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14歲女孩的遺書:「你們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太優秀,我達不到。」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了…」

九月一日,是許多孩子期待看到學校老師、同學的開學日。但有一位十四歲的上海女孩,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想再背起沉重的書包上學。

我看完這女孩留下的遺書,紅了眼眶,心裡很沈重也很惋惜。一千五百字的遺書中,你能看到她寫作的文采與思辨的能力,也能感受的到她強烈的責任感與溫柔善良的心。

到底是怎麼樣的處境,讓正值青春年華的生命選擇止步,折損一個如此獨特的孩子?

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刻劃出她是多麼的努力。努力地讀書考試、努力地成為父母的驕傲、努力地當個稱職的女兒、努力地過生活。

閱讀全文〈來自上海14歲女孩的遺書:「你們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太優秀,我達不到。」〉

【心理時事】男童遭教練重摔!孩子說不要就是不要,請你停止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最近只要打開新聞,就會看到七歲男童被重摔27次的消息,法醫高大成認為依照孩子顱內出血嚴重的程度,堪比從五層樓摔到地面,是霸凌!身為媽媽的我看了心好痛,好心疼那個可憐的孩子,也好不捨兩位心碎的爸媽。

練習影片中不斷重複孩子哭著大喊「我的腳…我的腳…」、哭著跪坐在地上聽教練的訓斥,真的真的很想大聲怒吼:你沒有看到他很痛苦嗎?你沒有聽到他說「不要」嗎?你沒有感受到他的恐懼嗎?

大人面對孩子,很容易以「我比你懂」、「我說的算」的高姿態對待孩子,忽略孩子表達的聲音,看輕孩子訴說的感受,一意孤行地強壓自己所認為的「好的」、「對的」、「有效的」方式在孩子身上。忘記了,孩子是個獨立、有自主意識的個體!

所以「有一種冷,叫做阿公阿嬤覺得冷」、「有一種飽,叫做爸爸媽媽覺得還沒飽」的現象,也在說明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大人很容易凌駕自己的意識在孩子身上,變相強迫孩子否認掉自己體驗到的,造成孩子對感官的矛盾。

孩子從兩歲牙牙學語進入語言成長爆炸期,大人欣喜若狂地希望孩子多開口多說話,但當孩子真的很會講話闡述自我時,大人卻要孩子安靜順從,忽視孩子的聲音,討厭孩子說「不要」。

但「不要就是不要」啊!當你說不要時,很希望對方能停止下來,孩子也不例外。而這個概念也延伸至反性侵、反性騷的「#MeToo」運動,不要就是不要,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sns YES),倡導全球女權運動「積極同意」的教育與立法,希望遏止一個又一個的悲劇上演。

如果,當初有人傾聽並在乎那七歲男童真心的吶喊,這個重大傷害是否就不會發生?

「不要就是不要,請你停止!」請重視我的聲音!

 

陪伴你成長:【孩子的守護者】八堂課教出臨危不亂的孩子

 

延伸閱讀:聆聽孩子的心聲:「罵我,不是在關心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聆聽孩子的心聲:「罵我,不是在關心我!」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剛過四歲的硯硯最近就像隻頑皮的小猴子,東跳西蹦、衝來衝去,不時就會跌倒撞到,腳上都是瘀青和擦傷。但對樂天的他而言好像過眼煙雲,最多痛哭三秒鐘,下一刻繼續玩。

今天老公出門前,特別對著硯硯說:「硯硯,你自己要小心,不要撞來撞去,爸爸一直罵你其實都是因為心疼你!」硯硯看著爸爸沒說一句話,不知道有沒有聽懂。

「硯~爸爸不是有跟你說要注意安全嗎?」下午又一次地跌倒後,我跟硯硯說。

傻笑的硯硯不說話,繼續跑。

「那你今天有聽到爸爸說的:他罵你其實是很心疼你受傷嗎?」

「他罵我,不是在關心我!」硯硯大聲回應。

「是啦!只是爸爸不會表達而已,其實他是因為很心疼你痛痛⋯」我蠻意外硯硯會這樣回答。

「他罵我,不是在關心我!」硯硯這句話不斷縈繞在我耳邊,原來孩子真實的感受就是如此。

心想,我自己也常出現類似行為。每當警告提醒無數次後,安安硯硯還是屢勸不聽,結果就是聽到哭聲或抱歉,因為受傷或搞砸了。看到慘狀我就會氣沖沖地說:「你看你!跟你講了要小心,你就是不聽!很痛(壞掉)我也沒辦法。活該!」

