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導致親密關係不信任感,該如何透過理解去改變現在的思維與應對?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既然你已經知道你的創傷來自童年,那你就要進一步去看你的創傷是否需要進行療癒,因為沒有療癒的創傷,所導致的思維僵化是會非常強烈的,意思是,如果你小時候有經歷過一些很痛苦的事件,你覺得這世界上的人都不可信,當你進到關係裡,即便你知道你有這樣的思維,你還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叫自己不要去懷疑、不要去擔心。

閱讀全文〈童年創傷導致親密關係不信任感,該如何透過理解去改變現在的思維與應對?〉

當第三者的後座力,那些隱形的代價你不可不知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看了這麼多情感困擾與心理問題,身為小三的當事者也很常見,但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我還是要提醒選擇當第三者的後座力,或者會業力深重些什麼,因為這並非只有大眾眼光中的道德框架,而可能深度影響你的價值觀與自我認同。

閱讀全文〈當第三者的後座力,那些隱形的代價你不可不知〉

一閒下來就會想到喜歡的對象,同時也會開始感到焦慮,要如何找回自己的重心?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很明顯是焦慮依附的情況,我會推薦你去看一本名叫《依附》的書,先好好了解你的依附風格,若你的依附風格是焦慮型的,代表你很常擔心自己不被愛,以及你很需要別人給你的愛。

閱讀全文〈一閒下來就會想到喜歡的對象,同時也會開始感到焦慮,要如何找回自己的重心?〉

關於創傷要對另一半坦白嗎?心理師告訴你四種「創傷療癒」的方法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自揭傷疤」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創傷後自我袒露的時機

「我該跟他坦白嗎?說的話,他會不會像之前那些人那樣,嘴上說不介意,最後還是跟我分手,可是現在不說,我不就是欺騙他的感情嗎?」年幼時曾被親人性猥褻的經驗是小雨內心深處的秘密,每當戀情漸趨穩定,她就會更加焦慮,她被自己隱藏的秘密架在火上烤,罪惡感燙得她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閱讀全文〈關於創傷要對另一半坦白嗎?心理師告訴你四種「創傷療癒」的方法〉

孩子離家後的空巢期,中老年父母該如何適應?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有別於傳統的大家庭,現代的子女通常在組成新家庭後,會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家庭的小空間。在這個階段,有些父母也準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了,人生中兩大重心的轉移,步入中老年的父母再面對子女離家的決定,以及家中只剩下兩老的狀態,進入一種孤寂又無希望的狀態。

閱讀全文〈孩子離家後的空巢期,中老年父母該如何適應?〉

當別人認識真正的我,一定會討厭我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個案在諮商室怯生生的說:『如果別人認識我真正的樣子,就會遠離我了』,每當聽到這樣的形容,心中都會感到酸楚與心疼,這句話想傳達的訊息是,沒有人會喜歡我真正的樣子,包含我自己。也讓我很好奇在他的生命歷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無法相信自己是能夠被喜歡的,甚至產生自我厭惡?

閱讀全文〈當別人認識真正的我,一定會討厭我〉

又掉入「我不重要」的迴圈?是時候改寫你的人生腳本了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也許你會注意到,偶像劇跟八點檔似乎有一定的公式跟套路,即便時空背景、人物性格、劇情設定都有些不同,但始終換湯不換藥,在不同齣戲裡,總能看見相似的情節。編劇不厭其煩地寫出一個個相似的腳本,重複地讓這類的情節不斷的上演,彷彿只有透過這些公式般的設定才能夠討觀眾喜歡,沒有這些劇情就不夠精彩動人。

閱讀全文〈又掉入「我不重要」的迴圈?是時候改寫你的人生腳本了〉

「不要理他,他等下就好了」孩子愛生氣是因為需求沒有被理解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一場親子聚會中,一個小女孩漲紅著臉,帶著被壓抑過的啜泣聲,引起其他大人的注意,紛紛圍在她身旁進行安撫與詢問,但不論怎麼探問女孩總是低頭不說話。這時女孩的爸爸出聲了:『不要理他,她等一下就好了』,這時女孩收起眼淚並怒視父親,此時父親又笑笑的說:『她就是這樣愛生氣又不講,待會我再買個他喜歡的東西給她就好。』

閱讀全文〈「不要理他,他等下就好了」孩子愛生氣是因為需求沒有被理解〉

你眼中「叛逆」的青少年,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內心話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都會用『叛逆期』這個形容詞來取代,有些家長未雨綢繆,先向其他家長打聽或是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有些家長則正在面臨『叛逆期』的煩惱中。不論是什麼原因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青少年/女的叛逆。

