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摘文

在心理治療時, 心理師會介紹一個觀念給個案, 叫做「主觀不適量尺」,這把尺特別常用在焦慮症患者身上。在協助焦慮症患者時,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患者在面對引發他們焦慮情緒的人、事、地、物時,很難去「精確」評估這次焦慮的強度、焦慮帶來的不舒服是大還是小。

閱讀全文〈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我為什麼不能丟掉他的漫畫?我跟他說過不要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叫他整理也不整理,他憑什麼對我生氣?憑什麼罵我?憑什麼對我大聲?他買漫畫的錢還不是我賺給他的錢!」來自母親的憤怒充斥了整個晤談室,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著孩子,卻被孩子憤怒所刺傷,她沒有注意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字眼的背後,她對孩子傳遞的訊息是「有條件的愛」。

閱讀全文〈「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先生不愛我沒關係,我還有孩子…」真正的痛苦可能發生在孩子的這三個時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網路對談中,有一個聽眾這樣發言,其實表面上聽起來這是很多人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事,但從家庭心理健康的觀點,潛藏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短期十年間往往容易相安無事,真正的痛苦會發生在未來三個可能時期:

閱讀全文〈「先生不愛我沒關係,我還有孩子…」真正的痛苦可能發生在孩子的這三個時期〉

愛我就應該包容我?自以為是的索取,正是情感毒藥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懂,他不是說喜歡我,為什麼睡不著時不能打給他?」

「我們都交往了,為什麼吵架時他不能讓我一點?」

「我不過遲到20分鐘,為她打扮晚出門,他難道不能包容嗎?」

「為什麼要這麼斤斤計較呢?為什麼不能多擔待一些呢?」

閱讀全文〈愛我就應該包容我?自以為是的索取,正是情感毒藥〉

哥吉拉事件:原生家庭如何深切影響夫妻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講了夫妻之間的尊重、夫妻之間的互補以及最大破壞了的公審行為之後,接下來聊聊原生家庭吧!

人妻的父母在面對女兒衝突事件時,我發現他們很有可能還是存在「女兒好委屈」、「女兒說了算」以及「女兒不開心,就是女婿不對」的觀點,女兒回娘家都是女婿的問題,後來兩人在談及離婚時,似乎人妻的家人還沒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

閱讀全文〈哥吉拉事件:原生家庭如何深切影響夫妻關係〉

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經歷「第二次出生」了嗎?

家庭關係是一個走向分離的關係,成年後的你獨立了嗎?

到了成鳥離巢時,我們和家庭在物理、心理上逐漸拉開距離,從而不只能與人親密,也懂得獨立,真正地進到「既親密又獨立」的內在成熟狀態。

閱讀全文〈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哥吉拉事件:壓垮夫妻關係的,究竟是什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幾天很火熱的話題「哥吉拉事件」,一個人妻未經老公同意就將老公蒐藏的哥吉拉模型送給親戚小孩,老公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即使她說她會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還給老公,老公也完全不接受,甚至向她談到離婚,一氣之下她便大罵了老公一番,就回娘家去了。

閱讀全文〈哥吉拉事件:壓垮夫妻關係的,究竟是什麼?〉

總是認為自己沒選擇?也許是因為這兩種可能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上帝與門徒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信仰故事如下(已改編):

有位基督徒死後靈魂來到天堂之門,上帝在那等他,他說:「親愛的上帝,您所吩咐的律法與誡命我一輩子都遵守,平常也扶弱濟貧、幫助他人,我主動做的比您規定的還多,將基督徒的角色發揚光大,希望有得到您的讚賞。」

閱讀全文〈總是認為自己沒選擇?也許是因為這兩種可能〉

說好的時間是良藥呢?心理師與你談悲傷哀悼四任務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他離開後,我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天又一天,我甚至對這樣的自己很陌生……」Lily邊哭邊說,這一年,她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了,雪上加霜的是,年邁的父親身體每況愈下,幾個月後也離開了,Lily直愣愣地看著我說:「大家不都說時間是良藥嗎?都一年多了,還要多久,時間才會治癒我?」

閱讀全文〈說好的時間是良藥呢?心理師與你談悲傷哀悼四任務〉

分手心理學:原先以為的狠心,其實是治癒傷痛的良藥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他怎麼能這麼狠心,說分手就分手了……」Sue在我面前哭得泣不成聲,她說:「無論我怎麼傳訊息,他明明看見了,卻通通不回,為什麼!為什麼他就是不理我!」交往三年多,男友決定離開Sue,在說分手後,Sue再也不曾聯繫上男友。

閱讀全文〈分手心理學:原先以為的狠心,其實是治癒傷痛的良藥〉

別讓孤獨感侵蝕人生!三面向評估你是否正在人際孤島中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近年來,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孤獨的現象,例如:英國政府在2018年初設置「孤獨次長」、2021年初日本任命了「孤獨孤立對策擔當大臣」,期待能解決因孤獨而生的社會問題,而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成了各國探討的熱門議題。

閱讀全文〈別讓孤獨感侵蝕人生!三面向評估你是否正在人際孤島中〉

遇到危險的當下,為什麼我們沒能好好捍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堂課中,有學員跟我談起曾經發生過一件令他不斷自責的事情,就是他曾走在路上因為不小心擋到一個中年男子的路,對方爆裂的責罵他,但他在當下無法動彈。回神後,他生氣自己為何無法反彈、為何沒有回嗆、為何沒有離開?

閱讀全文〈遇到危險的當下,為什麼我們沒能好好捍衛自己?〉

人際界限: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你去買東西的時候,老闆可以因為好心情或快收攤了,所以佛心特價或買一送一,但你不能強迫老闆給你優惠。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粉絲頁收到提問,我沒有回答。結果對方傳來:「你花一點時間,用手輸入幾個字,沒有損失、不用成本,為什麼不回答我?人家OOO心理師都會回答問題!」

有幾次演講結束後,主持人說:「我們時間到了,假如剛剛還來不及問問題、或者問得還不夠的,私下也都可以傳訊息繼續與心理師討論。」然後轉頭問我:「對不對?」

後來我都會直接說:「不可以。」

因為我的時間與心力,真的無法做到這件事。做不到卻承諾,不僅讓對方受傷,也讓自己心力交瘁。

我知道,這與文化期待不相符合。我會盡力在我們約定的時間裡盡所能地提供我的所學。不過,這是有限度的。

請你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值得被尊重嗎?」

◎你尊重自己的專業是有價的嗎?

◎你認同別人需要你的協助時,也需要尊重你嗎?

◎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嗎?

你可以在專業上給予優惠、在心有餘力時給予額外的協助,那是出於你願意。

至於別人願意做些什麼,那是別人,但不代表你也得跟上。

所謂的協助,應該是基於彼此互相尊重、心甘情願的立場,而不是「唉唷沒關係啦你吃點虧,幫幫別人嘛」這樣,關係才能長長久久。

假如你是藉由無形的教育訓練、知識傳遞來維生的工作者,更需要這樣尊重自己。

想要學會尊重自己,在提供協助時建立必要的界線,就是很重要的行動。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自卑的感覺不只自不如人,更多的是「力不從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看開一點」的相反=「執念」:讀《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執念」會傷到自己?