恐龍媽媽出現時,言語完全沒有憐憫之心,心裡只有憤怒與煩躁的火焰在燃燒。但真的是這樣嗎?仔細想想,其實跟老公說的一樣:是心疼孩子啊!

看到孩子疼痛與難過,做父母的心裡都不好受。當不知如何表達關心時,呈現出來的憤怒語言就像是一把利刃,攻擊著自家寶貝。單純的孩子只能感受到大人表層的情緒—生氣,更深的情感—擔心、害怕或心疼,孩子是無法接收到的。

硯硯的一句話也打破許多大人的說法「我打你是為了你好!」、「我罵你是關心你!」孩子感受到的只有不好的行為與強烈的負能量,大人宣稱的「為你好」、「關心你」如果可以選擇,我想他們寧願不要。

感謝老天爺帶給我兩個這麼會表達自我的孩子。有時覺得安安硯硯太多意見、很麻煩很囉嗦,但換個角度思考:能得到孩子立即且真實的反饋,其實是很寶貴的!

也許孩子慢慢長大,不會時常陪伴身邊,不再對我們敢怒敢言。現在的反思與調整,除了可以改善親子關係,或許也可以延緩孩子沈默以對的那一天到來!

「罵我,不是在關心我!」是的!寶貝,媽媽聽見了!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站在孩子的視角,你會發現他們的小小世界同樣充滿挫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小時候不被允許哭,長大後也就無法處理孩子的情緒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我發現許多家長不能容許孩子出現的行為,多半是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也不被容許的。

危險的、暴力的、會傷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大家都能理解大人制止的原因。但是,哭泣呢?

我們常聽到大人氣急敗壞地對著孩子說:「不要哭!有甚麼好哭的?」、「哭甚麼哭?吵死了!」、「動不動就哭,你不會好好說話嗎?」是的!哭鬧的聲音會讓人莫名的煩躁與不安,因為人類原始的機制便是如此。

孩子聒聒落地時,第一個體驗生命的感覺就是放聲大哭,用哭聲表達他所有的慾望與需求,大人為了降低煩躁感,想盡各種方式停止孩子哭鬧。

會傾聽孩子聲音的父母,可以從哭聲理解到孩子的需求,並且盡力滿足他,孩子舒服了大人也清靜了。

不會傾聽孩子聲音的父母,只覺得自己被打擾了,對於哭鬧的孩子感到厭煩,要麼離開現場眼不見為淨,要麼用更大的怒吼壓過孩子的哭鬧聲。

我總在想:孩子為甚麼不能哭呢?開心會笑、難過會哭,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嗎?為甚麼只能接受孩子正向的一面,而不能容許孩子負向的一面呢?

原來,許多父母自己沒有好好被接納過,就成了父母啊!

他不能容許哭鬧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沒有給他一個包容的環境,讓他可以展現各個面向的自己。當他難過時會被說「不准哭」,當他生氣時會被罵「不准鬧」,他的情緒只能自己面對與承擔,喜悅可以展現,傷心卻只能埋藏。

然而,一個沒有人引導的孩子,他怎麼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呢?這樣壓抑的孩子成了大人,自己的情緒都處理不好,又怎麼有能力應付孩子的情緒?

