會上癮的!海苔熊教你自我調整的三步驟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每次照鏡子,我都很討厭自己。為什麼我這麼沒用,沒能夠留住媽媽?好氣好氣⋯⋯」Jay來跟我談的時候不斷用指甲戳自己的手腕靜脈。
 
「生氣什麼?對自己生氣嗎?」我說,作為一個新手治療師,重複確認也是很合理、很合乎邏輯的。
 
「也⋯也是吧,對自己生氣。我巴不得可以把自己殺死,可是我卻連這樣的勇氣都沒有。然後又更生氣了⋯⋯」所以才會不斷地拿指甲戳自己的手腕,上面都是斑駁的紅色的瘀青的痕跡。

閱讀全文〈傷害跟討厭自己是會上癮的!海苔熊教你自我調整的三步驟〉

說出來,就會比較好?關鍵其實在於………

作者:Psy-dectective 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從我接觸到心理學和心理諮商開始,常常會聽到別人說一句話:「說出來,比較好。」

我不確定這句話的來源,有多少人是接觸過一些心理學,受到精神分析所影響,因而有了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其實不了解心理學,只是單純地希望聽到對方的故事,好讓自己不再處於困惑的狀態中,因而對這句話這麼相信著。

閱讀全文〈說出來,就會比較好?關鍵其實在於………〉

「我這樣算走出來了嗎?」問幾遍,才會讓你感覺心安?

作者: PsyDe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最近,在一些因緣際會之下,我和系上的夥伴,一起帶領一個情緒探索團體。

在團體中,有一些人談到了和失戀有關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常常壓著我們失去一般生活的樂趣,也讓我們急著想要擺脫它。有時候,在失戀很久了之後,有一天,突然因為聽到了一首歌,又再次想起了他,我們總是忍不住問自己一句「我這樣真的走出來了嗎?」

閱讀全文〈「我這樣算走出來了嗎?」問幾遍,才會讓你感覺心安?〉

不去想就看開了?心理師告訴你,腦袋不會聽話的!

作者: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玩過一個遊戲,就是挑戰停止去想一個東西,譬如從現在開始五分鐘內不可以想巧克力布朗尼,但當你越提醒自己不要想的時候,那個巧可力布朗尼就在你的腦中晃呀晃的,甚至受不了的跑去買來吃,即便你一點也不愛巧克力布朗尼。

美國著名認知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做出類似的實驗,他請學生停止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但所有人都失敗了,當我們越努力想靠意志力去對抗思想的時候,淺意識好像就會更加去記住那個我們不要想的事務。

閱讀全文〈不去想就看開了?心理師告訴你,腦袋不會聽話的!〉

道歉的秘訣:好好說對不起,勝過千言萬語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俗話說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出來混,就可能得罪別人,而得罪了方丈還想走,談何容易?

問題是,當我們冒犯別人的時候,往往緊張害怕都來不及了,更有可能會急於做出辯解,弄巧成拙,不解釋還好,越解釋對方越生氣。

閱讀全文〈道歉的秘訣:好好說對不起,勝過千言萬語〉

【心理測驗】容易感到羞愧嗎?帶你揮別「自責」的人生

撰寫與整理:林俐 愛心理編輯

「羞愧像一堵錯誤的牆,檔在我們的前面,讓人看不到各種可能性。」

適度羞愧的感受,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社交與生活時,更有做人處事的分寸,但當羞愧感過剩時,反而會阻礙我們成就不同挑戰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心理測驗】容易感到羞愧嗎?帶你揮別「自責」的人生〉

愛缺失的童年,讓他成為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全能媽媽委屈度日

在校園中常見到高控制的家長。曾遇過一個母親,對孩子的一切緊迫盯人。孩子出狀況時,母親急急忙忙地衝到學校善後。幾次下來,都未見父親蹤影。我心裡有點生氣,又是個在孩子教養上缺席的父親。

於是,我要求父親一同前來會談。父親坐在一旁不發一語,母親則是滔滔不絕地重複說著自己有多麼用心地帶孩子,花了多少心思;不時地轉頭過去數落父親幾句:

「孩子從小就跟我比較親近,有事都只跟我說。孩子的大小事情都由我安排,你連半點參與都沒有!你這個爸爸是怎麼當的?」父親把臉轉過去,仍然不發一語。

閱讀全文〈愛缺失的童年,讓他成為壞掉的大人〉

迷失方向好苦惱?你需要的是為人生行動的勇氣!

作者:方岑 職場心理學家

隨著冬天的到來,白天的時間變短,天氣也逐漸轉涼了! 大多數人內在的心情似乎也都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悸動。最近自己周遭的許多人對人生都產生許多困惑,不知道是因為最近天氣變得冷颼颼,觸動內在的多愁善感而引起的徬徨,還是這就是現在所謂莫名的文明病?

