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Still──靜止下來,和自己的冬天待在一起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今年的冬天非常特別,這似乎是我第一次喜歡上冬天。

以前的我非常討厭冬天,尤其留學期間居住的大學城,冬天氣溫會降到零下十幾度、經常下雪。出門時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剷掉車上的積雪或結冰,握著冰冷的方向盤手會發抖,走在路上會冷到臉頰發痛。這樣的氣候,讓我在冬天時總會不耐煩地想著: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春天什麼時候才會來?

冬天就像是痛苦的情緒,出現時,我對它感到厭煩,我只想要它趕快離開。

工作搬到西雅圖後,這裡的冬天相較起來溫暖許多,讓我能常常在外散步。也因為疫情讓我練習慢下來,散步時能夠慢慢地走,偶爾停下來觀察和欣賞景色。我意識到我以前從來沒有好好欣賞冬天的樣貌──樹木枯枝、枯萎的花叢、有幾棵樹上還掛著幾片枯黃葉子…,我這次終於看清楚他們長什麼樣子。我發現,沒有葉子的樹枝原來非常美麗啊,尤其有幾棵樹的樹枝錯綜複雜,織起好特別的圖案。

當樹葉都掉光時,我才能如此清晰地看清楚樹枝的樣貌。

人生中是不是也一樣?唯有當外在紛擾的事物都掉光了,我們才能清晰地看見某些東西?

休息,其實是蛻變

茂盛的樹葉和花朵,就像是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與成就。當然,這些都很好,但是這些外在的事物讓我們看不清楚背後到底是什麼。我想起了美國知名作家格倫農‧杜爾尼 (Glennon Doyle)在書中提到的雪球裝飾比喻──有看過雪球裝飾嗎?一個圓形的玻璃飾品,用手搖晃時裡面的雪片就會開始飛舞,而我們忙碌的工作、聚會、沉浸在各種社群網站,就像是在不斷搖晃這個雪球裝飾,讓雪片紛亂飛舞,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去看見中間到底是什麼。

唯有當我們靜止下來,讓外界事物脫落後,才能好好看見這些東西背後有什麼。

我以前都會認為,「靜止下來、沒有做任何事情」就是懶散,如果要有「生產力」,就必須很忙碌、要做很多事情。而這個冬天我理解到,忙碌並不等於有生產力,或許,「休憩」才是有生產力。

最近看了毛毛蟲轉變為蝴蝶的影片,讓我更對於大自然的智慧感到驚嘆。當毛毛蟲吃足後就會開始結蛹,如果從外在看起來,毛毛蟲好像就是待在蛹裡、什麼都沒做。但是在蛹中的毛毛蟲,其實是在經歷非常劇烈的轉化,它在進行複雜的重組過程,將原有的器官分解、並組成新的身體和羽化。

正是這個休息階段,毛毛蟲進行重大的重組和轉變,轉化成了蝴蝶。

而當我能夠靜止下來,暫停與反思,讓我的內在世界進行重組與轉化,或許,這樣才是有生產力。

很感激這個冬天能夠領悟到一點大自然的智慧──靜止休憩很重要、慢下來很重要。這個社會崇尚「要做很多事情」,在學術圈這樣的文化尤其嚴重,教授們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需要再做多一點,再多接一個計畫、多參加一個研討會、多發表一篇期刊論文…等等。每當我聽見同事或學術圈的朋友在做的精采事情時,內心都會冒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應該要做更多的內疚情緒。

然後,我會練習跟自己說:「我做的事情已經足夠了。」已經足夠了,現在不需要再多做。讓自己能夠靜止、慢下來,休息才是有生產力。

「成為」,就是不斷讓舊有的自我死亡

這個冬天大自然除了教我要靜止下來休息外,她還教我要保有信念、要相信過程。大自然的韻律就是個充滿信念的過程,秋天樹葉凋落時需要信念,因為相信未來會長出新的枝葉,所以現在能夠讓枯萎的葉子脫落。

同樣的,我們必須願意讓現有的世界破碎,未來才能讓新事物誕生。

讓原有的世界碎裂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可能表示你要離開工作許久的領域、離開戀情或婚姻、離開長期居住的環境…,當然,有時候這些事情不是你決定,是無預期突然發生的,你可能被解雇、發現伴侶外遇、遭遇意外、親人死亡、被診斷出某種疾病…,這些事件都可能將你本來的世界擊碎。