閱讀全文〈你眼中「叛逆」的青少年,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內心話〉

老大有責任、老二不受重視、老么最受寵…心理師:老大魔咒,會怎麼毀了孩子的人生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活著好累,人生為什麼這麼累呢?」阿娥滿臉疲憊,進晤談之後就攤在沙發上動也不動,彷彿身上被無數絲線綁得動彈不得,我想這反映了她的心境。阿娥說愈靠近過年,她就愈忙,壓力大到睡不著,「我滿腦子都是餐廳要訂哪裡?訂什麼時間?要給哪些人備禮物,禮物要買什麼品項,要去哪裡買?錢也很令人煩惱,不過比起前面那些事,花錢反而是次要的,我願意花錢請人來幫我做這些!」

閱讀全文〈老大有責任、老二不受重視、老么最受寵…心理師:老大魔咒,會怎麼毀了孩子的人生〉

各過各但是不離婚,日本「卒婚」讓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我也想多和我太太互動呀!平常我們各自忙工作,假日我想要去郊外走走透透氣,她卻想在家放鬆看影集,我們不是沒有為這件事情溝通過,但是勉強為對方改變,積久了彼此都有怨氣,最後還不如各自做自己開心的事!」這是一個在婚姻中覺得孤獨的男性在晤談時提到的感嘆,後來免不了走上離婚一途。愛情讓兩個人想要在一起,因為在一起覺得很幸福,但進入婚姻之後,「在一起」同時還要感到「幸福」變得格外不容易。

閱讀全文〈各過各但是不離婚,日本「卒婚」讓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

想幫助朋友對方總不接受?「一把傘」的故事告訴你「不求成功的安慰」才有用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不完美的學習:「不完美」才能帶來最大的學習動機

你總是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得到最正確、最有效率、最完美的答案或知識嗎?過分追求完美的過程,傷害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也扼殺他的樂觀、創意與動力。

閱讀全文〈想幫助朋友對方總不接受?「一把傘」的故事告訴你「不求成功的安慰」才有用〉

你是拒絕不了別人的「善良人」嗎?心理師談關係中設限的三大底氣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1.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2. 寧可配合別人,才覺得舒心

3. 擔心拒絕,會惹對方生氣

4. 即使是不想見的人,也無法拒絕見面

5. 不希望因為拒絕請求,而讓關係變得尷尬

6. 擔心拒絕,會傷害對方

7. 即使身體不舒服,快要病倒了,也會接受別人的請求

8. 拒絕之後,心生愧疚,所以再次接受別人的請求

閱讀全文〈你是拒絕不了別人的「善良人」嗎?心理師談關係中設限的三大底氣〉

「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我為什麼不能丟掉他的漫畫?我跟他說過不要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叫他整理也不整理,他憑什麼對我生氣?憑什麼罵我?憑什麼對我大聲?他買漫畫的錢還不是我賺給他的錢!」來自母親的憤怒充斥了整個晤談室,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著孩子,卻被孩子憤怒所刺傷,她沒有注意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字眼的背後,她對孩子傳遞的訊息是「有條件的愛」。

閱讀全文〈「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接受失敗的方式,足以改變未來

作者: 永藤かおる, 岩井俊憲

POINT①不要把不願想起的失敗過去封印起來。

POINT②以正面態度接受失敗,應用在下一次的挑戰上。

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驗

沒有人不曾失敗。反而應該說,隨著年齡增長,失敗的次數愈多。活在這世界上的我們,隨時都與失敗同在。

從「忘了帶手帕」這種日常生活的小失敗,到工作上造成嚴重虧損的大失敗,人生中有各式各樣的失敗。如果每次失敗都抱頭苦惱,原地踏步,或是反過來把「失敗」當成沒發生過,將永遠無法把自己的失敗轉化為成功。

接受失敗和應對失敗的方法

失敗的時候,重要的是「如何接受」和「如何應對」。

接受失敗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視為勇於挑戰的證明

挑戰新事物難免失敗,積極挑戰不保證一定成功的事,光是這種態度就夠值得尊敬了。

視為學習的機會

「因為做了……所以失敗」、「下次遇到一樣情形就要……才會順利」……只要能像這樣從失敗經驗中學到某種教訓,失敗就會成為無可取代的經驗。

視為再次出發的原動力

遇到失敗,當然會產生「不甘心」、「丟臉」的心情。這時,不妨把這種心情化為「下次一定要成功!」的原動力。要是一點都不感到懊悔,也不會湧現再次出發的力量。

視為挑戰過遠大目標的勳章

在奧運中,有些選手會惋惜自己「沒拿到獎牌」。但是,光是能參加奧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獲得代表國家出賽的資格,已可說是十分光榮的勳章。

視為下一次成功的題材

只要誠摯面對失敗,一定能夠從中察覺該反省或改善的地方。這時察覺到的內容,將會成為下一次成功的題材。

此外,如果我們的失敗會造成誰的困擾或給誰添麻煩,千萬不要當場找藉口矇混過去。按照下面三個步驟做,可以避免無謂的失敗。

賠罪:真心誠意道歉。

恢復原狀:收拾失敗的殘局,恢復原本的狀態。

避免重蹈覆轍:討論並實施對策,不再犯相同的錯。

最後,就算無法「稱讚」失敗的人,至少能為失敗的人「鼓舞勇氣」,對失敗的人說些以正面態度接受失敗的話吧。

本文節錄自《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

購買連結:https://pse.is/49y55k

 

延伸閱讀:《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與其過度保護,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經歷「第二次出生」了嗎?