當個大人不容易,心理也許還是個孩子卻被迫成了大人。當孩子的更不容易,面對可以主宰自己生活的大人,必須依照大人的喜好標準生存長大。我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只當個孩子,讓他放心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

「當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時,我就感覺到愛了!」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

孩子哭泣時,請靜下心來傾聽他的眼淚想訴說甚麼;孩子生氣時,請沉住氣來理解他的拳頭想表達什麼。

無論是還沒長大的大人,抑是已然成熟的大人,我們小時候不行的,不代表我們的孩子不行。讓孩子生活在愛的環境裡,孩子便會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站在孩子的視角,你會發現他們的小小世界同樣充滿挫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站在孩子的視角,你會發現他們的小小世界同樣充滿挫折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最近安安硯硯幼兒園舉辦運動會,硯硯是運動好手,比賽項目樣樣得名。相較之下,安安運動細胞比較薄弱,在700公尺長跑項目是最後一個回到終點線。

跑完後安安大哭的跟我說「她是最後一名!」,我緊緊抱著她,緩和她挫敗的情緒,跟她說:「寶貝,媽咪看到你好努力、好努力的完成任務勒!媽咪覺得你真的很厲害,要跑那麼長很不容易耶!你都沒有放棄。好有耐心、好有毅力,你真的很棒!我們下次再加油,好嗎?」

安安聽了似乎得到安撫,點點頭說「好!」安安的強烈情緒讓我突有所感:人生,總會時不時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溫室里的花朵總有一天需要進入社會勇敢地迎接挑戰。

而當經歷挫折時,重要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折的態度。挫折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困於挫折,不斷把不幸放大,並成為評斷自己的標準。

蘋果公司前任CEO賈伯斯曾在演講中坦言:在蘋果公司不斷壯大的過程中,他那次被出局的經歷,恰恰是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

抗挫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並不是「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好了」,而是需要從小培養起來的。

我發現,生活中有一些爸爸媽媽讓孩子獨自經歷挫敗,甚至還會刻意地為孩子創造出一些挫折,想讓孩子多一點歷練。

然而,這種做法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在日常過程中,孩子自然經歷的挫折已經很多,完全不需要被額外強加負擔和困難。

可能會有不少父母認為,生活的坎坷和不易都是家長在承擔,孩子只要每天管好自己、開開心心生活就好了,哪裡有什麼挫折與負擔?

其實不然!大人之所以會認為孩子的生活一帆風順,是沒有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沒有真正同理孩子的心情。尿濕褲子、打翻玻璃杯、作業完成的不理想、被爸媽唸了幾句⋯這些在我們看來小小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個又一個的挫折。

所有人都經歷過童年,只不過很少有人記得。只要我們試著細想自己的幼年時期,就會更加理解孩子的感受,就更能夠體會到孩子面對的挫折。

相比於「人為製造」的挫折,孩子的成長更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愛。

安安硯硯就讀的幼兒園,一進門就寫著教育學家蒙特梭利的話「孩子自身蘊藏著巨大的精神能量」,即孩子本身擁有著我們認為地所有好的特質。

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為孩子提供充滿愛的環境,陪伴他們面對挫折,如同一個能容納孩子各種面向的容器,孩子原有的美好特質就能夠被充分發揮出來。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急著罵孩子之前,先讀懂孩子背後行為的目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媽媽們的心聲:母乳≠母愛,別用你的道德標準綁架我!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看一齣韓劇《產後調理院》,雖然才看三集,但感觸很深,很想跟大家分享。

劇情在描述一位社會女強人成了高齡產婦,歷經生死後的痛苦生產過程,以為住進月子中心就到了天堂,萬萬沒想到,那只是失去自我的起點。

產後調理院獨立的社會標準,讓曾經風光亮麗的女主角備感挫折。在那,學歷、財富、地位的高低不會令人特別稱羨或貶低,養育的子女數、餵母乳的時間長短、母乳的多寡才是媽媽們評斷一個人的標準。

看到新手媽媽的女主角一開始為了哺乳,遇到親餵姿勢不正確、產後奶量不足、因為哺乳睡眠嚴重缺乏、乳腺堵塞成了「石頭奶」等情境,彷彿看到了五年前自己,狼狽且窘迫。

不避諱的跟大家說,我的情形跟女主角一樣,剛好是哺乳較不易的扁平乳頭。因此寶寶會特別難吸到乳汁,也因為困難與飢餓,常常惹得剛出生的安安嚎啕大哭。新手媽媽的我不知所措,只能拼命地把小頭往懷裡塞,但終究只會讓安安哭得更激烈,我也更加挫折。