回想過去自己世界破碎的經驗,雖然事發當下很痛苦,但現在的我理解到,原來,讓自己的世界破碎,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

當原本的世界碎裂一地時,我才終於有機會好好看清楚這些碎片──我的價值觀、長期攜帶的信念與想法、老舊的自我認同、許多來自文化的束縛和性別規範…,當我仔細檢視這些碎片時,我才意識到:那個以前我很熟悉的世界,原來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我長期攜帶著許多過時的信念,以前卻渾然不知覺,直到他們碎裂一地,攤在我眼前,我才有機會看見、清理、放入新東西,然後成為一個新的自我。

而人生就是不斷「成為」(Become)的過程,而這個「成為」,就需要不斷碎裂、分解、然後重組。你必須要讓舊的世界破碎,才能重建一個新的世界和新的自我。

除了有勇氣將現有的世界打碎外,你還需要抱有信念──在世界破碎後,在充滿痛苦、未知、與恐懼時,你願意相信未來會有新的自我長出來。雖然現在看不到未來的樣子,但你相信那個新的自我會更貼近真實的你。然後,你還知道,那位你辛苦努力重建的「新的自我」,將來有一天也會需要再破碎,再成為另一個更新的你。因為,成長與轉變,就是不斷破碎與重建。

傾聽自己的內心季節

這幾年來我都居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大自然不斷提醒著我去看見四季的轉變。而我們的人生也有自己的季節──春天時感受到希望和靈感,夏天充滿茂盛與忙碌,秋天的清理與放下,以及冬天的靜謐和休憩。

這個冬天讓我理解到,原來人生的冬天如此重要。

唯有當我願意和冬天待在一起時,我才能慢下來;當外界的紛亂脫落後,我才能清晰看見底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當原本的世界碎裂時,我才能仔細看清楚這些碎片是什麼,才能清理不再適用的自我認同;當和痛苦情緒待在一起夠久,我才能好好吸收這些痛苦,將它們轉為寶貴的肥料。然後,新的自我就會慢慢長出來,我才能重建一個新的世界。

所以我想邀請你,讓自己擁有冬天──慢下來,讓原有的世界破碎,讓自己分解與重組。每一次的分解與重建,都是在幫助你「成為」,下一刻你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來自於這一刻的你如何吸收和處理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內心的季節,每個人也都處在不同的時節。你的冬天時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夏天;你需要休憩靜止,另一個人正在茂盛地綻放,兩個都很美麗,都是你們各自需要的階段。請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韻律與季節,給自己的每個季節足夠的時間,不需要比較,不需要倉促追趕,當時機到了,你的下一個季節就會來了。

邁入三月,春天即將來臨。過往看到春天的跡象時總會充滿興奮,今年卻有點捨不得冬天離開。許多人抱怨西雅圖冬天非常灰暗、常常下雨、日照時間又很短,的確,這裡冬天很陰暗、很多雨,或許,這些黑暗在提醒我們要慢下來,這些雨水在告訴我們要讓自己被好好滋養。

我會好好迎接春天的來臨,也期待下一次的冬天到來。

如果你現在進入了內心的冬天、正在經歷痛苦,恭喜你,請好好和冬天待在一起,讓自己進到蛹中,分解與重組,然後成為一個更新的自我。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期許自己成為什麽樣的人之前,先讓自己的內心排毒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2020秋天,我讀完了美國知名作家格萊農‧杜爾尼 (Glennon Doyle)的著作 “Untamed”,這本書一開始,杜爾尼提到了幾年前她跟女兒到動物園時,看見的一場獵豹奔跑表演。

一開始,動物園管理員帶了一隻拉不拉多犬出來,向觀看的孩子與家長們介紹:「這隻狗Minnie是獵豹Tabitha最好的朋友,我們讓他們一起長大,這樣才能馴服Tabitha。Minnie做什麼,Tabitha就會跟著做什麼。等一下Minnie會先跑一次,然後Tabitha會在籠子裡看,這樣Tabitha才會記得怎麼做。」