家庭關係是一個走向分離的關係,成年後的你獨立了嗎?

到了成鳥離巢時,我們和家庭在物理、心理上逐漸拉開距離,從而不只能與人親密,也懂得獨立,真正地進到「既親密又獨立」的內在成熟狀態。

閱讀全文〈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與其過度保護,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

作者: 永藤かおる, 岩井俊憲

POINT①過度保護與過度干涉都不行。

POINT②讓孩子從親身體驗中學習。

什麼是過度保護與過度干涉

忍不住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插嘴或插手的父母應該不少吧。或許因為孩子不聽話, 惹得父母很火大,可是,父母這樣的行為有可能導致過度保護或過度干涉。

過度保護、過度干涉是什麼意思呢?所謂過度保護,就是「父母超乎必要地為小孩提供服務」,過度干涉則是「小孩沒有提出要求,父母卻什麼都要指導」。

親身體驗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能從自己親身體驗的後果中學到很多事。阿德勒心理學也教導我們「親身體驗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此外,阿德勒心理學提倡「自然發展的後果」與「講道理的後果」 的教養方式。

.自然發展的後果

讓孩子在沒有父母干涉的狀況下,承受自己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比方說,看到孩子不寫功課也不責罵。最後,孩子到學校自然會體驗到沒寫功課的後果,自己感到愧疚, 進而願意反省。對挑食的孩子也一樣,不勉強孩子吃,等他體驗到肚子餓的後果,自然就能學到食物的重要。

.講道理的後果

事前與孩子討論某個行為,讓孩子自己為做出這種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舉例來說, 假設孩子主動提出想打棒球或學鋼琴,就事先和孩子討論好,以一天至少練習十五分鐘為條件,讓他們去打棒球或學鋼琴。接下來如果孩子怠忽練習,就和他們講道理: 「我們已經決定要學○○就得一天練習十五分鐘吧?現在你要選擇練習,還是放棄學習?自己決定一個吧。」像這樣,讓孩子自己負起做決定的責任。如此一來,只要真的有心想學習,孩子就會乖乖練習了。

不過,「可想而知會發生重大災害或損失」、「孩子從親身體驗中學到的教訓不到促進發展的程度」、「致使親子關係惡化」等狀況下,就不適用這套教育方法了。

例如,放任孩子去做顯然會出車禍的體驗,這就絕對不行。此外,年幼的孩子不知道舔硬幣會導致肚子痛,但也不能為了讓他學到這個,就放任孩子把硬幣放進嘴裡。

此外,親子之間如果沒有充分的信賴關係,父母不可以隨意採取放任主義的態度。這是因為,孩子會誤以為父母不關心自己,感覺自己不受重視。「讓孩子從親身體驗中學習」的教育方法,必須建立在親子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關係上。

本文節錄自《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

購買連結:https://pse.is/49y55k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有多痛,就有多值得》:擔心很痛卻不痛,對比的力量就會將微痛變作愉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她居然回我,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是我自己,妳不要管我!」女人氣急敗壞地敘述著昨晚和女兒吵架的事,喘口氣繼續道「心理師,妳知道那時候她在做什麼嗎?躺在床上用手機看劇!都半夜兩點了!」我沒有說話,似乎說什麼都不對,靜默了一會,她說「不過,我也沒繼續念她了,愈念關係愈差,這麼晚我自己也該去睡覺了。」我心裡默默稱好,先回過頭來照顧自己才是王道。

閱讀全文〈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以愛之名的犯罪從未消失,先前為民發言的女性立委被恐怖情人傷害的新聞,再度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親密關係裡的佔有欲和暴力,新聞中提到女方疑似與前男友聯繫被男方發現,男方因嫉妒而加以施暴;許多文章談過恐怖情人的鑑別,以及如何提高對親密暴力的警覺,而本篇要談的是被嫉妒污染的愛,一起來思考嫉妒背後的心理議題,並找出改變的方法。

閱讀全文〈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擔心老公生氣、長輩嫌?心理師:為什麼妳成了「傳聲筒媽媽」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從媽媽嘴裡聽過這類的話嗎?「你最近要早點回家,你爸昨天晚上打電話找不到你,他很生氣!」、「你再多吃一點!不然每次回爺爺家,長輩都嫌我沒把你照顧好!」這些話聽起來總是令人不舒服,因為話裡面有一半在要求你做某件事,另一半則是告訴你,不是我在要求你,是其他人要求你,所以你還不能對我發脾氣。

閱讀全文〈擔心老公生氣、長輩嫌?心理師:為什麼妳成了「傳聲筒媽媽」〉

與家人共用毛巾不只有衛生問題,更大的是「界線」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共用毛巾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

我會說,毛巾算是一個蠻個人、私密的東西,當大家都在共用這麼私密的東西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界限」的課題,因為毛巾是拿來擦赤裸身體的用品,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共用?