新生兒吸吮的力度是非常強勁地,相信初次哺乳的媽媽都難以忘懷第一次親餵的疼痛感。我也因為先天的乳頭形狀,容易使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造成乳頭磨損受傷,即便買了乳頭保護罩,仍時常強忍的劇痛,持續給安安吸吮「草莓人奶」。那時候的我,流著血忍著痛也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

無論是政府、醫院、月子中心都提倡母乳是最好的,對寶寶的吸收與發展受益良多。因此,每個媽媽大都會走上哺乳的路,差別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已。逐漸地,社會形成一種風氣,就像《產後調理院》一樣,因為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餵母乳變成母愛的標準,不餵母乳成了較自私的媽媽。

即便有特殊原因無法哺乳,媽媽心裡也會產生罪疚感,自責沒給到孩子最好的,設想孩子以後容易產生消化不順、過敏、免疫力低等現象,無形中貼上了「失職母親」的標籤,是社會貼上的,也是自己貼上的。

沒錯!母乳的營養價值對寶寶是最好的,但就因為對寶寶最好就理當餵母乳嗎?

剛生產完的媽媽,正面臨身心巨大地轉變,陌生的一切使得每一天都很漫長。人人提倡餵母乳,反而給了許多新手媽媽焦慮與負擔,餵母乳成了一種壓力,媽媽拼命喝湯湯水水、三小時擠一次奶、擔心奶量衝不上去、孩子母奶吃不夠…種種考驗都容易讓產後媽媽陷入挫折與憂愁。

曾經的我,迫切地想當個自以為的好媽媽,但怎樣努力奶量就是不足以供給孩子。我焦慮地哭著說:「怎麼辦?我的奶不夠安安吃,怎麼辦?」在場的娘家媽媽、哥哥與台勞老公,傻眼的互看,沒想到餵母乳這件事會讓我壓力大到崩潰。大家頻頻說:「沒關係啊!餵奶粉就好啦!不需要給自己那麼大壓力!」

人,終究是需要接受幫助的,我的母乳之路走了六個月而止步。「快樂的養育孩子,孩子會因媽媽的愉悅而感到安穩;焦慮的養育孩子,孩子會因媽媽的擔憂而感到不安。」是我慢慢才懂得道理。

也許,現在社會風氣不像《產後調理院》那麼誇張,也或許是我當時產後狀態很不好,因此特別敏感。

但我想跟我一樣為了母乳焦慮的媽媽們說:

「妳真的辛苦了,放過自己吧!太累了就餵奶粉,沒關係的,妳已經盡力了!沒有人可以對妳指指點點,妳也不必愧疚與自責。」

媽媽對孩子的愛不會隨著母乳的停止而消逝。媽媽的愛,是永遠!

 

陪伴你成長:【練習減壓】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延伸閱讀:我為什麼要當媽媽?三大問題容易讓「母親身份」的你出現情緒困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別讓手機成為數位保姆!帶小孩的姐妹淘聚會,你可以這麼做…..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進入餐廳,常看到的景象是:小孩面前人人一台手機或平板播放著卡通電玩,父母邊餵食邊吃飯⋯以前還沒小孩前,會直接的認為:「這爸媽也太不顧小孩了吧!小孩這樣吃飯習慣很不好耶⋯」。

現在有了小孩,比較能站在這些父母的立場同理他們,也許這一整天只有這20分鐘耳根清靜一些、也許這整週都沒有好好吃頓飯、也許這半年都沒有好好跟姐妹淘聊聊天⋯⋯

很多大人當然知道給小孩看手機平板不好,但帶娃的人都知道,小孩番起來真的讓人精神衰弱,好不容易到外面吃頓飯,總想平和愉快的用餐,而也許這樣的方法是能讓大人小孩都開心吃到飯最方便快速的方法!

