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提到「節奏」,腦袋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音樂?爵士鼓?跳舞?
從身體內裡到外在的生活,都充滿著各種節奏,而好聽的節奏,在變化中依然存有規律性,例如:心跳、體液的流動、海浪的聲音、每天的生理時鐘與作息、走路習慣的速度等等,當我們在規律的節奏上,就會感覺到舒服、穩定、放鬆。 閱讀全文〈你的節奏走鐘了嗎?讓節奏和諧,找回與他人連結!〉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提到「節奏」,腦袋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音樂?爵士鼓?跳舞?
從身體內裡到外在的生活,都充滿著各種節奏,而好聽的節奏,在變化中依然存有規律性,例如:心跳、體液的流動、海浪的聲音、每天的生理時鐘與作息、走路習慣的速度等等,當我們在規律的節奏上,就會感覺到舒服、穩定、放鬆。 閱讀全文〈你的節奏走鐘了嗎?讓節奏和諧,找回與他人連結!〉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提升適應力的四個元素:
1.放鬆與彈性
2.有意識的抉擇
3.連結與節奏
4.支持
「適應」是對新階段、新環境向外接觸,發展連結的過程,所以適應的條件,首先必須是自己的內在狀態好,才能有足夠的心力,把觸角向外延伸。一個放鬆有彈性的人,在新環境中就比較能保有轉圜的空間,而不會被舊有的習慣模式或僵化的框架侷限,而難以適應。 閱讀全文〈如何面對資訊爆炸的焦慮感?有意識的抉擇讓人生不超載〉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舞蹈課中,老師要我們對望同學一分鐘,然後閉上眼睛,用動作去表現出在那一分鐘裡,從同學的身上接受到什麼;當動作結束後,開始分享整個過程與感受,雖然同學之間並不熟悉,然而所有的人都能準確的說出對方性格中的某一個部份。與我對望的同學,說我是一個堅毅的人,因為當我聽到老師說”開始”的那一刻,我的眼睛就看向同學,堅持而不離開;相反地,同學卻一直反覆的觀望老師與環境,無法穩定的與我對望,讓我接收到他是一個在意別人眼光的人。 閱讀全文〈身體不說謊:他的左顧右盼,告訴我他多麽在意他人眼光〉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所謂「相由心生」,除了天生的遺傳因素,後天個人在性格、行為、動作模式,以及情緒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呈現出來的樣貌,身體就好像個人的生命歷史軌跡,我們人生中發生過的大小事跡,隨著歲月而刻畫在身體上;因此,也有此一說,認為身體某部位的疾病,其實是一種徵兆,反應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層面出了問題,應該要去面對和調整。
如果在良好的自我覺察條件下,這樣的觀點是一個很好的參照點,用來提醒、幫助我們省思自己,但如果不察,其實是一種危險,就好像把一個星座套用在某個月份出生的所有人身上,似乎那麼的準確,也那麼的不精準,而且給了自己或他人不必要的標籤壓力;例如,肩頸痛的人當中,有些人是責任感、壓力使然,但我們卻不能對所有肩頸痛的人,貼上標籤說,那是因為你的性格太有責任感,導致僵硬疼痛的問題長期無法解開;畢竟,規則中總有例外,每個人也是獨特的。
所以,我們先來聊聊,在臨床上或書籍中提到的一些共通現象。
眼睛,是一個向外看的器官。意思是說,睜大眼睛向外關注的人,可能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睜大了眼睛在關注他人的任何細微反應,於是有一雙特別杏圓而水汪汪的眼睛,就好像動漫卡通裡的主角,但也有可能眼睛大又圓凸,讓你以為他是甲狀腺亢進所致,其實,他只是要睜大眼睛去緊盯外界發現的事,目的是「掌控住」任何人事物,不能在他眼皮子底下搞怪、出差錯。
人在極度恐懼害怕的壓力下,有些人會反應在腎臟和排泄問題上,因為在心裡極度恐懼之下,腎臟或是泌尿系統的感覺可能因此而關閉,沒有辦法感覺得到排泄的需求,這也恰巧相呼應了:
1.中醫腎主恐:認為腎臟對應恐懼的心理
2.腎上腺素(位在腎臟的上端)在面對危脅(內在是恐懼、緊張、亢奮的情緒)時,激發身體有戰鬥/逃跑(fight or flight)的反應。
情緒常處在憂鬱、低落、消沉狀態的人,比較容易經驗到胸悶,一來也許是情緒所致;二來是情緒不佳的人,經常無法提振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維持在一個喪氣駝背的姿勢,除了壓迫到肺臟的運作空間,情緒也讓呼吸處在一種不調又短淺的狀況。(推薦閱讀:身心平衡學:為身體灌注新的能量泉源)
其他的原則像是,生命中的悲慟可能會反應在心臟上,與性有關的議題反應在骨盆附近,骨盆是生命之初的起源點,與安全感或是生存的議題也可能有關等等。
但,這些情況有沒有例外呢?
