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序:佛洛依德對父親的回憶
雅各布.佛洛依德是個布匹商人,他因為是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父親而被歷史記住。一個星期六,他穿戴整齊,帶著一頂新的皮禮帽,在街道上散步。當他拐進一個轉角時發現有個男人擋住了去路,當時十分尷尬,人行道狹窄只容許一人站立,雅各布.佛洛依德向前邊一步,但有點膽怯,因為他想要求路的優先權。但對面那男人比他更快更急地展現力量,他把雅各布.佛洛依德的帽子擊落到爛泥中,吼道:「從人行道滾下去,你這個猶太人!」
在向兒子講述這件事時,雅各布.佛洛依德在這個地方停頓下來。小西格蒙德希望聽到更多,因為對他來說,這才是故事開始變得有趣的地方。他問:「那麼,你怎麼回應?」
雅各布.佛洛依德十分平靜地回答:「我走下人行道,然後撿起帽子。」
據佛洛依德的傳記作者寫道,這件事對佛洛依德影響甚大,在這個他以前視為絕對和完美榜樣的男人身上幻想破滅,有一根大棒砸落在他的心靈上。如果沒有這一段,精神分析或許會不一樣,佛洛依德也許不會想到把兒子做為父親必然的對手。
故事的主題是,孩子對他們的父親有什麼期待呢?
一位輕易地忍受冒犯的父親,可能會聽到孩子譴責他不像個父親的風險。孩子對這個觀點的執著告訴我們,他們想要的安慰不單單源自父親的愛與正直,他們還期望父親是強大和勝利的。
源自魯伊基•肇嘉(Luigi Zoja)《父性》
孩子生命裡最先出現的是母親及依附關係,後期才有父親出現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權力高下,孩子期待父親是一位熟悉社會競爭,強壯勇敢,可以帶領和保護他們的人,延續兒童期以來的權威和榜樣,繼續成為人生路上的「男性典範」。孩子在青春期將面臨更多挑戰,此時父親該怎麼做呢?又可以給予孩子什麼?我們先從「父性」的心理原則說起。
一、「父性」及其消失
什麼是「父性」?它是一種心理原則,簡單來說,是未來式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期待,包含計畫、秩序及延遲滿足等概念。如果拿來跟母性相對,父性則顯得嚴格或有限制。河合隼雄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裡這樣說明:『所謂的母性原理,就是「再怎麼不好,也是自己的孩子」,基本上對孩子採取「包容」、「保護」的態度。』,而『所謂的父性原理,指的是扮演嚴父的角色,也就是教孩子要「明辨是非」,用比較極端的說法,就是「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也要好好修理」。』但今日「父性」已逐漸消失,父親沒了父性,好像失去獠牙般沈默與沮喪。
義大利精神分析學家Luigi Zoja在《父性》一書中從歷史角度探討了父性消失的原因與後續問題:
1.社會結構改變才有缺席的父親。
過去社會有文化與神話,祈福和成人儀式賦予孩子在精神上的第二次誕生,認可他的成熟,父親便是人生信念傳承的祭司,而現實裡父親也傳授生活技能及做人處事道理,為孩子進社會作準備。如今這些都已萎靡,工業革命後許多東西都被取代,父親被長時間工時綁住,只剩提供經濟的角色,光是養家就早出晚歸,成了「缺席的父親」,而父性的傳授與傳承也被教育及媒體取代。
2.沈默的父親,有苦說不出。
過去父親是一個狩獵者、教育者,傳遞價值觀及技能,但進入資訊時代後,只懂養家的父親不見得有意識、有資源地跟上這些變化,資訊落差令他們必須向孩子討好,也焦慮與恐懼擔心孩子鄙視他。
社會標榜金錢和物質的需求也影響了孩子,對父親強大且勝利的期待具象化為「物質上的成就」,一個父親即使友善正直但沒有成功(沒有賺錢),可能得不到孩子的尊敬。父親既要強壯和勝利,近代又要求要對孩子感性說愛,這兩種生存法則(力量的法則與愛的法則)對男人是對立的,對親密關係不熟練而產生不安全感和矛盾,Luigi Zoja稱此為「父親的悖論」,也因此成了「沈默的父親」。
3.抑鬱:否定自己
男人被期待成就,如果沒有達成,社會對父親們並不友善,加上不懂內心感受(常常只會憤怒)而導致抑鬱。父親也會否定自己,他們說:「不要像爸爸這樣,這一輩子沒用了。」社會也允許有學位的孩子鄙視自己的工人父親,讓孩子權力比父親大,反過來輕視他的不足。孤立使有些父親惱羞成怒、放縱暴力,對兒童也許有效,但對青少年以上的孩子反而失去他對權威的信任。
父親否定自己,卻希望孩子學好,沒有榜樣的青少年們不能從父親人身上學習,只好去社會裡(如電視)尋找替代品,找「父親形象」。
4. 替代品「父親形象」的錯用:
Luigi Zoja認為義大利童話「小木偶」的故事,說明了此一心理機制:小木偶離開溫和卻不夠強大的老爺爺,轉向環境裡的壞孩子靠攏。因為那個年長的、體型大的、可以帶頭的大男孩才是老大,是小木偶的「父親形象」。我的童年也是這樣,男孩們會跟隨當時已懂甚麼是「民進黨」的那個老大,學他講話,學他批評政治。缺乏榜樣的孩子,會找替代品,代替家裡父親沒有的權威,通常是那些敢反抗、有擔當、有義氣,在社會吃得開的大哥,他們過度強調男性氣概、行事偏激、暴力破壞,一如「教父」角色,不過那並不是「父性」的心理原則,只是錯用。
父性的消失不僅造成孩子問題,社會集體其實也在追尋父親(一個領導),然而無意識的追求是有害的,總是矯枉過正又刻板印象。電影《吸特樂回來了》就在講這樣的故事,民眾對社會和政治的不滿,無力改變使得人們企求「國家的父親」,所以「希特勒」穿越時空,一個有強烈信念及霸道的父性形象,藉媒體再度活躍人們心中,且永遠不滅。Luigi Zoja在《父性》一書的觀點,推翻男性害怕捨棄舊有觀念不願學習「自我成長」的個人因素,而是從歷史、社會演變來看,它們如何限制了某些心理發展,所以老狗們依然在傳統重重壓力裡打轉,父親的父親是如此,父親也是如此,而此刻成為父親的自己呢?