但你們知道嗎?法國政府已通過一項法令,將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使用各種連網裝置,包括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內 ,就算可攜帶這些裝置到學校,也規定不得開機。

目的除了讓學生專心於上課,維持教室秩序,也顧及孩子的生理層面視力發展、大腦發展。很重要的是孩子心理層面「網路成癮」的後續問題。

2017年12月1日,韓國高麗大學的神經放射學教授Hyung Suk Seo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公布:「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與經歷焦慮和抑鬱症的人相似。且這些青少年在抑鬱、焦慮、失眠和衝動方面的分數顯著高於平常人。

快速得到成效的方法,往往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天底下沒有一蹴可幾的事!就像打罵也能快速讓孩子聽話照著自己的意思做,但如果孩子的心裡並不理解為何而做,下次依然會舊戲重演,嚴重可能還會留下創傷。

孩子還小不受控,媽媽又想跟姊妹淘好好吃頓飯,怎麼辦?也許可以學習我一個好朋友,每次聚餐他的孩子都會背著自己的背包,裡頭裝著他愛玩的玩具,媽媽就可以好好吃飯聊天,孩子也不無聊。

孩子很聰明,當知道沒有「看手機」這個選項,久而久之自然習慣這種模式,便不會再吵著要玩手機,自己會尋找新樂子。吃飯時與孩子分享一天的生活趣事,也許是開啟親子對話的良好時機。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穩定度與理解力增加,教導餐桌禮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幫助孩子更適應未來的群體生活。

手機不可能陪著孩子上學,但良好的習慣可以陪伴孩子每一天!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心理師談教養: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肯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婆媳問題只是家庭問題的冰山一角!主要關鍵還是中間這位男人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最近一則網路文章《我的婆婆殺了我》引起社會關注,文中寫到:「嫁來的幾年,每天過得膽戰心驚…天天看人臉色活著真的很累…三不五時的言語霸凌,說錯一次話,就無視你、恐嚇你。」、「夠了。我連想正常點活著都不行,謝謝指教,我不在就好了。」、「我已經沒有力氣再走下去了…偉大的婆婆,你的業造成這樣的結果。」死者在半夜寫下這篇訣別文後輕生,網友紛紛留言弔念死者,那份承重的壓力與痛苦從文字傳遞給看過的每個人,令人心疼與心酸。

婆媳問題從古至今皆有,不論從戲劇演出或現實社會中得知,你我身邊都可舉出幾個婆媳不和的例子。但我覺得「婆媳問題」其實不是婆婆與媳婦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全家人問題的顯現,許多家庭的問題只是簡單以「婆媳問題」掩蓋著,如同冰山中的一角。

前不久跟朋友聚會,好友抱怨婆婆嘴裡說:「我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生活中卻感覺不到一絲關心。「出門只買一顆枕頭給兒子、進門只問兒子吃飽沒、同桌吃飯只夾菜給兒子、動不動就把『兒子賺錢辛苦』掛在嘴邊…」好友忿忿不平地說。我拍拍他回應:「媳婦永遠是外人啊!我知道妳受差別待遇覺得很生氣、不公平,但實在不需要!傷了自己身體多不值得啊!」,「那她就不要說『我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這種話啊!」…靜靜聽著好友吐苦水,感受得到好友長期累積的委屈與憤怒,這份痛苦只有她最清楚,並默默承受著。

一個人的人際網絡由自身開始向外拓展,依照自己的排序,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姊妹…像同心圓般從親至疏層層向外。「媳婦永遠是外人」這句話確實如此,媳婦怎麼可能跟懷胎十月、養育數載的兒子在同一個階層呢?好友的婆婆或許大腦理智上的確想把她當親生女兒,因此說出「我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這句話,但實質心裡深處是很難做到的!

我想,分別心人人皆有,當婆婆的智慧就在於讓人感覺不到明顯的差別待遇,同時以同理心面對生活習慣、認知思維不盡相同的媳婦:眼前這女孩,不只是寶貝兒子的老婆,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

婆媳問題,主要關鍵為中間這位男人。當碰到兩個最親的女人起摩擦,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夾心餅或潤滑劑取決於男人的抗壓性與責任感。許多男人外表看似長大成人,內心卻仍像個吃奶的娃,遇到麻煩便想逃,等著媽媽處理、老婆解決。撒手不管是一招,軟性勸說老婆委曲求全是一招,強硬要求老婆孝順服從是一招,向父母表明立場當老婆的擋箭牌也是一招…