前幾個禮拜,我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把胸椎的緊繃和不舒服放鬆,但無論做了什麼調整,總是很短的時間又回到緊繃。有一天在上課的休息時間,我的身心學同學,提醒我:不應該一直為不舒服找解套,而是找到源頭。我感嘆的回:很難啊!因為我太用力,太想把每件事情做好,這是性格問題。
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人獨處在民宿,我停下腳步覺察傾聽自己的身體,從胸椎悠悠地冒出因期待而造成的壓力;瞬間,我才發現自己因期待,而希望身體能盡快地達成某個目標,或是要身體維持著呈現某個樣貌,這些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期待,導致我過度的挺直和使用胸椎,所以壓迫與緊繃一直不散,隨之也讓我反省自己為何忘記了身心學的基本立場:讓身體舒服,是順勢而為的態度,而不是逼迫身體要成為意志的奴隸來達成目標。
所以,放下自己的意志、期待和「以為」,透過身體的徵兆來開啟覺察,以疼痛為師,給身體空間讓它自己來說話,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P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身心合一,生命潛能出版
肢體療法百科,生命潛能出版
靈魂在說話,先驅意識出版
疾病的希望,心靈工坊出版
疼痛的隱喻,木馬文化出版
Sensing, feeling and action,Body Mind Centering創始人Bonnie Bainbridge Cohen著(其中的一章Organs of Expression)
圖片來源: https://goo.gl/AEbgXG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粉絲頁今天你傾聽身。心。了嗎?討論分享您的經驗或疑問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早上八點,醫院的門診還沒開始,一樓大廳的掛號領藥處,已經一群年長者在椅子上等候叫號。回想幾年前,自己曾經是其中一員。
曾經因為身體的疼痛,對看醫生這件事,有一種挫折和無奈,因為身體一直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不得不看醫生,但看了醫生,卻又不見療效。那一年不良於行的疼痛,催促著我到處求解藥,心裡從期盼好轉,到最後只能無助地忍耐;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不舒服,只能無奈地依賴別人來協助。
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除了尋求資源協助,我們會自己嘗試找到解決方法,自己來化解困難;然而,身體的不舒服,我們除了求助,為自己做了什麼呢?求助專業人員的協助,一個禮拜至多去個兩三趟,但如果自己懂得照顧身心的方法,可以在有需要的第一時間,就給自己的身體心理最即時而適切的回應。
身體 ,不是給了燃料能量,就應該要正常規律的運作。
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因過度忙碌、生活壓力大,出現身心症狀但又希望能夠過會談度過難關的當事人;他們會告訴我:心理師,我現在不能休息啊!我還有工作、進修、家庭…的事情要處理;然而,強迫身體運作的結果,就是要額外花力氣去控制”即將失控”、”難以順從配合”的身體。如果這時候,用一點想像力,想像自己的身體站在面前,展開一場對話,開場白的第一句話,你會對你的身體說什麼?身體又會對你說什麼?
控制慾強的人,也許會對身體咆哮:你為什麼不好好配合工作?不讓我好好完成目標?
身體也許會說:當我任勞任怨的時候,我沒有好好被對待;當我發出警訊的時候,你又無情的忽視我;最後當我咆哮要罷工時,你又強迫壓制我,最後,真的很抱歉!我真的再也無法付出承受了,只好完全罷工。(推薦閱讀: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心和手有對應的關係,同時也有「接收」和「給予」的意義。第一次在身心學的經驗解剖課程中,還記得老師說,我們的心臟任勞任怨又默默地承受了所有我們給予的,包括情感和代謝的物質,然後循環轉換,把好的東西帶到全身。那一刻,我與自己的心臟相會,除了感謝,也有感動。
什麼時候,你停下腳步聆聽身體,感謝他呢?也試著多關照一點自己的身體吧!不再只是把自己的身體送給別人修理。
當你停下腳步聆聽,多一分覺察,療癒與選擇也同時向你敞開。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注意身體帶來的求救訊號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上週末分享的主題「身心平衡學:讓你成為身體的主人」,聊到大腦的機制和意念對身體心理的影響。
