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前幾年網路上曾流傳所謂的「國際孤獨量表」,也曾有日本節目進行類似主題的趣味性訪談,調查了人們心目中認為最孤獨的生活行為排行榜,而年年榜上有名的,包括「一個人去吃燒肉/火鍋」、「一個人去逛夜市」、「一個人看電影」等日常活動,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有許多人開始爭辯何謂「孤獨」?何為「獨處」?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前幾年網路上曾流傳所謂的「國際孤獨量表」,也曾有日本節目進行類似主題的趣味性訪談,調查了人們心目中認為最孤獨的生活行為排行榜,而年年榜上有名的,包括「一個人去吃燒肉/火鍋」、「一個人去逛夜市」、「一個人看電影」等日常活動,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有許多人開始爭辯何謂「孤獨」?何為「獨處」?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之前很愛看一些英雄片,還記得有部影集叫做《HERO》,真的讓我感到越看越掃興。在第一季的時候,我印象很深刻,主角是一個超能到無懈可擊的英雄,它甚至可以吸取別人的能力化作自己的能力所向無敵。然而不知道到了第幾季的時候,主角就變得越來越魯蛇。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記得是好幾年前的事情,當時我開始在臉書上寫文章,關注的人寥寥無幾。有一天下班後滑臉書,發現有一篇文章的關注度異常地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關注海外課程,才發現超多線上課程在教如何情感挽回,你也許會好奇,來問我關於情感挽回的人多不多?我必須說相對確實是少數。原因在於,一個一心想要情感挽回的人,他們不太會來尋求心理諮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個朋友J,拖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老公失業多年,還有辦法捻花惹草,讓其他的女人「一起」照顧他。J很痛苦,我跟他說:「你這樣子拖著這個空殼的家庭跟婚姻,到底是什麼?」然後她一邊哭一邊跟我說:「就是『家』」。
J小時候父母吵吵鬧鬧,她對自己下定決心說,不管怎麼樣,我長大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安穩的家,所以J其實是一個非常認真在過生活的女人,對家庭、家人、工作,都超級負責任喔,只要家人有所需要,他都戮力達成。
這樣一個用心,對他人使命必達的人,為什麼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願?不覺得很奇怪嗎?
老公不愛她卻也離不開她,J說服自己,反正沒關係,不愛了就當家人吧!老公常常對她,使性子,一個不開心就3個月就冰凍她。
我就心想,怎麼有辦法忍受這種對待方式?
其實這種忍受,就是一種複製的開端,因為你習慣這樣的互動,不幸福婚姻裡本身最有問題的,不一定是個人脾氣而已,更多的是一種「互動模式」。
若你來自一個好好被對待的家庭,如果別人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你、操控或冷戰,我權力比你大,我可以決定你的心情的這種方式在操控妳。
J就是如此被操控,然後還是會說:「沒辦法就是為了這個家嘛!」
後來我跟跟J聊,妳能不能更誠實地看妳的需求與渴望?能不能更負責的去面對痛苦與委屈?有問題的互動往往來自於在關係中的自欺欺人,或各種「可是、沒辦法」,各種「恐懼、不甘心」。
如果我要的家是有情感交流的,我要的家是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你能不能承認,也承擔起給自己這樣環境的責任?你要的生活並不是「對的人」才給得了,而是你要成為面對自己,也是「對」的大人,也就是「對得起」自己的大人。
親愛的,去承認你當前的限制,包含不知道怎麼經營一段彼此尊重的關係、在關係裡總是討好,這些會不會就是你的限制?婚姻家庭本就是人生修煉場,我有沒有看懂我的課題?
真正的承認事實、承擔責任、承諾幸福,不久的未來,你就能成為自己生命裡那個「對」的人。
延伸閱讀:你對愛的執著,為什麼會越陷越深越抓越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每一天,在痛苦的關係裡、要分不分。有一個很大的為難是,你每一天大概有七八成的時間都在想「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種心力的佔據,有時候根本找不到解方,如果沒有去尋找專業的幫忙、去找其他人跟你懇談的情況下,你會一直困住、卡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看Jonathan Clements的《金錢超思考》讓我思考投資選擇與情感選擇的心態相似。在情感中的不甘心、愛情拖延症及愛到卡慘死的現象,其實就是不斷地在情感投入我們的資金及時間。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過往上課的經驗中,常常會讓學員修改對自己的看法。有學員原本寫下「我很胖」,修改為「我長得福氣」;「我東西凌亂」,修改為「我生活隨性」。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摘文
在心理治療時, 心理師會介紹一個觀念給個案, 叫做「主觀不適量尺」,這把尺特別常用在焦慮症患者身上。在協助焦慮症患者時,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患者在面對引發他們焦慮情緒的人、事、地、物時,很難去「精確」評估這次焦慮的強度、焦慮帶來的不舒服是大還是小。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過節」在感情世界中,是很微妙的一個小結。 閱讀全文〈七夕情人節必讀:愛不是儀式,但需要一點小儀式〉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約40歲的A在演講上分享了一件事。
他說,年輕時很節儉、精打細算的母親,年邁以後經常買一些「又蠢又沒用」的東西回來囤放,無論怎麼提醒或勸誡都沒有用。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個女孩告訴我,她覺得有交往對象很麻煩,有時候覺得好辛苦,而且常常都會吵架。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個朋友她不懂得撒嬌,但其實她很有撒嬌的本錢,包括他聲音軟軟的,長相也很嬌甜,而撒嬌就是難上加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網路對談中,有一個聽眾這樣發言,其實表面上聽起來這是很多人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事,但從家庭心理健康的觀點,潛藏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短期十年間往往容易相安無事,真正的痛苦會發生在未來三個可能時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懂,他不是說喜歡我,為什麼睡不著時不能打給他?」
「我們都交往了,為什麼吵架時他不能讓我一點?」
「我不過遲到20分鐘,為她打扮晚出門,他難道不能包容嗎?」
「為什麼要這麼斤斤計較呢?為什麼不能多擔待一些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講了夫妻之間的尊重、夫妻之間的互補以及最大破壞了的公審行為之後,接下來聊聊原生家庭吧!