接著,一台吉普車開始往前開,車尾掛著一隻破舊的粉紅色兔子玩偶,拉不拉多犬Minnie快樂地追逐那個兔子玩偶。

接下來換獵豹Tabitha了,吉普車開始衝刺,Tabitha被放出籠子後開始奔馳,追逐破舊的粉紅色兔子玩偶,飛快跑過終點線。觀看的群眾們鼓掌喝采,管理員給Tabitha一大塊生肉作獎勵,她開始吃著那塊肉。

觀眾中一位小女孩舉手問:「Tabitha不會難過嗎?她不會想念野外嗎?」

管理員微笑著回答:「當然不會啊,Tabitha在這裡出生,她從來沒有待過野外,她根本不知道有野外。這樣的生活對Tabitha很好呢!」

讀到這裡,請你先暫停下來,觀察你的內心有哪些情緒和想法?

在閱讀書中描述的情景時,我內心非常不舒服,光是想像著一隻獵豹追逐著破舊兔子玩偶的畫面,就覺得不太對勁。這個陸地上跑最快的動物,被訓練成要照著動物園管理員規劃好的路線、服從指令,每天奮力追逐一隻破舊兔子玩偶作表演。然後,得到一塊肉作獎勵,以及一群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樣的情境,讓人不舒服,卻似乎很熟悉。

我們多少人就像是獵豹Tabitha,在別人幫我們規劃好的路線上、服從指令,被訓練成每天奮力追逐破舊兔子玩偶?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跑、為什麼要追逐破舊兔子玩偶,只覺得自己「應該」要這麼做──然後,你照做後,你得到管理員的獎勵,以及一群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個情境,對你來說熟悉嗎?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被這個社會馴服要追逐破舊兔子玩偶?這些兔子玩偶又是什麼?「管理員」是誰?給你喝采和認可的陌生人又是誰?

我們在奮力追逐哪些破舊兔子玩偶?

讀Untamed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重新檢視自己從以前到現在人生各種面向我有的信念──學歷、工作、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自我認同…等等,我思考著:這些住在我腦中的信念與想法,有哪些是經由我自己思考後決定採用的?有哪些是成長過程中這個社會、文化、學校、和家庭有形無形中灌輸在我身上的?哪些是我被訓練要追逐的破舊兔子玩偶?

如果你願意,我們現在可以停下來,花一點時間檢視:你在奮力追逐的兔子玩偶是什麼?

這個社會訓練我要努力追逐的兔子玩偶叫做學歷至上,成長過程中,我被灌輸了一個人的價值可以用學歷和工作職業來衡量:擁有某些學歷比較高等、某些行業比其他行業優越、你的價值來自於你的成就和你做的事情、你應該要追求大眾認定的好學歷和工作,要很有生產力、休息就是倦怠。

當你奮力追逐這個學歷至上破舊兔子玩偶時,你會得到管理員的獎勵,和一群在旁觀看的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個社會訓練我要努力追逐的兔子玩偶叫做父權主義,成長過程中,我被灌輸了「陽剛」特質才是好的,展現脆弱就是你有問題。這個社會灌輸我們男性和女性該做哪些事情,教導男性不可以展現脆弱、只能表現陽剛特質;教導女性是輔助的角色,應該要安靜、卑微、討人喜愛、不可以展現力量,以及,還要把「犧牲自我」稱作「愛」。於是許多女性進入婚姻、當了母親後,就喪失了自我。當女性越「無私」,就越被社會讚賞。

當你奮力追逐這個父權主義破舊兔子玩偶時,你會得到管理員的獎勵,和一群在旁觀看的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個社會訓練我要努力追逐的兔子玩偶叫做身材歧視,成長過程中,我被灌輸了「瘦、白皙」才是美,我們被灌輸了某種特定型態的身材樣貌比較優越、其他身體樣貌比較低劣。這個「比基尼工業複合體」(Bikini Industrial Complex,一群藉由制定這樣不可能達到的「美的標準」而獲利超過千億美金的各種產業集合體),讓許多人為了追求「美」而賠上身體和心理健康,活在飲食失調、厭食症、憂鬱、焦慮、羞愧、自卑、被歧視的痛苦當中。