我們的大腦就好像電腦一樣,只會不停地執行任務,沒有停下來的一刻,所以很多人會經驗到:叫自己「不要去想A事件」,大腦偏偏不聽指揮,繼續想著A事件;利用大腦的這特性,我們在現場玩了小遊戲,親身體驗一下不會暫停的大腦。 閱讀全文〈身心平衡學:用想法為生命著色〉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負責,這個詞,常常聽到,也常被討論。
有些人是責任扛太多,不僅要管好自己的事情,還一直牽掛管著身邊的人和他們的事;有些人則是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癱瘓不動了,雙手一攤,等著別人來拯救。在我學習不同的身心技法過程中,其中日本操体技法直接在它的哲學理論點明,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而別人不能取代的四件事:飲食、呼吸、動作和思想。 閱讀全文〈身心平衡學:愛自己,他人無法取代的四個練習〉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我們活在一個外界刺激太多的瘋狂年代。平日的生活,從眼睛張開的那一刻起,從手機、電視、電腦來的訊息,就在刺激我們的感官去追逐這些資訊,然後我們上班、工作、忙於生活或家庭中的大小事,一直到夜晚,筋疲力盡的時候,可能都還在忙碌應付著瑣事;也難怪不少名人專家建議要大家在每天生活中,留一點空白的時間給自己,或是靜心、冥想、做自己任何喜歡的事情都好,當作是愛自己的一個練習;但,問題是,好難執行啊!有的人是太過忙碌,無法留下空白的時間,有的人則是留下空白的時間,會讓自己好焦慮、好罪惡。 閱讀全文〈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常常聽到當事人告訴我,他已經焦慮或心情不好很久了,藥物的幫忙似乎效果不明顯,或是當事人自己也不想一直依賴藥物,但當我詢問他們,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可以放鬆安定下來,經常我收到的回覆是:沒有耶!就是等這感覺慢慢過去。有些當事人和我分享,他們心情低落的時候,會聽一些慢歌,但仔細討論後,卻發現聽了慢歌,並沒有讓他們的心情就此陽光起來,還是處在低低的、灰暗的狀態。
上週末在工作室的講座,分享呼吸與情緒,其中一個小片段是把幾個情緒簡單的舉例分類,請參與的學員體驗一下,當有這些情緒時,身體的姿勢、動作或狀態是什麼,比方說,當心情低落、難過、憂鬱時,身體會呈現的姿勢動作,通常是彎腰駝背,身體和心裡的感覺都是比較無力、沉悶、下墜的感覺,呼吸的狀態也比較短、淺;緊張、不安、焦慮時,身體通常會向內緊繃、僵硬,身體和心裡的感覺都是比較漂浮不定、無根而慌亂的感覺,呼吸的狀態則是快而短淺。
如果想要自行練習,不妨先覺察一下練習之前,身體、心理和呼吸的狀態如何,然後想一個與某個特定的情緒相對應的事件,認真的想一下,沉浸在該事件中幾分鐘,然後再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心理和呼吸的狀態。
當學員們體驗到,身體和情緒是息息相關時,再請學員試試當身體的動作與情緒相反時,會發生什麼事情?於是,我們當場實驗「回想開心的場景,但身體是蜷曲內縮的姿勢」,結果大家經驗到這個練習中,畫面是黑白、片段的、身體是被壓迫不舒服的。
我常運用這種身體和情緒息息相關的原理,以及身體是能夠影響改變情緒的原則,改善當事人的負面情緒。怎麼做呢?
當心情低落、難過、提不起勁,只想縮在床上、椅子上時,你可以先輕輕的把雙手雙腳輕輕動一動,伸展一下,讓雙手雙腳不再繼續是下沉或蜷曲的姿勢,再做幾個簡單的擴胸和肩膀的動作,把胸腔打開,讓呼吸順暢一些,試著讓沉悶不動的狀態,緩緩地動起來,也許你會發現,沉悶和低落有稍微的改善好轉。至於焦慮不安,可以透過簡單的走路,去感受身體的重量,同時感覺腳踩在地面上的力量與地面的支持,多去感受與地的連結與扎根感,讓漂浮無根、慌亂的感覺,慢慢的下沉下來,找到安定和穩定的力量。
簡單身體的原則,可以帶給身心明顯得好轉,情緒就此可以不再是可怕的洪水猛獸,也不是熬煉忍耐力的惡婆婆了。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身體好像一個巨大的容器,你的情緒、想法、性格、模式等是內容物,身體只是透過動作和不同的訊號(如各種不舒服或舒服感覺)來提醒你,如果你允許這些訊息清楚的顯露出來,也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更進一步的自我認識與覺察;如果你抑制這些訊號,可能是讓自己陷入更多的困惑,甚至混亂。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小敏再次走進會談室,淡淡的表情說,最近這兩週都很平順,雖然不是很開心,但也沒有發生什麼讓心情特別不好的事,而且現在家人對自己還在找工作的狀態,已經不那麼施壓,不再急著催促她要快點上班,找到好的工作;只是,小敏在講述這些生活近況的過程中,並不是很有活力,講話有氣無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