而什麼叫做界限,界限的概念就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和「我跟你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區別我跟外面個人,以及我跟你的概念。

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的家人對於毛巾的定義是「我們的」毛巾,意思是,這個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我的」個人物、私有物、私有財的概念,在這個屋簷下,大部分的東西都叫做「我們的」。

如果你從小跟兄弟姐妹就共用一個房間的情況下,你其實就會有很多的觀點都是「我們的」,好比這是我們的房間、我們的衣櫃、我們的書桌等,所以當你在與妹妹吵架說:「那是我的筆,不要拿我的筆!」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生氣地說:「什麼你的筆?那是你跟妹妹的筆。」

這時候你就會養成一個觀念是,在這個屋簷下,你不一定會有你的私有財、有你個人所屬物這個概念。

回過頭來看故事的發文者,她可能在第二性徵發生的階段時,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要幫孩子分房間,青少年時期的分房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因為那在幫助孩子養成自我,讓孩子知道在那個空間裡是他私人的範圍,自我的「我」的概念才比較容易在那一個他所擁有的房間裡慢慢養成。

所以他自然就會習慣於這是他使用的東西、那是哥哥使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自我,他們對於「我」的分野就會相對來說比較清楚。

共用毛巾的故事不只是衛生及生活習慣的問題,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這個屋簷下,基本上只能有群體的意識,不太能夠有個體的意識,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來說個人意識會是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可能主要還是由父母來覺得群體的意識,以及整個家的想法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觀念可以讓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今天你幫你兩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姪子、小姪女洗澡,你會不會在幫姪子擦完身體之後,再用同一條毛巾擦姪女?」

當時我問了節目組企劃這個問題,她說:「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會耶!」這時另一個工作人員聽到,就驚訝地說:「怎麼會!一定會用不同的毛巾啊!」

因為另一個工作人員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分很開的狀態,他們家從很小的時候,姊姊就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妹妹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同樣地,爸爸也有、媽媽也有,也就是全家人的個人私有物的東西分得非常開。

所以我要問的是,當這個擦澡的對象變成了年紀很小的小朋友時,何以有些人就會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是因為他們的性器官還沒有發展完全嗎?

很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於,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頭,我們都沒有覺得小朋友有那個獨立「我」的存在,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開始發展到了國高中階段,我們自然不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去擦身體,因為青少年、青少女已經開始有「我」的主體意識出現了,我們就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

雖然故事中一家人的主體意識是薄弱的,但是他們的「我們的」或「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們都會知道,那一條毛巾叫做「我們全家人共同使用的東西」,你也許會問,這樣的話那一家人跟外面的人也會界線不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一樣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們的」,什麼是「你的」,也就是「我們的」、「你的」以及「外面的」,那之間他們是可以分得很開的,所以這時候婆婆會大大方方地說別人很髒,原因是你怎麼可以跟陌生人、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用毛巾?

但是當我們這家人一起共用毛巾時,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血脈、同一塊餅也好,我們都是一個群體,我們沒有分個別,所以我們很乾淨;但當插了一個陌生人進來時,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陌生人?好髒!」的觀念出現。

簡單來說,「我們的」跟「你們的」對他們而言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們的」跟「我的」是非常薄弱的。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在家人之間是不分你我的、家人是共有的,他們共同分享了非常多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你是小家庭出生或是獨生子女,一旦進到這種人數比較多的家庭時,生活方式及習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真的嫁到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只能順應,或真的是無解呢?

我會說,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家的家庭規則,親愛的,你就想盡辦法搬出去,並且擁有你們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基本上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就不會是公婆或父母可以干涉的。

原因在於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絕對不可能,因為那有著非常深根蒂固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不要試著去改變婆家人的生活習慣,畢竟這個屋簷下的規則已經建立了至少三十年,你能如何改變這種三十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呢?加上你又是突然加進去的人,基本上你是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規則的。

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那什麼時候他們會願意改變呢?也就只有遇到重大事故的時候才有可能了。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曾經遇過一個非常高薪的女生,她有一時間曾跟我一起工作,她跟我說自己有一次去東南亞旅行,在玩水上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當地的教練,不僅兩人的條件差距很大是格差戀,還是異國戀,雖然她不知道是不是三角戀,但她覺得留著這段關係也好,因為這個女生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並不好看,所以她遇上這個男生就自我價值來看,其實是某種形式上的搭配上。

閱讀全文〈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發現你常常做什麼事情都要徵詢旁人的意見;當你覺得你不安時,非要找到人陪你說話不可;當你覺得找不到人時,會全身無力、陷入憂鬱中時,那就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閱讀全文〈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往往讓人很痛苦,它就會慢慢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消磨一個人的安全感,因為你的內心很不安,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安、疑神疑鬼的狀態,當你在這樣的關係是呈現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你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嗎?