➤摘文

「看開一點」的相反=「執念」

「看開一點」的相反,叫做「執念」。執念的「執」是緊緊抓著的意思。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你緊抓著某一個想法牢牢地不肯放,並深深相信事情只有這個觀點,這就是執念。

閱讀全文〈「看開一點」的相反=「執念」:讀《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她居然回我,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是我自己,妳不要管我!」女人氣急敗壞地敘述著昨晚和女兒吵架的事,喘口氣繼續道「心理師,妳知道那時候她在做什麼嗎?躺在床上用手機看劇!都半夜兩點了!」我沒有說話,似乎說什麼都不對,靜默了一會,她說「不過,我也沒繼續念她了,愈念關係愈差,這麼晚我自己也該去睡覺了。」我心裡默默稱好,先回過頭來照顧自己才是王道。

閱讀全文〈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眼花繚亂的資訊時代,我們該學習哪些心理能力?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物質水準快速成長,人們的需求逐漸從外在轉向內在,如果說社會已經發展成「吃到飽的餐廳」,那麼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擔心沒得吃的前提下,開始吃的健康、吃的享受,是細嚼慢嚥地體驗、描述與紀錄美好的經驗,而不是囫圇吞棗,吃壞肚子,只為了不被別人搶先、不吃虧。

學習心理能力,便是幫助我們讓心靈發展,穩扎穩打地成長,讓生命得到滿足,好好享受這趟旅途。

閱讀全文〈眼花繚亂的資訊時代,我們該學習哪些心理能力?〉

人際上被動、愛情裡卑微?不被愛的經驗已經讓你活成了一座孤島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依舊忘不了小時候看著媽媽離家的樣子……」小花邊哭邊說:「當時的我不斷想,媽媽去哪了?我們家哪裡不好?還是我不乖、我哪邊做得不夠?所以媽媽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印象中的那天,爸媽大吵了一架,媽媽便收拾行李離開了,而在那之後,小花不曾再見到媽媽。

後來爸爸一個人賺錢養家、照顧小花,小花心裡感謝爸爸,卻也忍不住埋怨為什麼爸爸總是在工作,讓我孤單地長大?更不禁想為什麼媽媽沒辦法為了我留下來?對自己是否被愛一直是很困惑的。

長大成年了,但心中那股被拋棄、被丟下、不被愛的恐懼仍跟著你,令你懷疑「我真的值得被好好疼愛嗎?」。若時常有自我懷疑、批評、甚至是否定的內在聲音,那正在說明你和自己的關係是不穩定的,而這將其實深深影響你與他人建立關係呀!

1.在人際上被動,錯失機會

多年來,每到一個新環境,小花總是觀察、等待著,希望有朋友、同事主動來和自己說話,她內心的期盼偶爾會實現,但更多時候是落空,大家漸漸有了熟悉的小團體後,小花又是一個人孤伶伶的,這也讓她再次懷疑起,是不是大家不喜歡我?「我不夠好」的聲音反覆在小花心中迴盪。

當自我懷疑升起,無疑地,更加使得小花難以好好與人相處互動,縱使旁人願意親近她,她總想:「我哪裡好?他為什麼願意和我當朋友?」同時深怕對方哪天更認識自己了,就會疏遠自己。

2.在愛情裡卑微,渴求被愛

後來遇到了另一半的追求,小花就像久旱逢甘霖一般,緊緊抓住,即使兩人交往後,對方做了許多讓小花心痛的事,把小花當工具人呼來喚去,甚至多次劈腿,朋友紛紛勸小花分手、重新開始新生活,但小花根本聽不進去。

你說,她不難受嗎?她其實是非常難過又痛苦的,但比起回到單身,小花寧願繼續這樣「有伴」的生活,她總是說:「我一個人孤獨活著好多年了,我不想再回到那樣的日子,我不想、我不要!至少他很愛我!而且,誰能保證我未來還能遇到像他一樣願意愛我的人……」這段話小花說給我聽,但更像是在說給她自己聽。

於是,我問小花:「妳在努力說服自己嗎?」小花愣愣地看著我,我接著說:「過去不被愛的經驗,讓妳以為自己只值得這樣的對待、只配得上這樣的關係,是嗎?」小花沒有回應我,只是不停地哭泣。

那些不被愛的種種,很容易使得我們活成了一座孤島,在人際或親密關係裡,難以肯定自己的價值,因而很難主動與人親近,總是停留在等待,而當有人願意靠近你、向你示好,你便瘋狂地巴著對方,彷彿唯有依偎著對方你才能活。

心理學大師Yalom說:「要與另一個人建立連結,必須先與自己建立連結。如果我們不能擁抱自身的孤獨,那就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獨的擋箭牌而已。」

許多人會問,回頭看過往經驗、梳理內在的想法感受固然重要,但實際生活中,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你想想,一天當中讓你最害怕、難耐的是什麼時候?小花立馬回答我:「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後。」,接著你會做什麼?立刻去找另一半,或是打電話和朋友聊天?甚至曾有學生告訴我,他排滿了行程避免自己落到一個人的時刻,因為獨處時他只覺得無聊,跟別人一起很多事都有趣了起來!我說:「連你都不想跟自己待在一起嗎?」

所以,就去練習好好和「孤單的自己」相處吧!在那一刻,真實地去感受心裡的孤獨,和那份情緒在一起,當你願意誠實地看見孤獨的你自己,不再用一堆聚餐、約會壓抑或逃開那樣的自己,也許會是你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開始。當然別忘了,若有需要,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協助喔!祝福你。

 

陪伴你成長:【親密關係訓練之旅】—改寫愛情潛意識班:跳脫原生家庭,成為愛情富一代

❋早鳥優惠❋ 0713-14【親密關係訓練之旅】—改寫愛情潛意識班:跳脫原生家庭,成為愛情富一代

 

延伸閱讀:寫給時常一個人的你:你的獨是「獨」立,還是孤「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人際邊緣症:真正讓你感覺格格不入的,是別人的行為還是你的腦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在人際互動過程當中很容易有被邊緣的狀態,請你想一想自己在家裡是否早就已經有這樣被邊緣的情況。原因是,如果你在家裡本來就是眾星拱月的情況,你就會知覺自己是有人喜歡、得人疼的,自然會有這樣的自我設定存在。但在家裡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例如個性跟家人不同,或有孩子特別優秀、生病,就容易有覺得被忽略、被邊緣的自我設定。

閱讀全文〈人際邊緣症:真正讓你感覺格格不入的,是別人的行為還是你的腦袋?〉

四個思考方式,幫助你深度釐清關係中的不自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些年的諮商工作,在系統關的訓練下,我逐漸習慣從家庭系統的角度去思考案主或學生告訴我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長年的某些「問題」始終找不到方法,也許你可以幫助自己拓展思考面向,從家庭的立體結構切入,你會看見不同的光景,你也會發現也許有些「問題」,並非一己之力促成,是很多人共同強化「問題」的存在。