人妻的父母在面對女兒衝突事件時,我發現他們很有可能還是存在「女兒好委屈」、「女兒說了算」以及「女兒不開心,就是女婿不對」的觀點,女兒回娘家都是女婿的問題,後來兩人在談及離婚時,似乎人妻的家人還沒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經歷「第二次出生」了嗎?
家庭關係是一個走向分離的關係,成年後的你獨立了嗎?
到了成鳥離巢時,我們和家庭在物理、心理上逐漸拉開距離,從而不只能與人親密,也懂得獨立,真正地進到「既親密又獨立」的內在成熟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幾天很火熱的話題「哥吉拉事件」,一個人妻未經老公同意就將老公蒐藏的哥吉拉模型送給親戚小孩,老公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即使她說她會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還給老公,老公也完全不接受,甚至向她談到離婚,一氣之下她便大罵了老公一番,就回娘家去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原本兩人到一個人,這種痛苦會觸發一個人去反思自己到底在過什麼樣的生活;而當你一旦進到這樣反思的過程,你就會開始去思考,接下來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失戀與分手裡最愛問我的問題,那就是「與另一半已經分手,要過多久才能與對方再聯絡?」,以及「我們有沒有可能再當朋友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去年我去爬山,回程中突然有個很大的蜂巢掉下來,裡面的蜂非常憤怒地要攻擊人,我當時嚇到了,甚至覺得自己即將進到人生跑馬燈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感覺自己就像一顆永遠充不飽電的電池,一回到家就只能做一些不用動腦力的事情,比如滑手機、打電動等。
可能的原因是你並不喜歡自己,或是你經常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我真的覺得,動力是心力,也就是你有沒有夠多的心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以及你有沒有辦法好好活出你自己?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近年來,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孤獨的現象,例如:英國政府在2018年初設置「孤獨次長」、2021年初日本任命了「孤獨孤立對策擔當大臣」,期待能解決因孤獨而生的社會問題,而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成了各國探討的熱門議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堂課中,有學員跟我談起曾經發生過一件令他不斷自責的事情,就是他曾走在路上因為不小心擋到一個中年男子的路,對方爆裂的責罵他,但他在當下無法動彈。回神後,他生氣自己為何無法反彈、為何沒有回嗆、為何沒有離開?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你去買東西的時候,老闆可以因為好心情或快收攤了,所以佛心特價或買一送一,但你不能強迫老闆給你優惠。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粉絲頁收到提問,我沒有回答。結果對方傳來:「你花一點時間,用手輸入幾個字,沒有損失、不用成本,為什麼不回答我?人家OOO心理師都會回答問題!」
有幾次演講結束後,主持人說:「我們時間到了,假如剛剛還來不及問問題、或者問得還不夠的,私下也都可以傳訊息繼續與心理師討論。」然後轉頭問我:「對不對?」
後來我都會直接說:「不可以。」
因為我的時間與心力,真的無法做到這件事。做不到卻承諾,不僅讓對方受傷,也讓自己心力交瘁。
我知道,這與文化期待不相符合。我會盡力在我們約定的時間裡盡所能地提供我的所學。不過,這是有限度的。
請你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值得被尊重嗎?」
◎你尊重自己的專業是有價的嗎?
◎你認同別人需要你的協助時,也需要尊重你嗎?
◎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嗎?
你可以在專業上給予優惠、在心有餘力時給予額外的協助,那是出於你願意。
至於別人願意做些什麼,那是別人,但不代表你也得跟上。
所謂的協助,應該是基於彼此互相尊重、心甘情願的立場,而不是「唉唷沒關係啦你吃點虧,幫幫別人嘛」這樣,關係才能長長久久。
假如你是藉由無形的教育訓練、知識傳遞來維生的工作者,更需要這樣尊重自己。
想要學會尊重自己,在提供協助時建立必要的界線,就是很重要的行動。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執念」會傷到自己?
➤摘文
「看開一點」的相反,叫做「執念」。執念的「執」是緊緊抓著的意思。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你緊抓著某一個想法牢牢地不肯放,並深深相信事情只有這個觀點,這就是執念。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在工作倦怠的時候,我總會要自己好好想想,這些年來究竟努力了什麼(what),究竟為何努力(why),畢竟如何幫助自己持續維持在有產能又有熱情的狀態,最需要的,是有意識的經營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