以家族治療的觀點,健康的關係為每位家人的界線不會過於緊密或疏離,孩子不能越權篡位替代父母的責任,父母也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成立自己的家庭,夫妻間該負起小家庭的責任,共同面對遭遇到的困境。人們說「有距離才有美感」,也許距離是婆媳問題的良藥!少了大家族生活中細小的摩擦,多了小家庭專屬的空間與自由,人與人相處也會多一份尊重與禮貌。適當的界線,能讓關係更加美好。

無意間看到《我的婆婆殺了我》這篇文時,同為人媳婦,同為二寶媽,很惋惜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與不捨兩個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媽媽的愛與照顧。不禁在想:「妳,到底經歷了甚麼,讓妳毅然決然地結束自己的生命?這過程一定相當煎熬吧?!彷彿絕望壟罩著妳,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讓你看不到希望。同樣是媽媽,妳的心該有多痛苦才忍心離開親愛的孩子?現在的妳,是否像雲上的阿里,在雲上守護著妳愛的人?願妳不再痛苦,真正獲得解脫。」

身為媳婦,永遠要有自知之明:妳本來就是外人啊!尊重老公的爸媽,是個人的修養;孝順老公的爸媽,是老公的責任。守住自己的原則與界限,別委屈了自己!心疼的,永遠是自己的父母。

別忘了,不管夜晚多黑暗,明日一早,依然會看見清晨的曙光。你永遠有不同的選擇!

 

陪伴你成長:【人妻好累!】女人婚後的關係經營術

 

延伸閱讀:【心理時事】我的婆婆殺了我!在婆媳關係成立之前,請先思考這兩件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心理師媽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愛,長大才有能力愛人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520那天晚上,我抱著安安硯硯說:「心肝寶貝~今天是5月20號,就是520我愛你喔!對不起~媽媽有時候會兇兇、不耐煩、臉色不好、大吼大叫,但無論怎麼樣,媽媽永遠永遠愛你們喔!」

安安先說:「媽媽~沒關係啦!雖然你有時候兇兇,但你知道我最愛的人是誰嗎?就是媽媽啊!」

硯硯接著說:「媽媽不會兇兇啊~媽媽我愛你!」(兒啊~我大多數兇的不都是你嗎?你怎麼一點都沒感覺…冏)

閱讀全文〈心理師媽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愛,長大才有能力愛人〉

你開的玩笑好笑嗎?心理師:你的話,已使孩子認同混淆又自卑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近日某個親戚飯局,因為我身體不適,台勞老公帶著兩個寶前往參加!

安安隔天突然扭扭捏捏小聲跟我說:「媽媽我有一件事要跟你說!」

我覺得不像平常的安安,停下手邊動作。「好啊!你說啊!媽媽很願意聽⋯」 閱讀全文〈你開的玩笑好笑嗎?心理師:你的話,已使孩子認同混淆又自卑〉

家庭心理學:不完美的家庭,如何滋養自己?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記憶拉回二十年前的黃昏。伴著夕陽,背著厚重的書包,小小的我總是快速地穿過被樹林覆蓋的窄巷,一步當兩步地蹬上石階,印入眼簾的是阿公的背影。

「阿公~」我大聲的打招呼。「小乖呦~啊逆欸厚書包壓了袂大漢?」阿公坐在木椅上,捏捏我瘦小的肩膀,擔心的語氣表達著老一輩含蓄的關心。 閱讀全文〈家庭心理學:不完美的家庭,如何滋養自己?〉

「妳真好命!」心理師帶你看懂羨慕背後貶低女性的價值觀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近日台勞老公帶我和孩子們到市場買菜,如往常一樣,購買一週的家庭食材。結帳時,老闆娘大嬸笑笑著對我說:「妳真好命!老公還會陪你買菜!」。聽到當下很想回應些什麼,但反應不夠快的我只能微笑帶過。 閱讀全文〈「妳真好命!」心理師帶你看懂羨慕背後貶低女性的價值觀〉