閱讀全文〈四個思考方式,幫助你深度釐清關係中的不自信〉

我們都會遇到悲傷:看見悲傷、認識悲傷、寫下悲傷,就能不再害怕悲傷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在諮商室中,「情緒」一直是重要的元素。隨著一次次的諮商過程,心理師們陪伴個案走過人生困境。這一路上,個案對於自身情緒的覺察、理解,以及能否適當地接納、應對與調節情緒,更是反映出當事人在困境中成長的良好指標。

閱讀全文〈我們都會遇到悲傷:看見悲傷、認識悲傷、寫下悲傷,就能不再害怕悲傷〉

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以愛之名的犯罪從未消失,先前為民發言的女性立委被恐怖情人傷害的新聞,再度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親密關係裡的佔有欲和暴力,新聞中提到女方疑似與前男友聯繫被男方發現,男方因嫉妒而加以施暴;許多文章談過恐怖情人的鑑別,以及如何提高對親密暴力的警覺,而本篇要談的是被嫉妒污染的愛,一起來思考嫉妒背後的心理議題,並找出改變的方法。

閱讀全文〈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面對背叛怎麼辦?有兩件你該做及不該做的事情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對方沒有道歉,這段經歷背叛的關係要繼續走下去,就如同這個畫面:「對方把你推下充滿荊棘的山谷,你摔得粉身碎骨,努力掙扎起身時又扎得全身是傷,而在山頭上的他對著山谷的你大喊,你快上來我們還要繼續往下走。」

閱讀全文〈面對背叛怎麼辦?有兩件你該做及不該做的事情〉

當自責啟動,做與不做都會成為你抨擊自己的彈藥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新跟公司主管一起在線上研討會的時候,因為主管分享的投影片當掉,但主管很認真的開講,偏偏這個主管平時不太多互動,也沒有私下聯繫的方式,在講了幾分鐘後,與會者也沒有人提醒下,小新只好開麥克風提醒,主管趕緊重新分享,會議因此也更順利進行下去。

閱讀全文〈當自責啟動,做與不做都會成為你抨擊自己的彈藥〉

我以為我在為她好,卻發現她已經活在她認為的剛剛好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專業訓練中,我們很容易被「自以為的好」給框架著,很多時候我們看見案主的痛苦,有時候想要拯救,看見他重複沈溺且原地打轉,會想拽他前進,因為相信人性都是趨樂避苦的,因為相信人都開擁有美好的人生,但始終那個「美好」,又是誰定義的美好呢?

閱讀全文〈我以為我在為她好,卻發現她已經活在她認為的剛剛好中〉

【心理測驗】你的公主病/王子病的指數究竟有多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帶了這麼多年「內在小孩」的課程,不乏看到許多渴望療癒的人他們的受傷來源,往往是「他人不按照自己的意思走」,他們的反應不是痛苦與自責,更多的是暴怒與歇斯底里,而這時候我通常會說這種傷叫「自戀創傷」。

閱讀全文〈【心理測驗】你的公主病/王子病的指數究竟有多高?〉

把自己忙到不行?你在擴張自己的能力,還是他人侵犯你的權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她那天跟我討論在工作上忙到昏天暗地,每天十點多回到家,早上八點就到公司,週末還要接廠商的電話,還要收拾新進同事出包的爛攤子,一邊覺得身心俱疲,一邊懷疑人生,覺得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閱讀全文〈把自己忙到不行?你在擴張自己的能力,還是他人侵犯你的權力〉

如何識別高衝突:聆聽人們的語言、注意人們的動作

作者: 亞曼達.瑞普立

如何識別世界上的高衝突

聆聽人們的語言:

人們是否使用籠統、誇張或暴力的語言來描述這場衝突?

衝突中是否存在謠言、傳說或陰謀論?

注意人們的動作:

是否因為有人退出衝突,導致出現二元極端的狀況?

衝突似乎帶有某種自發的動力?

閱讀全文〈如何識別高衝突:聆聽人們的語言、注意人們的動作〉

習慣負向解讀他人的話語?也許你心裡住著不容許犯錯的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她告訴我跟先生相處多年來一件讓她心累的事,她總覺得先生挑剔,但每次跟先生對質究竟不滿意什麼,先生卻覺得她反應過度。事情的經過是,她們最近想嘗試用新鍋子煮燉飯,但先生在上次吃過她煮的南洋風味燉飯,覺得不夠入味,嚼勁也不太適中,所以就說了句下次換他來下廚。但求好心切的她,想著先生下班晚了,在等著要煮一鐘頭的飯時間拖更晚,不如再找新食譜,看看能不能改善。可惜,這個「挑剔」的先生,還是挑剔的說,下次還是讓他煮吧!

閱讀全文〈習慣負向解讀他人的話語?也許你心裡住著不容許犯錯的孩子〉

小時候的傷痛,讓你不是「可憐人生」就是「鋼鐵人生」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問我,小時候這麼多的傷痛究竟該怎麼辦?

我常說我們的人生都在很努力要長成一棵大樹,而早期的童年創傷經驗就好比剛冒出小樹苗的時期便遇到了狂風暴雨,而且是長期狂風暴雨,如此一來,這顆小樹苗自然會發育不良。

很多早期受創經驗的人,即使是長大後,他們有時候心智狀態還像小朋友一般,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好好地、慢慢地長大。因為成長的過程要滋養,要有陽光、水及安全,你在整個過程中才會知覺到自己正在長大、正在成熟,可是長期的狂風暴雨會讓你的身體長大,但心靈還是風雨飄渺的小樹苗。

這種小樹苗,一種狀態是「可憐人生」意思是很弱、很無助,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哭,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一直掉眼淚,同時也會說著自己好可憐,而他們的哭也會讓人有著強烈的無力感。

另一種狀態是「鋼鐵人生」,因為他們自己總是要長出一些東西來,才好躲避這些狂風暴雨,簡單來說,鋼鐵人生的人會給自己一個很強大的保護罩,不再與外界連結。

所以有時候可以去思考一下我們人生的狀態,我們會自然而然會衍伸出怎麼樣的保護模式?

你也許會問:「我就是那個風雨飄渺的小樹,那要怎麼辦?」有時候我會建議「移植」,透過換個地方幫自己重新落地生根、重新長大,也重新去感覺我們需要多少泥土、多少陽光、多少空氣和水,用這樣的比例去感覺自己的人生。而那個所謂多少的陽光、空氣與水,其實就是你可以去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重新把自己養大。

整個過程其實有著很高的難度,我曾經有個學生從小父母離異,而她媽媽經常地批評她很爛、很沒用,越聽這種話她感覺自己越渺小,她常跟我描述自己就像一顆路邊的石頭,沒有人要理她。

有趣的是,她爸爸原本是把她捧成小公主的,只是她長期跟媽媽生活在一起,無法跟爸爸來往,只要一跟爸爸來往媽媽就會暴怒,可想見當初她的父母離婚是離的很不開心的。

後來我教她一個方式是,請她感覺一下現在遇到的工作上的情境,如果她爸爸在旁邊看到她發生這些事,他會跟你說什麼?她說:「爸爸一定會跟我說It’s ok!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原本一直很堅強的她說到這邊就哭了,相反地,前面她在講一些她感到很痛苦的事情時都沒哭,而是一直用媽媽對待她的語言「你就是很爛!」的一直責備她自己。

意思是你們要練習「移植」,你們要稱斤稱兩地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陽光、空氣和水,也就是說當你現在需要水分的時候,你用了什麼樣的水滋養自己?是責罵般的工業廢棄水嗎?你會不會即使是在再將自己移植了之後,仍然不小心地用跟之前一樣的工業廢棄水來灌溉你自己?你有很高的可能性會繼續這樣做,因為你只認識工業廢棄水。

所以在移植的過程中,陽光、空氣和水都是你要不斷覺察的東西,我現在吹的是什麼風、喝的是什麼水、站在什麼土地上,我知不知道?