閱讀全文〈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我想我還是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禁忌的愛,如果這個愛情讓你感覺有禁忌感,你知道你進到關係裡會有複雜性、會有麻煩或風險,舉例來說,我有個乖乖牌好朋友,她也是來自南部鄉下,她跟我說一路以來她所交往的對象都是中規中矩,無論是外表、學歷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想像的那種中規中矩的樣子。

閱讀全文〈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完美主義沒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在追求卓越,還是避免被討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我之前在寫一份完美主義量表的時候,其中一題就問說:「如果不設最高的標準,我可能會變成次等的人。」看到這道題目,我心裡就想:「對耶,我應該要幫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接著又有另一題是:「我是一個努力成為做事有條有理的人。」我心裡又想:「對耶,我也是呀!」那看了幾題之後,我就開始想,那到底完美主義有什麼問題?

1990年代,開始有不同團隊對完美主義做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因為開始有人相信,這樣的完美主義其實可以爲人生帶來頂尖、卓越的狀態,所以他們開始去歸類,如果你追求完美,可能會有兩種版本,第一種叫做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一群人相對積極,可以在人生走向頂尖,而另一種版本則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會走向越來越挫敗、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甚至越來越厭世的情況。

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大的差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適應良好的人對於自己的努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包括高標準,很在乎生活當中的秩序感及整潔度,如果他們的完美主義裡基本上是個人的標準及個人在生活上做事的各種組織感,如量表中的向度提到:「對我來說,整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是一個組織性很高的人」、我努力成為一個整潔的人」,或是「對於工作,我期待能夠有比別人更好的表現」等這幾個的向度代表這是一個蠻正向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處於慢慢往上的狀態。

這份研究的研究者認為,其實如果你是環繞在個人的標準與個人的組織性是不斷地提升的情況下,基本上你就比較容易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因為你的確就是在追求完美。

可是,有另一種狀況就會導致你一直往下掉,也就是「你過度在意評價」。

當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而做,你根本不去理會旁人是給你鼓掌還是噓聲,你覺得其他人的聲音並不重要,那你其實蠻容易就能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但若你做的事情是為了證明給很多人看,或是你為了要打敗誰,比如那些看不起你的人,你就要去看你是不是因為評價而想要這麼做?因為那就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喜悅、個人的興奮感、個人的快樂而去做的事情,你是害怕別人嘲笑你、害怕丟臉才去做的,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成為過度在意評價,那個所謂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喔!

而同時你也可以回來想一想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超級在意別人的評價,那通常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也不低,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可能從小就對你設立了很高的期待,並且期待你可以做到,好比你考試考了95分,儘管已經很高分了,但你的父母覺得應該要滿分,所以對你的教育總是一分打一下的方式。或是你的父母很常批評你、過度批評你的某一些表現,他們看不到你任何的好,而這兩種情況都很容易導致你會過度在乎你的錯誤,一旦出現錯誤,你就會有天崩地裂的感覺,甚至很強烈的危機感,所以你無法容忍任何的錯誤在你身上發生。

那如果你無法容忍自己身上有任何一丁點錯誤,你還有辦法穩穩妥妥地做事情嗎?你會有辦法每一次想做什麼就勇往直前嗎?基本上你不會,因為你還是很需要外面的人給你很多的肯定,要給你這樣的訊息你才有辦法去做,你也會對自己的行動有很多的懷疑。

對於這種過度在意評價,我會說他們本身就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自信,對外面的人也有很多的不自信;對自己根本就不信任,對外面也有很多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做事情能夠被包容,還能做滾動式修正,他們會覺得一旦做不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基本上他們心裡頭就會有一個這樣的訊息。

回到「追求完美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其實它就是回到你自己究竟是怎麼設定完美,並且你要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完美的目的對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你就是很想要追求卓越,你就是很希望站上舞台發光發熱,那很好呀!你就去做,你就讓自己去做。

如果你是想要追求卓越,但內在有很多大家的聲音,或是你內在有很多自我批評的聲音,比如:「我真的可以嗎?」、「我真的好怕我這樣子做不到」、「我想到上次某某某的那個嘴臉….」等等,你其實就要幫自己看見內在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聲音,導致你做很多事情都感覺綁手綁腳,而這個綁手綁腳已經讓你的情緒很有狀況,或已經影響到你的工作、生活與情感關係,這都是很值得是時候去思考了喔!