閱讀全文〈迷失方向好苦惱?你需要的是為人生行動的勇氣!〉

這輩子,我們總在尋找父母眼眸裡的愛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小時候,我愛撒嬌,總喜歡窩在母親懷裡,聽著母親輕聲哼唱。母親經常唱起一首兒歌:

  美麗的~美麗的~天空裡,

  出來了~光亮的~小星星,

  好像是~我媽媽~慈愛的眼睛,

  媽媽的眼睛~我最喜愛,

  常常希望我做個好小孩,

  媽媽的眼睛我最喜愛。

我望著母親清澈溫柔的眼睛,安心地享受著母親帶給我滿滿的愛。這首兒歌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媽媽的眼睛」。 閱讀全文〈這輩子,我們總在尋找父母眼眸裡的愛〉

當痛苦都在比較:情緒被否定,自卑就開始蔓延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前幾天,我隨著實習機構的老師,帶領高中生營隊參訪八里的樂山療養院。

對我而言,這樣的參訪是有趣的,能夠進到一個平時不會接觸到的環境,看看那兒的院生[1],看看那兒的老師如何陪伴與照料他們。

不過,在觀賞療養院介紹的影片時,看著影片內,這些院生雖然智力不如常人,又有著生理上的障礙,卻總是微笑著,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情:「生為一個生理功能正常的人,為什麼要憂鬱呢?」就在我出現這樣的想法時,我頓時被自己的這番話給嚇到了。

閱讀全文〈當痛苦都在比較:情緒被否定,自卑就開始蔓延〉

為PTT,點一盞溫柔的燈:寫在台大情殺案之後

作者:Psy-De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PTT掛了,朋友和我抱怨沒有PTT用很痛苦。作為一個許多和我同輩的人,PTT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棒球迷而言,也是如此。許多球迷總是聚集在棒球版上,討論著比賽的賽況。

昨天晚上,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第三場開打,中華職棒臉書粉絲團的小編,透過電腦軟體設計了一張,平時棒球版上職棒轉播的版面。但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底下一位網友的留言:「沒有匿名,就不能罵人了耶。」隨意看看底下的留言,確實和平許多,少了很多攻擊性的語言。

閱讀全文〈為PTT,點一盞溫柔的燈:寫在台大情殺案之後〉

白目者的人際告白:我又做錯事了?可以原諒我嗎?

作者:Psy-Detective 貓心 心理學專家

 

最近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突然對愧疚與原諒這一個議題深有所感。

在小時候,每每在被她人認定「做錯事情」而挨罵的時候,總是得要向他人道歉。漸漸地,挨罵,似乎就和「我做錯了」融為一體,只要當別人生氣了、難過了,似乎就是我做錯了什麼。 閱讀全文〈白目者的人際告白:我又做錯事了?可以原諒我嗎?〉

拖延症算什麼?比拖延更讓人難受的「提前症」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大學時期,某一堂必修下課時,老師突然宣布:「下週實施平時測驗,佔學期成績15%。」頓時全班哀鴻遍野,同學們大聲地抱怨著:「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們!這樣就可以提早準備了!」老師冷笑一聲:「就算我一個月前就通知要考試,你們還是前一天才願意熬夜唸書不是嗎?」

上面的故事,大家應該心有戚戚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拖延的經驗,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看我擺在書桌上的水費單就知道,從沒有一次在期限內完成繳費。可是,你知道還有一種比拖延更痛苦的提前症嗎?
閱讀全文〈拖延症算什麼?比拖延更讓人難受的「提前症」〉

人生抉擇學:無法下定決心改變?三種自我綑綁的心理現象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明明生活、職場或感情逐漸有了走下坡的感覺,好像需要做些調整才能使它們恢復原先的狀態,甚至自發性的改變有機會讓它們獲得更好的結果,但你卻無法放心的邁開腳步,真正去執行些新的重塑計畫。 閱讀全文〈人生抉擇學:無法下定決心改變?三種自我綑綁的心理現象〉

胡展誥心理師:破壞關係很簡單,你只需要表現出這些行為…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試想,A跟B各自在生活中曾經受盡凌辱與傷害,長時間陷在遍體麟傷卻又苦無傾訴對象、甚至不敢隨便告知他人的困境裡。某一天,這兩人因緣際會得知彼此都有類似的遭遇,更巧的是,令他們生不如死的敵人竟然還是同一人……,哇,這下子就算沒有天雷勾動地火,也免不了惺惺相惜、互相訴苦與彼此扶持。 閱讀全文〈胡展誥心理師:破壞關係很簡單,你只需要表現出這些行為…〉

乖孩子真棒?心理師:孩子的貼心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我的孩子今年高中就要畢業了,未來想念A科系,但我希望他念B科系。本來兩相堅持不下,最後他還是聽我的話,勉為其難地選擇了B科系。然而,每次見到他失望的眼神,我很疑惑,這樣要求他,到底對嗎?」