如果你開始好好去感覺,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重啟你的人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旦能夠放下那把砍殺你自己的刀,你就能感受到全身佛性的自己;因為你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只有當下。

是的,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都被過往的工業廢棄水長期灌溉,我們現在要如何幫忙自己超脫?我們可以超渡我們的過去嗎?

可以的,就是練習回去看見當時畫面的自己,我們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樣子,不再是「你怎麼這麼可憐、你就是很可憐、你真糟糕」的眼光,而是重新看到當時的那個自己,重新去看時當時那時候的心情,用你想要的父親或母親的姿態試著去安撫他,你將能真正讓自己在移植後,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有看《Tinder大騙徒》跟《創造安娜》,你會發現他們都是金錢詐騙的故事,這兩個主角基本上都有自戀型人格,因為在自戀型人格的情況下,他們都很能夠創造自己的劇碼,並且沒辦法感受到其他人的痛苦。

閱讀全文〈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心理師看《TINDER大騙徒》:受害者容易淪陷在愛情詐騙裡的三大原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Simon Levie在形象的塑造非常厲害,同時也很好的顧客管理,他腦袋可以裝載很多人的對話訊息,就如同使用CRM系統一般。因為據我所知,很多詐騙集團都有用CRM系統以確保他們與每一個詐騙對象的對話重點。

閱讀全文〈心理師看《TINDER大騙徒》:受害者容易淪陷在愛情詐騙裡的三大原因〉

很多「不得不」的選擇出於自己,只是我們有沒有察覺其實「有所選擇」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看到「無奈、不得不、沒得選」時,不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這種被無力感驅使的人生,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但你有發現嗎?剛剛那幾個詞,卻是許多人每天口中時常抱怨的。這次,我們來練習用轉念翻轉這種狀態。

閱讀全文〈很多「不得不」的選擇出於自己,只是我們有沒有察覺其實「有所選擇」〉

關係中的暴力有時並非突然出現,而是情緒累加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一對總是在爭吵的夫妻來找我,老公時常要應酬,而老婆就時常對此感到很不滿,她認為他們兩人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但老公就說因為跟她相處讓他覺得壓力很大,老婆就又會說對方總是給她很多的語言暴力,老公這時則又反駁:「你每次都只會說我對妳語言暴力,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的電話打來,我每一次要安撫你的情緒時,你其實都給我帶來很多的情緒暴力。好比我已經跟你說八點要去跟客戶小酌,你卻8:15一直打電話來問一堆細節,沒接電話你會狂打二三十通!」

閱讀全文〈關係中的暴力有時並非突然出現,而是情緒累加的過程〉

感情裡越得不到的,越可能是你給不了對方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覺得你非常愛對方,也非常付出,但對方卻一直不能用你要的方式來愛你時,你就要回來問問自己,你有沒有滿足對方想要的互動方式?

因為你越得不到的東西有可能就是你越給不了的東西,你越得不到對方的重視及尊重,很有可能你也無法給出對方重視及尊重。

閱讀全文〈感情裡越得不到的,越可能是你給不了對方的〉

為何在關係中感到痛苦?也許是你得不到想要的相處方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關係很痛苦卻還是想要繼續下去,是不是有一點被虐的特質?

我想直接來說說,到底什麼是痛苦?我在學習佛學的內容時,提到人生有好幾種毒,其中有幾種毒便是「求不得」,所以很多時候你在關係裡面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相處方式,但你真的有去思考你想要的相處方式是什麼嗎?

閱讀全文〈為何在關係中感到痛苦?也許是你得不到想要的相處方式〉

「我覺得很難!」聽完心理師建議後,你卻總是滿口可是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些年來面臨過種種疑問,在討論可以怎麼辦之前,有非常多人在聽完我說如何調整,包括調整思維、情緒模式或行為,會出現的反應是:「蛤!可是我覺得很難!」這是極其正常的反應。

閱讀全文〈「我覺得很難!」聽完心理師建議後,你卻總是滿口可是嗎?〉

《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一個個自我防衛,其實是避免自己受到更多的傷害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你總是很堅強,
因為你知道掉下去的時候,沒有人會接住你。

昨天看了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動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故事內容描述一個四歲的小孩自己在外居住,身邊的鄰居都是好人,照顧他陪他一起上幼兒園的故事。

閱讀全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一個個自我防衛,其實是避免自己受到更多的傷害〉

總是害怕自己一個人?練習消除孤獨感的五個方式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小姍是行政職員,部門有十幾位同事,她很少單獨行動,總喜歡跟著某些人,身體貼很近,不太敢表達意見。

小姍在辦公室常不自覺計算她打招呼誰視而不見?敏感哪一群沒有找她吃飯?當出現距離時,她覺得自己被討厭了,但又不清楚原因,結果越想越焦慮,因此影響工作,效率變低。

閱讀全文〈總是害怕自己一個人?練習消除孤獨感的五個方式〉

容易愛到失去自己,往往來自兩種感覺的疊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到失去自己,最常見的一種狀態:「常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選擇自己」,親愛的,你也符合這個頭號條件嗎?你很常詢問對方為什麼喜歡自己,而當對方回答因為你很善良時,你就會反問:「所以我的長相不重要囉?」等。

閱讀全文〈容易愛到失去自己,往往來自兩種感覺的疊加〉

心理師看《華燈初上》:心中未正視的傷,能成為不可遏止的殺機

(圖片來源為華燈初上粉絲專頁)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華燈初上追完了吧?以下大爆雷!請斟酌觀看唷~

萬眾矚目、敲碗許久的華燈初上第三季一上映,我當天就追完啦!比起找出兇手,我覺得第三季更有看點的是每個角色內在心路歷程。

「妳以為只有妳可以當羅雨儂的好朋友?別往自己臉上貼金,她之所以幫妳、救妳,是因為妳的存在,滿足了她自以為可以幫助別人的病,說穿了,妳根本就是一條狗!」蘇媽媽(楊謹華飾演)的這段話,喚醒了花子(劉品言飾演)心中與負心男友最沉痛的一段記憶,也讓花子瞬間失控了。

閱讀全文〈心理師看《華燈初上》:心中未正視的傷,能成為不可遏止的殺機〉

健康對話的第一步:回應他人時避免用這兩種極端方式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這陣子觀察學生(其實也包括不少大人)在回應他人時,經常有二種極端類型:

1. 不敢(或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人,因此經常回答:不知道、沒意見、搖頭(露出尷尬的微笑)

2. 完全沒有關照他人的感受,直接回(嗆)應(聲)。

前者讓人覺得心疼,後者讓人一身冷汗。

閱讀全文〈健康對話的第一步:回應他人時避免用這兩種極端方式〉

總是害怕衝突?你可能受困在童年情緒陰影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課程中,學員Jessy說到自己很怕衝突,也不喜歡跟別人相處時有人不開心,所以經常在關係裡是討好型的好好小姐,也因此在關係中經常吃虧、受委屈。她在課程中多次談到各種不愉快的人際經驗,我後來便問她,讓她這麼不願意清楚表達自己感受的原因,曾經有過哪一起重要事件嗎?