陪伴你成長:【成為內在父母】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正在追一齣有點久遠的韓劇,叫做《浪漫醫生金師傅》,在第二季裡有一幕讓我有非常非常深的感觸,劇中的女主角十分聰明,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好,只是她有手術心悸症,對自己完美的要求,只要在要表現的情境下,她就容易表現不好,也因為心悸症的關係,她平常就會服用安撫情緒的藥物,而這個藥物經常使她昏昏欲睡,腦筋轉不過來,導致在手術室裡睡著。

(影片來源為 LINE TV 共享追劇生活 YouTube)

這個女孩來自醫生世家,她的爸爸、哥哥及姊姊通通是醫生,但她其實很不想當醫生,於是她分別列舉了當醫生及不當醫生的生活,她寫道:「如果不當醫生,我可以去衝浪、露營。」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然而,當她寫到不當醫生會有什麼「後果」時,她只寫了一句:「媽媽會很難過。」

劇中其實也有描述女主角與媽媽之間的關係,她的媽媽過著貴婦般的家庭主婦生活,平常的生活就是打擾女兒、與女兒分享各種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由於哥哥在手術時出了一些狀況,很可能會被提告,於是媽媽跑來找女主角,希望她能夠幫忙擺平。

但女主角覺得,哥哥明明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為什麼出事的時候還要躲在媽媽的後面?

但媽媽認為,家人出事,為什麼妹妹卻不肯幫忙?

後來,劇情演出了一段非常典型的對話,這段對話讓我看了非常的難過,從那段對話中也可看得出來女孩認為自己是非常不夠好的存在,她明明處處都很優秀、很認真,但在關係中她卻時常都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值得被重視,在工作上也常自我懷疑,導致表現不佳。

從那一段話我也瞬間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個女孩有這麽強烈的懷疑與不自信。女主角對著媽媽咆哮說:「你知道我做這些事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我去唸胸腔外科,我拼死拼活就是想辦法留在胸腔外科,你要我做什麼我都做了,有多少次我在手術室暈倒,你知道嗎?」

女主角的媽媽之所以來找女兒其實也不是關心女兒,只是希望女兒能為哥哥出聲,所以女主角哭著跟媽媽說:「為什麼你從來就不願意來我身邊關心我受了什麼苦?」

這個女主角這輩子為了媽媽這麼拼命,也不願意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她很在乎她媽媽的心情,就可以想像,女主角講這一段話、為自己發聲,是多麽困難的事情。

沒想到,媽媽聽完女主角的這段話之後,給她的回應居然是:「我不是就跟你說這麼晚不要吃泡麵嗎?你看,就是因為你吃這些垃圾食物才導致你的脾氣這麼暴躁!」

說真的,我看到母親這樣的回答,我心都要碎了,女主角的媽媽完全不願意去承接女兒任何一點求助、難過的訊息,且那樣的回答等同於硬生生呼了女主角一巴掌,再表達出女主角怎麼可以有這些情緒。那段對話媽媽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女主角身為女生就應該溫文儒雅,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大小聲。

從那一段對話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女主角對她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她的媽媽根本不願意聽女兒任何不順遂的心事、狀態以及任何的不完美,而這個女主角正血淋淋、赤裸地在對著媽媽呈現自己的不完美,包括她的情緒、心情和專業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任何瓶頸,她正在對著她媽媽說,但是她媽媽完全不願意聽。

看到這一幕,我想到的是,有些人因為焦慮而來諮商,但很多時候也說不上來究竟是為什麼焦慮,現在我跟你說了這個故事,你不妨可以回想的是,每一次你在展現脆弱時,你有被完完全全安穩地接住、好好地碰觸、好好地回應嗎?有的時候你只要去感覺這件事情,如果每一次你都覺得自己的心情有被好好地回應,說真的你就會感覺自己是好的、他人是好的,這個世界也是安全的。

再來看剛才女主角的故事,她過去一、二十年都不斷地經歷這樣子的過程,光是那樣的對話結構,就已經形塑出女主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包括她感覺自己是不好的、她人是疏遠的、容易拒絕我的,所以這個世界對她來說非常不安全。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為何感受不到愛?因為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閱讀全文〈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閱讀全文〈「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想到母親剛過世時,哥哥有一段時間就想充當媽媽的角色,想要照顧我、對我好;爸爸也一樣,想學媽媽買好早餐等我起床,想要送我到車站,一直目送到我的身影隱沒在人群中。

我知道,當我們習慣於家人照顧,也習慣妹妹或女兒這個角色時,即使我們已經成年,在面對家人時還是有許多不成熟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已經太習慣有人在你身邊打理一切大小事。 閱讀全文〈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年關將近,要回婆家多久、要回娘家多久,要哪一天回去又開始在一些家庭中悄悄上演,在新舊思維的浪潮裡,越來越多新世代的媳婦,也開始爭取自己的父母也很重要,自己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始終會遇上舊思維的抨擊,那股「當人家的媳婦就『應該』」,總是很不客氣從週遭人的眼光竄入。