曾有個家長在我演講後,前來問我問題。我反問他如此要求孩子的原因,他說:「興趣畢竟不能當飯吃,我擔心他將來沒前途,所以說服他讀B科系比較穩當。」 閱讀全文〈乖孩子真棒?心理師:孩子的貼心其實是「小老公/小老婆」現象〉

分手心理學:總是愛錯人的重複劇碼?痛苦裡有人生必修學分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這是我第八次這樣告訴自己了!」她在心理會談中這麼告訴我。

幾年前,一位高一的女孩子因為感情困擾前來向我求助。她告訴我,有幾個男生同時追求她,但後來又到處說她壞話,散播她行為不檢點的言論,令她既生氣又委屈。 閱讀全文〈分手心理學:總是愛錯人的重複劇碼?痛苦裡有人生必修學分〉

胡展誥心理師:你說人生空虛,但會不會空虛才讓你有安全感?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身陷在一片茫然而無力、名為空虛的海裡。我曾經努力、卻在滿受挫折之後,再也走不出來。別問我、也別逼我,因為在那片空虛的海裡,深埋著我難以直視的秘密。

有些人害怕與才華洋溢的人來往,因為對方的能力會讓自我價值受威脅;有些人逃避專心投入一段關係,因為害怕投入得愈多、傷得愈深;有些人拒絕太深入的交往,因為他們害怕這樣一來難免要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有些人發現自己正處於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時,會選擇擺爛的方式,讓對方來決定這段關係的走向…… 閱讀全文〈胡展誥心理師:你說人生空虛,但會不會空虛才讓你有安全感?〉

海苔熊談自我溝通:心裡糾結過不去時,幫自己拉張椅子。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面臨到很多「糾結」的情況,可能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心裡面覺得卡卡的、重重的;可能是自己的內在產生衝突,這樣也不對,那也不對,怎麼做都不好;有可能是和過去產生衝突,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應該讓它過去,但是心裡總是過不去。有這款情形,該怎麼辦呢? 閱讀全文〈海苔熊談自我溝通:心裡糾結過不去時,幫自己拉張椅子。〉

海苔熊談心靈綑綁:如何脫離對方的心理掌控?告別「勒索關係」的兩個步驟!

作者:海苔熊 心理專家

「我媽是個控制狂,什麼請都要管,我跟她說我已經長大了,她還是男朋友、工作、結婚等等都要一直碎碎念。我說我要搬出去住,她就說對我感到失望透頂。」一個無法離家的女孩兒A說。

「你如果膽敢給我愛上女生,我就跟你斷絕父女關係!」同性戀女孩兒B說。

「婆婆每次都會在我們不在家的時候,開門到家裡打掃,我很了解這是她的好意,但是真的覺得有種被侵犯隱私的感覺。曾經和她溝通過很多次,她就在我先生面前一直哭掉眼淚,好像是我做錯了一樣。」新手媳婦C說。 閱讀全文〈海苔熊談心靈綑綁:如何脫離對方的心理掌控?告別「勒索關係」的兩個步驟!〉

吳姵瑩心理師:你不是脾氣不好,你只是沒有好好被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這兩天內在小孩的工作坊,我們談到「憤怒」,很多人覺得自己脾氣不好,感覺自己容易動怒,經常對生活或事情不滿意而憤怒,對自己有很多懷疑,甚至認為真實的自己不會有人喜歡,而變得壓抑自己。但其實,憤怒是表層情緒,往往下面有更深層的情緒等待被我們發掘與療癒,而唯有我們真正看見情緒與之對話,我們才能真正在心靈感受平靜。

閱讀全文〈吳姵瑩心理師:你不是脾氣不好,你只是沒有好好被懂〉

不再忽略身體的訊息:疼痛與疾病都在呼喚我們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身體,是不會說謊的。
經歷了多年身心靈成長的洗禮,我越來越深刻的體會這句所言不假。陸續收到學員對於成長的回饋,他們告訴我,當他們開始為自己想的那一刻,他們的世界就起了變化。

閱讀全文〈不再忽略身體的訊息:疼痛與疾病都在呼喚我們愛自己!〉

為什麼害怕「被看透」?我們都在展現真實自我時,狠狠跌跤過

作者:林俐 Li Lin 愛心理編輯

朋友小凡在表演課結束後,對自己的表現感到非常苦惱:「老師覺得我的表演像是隔著一片厚重的玻璃,缺乏真實情緒感受,無法讓觀眾有強烈的連結。」小凡理出了頭緒後,對我說:「我認為我無法展現真實的情感,是因為擔心真實的自我被別人看穿!」,讓我不禁開始思考:

為什麼我們都這麼害怕「被看透」呢?

閱讀全文〈為什麼害怕「被看透」?我們都在展現真實自我時,狠狠跌跤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