閱讀全文〈總是害怕衝突?你可能受困在童年情緒陰影中!〉

鑽牛角尖時的解方:不用逼自己正面思考或停止抱怨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在工作上覺得老闆大小眼,總是分派複雜又難搞的工作事項或客戶給你,而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又讓你得不到肯定和尊重,因為他分明是人稱的「爛缺」,但不知道為什麼就落到你頭上了。

閱讀全文〈鑽牛角尖時的解方:不用逼自己正面思考或停止抱怨〉

我的裡面有「他們」:不是多重人格,是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一、我的裡面有「他們」

在諮商時有某類個案,在晤談穩定後,他會告訴我「他們」的秘密。

「他們」是住在個案心裡的一群人,不同年紀、不同形象、不同性格,各有各有的生命,最少有兩個人,是黑與白的對立,有的是三人,第三個是小孩,黑跟白吵架時小孩只好無助地哭,最多來到八個人,從童年到中年,然個案卻只有20歲呢,啊還有一些動物也在其中,有狗有貓,有的是安慰人的寵物,但也有威脅人的惡犬。

個案怎麼和「他們」相處?多數是旁觀者,他們做他們性格會作的事,個案只能承受,收拾殘局;其次是針對者,他們常常碎唸、辱罵個案,讓個案覺得自己沒用、情緒低落;少數才是和平共處,像是朋友,有人安慰、有人冷言冷語,不過朋友也幫不了什麼忙,不會代替個案現身解決問題。

這類個案不是雙重或多重人格,因為個案知道他們的存在,可以知道他們在討論,而且必須「獨處時」他們才會清楚對話。在多重人格疾患裡,「他們」稱為「次人格」,其想法、記憶、情緒、行為或身分感知各自獨立,次人格有替原人格行動或承受痛苦的功能,而原人格無法與他們同時出現,彼此無法連結,一團混亂。

這類個案介紹「他們」讓我認識時,能清楚區分他們之間的差別,所以個案還算是個主委,不過只能整理資料,無法下決定,常事到臨頭匆促執行。聽久了「他們」的模樣,我整理一下抓出共通特徵:

1. 負面性格人物居多。

像是無助的孩子、憤怒的男性大個、尖酸刻薄的大嬸、犀利批評的女強人、脆弱敏感的女孩…

2. 只有中立人物,沒有正面人物。

鮮少正向、活潑的人物,最多是「冷靜、理性、分析」的中立人物,習慣分析自身遭遇,理解發生什麼事,然後冷眼旁觀,結論是「原來如此,那也是沒辦法…(所以被這樣對待也無法改變)」

3. 獨處時才會出來。

個案獨處時他們才會出來對話,很少人認識他們,除非個案願意介紹。他們與個案看起來相依為命。

4. 個案缺乏主見,無法決定任何事。

他們的對話不是討論,是七嘴八舌、各說各話,個案無法整合意見,且多是退縮的行為,如「快回家躲起來」。

二、榮格也有「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

心理學家榮格(Jung)也有這種情形,在他的傳記裡提到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合,父親是牧師,平時忙碌不太管他,而母親性情反覆無常,小榮格常覺得孤獨又憂鬱,只好自己與自己作伴,以幻想遊戲自娛。大概在六歲上學後,榮格把自己的內在分成兩個人格,稱為「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一號人格遵從每天的日常生活,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唸書、認真學習;二號人格則像個大人,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接近大自然。

在十二歲時,榮格意外受傷昏厥,在夢裡他掙扎生命有何意義,醒來後休學並在父親藏書室裡大量閱讀神學和宗教叢書,沉溺思考,他逐漸開竅,像是從濃密雲層探出頭來,他找到了自己,擺脫被別人意志掌握,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榮格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專注在學校學習,爾後那容易讓他沮喪的二號人格就慢慢消逝了。

三、「他們」:孩子想像中的朋友

榮格在孩童時期的想像:不同人住著自己裡面,心理學有一個說法,稱為「想像中的朋友」。這是孩子正常發展所會經歷的一種幻覺,三分之一的人曾經有過,不過想像中的朋友不一定住在心裡,而且孩子們知道這些朋友可能異於常態,因為大人看不見他們。

另一種說法則是「假想中的玩伴」,顧名思義,主要功能是跟孩子一起玩,假想玩伴也是一種假裝遊戲,不一定要是憑空假想出來一個同伴,然後對著空氣說話,也可以是把布偶娃娃想像成一個人,或是在玩家家酒時、玩具戰爭時孩子一人分飾好幾角,互相對話,演出劇情。這類假想玩伴的遊戲,孩子能自己享受喜好(與想像同伴分享),甚至那個看不見的朋友會鼓勵孩子產生勇氣嘗試新的活動。

假想遊戲對兒童發展是有意義的,想像家家酒時成員間的感受,代入不同觀點,表示孩子意識到別人也跟自己一樣有各種想法。

想像中的朋友或玩伴,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孩子有壓力時提供安慰與放鬆,在孤獨與感到無能為力時提供陪伴,還能解釋許多不可解的成人世界。想像中的朋友似乎在孩子孤獨時(因為父母情感疏忽照顧而感憂鬱)更容易出現,他們扮演了不同角色,提供對話、整理、安慰與行為指引,以彌補孩子世界裡沒有其他真實的人存在的空白。

一般而言,對待孩子的那些看不見的朋友,順其自然就好了。不用挑戰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用強迫孩子放棄他們,孩子要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也沒問題,放鬆地「歡迎新朋友加入」就可以了。父母若主動認識他們,反能更了解孩子的現況、興趣、恐懼和內心感受,因為「他們」都是孩子內在世界的化身。

四、成人時的「他們」: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想像中的朋友是孩子孤獨時,想像出來陪伴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該被照顧,所以創造出來的就會是朋友。若是被虐待的孩子或被父母過度漠視的孩子,會失去照顧自己的信念,也沒有被呵護的經驗,那麼在想像的過程中,就會被負面評價與負面情緒淹沒,從而創造出會傷害他、貶損他的人,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夠乖,所以該被處罰(此為內化的父母形象,監督著他)。

那麼當個案已經成人,在他心裡的「他們」該怎麼解釋呢?

來諮商的個案,這些「他們」並沒有同伴的意味,感覺是眾生喧嘩、令人混亂(就好像房間很亂一樣),不是來照顧他的,反而會指責個案。

「他們」是個案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被阻斷的情緒多是負面的、被排擠的、不被接受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像是憤怒、羞恥、軟弱、恐懼、擔憂、自責、愧疚、狂喜、失落、期待、驚嚇、屈辱、挫折…因為不知道怎麼辦也沒人教,過去只好壓抑或否認,把這些從意識裡「切分」出去,讓生活裡沒有情緒,只要遵循角色與任務生活就好。

被切分出去的情緒,類似核廢料封存在體內,無滋無味地過一天算一天,沒想到多年後身體抗議了,它說你埋得太多它快要爆掉了,於是諸多身心症。被切分出去的情緒自己也抗議了,多年來它沒被正視過,如今個案生活穩定,為何不能得到安慰,反而出社會後變本加厲漠視更多?