二、成為父親,成為孩子的典範
「夠好的父親」無法天生,男人們必須「有意識地讓自己成為父親」,如何在孩子面前呈現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什麼角色,給孩子(尤其男孩)學習男性概念至為重要。不隨父性消亡自我放棄,不過度追求成功和金錢,養家豐衣足食提供生活所需就夠,更重要的是傳承,透過與孩子多多相處,傳遞自己的生活信念、人生價值及面對態度,教孩子能在社會上立足。「成為父親」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榜樣,以身作則,就是孩子路上的燈。
1.成為父親:先了解自己
「父親」其實是文化建構、社會產物,「父親」沒有所謂「應當像這個樣子」的說法。父親是父性心理原則產生的角色,想成為父親的人必須經歷「認識自己」的過程:敘說自己的故事,整理自己的經驗,認識自己的父親,了解家族歷史,過程要真誠,留心注意關係中的反應。
男人不擅表述,我建議可從成就、學經歷等開始,再慢慢推到其他關係故事(如愛情、家族史),以身作則,探索本身就是一種榜樣,孩子會學習到的。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就把對父親的探索寫成戲劇〈京劇啟示錄〉,重新認識他的父親及自己所受的影響,並把父親的教誨:「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傳承下去。
2.與孩子多相處,多讚賞與認可。
做好時間規劃,在「量」或「質」上多與孩子相處。成為父親後,孩子定會追隨父親的腳步,因此當他們付出努力與奉獻而得到成就時,他們不是真的要那個成就,而是要父親的讚賞,努力打破沈默,多聆聽與認可孩子,允許自己和孩子的感情在生活中佔據比較重要的位子。如果經濟困難,不要默默承受不讓孩子參與,坦誠現況全家一起面對,也是種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孩子得到榜樣父親的認可,自然產生更多學習動力與興趣。對男孩來說,是往成熟男人前進的典範,對女孩來說,則是日後與異性相處的根基。
3.標竿的價值:
如果說母親所給予的,是從共生到認識「自我(self)」概念,那麼父親所傳遞的生活信念、人生價值及面對態度,便是「自我」裡的內容物,可讓孩子參照學習。佛洛依德被稱為心理學之父,他所提的學說,無論後輩是贊成或反對或改造,全都要先理解他的觀點再以此為基礎產生自己的想法,父親也是這樣,讓孩子在成人之路有個對照,並允許他們攀附、再生、反逆、改造、重組等,不是依父親的要求,而是依自己的意願及想法前進。
「成熟」是孩子在精神上第二次出生的象徵,無論父親是否有偉大成就,都不要妄自菲薄,努力練習可以強壯、權勢,同時又有能力感覺自己的脆弱,以及需要安慰及協助,讓兒女不需尋求社會裡虛空的父親形象,認識一個真正的人所顯現的經歷,無可替代的關係。
三、父親的關鍵性,「父性」真的很重要
『我們社會已朝母性化的方向發展…一旦過度增值,原本滿足對方、守護對方的情緒將會反過頭來,變成破壞他人、吞噬他人的情緒怪獸。』梶原千遠《拒絕長大的男人》
在不確定的年代,人們回尋父性希望確立一種原則、價值觀,以平衡過度的母性,他們尋找宗教、心理治療、靈修導師,期待誰來告訴他們怎麼生活。
父親是關鍵的,電影《墊底辣妹》故事裡主角沙耶加長期不被父親期待,即使母親無條件支持與保護,她仍然不知道出社會要作什麼,「也許就這樣了吧」是她的口頭禪。直到補習班坪田老師的父性引導與鼓勵,沙耶加才有考大學的動力。孩子只有母性無條件的愛是不夠的,目前社會整體偏母性化,被快速有效、即時口舌滿足的消費渴望調控,鼓勵享受當下,但面對未來沒有方向,沒有信念作根基。
父性是必須的,電影《長江七號》周星馳飾演的父親,把自己全部精力與愛都給孩子,雖然在工地做工,但他經常教育孩子:「我們雖然窮,但不能打架,不能說謊……」、「我們做人要有骨氣…」,讓孩子即使在學校被取笑都仍記著父親說過的話,讓孩子即使窮也能保持樂觀快樂。這是一位夠好的父親,他實現了父性的價值。
「需要父親」是心理需求,單純生理父親或物質父親是不夠的,父親在兒童期是認可孩子、提供與母親不同刺激的權威指引,到了青少年期,孩子從家庭轉入社會,「父親榜樣」是絕對重要的發展引導,「父性」心理原則也是重要的內在概念,他要知道自己是誰的孩子,才能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建構自己。
夠好的父親愛他孩子的健康、自主與成長,當然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如此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典範。
參考資料:
《父性:歷史、心理與文化的視野》,Luigi Zoja(魯伊基•肇嘉),張敏等譯(2000/200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停不下來的求神拜佛?心理師:你在尋找完美父親的身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