閱讀全文〈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你是否也落入單一線性的成功思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恨鐵不成鋼的例子裡,我的學生還告訴了我另一個故事。

他說自己的人生像極了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還記得二哥是什麼樣的角色嗎?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雖然不比小弟那麼聰明,但再怎麼樣比起大哥,做事情也勤勤懇懇,牠還努力地堆起了木屋,雖然最後還是被大野狼推倒了木屋。

那個同學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這樣,他也是有勤勤懇懇地做事情,可是為什麼最終結果還是不盡人意?牠為什麼永遠比不上已經可以塑造成鋼鐵的第三隻小豬,可以一磚一瓦的堆砌出一個成功的結果呢?他就會經常性的問這樣的問題。

當我們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影響的是我們的思路以及看待世界角度,你會單一線性的看著那攤被推倒無用的廢木材,不會去思考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啟示,提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前進,你只看見眼前的無用,沒看見眼前的學習與機會。

人的腦袋只會習慣性汲取我們熟悉的訊息,以及符合我們自我假設的情節,因此你不會看見那曾經精緻的木屋也帶給你一段美麗的回憶,曾經在建造過程有多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只有習慣鄙棄自己努力過的痕跡。

我們不妨回頭想一件事情,人生一定要成為鋼才叫做人生嗎?會不會「成為鋼」是你人生唯一的真理,「成為鋼」是你認為唯一成功的途徑?所以你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專注要成為鋼鐵,但是你可能永遠看不到,其實你這一塊鐵本身就是一個夠好的存在。

我還記得一個蛋長毛的笑話,有四顆蛋的對話。

第一顆蛋對第二顆蛋說:「我跟你說,第四顆蛋,它長毛耶~」

第二顆蛋立刻去跟第三顆蛋說:「天哪!你知道第四顆蛋嗎?他怎麼會長毛!!!」

第三顆蛋有點怯懦地轉頭對第四顆蛋說:「誒誒,你為什麼長毛啊?」

第四顆蛋翻了個白眼說:

..
..
..
..
..
「什麼毛,我奇異果啦!」

請問,蛋比較好,還是奇異果比較好?

在人類的視角裡,如果你不過敏,基本上這兩樣都是很棒的存在。但在蛋的世界裡,奇異果就是奇怪的存在,卻從沒思考過本質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不過是外型某種相似罷了。

那麼,每一個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的人類,都該是一樣的本質,一樣的模型嗎,一樣的標準嗎?

 

延伸閱讀: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會不會常常被家人,更多可能是來自於你的父親,對你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這是我在實務工作當中很常遇到的,並且被這麼說孩子,有蠻大的比例是男性,因為男性在家族中,對於他成就的期許是相對高出非常多的。

閱讀全文〈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沒辦法到達幸福的最高層級,是不是痛苦的最高層級,也是一種高峰人生經驗呢?

Lisa每一次談話的痛苦指數都非常高,她描述自己既孤單又可憐,隻身在國外生活,無親無故也無依無靠,遠在家鄉的家人也沒有人真正可靠,可以提供她心靈溫暖的支持,每次想說話的時候都無法獲得關注。

閱讀全文〈「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是聖誕節,但我帶完了為期四次的《安全感2.0》的告別失親傷痛課程,這也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帶領帶狀的哀傷療癒課,畢竟過往多數討論的安全感也跟傷痛有關,而這次完全專注在喪親則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關於喪親,其實前半年多數是事務性的忙碌,包括喪禮、除戶、財產分配等等,後事的處理多數落在長子女身上,悲傷總是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趕上。

可是,每個人的悲傷歷程又如此獨特,有的人是無時無刻想到就哭、看到熟悉場景就哭,有的人則是嬉皮笑臉變得聒噪無比,有的人則是沈默地把自己越弄越忙碌。

閱讀全文〈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30年後回頭看!兩種跟媽媽無話可說的兒子類型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妳看!心理師,真的不是我比較負面,生兒子真的是媽媽前世的業障!」她遞給我手機,讓我看一篇社群上很紅的文章,裡面提到芬蘭大學的研究顯示,生男孩的媽媽比生女孩的媽媽壽命更短,文章裡提到也許是因為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又不能讓兒子照著自己的想法走,所以壽命自然因為兒子而減少。

閱讀全文〈30年後回頭看!兩種跟媽媽無話可說的兒子類型〉

致所有身心俱疲的母親:你永遠沒辦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與母親有個讓我時不時就回憶起來的小片段。

從小我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的時候手腳關節處都會抓到破皮,那時候我都會拿著藥膏要母親幫我擦藥,對於那時7.8歲的我來說,當然可以自己擦藥,但我很享受母親幫我擦藥的時刻,那是一個我可以抓住她的注意力,跟她單獨相處的時刻。