仔細觀看也會發現這類個案:『無法與自己連結、無法與他人連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沒有未來』。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童年的孤獨,他只能和自己說話,於是被切分出去的情緒化為人物:軟弱無助的小孩、憤怒不公的男性、狂罵粗話的女主管、指責批評的權威者…情緒才是核心,都是個案過去不能面對的情緒,如今通通變成擬人化,強迫自己與自己爭論。

這些情緒的分身,用意並非是落井下石(害死自己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是保護個案,氣球完整自身。只是「他們」即使出現,也沒有聰敏的處理方式,例如憤怒的本能是保護,但情緒沒有被接納、沒有方法,憤怒就是破壞,而破壞又讓個案和眾人嚇到,只好又被意識排擠與壓抑,直到下一次再爆發,個案覺得憤怒那一塊真不可控,令人害怕。情緒沒有頭腦領導,而頭腦無法自我肯定,不知道怎麼接納情緒,就只會一直壓,最後就是亂成一團。

五、解方:長期穩定的連結關係

情緒化身是一種訊號,意指個案沒有信任的人與之連結,他一直是孤單的,同時又壓抑各種情緒,壓力一來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陷入混亂,不知道要聽誰的,就算聽某個人的也解決不了困境(那是當然,因為那只是部分的他,而不是全部的他)。

這類個案的重點不是處理「他們」那一群人,最需要的是「與人連結」,有人深刻傾聽與接納,不評價地互動,長期穩定的聯絡,讓他心有歸屬,有需要時知道要向誰求助,有安全依附。連結的意涵,是有人當個案的鏡子,自在互動與回饋,並教導個案適切表達,讓個案學習足夠心理的工具整合他自己,尤其是負面情緒。

做起來當然很難,孤單太久的個案可能寧願相信自己那些分裂的群像,但他也像飢腸轆轆的野貓,既需填飽肚子又恐懼被害。所以需要長期諮商/關係,助人者不是一下子就踩進他的心靈,而是在一定距離裡放下食物,再後退,以等待的眼光陪伴他吃完食物,目送他離開,再等耐下一次的機會,週而復始,直到他願意在進食時相信你在身邊是無害的。

助人者就像是心靈上的父母,面對這些有「他們」的個案,順其自然地「歡迎新朋友」,甚至主動認識他們,從那裡了解個案的現況、興趣、恐懼和內心感受,「他們」都是個案隱藏的情緒的化身,讓他們都喜歡與助人者親近,我們才能登門整理他的房間。

 

陪伴你成長:【心理界限】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

 

延伸閱讀:懷疑現實、質疑自己?你可能是被「煤氣燈效應」操縱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對我好又傷害我?遇上「反差情人」的三大心靈盲點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愛情不難,難的是人性;人性其實也不難,只要我們願意直視真相。

做心靈諮詢的時候,總會遇到一種人,聲淚俱下地說「再也無法相信人性」。細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對於伴侶做出來的行為震驚莫名,像是把他從童話故事裡拖出來,直直往人間摔落──我稱之為「反差情人」。

閱讀全文〈對我好又傷害我?遇上「反差情人」的三大心靈盲點〉

心理師看《該死的阿修羅》:現在的每個決定,都會引領我們走上完全不同的可能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昨晚到長春國賓參與了《該死的阿修羅》的試映。這部國片從一件隨機殺人案開始,串起了六個主角的人生。

在各種社會案件中,隨機殺人案一直是最能挑動國人敏感神經的,在面對這類事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提問,會被以一種非常憤怒的方式提出。而這部《該死的阿修羅》,正借用了這樣的架構,勾引出觀眾對於人性與善惡的探問。

在觀影過程,我彷彿感受到不同社經階級地位的無奈,滿溢出螢幕。劇中,有人成長在創業家、人生勝利組的環境,也有人出生於充斥著動盪、暴力的家庭,必須用許多非法方式來替自己與家人找到下一頓飯錢。儘管背景不同,但整部電影的核心,之於我,應該是「無奈」。

那種被困住之後,試著抵抗,但總是失敗的狀態。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父母那雙以愛為名的控制之手。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那鳥到爆,根本不把人當人看的工作。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教育體制的。
有人愛上了不該愛的對象,他內心的抵抗是對著情感的。

這些抵抗,這些失敗,逐漸累積,轉化了成萬般的無奈。而長期浸泡在無奈裡,是消磨人的。特別是你知道自己可能會「無奈一輩子」時,那無奈就可譨轉瞬成了「絕望」。在電影裡,點出這個狀態的,就是少數我感覺,因緣際會,能從本來的人生腳本「絕望」之中順利脫身的角色:莫子儀扮演的記者。

在絕望的深淵,憤怒是必然的。於是,「阿修羅」的概念出現了。查了一下維基百科,阿修羅神易怒好鬥,驍勇善戰。不同主角,同樣的憤怒,帶著滿滿憤怒能量的這些人,又能怎麽做?

有人試著把這股憤怒,引導為一種創作(兩位主角在網路上的手繪漫畫,何嘗不是一種憤怒的轉化;報社記者揭穿社會不公不義,背後或許也是憤怒在支持著他)。

但在某些時刻,有人被這股憤怒牽引,在臨界之處破提,犯下了社會不允許的惡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儘管機率不高,但就是有這種可能。故事本來應該到這就寫不下去了,但電影後半段,用了一種巧妙的手法,點出了憤怒能量的可引導性。

能量就是能量,就是一種力氣。時常,決定這力氣要怎麼抒發與引導去何方的人,就是我們自己。但我們可能還忘了一個其實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在憤怒之際,所處的環境。

也許就在某一個憤怒滿載的時刻,你遇到了某個人、看見了某件事、想起了那個誰⋯⋯這個力氣,就會被帶到另一個出口。而你的人生,就會開始走向完全不同的劇本。與其不斷想像平行時空的人生,我們倒不如提醒自己:現在的每個決定,都是有意義的。都會引領我們走上完全不同的可能。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練習不壓抑》:不是忽視內心的聲音,而是允許它們存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與家人共用毛巾不只有衛生問題,更大的是「界線」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共用毛巾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

我會說,毛巾算是一個蠻個人、私密的東西,當大家都在共用這麼私密的東西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界限」的課題,因為毛巾是拿來擦赤裸身體的用品,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共用?