小孩哭就抱會寵壞?不足的觸摸擁抱有更多負面情緒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前兩天看到一篇標題為《擁抱意圖自殺的少年,挽回了差點消逝的生命》的文章。這樁驚險事件發生在 5月17日美國帕克羅斯高中,一名長期承受精神困擾的學生持槍走進校園,體育教練洛威(Keanon Lowe)的反應不是驚慌逃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上前擁抱對方,奇蹟似地化解一場校園槍擊案。 閱讀全文〈小孩哭就抱會寵壞?不足的觸摸擁抱有更多負面情緒〉

孩子爭吵不休?心理師帶你掌握八大原則,讓手足和睦相處

作者:盧新之諮商心理師

「你們兩個不管怎樣都要在一起哦~」

「好~~~」姊弟異口同聲。

帶安安、硯硯到遊樂場玩,現場人潮眾多,他倆興奮地往內衝,直奔遊樂設施。我擔憂地大喊:「安安、硯硯,你們兩個不管怎樣都要在一起哦~」,看著姊弟倆開心雀躍的背影。頓時,一股感動湧上心頭。 閱讀全文〈孩子爭吵不休?心理師帶你掌握八大原則,讓手足和睦相處〉

孩子的分離焦慮:讓「過渡性客體」陪孩子走一段成長路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上週開學,安安第一次離家上學,呈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一直害怕而哭泣,媽媽看了很是心疼!

為了降低她的不安,一方面讓她多瞭解學校環境、老師、同學、作息等;一方面給她信心鼓勵和「安心咒語」,不斷強調媽媽只要接到老師電話或放學時間,一定會飛奔去找她,試圖讓安安卸下擔心和恐懼。 閱讀全文〈孩子的分離焦慮:讓「過渡性客體」陪孩子走一段成長路〉

心理師談教養: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肯定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媽咪我吃飽了,我想要下去!」

「這裡是餐廳,阿姨叔叔拿著熱湯撞到妳會很危險!」

「我不會亂跑,我就在你旁邊。媽咪你相信我?!」

「好!我相信妳寶貝!」

每次聽到安安說「媽咪你相信我?!」,我立即意會到自己的多慮,馬上回應「我相信妳寶貝!」。是啊!我根本不需要過多的擔心。 閱讀全文〈心理師談教養: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肯定〉

是渴望愛,還是勒索愛?從關係裡的小事看情緒界限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昨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用餐,餐廳客滿,所以我們與一對年輕情侶併桌。這對情侶的互動實在令人好奇,兩個人莫不吭聲,女生低頭吃飯,男生緊盯手機。

「我很冷!你跟我交換衣服穿。」女生突然說。

「不要吧!我穿那樣也太好笑了⋯」女生穿著黑色無袖低胸背心。我也正想著男生如果穿那樣也太好笑⋯⋯

「你不愛我!丟掉了!」用手作勢要把男生丟掉,然後轉身離去。男生傻眼,我這吃瓜民眾也傻眼! 閱讀全文〈是渴望愛,還是勒索愛?從關係裡的小事看情緒界限〉

男孩不准哭!別讓性別框架,影響孩子情感表達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不准哭!男生哭什麼哭?用說的嘛!就只會哭⋯沒出息!沒出息!」長輩邊指、邊罵正在哭泣的硯硯,硯硯被指責後,愈哭愈大聲。聽到哭聲,我趕緊跑過去緩和氣氛地說:「他才兩歲⋯」,並把硯硯帶離現場。

不只我們家,這樣的對話,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裡天天上演。
閱讀全文〈男孩不准哭!別讓性別框架,影響孩子情感表達〉

是不是「乖」才值得被愛?讓乖巧成為選擇,而不是應該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從小我的乳名就叫「小乖」,據我姊說是我差不多3、4歲時,自己要求大家要這樣叫我(哪來的idea我也很納悶⋯)!總之,家人們也乖乖叫我「小乖」啦~聽盧媽說,我小時候是真的很乖的寶寶,好吃好睡,很順從聽話,所以名符其實!
到我長大後,讀了心理學,對自己覺察探索才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被呼喚的名字更是有影響力! 閱讀全文〈是不是「乖」才值得被愛?讓乖巧成為選擇,而不是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