但有一天母親突然跟我說,她不想再幫我擦藥了,我不明所以一直追問:「為什麼?」,後來她說道:「我覺得看到你的傷口好心疼,我幫你擦藥的時候都覺得很難受。」

閱讀全文〈致所有身心俱疲的母親:你永遠沒辦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要開「成為內在父母」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看見PODCAST的下載欄裡,這集的收聽特別特別高,我一開始很困惑,覺得這麼抽象的概念,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收聽,但仔細想想,也許談論了這麼多年的療癒內在小孩之後,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真正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不再將渴望被照顧與療癒的手伸向自己的原生父母,才是人生幸福的終極答案。

閱讀全文〈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海苔熊看《無神之地不下雨》(上)|我是為你好?真正的好,只有自己才知道

GTV八大電視《無神之地不下雨》劇照,三鳳製作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小時候,你聽過這樣的話嗎?

1.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2. 我是因為愛你不想要你受傷,為什麼不聽話?

3. 就跟你說不要想那麼多!

4. 煩惱那些事情有用嗎?會改變嗎?

5. 就跟你說會是這樣的結果,是你自己不聽的!

6. 我有我的苦衷,長大你就會懂!

閱讀全文〈海苔熊看《無神之地不下雨》(上)|我是為你好?真正的好,只有自己才知道〉

「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失戀是在我大學時期,我用一段話來描述當時自己的感覺,因為當我們在精神壓力很大,或在很傷心難過的時候,身體是會有很多反應。那時候的我身體出現的反應包括掉了一地的頭髮,當時的我形容:「那一根根掉落的不是頭髮,而是我碎掉的心。」我現在回想起來,知道當時的我是處在非常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那種情緒狀態裡。

閱讀全文〈「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大部分會因為失戀心碎來找我諮商的個案,他們除了心碎難過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課題,是他們關係薄弱,也就是身如家人般的親密支持,如閨蜜、好朋友等的那種人際關係在他們的生活裡是比較少的。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重心就只能放在伴侶身上,一旦結束,他們的人生也就垮掉了。

閱讀全文〈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當你要求對方控制自己,對方一定會說:「我們就只是朋友,又沒什麼!我跟朋友就是這樣相處,你以前就知道了,為什麼現在要來限制我?」既然對方這樣會生氣,那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告訴對方:「你什麼時候會覺得愛上其他人?如果你愛上其他人,你會願意告訴我嗎?我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嗎?」

閱讀全文〈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論是失戀還是失業,對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變動,因為他們原本可能投入了非常大的心力在一個人的身上或是工作上面,但現在卻沒有可以投注的人事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正在經歷失落的狀態。

閱讀全文〈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消除心中的分裂感,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她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而她最困擾的是她無法真實的喜歡當媽媽的自己,心中總是有股難以言喻的分裂感,她渴望自由自在的自己,卻也想要身負媽媽責任的天職感。在我們晤談了幾次之後,她說:「我以前很討厭講自己的故事,更討厭講自己的感覺,我只希望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就好,但談了幾次後慢慢發現,我開始享受講自己的故事,雖然偶而會有很難過的感覺浮現,但我在講的當下,那種奇怪的分裂感就消失了,我不再感到很矛盾與不知所措。」

閱讀全文〈消除心中的分裂感,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脫離父母的第一步:從罪惡感中找回自己的聲音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現在講這句話,好像在講我爸爸壞話喔!」他對我苦笑著。

從高中就開始出現反覆自傷行為的他,前前後後接受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長達10年,現在的他終於可以踏出家門,跟朋友吃飯聊天,或是拿一本書在咖啡廳獨處一整個下午,最近他的目標是回歸就業市場。這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卻是他在每個崩潰夜晚努力把自己拉回來,努力讓自己安穩下來才能做到的。

閱讀全文〈脫離父母的第一步:從罪惡感中找回自己的聲音〉

「我從小被打到大」,長大用同樣的方式教小孩錯了嗎?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幾年後,我又遇到同樣的一句話。

多年前我在學校演講時,一位家長站起身來、當場指著我說:「我從小也是被打大的,打到我現在事業有一番成就。我愛我的孩子,我打他、打到他不敢調皮搗蛋。這樣有什麼錯?你懂教育嗎?」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孩子為什麼必須要懂事,就在孩子覺得自己不能再向孩子一樣任性時。看著「請回答1988」劇中天才圍棋少年崔澤,在13歲成為世界圍棋最年輕的冠軍,因為四處比賽而必須放棄學業,但在青少年時期就遭逢母親過世,當有人問他,是否會懷念過世的母親時,他沉靜又靦腆的臉龐微微一笑,眼眶瞬間蓄滿淚水地回答:「每天都想念。」

閱讀全文〈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無法控制的情緒性進食: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 閱讀全文〈無法控制的情緒性進食: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