而什麼叫做界限,界限的概念就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和「我跟你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區別我跟外面個人,以及我跟你的概念。

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的家人對於毛巾的定義是「我們的」毛巾,意思是,這個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我的」個人物、私有物、私有財的概念,在這個屋簷下,大部分的東西都叫做「我們的」。

如果你從小跟兄弟姐妹就共用一個房間的情況下,你其實就會有很多的觀點都是「我們的」,好比這是我們的房間、我們的衣櫃、我們的書桌等,所以當你在與妹妹吵架說:「那是我的筆,不要拿我的筆!」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生氣地說:「什麼你的筆?那是你跟妹妹的筆。」

這時候你就會養成一個觀念是,在這個屋簷下,你不一定會有你的私有財、有你個人所屬物這個概念。

回過頭來看故事的發文者,她可能在第二性徵發生的階段時,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要幫孩子分房間,青少年時期的分房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因為那在幫助孩子養成自我,讓孩子知道在那個空間裡是他私人的範圍,自我的「我」的概念才比較容易在那一個他所擁有的房間裡慢慢養成。

所以他自然就會習慣於這是他使用的東西、那是哥哥使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自我,他們對於「我」的分野就會相對來說比較清楚。

共用毛巾的故事不只是衛生及生活習慣的問題,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這個屋簷下,基本上只能有群體的意識,不太能夠有個體的意識,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來說個人意識會是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可能主要還是由父母來覺得群體的意識,以及整個家的想法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觀念可以讓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今天你幫你兩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姪子、小姪女洗澡,你會不會在幫姪子擦完身體之後,再用同一條毛巾擦姪女?」

當時我問了節目組企劃這個問題,她說:「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會耶!」這時另一個工作人員聽到,就驚訝地說:「怎麼會!一定會用不同的毛巾啊!」

因為另一個工作人員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分很開的狀態,他們家從很小的時候,姊姊就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妹妹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同樣地,爸爸也有、媽媽也有,也就是全家人的個人私有物的東西分得非常開。

所以我要問的是,當這個擦澡的對象變成了年紀很小的小朋友時,何以有些人就會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是因為他們的性器官還沒有發展完全嗎?

很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於,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頭,我們都沒有覺得小朋友有那個獨立「我」的存在,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開始發展到了國高中階段,我們自然不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去擦身體,因為青少年、青少女已經開始有「我」的主體意識出現了,我們就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

雖然故事中一家人的主體意識是薄弱的,但是他們的「我們的」或「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們都會知道,那一條毛巾叫做「我們全家人共同使用的東西」,你也許會問,這樣的話那一家人跟外面的人也會界線不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一樣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們的」,什麼是「你的」,也就是「我們的」、「你的」以及「外面的」,那之間他們是可以分得很開的,所以這時候婆婆會大大方方地說別人很髒,原因是你怎麼可以跟陌生人、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用毛巾?

但是當我們這家人一起共用毛巾時,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血脈、同一塊餅也好,我們都是一個群體,我們沒有分個別,所以我們很乾淨;但當插了一個陌生人進來時,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陌生人?好髒!」的觀念出現。

簡單來說,「我們的」跟「你們的」對他們而言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們的」跟「我的」是非常薄弱的。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在家人之間是不分你我的、家人是共有的,他們共同分享了非常多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你是小家庭出生或是獨生子女,一旦進到這種人數比較多的家庭時,生活方式及習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真的嫁到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只能順應,或真的是無解呢?

我會說,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家的家庭規則,親愛的,你就想盡辦法搬出去,並且擁有你們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基本上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就不會是公婆或父母可以干涉的。

原因在於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絕對不可能,因為那有著非常深根蒂固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不要試著去改變婆家人的生活習慣,畢竟這個屋簷下的規則已經建立了至少三十年,你能如何改變這種三十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呢?加上你又是突然加進去的人,基本上你是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規則的。

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那什麼時候他們會願意改變呢?也就只有遇到重大事故的時候才有可能了。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曾經遇過一個非常高薪的女生,她有一時間曾跟我一起工作,她跟我說自己有一次去東南亞旅行,在玩水上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當地的教練,不僅兩人的條件差距很大是格差戀,還是異國戀,雖然她不知道是不是三角戀,但她覺得留著這段關係也好,因為這個女生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並不好看,所以她遇上這個男生就自我價值來看,其實是某種形式上的搭配上。

閱讀全文〈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發現你常常做什麼事情都要徵詢旁人的意見;當你覺得你不安時,非要找到人陪你說話不可;當你覺得找不到人時,會全身無力、陷入憂鬱中時,那就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閱讀全文〈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往往讓人很痛苦,它就會慢慢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消磨一個人的安全感,因為你的內心很不安,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安、疑神疑鬼的狀態,當你在這樣的關係是呈現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你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嗎?

閱讀全文〈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我想我還是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禁忌的愛,如果這個愛情讓你感覺有禁忌感,你知道你進到關係裡會有複雜性、會有麻煩或風險,舉例來說,我有個乖乖牌好朋友,她也是來自南部鄉下,她跟我說一路以來她所交往的對象都是中規中矩,無論是外表、學歷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想像的那種中規中矩的樣子。

閱讀全文〈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完美主義沒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在追求卓越,還是避免被討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我之前在寫一份完美主義量表的時候,其中一題就問說:「如果不設最高的標準,我可能會變成次等的人。」看到這道題目,我心裡就想:「對耶,我應該要幫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接著又有另一題是:「我是一個努力成為做事有條有理的人。」我心裡又想:「對耶,我也是呀!」那看了幾題之後,我就開始想,那到底完美主義有什麼問題?

1990年代,開始有不同團隊對完美主義做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因為開始有人相信,這樣的完美主義其實可以爲人生帶來頂尖、卓越的狀態,所以他們開始去歸類,如果你追求完美,可能會有兩種版本,第一種叫做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一群人相對積極,可以在人生走向頂尖,而另一種版本則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會走向越來越挫敗、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甚至越來越厭世的情況。

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大的差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適應良好的人對於自己的努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包括高標準,很在乎生活當中的秩序感及整潔度,如果他們的完美主義裡基本上是個人的標準及個人在生活上做事的各種組織感,如量表中的向度提到:「對我來說,整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是一個組織性很高的人」、我努力成為一個整潔的人」,或是「對於工作,我期待能夠有比別人更好的表現」等這幾個的向度代表這是一個蠻正向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處於慢慢往上的狀態。

這份研究的研究者認為,其實如果你是環繞在個人的標準與個人的組織性是不斷地提升的情況下,基本上你就比較容易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因為你的確就是在追求完美。

可是,有另一種狀況就會導致你一直往下掉,也就是「你過度在意評價」。

當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而做,你根本不去理會旁人是給你鼓掌還是噓聲,你覺得其他人的聲音並不重要,那你其實蠻容易就能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但若你做的事情是為了證明給很多人看,或是你為了要打敗誰,比如那些看不起你的人,你就要去看你是不是因為評價而想要這麼做?因為那就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喜悅、個人的興奮感、個人的快樂而去做的事情,你是害怕別人嘲笑你、害怕丟臉才去做的,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成為過度在意評價,那個所謂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喔!

而同時你也可以回來想一想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超級在意別人的評價,那通常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也不低,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可能從小就對你設立了很高的期待,並且期待你可以做到,好比你考試考了95分,儘管已經很高分了,但你的父母覺得應該要滿分,所以對你的教育總是一分打一下的方式。或是你的父母很常批評你、過度批評你的某一些表現,他們看不到你任何的好,而這兩種情況都很容易導致你會過度在乎你的錯誤,一旦出現錯誤,你就會有天崩地裂的感覺,甚至很強烈的危機感,所以你無法容忍任何的錯誤在你身上發生。

那如果你無法容忍自己身上有任何一丁點錯誤,你還有辦法穩穩妥妥地做事情嗎?你會有辦法每一次想做什麼就勇往直前嗎?基本上你不會,因為你還是很需要外面的人給你很多的肯定,要給你這樣的訊息你才有辦法去做,你也會對自己的行動有很多的懷疑。

對於這種過度在意評價,我會說他們本身就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自信,對外面的人也有很多的不自信;對自己根本就不信任,對外面也有很多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做事情能夠被包容,還能做滾動式修正,他們會覺得一旦做不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基本上他們心裡頭就會有一個這樣的訊息。

回到「追求完美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其實它就是回到你自己究竟是怎麼設定完美,並且你要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完美的目的對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你就是很想要追求卓越,你就是很希望站上舞台發光發熱,那很好呀!你就去做,你就讓自己去做。

如果你是想要追求卓越,但內在有很多大家的聲音,或是你內在有很多自我批評的聲音,比如:「我真的可以嗎?」、「我真的好怕我這樣子做不到」、「我想到上次某某某的那個嘴臉….」等等,你其實就要幫自己看見內在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聲音,導致你做很多事情都感覺綁手綁腳,而這個綁手綁腳已經讓你的情緒很有狀況,或已經影響到你的工作、生活與情感關係,這都是很值得是時候去思考了喔!

陪伴你成長:【成為內在父母】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無限延伸的自卑,讓你以為只能得到配得起的愛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把這當作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諮商室當中,她細數著他們見面時發生的事情,他們見面時講的第一句話,他走路的樣子,笑起來的感覺,說話的方式,一切跟在網路上認識的他有何差異,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他比想像中的他更棒!

閱讀全文〈無限延伸的自卑,讓你以為只能得到配得起的愛〉

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正在追一齣有點久遠的韓劇,叫做《浪漫醫生金師傅》,在第二季裡有一幕讓我有非常非常深的感觸,劇中的女主角十分聰明,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好,只是她有手術心悸症,對自己完美的要求,只要在要表現的情境下,她就容易表現不好,也因為心悸症的關係,她平常就會服用安撫情緒的藥物,而這個藥物經常使她昏昏欲睡,腦筋轉不過來,導致在手術室裡睡著。

(影片來源為 LINE TV 共享追劇生活 YouTube)

這個女孩來自醫生世家,她的爸爸、哥哥及姊姊通通是醫生,但她其實很不想當醫生,於是她分別列舉了當醫生及不當醫生的生活,她寫道:「如果不當醫生,我可以去衝浪、露營。」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然而,當她寫到不當醫生會有什麼「後果」時,她只寫了一句:「媽媽會很難過。」

劇中其實也有描述女主角與媽媽之間的關係,她的媽媽過著貴婦般的家庭主婦生活,平常的生活就是打擾女兒、與女兒分享各種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由於哥哥在手術時出了一些狀況,很可能會被提告,於是媽媽跑來找女主角,希望她能夠幫忙擺平。

但女主角覺得,哥哥明明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為什麼出事的時候還要躲在媽媽的後面?

但媽媽認為,家人出事,為什麼妹妹卻不肯幫忙?

後來,劇情演出了一段非常典型的對話,這段對話讓我看了非常的難過,從那段對話中也可看得出來女孩認為自己是非常不夠好的存在,她明明處處都很優秀、很認真,但在關係中她卻時常都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值得被重視,在工作上也常自我懷疑,導致表現不佳。

從那一段話我也瞬間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個女孩有這麽強烈的懷疑與不自信。女主角對著媽媽咆哮說:「你知道我做這些事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我去唸胸腔外科,我拼死拼活就是想辦法留在胸腔外科,你要我做什麼我都做了,有多少次我在手術室暈倒,你知道嗎?」

女主角的媽媽之所以來找女兒其實也不是關心女兒,只是希望女兒能為哥哥出聲,所以女主角哭著跟媽媽說:「為什麼你從來就不願意來我身邊關心我受了什麼苦?」

這個女主角這輩子為了媽媽這麼拼命,也不願意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她很在乎她媽媽的心情,就可以想像,女主角講這一段話、為自己發聲,是多麽困難的事情。

沒想到,媽媽聽完女主角的這段話之後,給她的回應居然是:「我不是就跟你說這麼晚不要吃泡麵嗎?你看,就是因為你吃這些垃圾食物才導致你的脾氣這麼暴躁!」

說真的,我看到母親這樣的回答,我心都要碎了,女主角的媽媽完全不願意去承接女兒任何一點求助、難過的訊息,且那樣的回答等同於硬生生呼了女主角一巴掌,再表達出女主角怎麼可以有這些情緒。那段對話媽媽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女主角身為女生就應該溫文儒雅,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大小聲。

從那一段對話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女主角對她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她的媽媽根本不願意聽女兒任何不順遂的心事、狀態以及任何的不完美,而這個女主角正血淋淋、赤裸地在對著媽媽呈現自己的不完美,包括她的情緒、心情和專業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任何瓶頸,她正在對著她媽媽說,但是她媽媽完全不願意聽。

看到這一幕,我想到的是,有些人因為焦慮而來諮商,但很多時候也說不上來究竟是為什麼焦慮,現在我跟你說了這個故事,你不妨可以回想的是,每一次你在展現脆弱時,你有被完完全全安穩地接住、好好地碰觸、好好地回應嗎?有的時候你只要去感覺這件事情,如果每一次你都覺得自己的心情有被好好地回應,說真的你就會感覺自己是好的、他人是好的,這個世界也是安全的。

再來看剛才女主角的故事,她過去一、二十年都不斷地經歷這樣子的過程,光是那樣的對話結構,就已經形塑出女主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包括她感覺自己是不好的、她人是疏遠的、容易拒絕我的,所以這個世界對她來說非常不安全。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為何感受不到愛?因為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閱讀全文〈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閱讀全文〈「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無法明晰界線時請記得: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不是拒絕這個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想當真正的好人,是要幫助對方學會對他的事情負責,要教他如何釣魚,而不是一直給他魚吃。

你該思考的面向是,我該如何提供他幫忙,幫助他負起責任,而不是我該如何幫他完成事情。或者,我們生活中總是有伸手牌的人,經常有問題懶得自己找答案或者看使用說明、SOP等等,這時候就需要提供方法給他,而不是答案,例如告訴他哪裡有更清楚的答案,學會關鍵字搜尋等,幫他更具備找尋答案的能力,也就能減輕你的負擔。

缺乏心理界限,最重要的癥結點,就是覺得許多事情都是自己的責任,容易承擔他人的情绪和指責,只要别人開口,就是他的責任,因为他難以承受他人失望的表情,拒絕也就說不出口。

群我文化中對於團體的歸屬和認可,我們並不喜歡不一樣的聲音,也習慣尋求關係的和諧,因此無法明晰界限與自我的意識,但當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並不是拒絕這個人;他的失望,是他的要求被拒絕,他的期待落空了,並不是對我這個人失望。

因此回到對自己的相信和肯定上,就能避免被擔心被排除在外的恐懼和擔心綁架,失去界限。

延伸閱讀: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