當你奮力追逐這個身材歧視破舊兔子玩偶時,你會得到管理員的獎勵,和一群在旁觀看的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個社會馴化我要努力追逐的兔子玩偶叫做異性戀主義,我們成長在一個以異性戀為基準、性別只有女性或男性二分法的社會,我們的語言、法律、政策都是以異性戀為基準來制定。許多人成長過程中被灌輸同性戀是有問題的、跨性別是有問題的,至今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因為是同性戀或跨性別遭遇攻擊、霸凌、歧視、甚至被謀殺。

當你奮力追逐這個異性戀主義破舊兔子玩偶時,你會得到管理員的獎勵,和一群在旁觀看的陌生人的喝采與認可。

這是我觀察到的幾個成長過程中社會訓練我要追逐的破舊兔子玩偶,當然,如果要繼續寫,我還可以寫下更多。

那你呢?你被訓練要追逐的破舊兔子玩偶是什麼?你現在還繼續在追逐嗎?幫你鋪路的管理員是誰?幫你拍手喝采的陌生人們又是誰?還是你已經成為了管理員,訓練著下一代追逐同樣的破舊兔子玩偶?

當我們每天奮力奔跑時,是否可以暫停下來,仔細看一下我們在追逐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看見身體內的毒素,開始排毒

杜爾尼在Untamed這本書中解釋,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認為白人比其他種族優越)就像是毒空氣,我們每個人都吸進了這些毒空氣。她寫著,美國並不是分成「有種族歧視」和「沒有種族歧視」兩種人,而是分成三種人:第一種是中了種族歧視劇毒,現在還繼續散播毒素的人;第二種是中毒了,現在努力排毒的人;第三種是中毒,但卻沒有覺察、否認自己中毒的人。

同樣地,學歷至上、父權主義、身材歧視、異性戀主義…,這些從小到大灌輸在我們身上的信念就是毒空氣,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社會、家庭、和教育體制中,都吸進了非常多毒空氣。而現在的你是在努力排毒?還是繼續散播毒素?或者,你根本沒有覺察到、否認自己中毒?

如同病毒是經由人感染,這些信念也是經由人傳染、繼續傳給下一代,某些信念已經傳染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從你早遠的祖先、祖父母、父母,現在傳到你身上。

而你我現在都可以做決定:我還要繼續攜帶或追逐這些信念嗎?我要把這樣的信念傳遞下去嗎?

讓自己「去除成為」

面對新的一年,我本來想寫的文章是:新的一年,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我意識到,或許在邁向要成為(become)什麼樣的人之前,我們都需要先幫助自己「去除成為」(Un-become),先好好檢視自己攜帶了哪些不再適用的信念、意識到自己吸進哪些毒氣,然後努力幫助自己排毒。

所以新的一年,我想要幫助自己「去除成為」──

我要去除內心的學歷至上主義,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同等有價值,工作、學歷、成就、身材外貌…都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或優劣。我們可以練習去尊重與欣賞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存在就是價值;

我要去除內心的父權主義,練習幫助自己和其他人(不管是哪個性別)都能夠擺脫社會加諸的性別束縛,能夠和自己的陰柔特質以及陽剛特質都有連結,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與權力;

我要去除內心的身材歧視,讓自己能夠欣賞和愛自己的身體,以及去欣賞與尊重每一種身體型態樣貌,不再傳遞或加劇單一的審美標準,停止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身體。如同大自然萬物都需要多元,身體樣貌也有多元性,每一種身材樣態都很美麗;

我要去除內心的異性戀主義,仔細檢視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做的行為、以及做的假設是否是以異性戀為基準,然後做改變,讓自己能夠尊重與包含到每一種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也去改變社會上的歧視與壓迫,讓這個社會邁向更平等。

新的一年,我們可以從「去除成為」、努力排毒開始。當然,排毒需要時間,也需要你花力氣努力──畢竟這些毒素都在我們身體裡累積太久了。

下次當你覺察到內心冒出來的不舒服、偏見、評價、或刻板印象──像是看到非大眾認定美的身體型態讓你開始批評對方身材、因為對方的學歷或成就讓你產生不同觀感、在看到男性展現脆弱或女性展現力量權力時覺得不舒服、或是覺得跨性別有問題…等等,有這些反應出現都是非常正常的,請記得,我們長期吸了很多毒,中毒很深。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有偏見,我們現在都需要負起責任,去看見和檢視這些偏見,並且做改變。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到這些信念。

接著然後深呼吸、告訴自己:這是我內心的毒素。我在排毒,我在排毒,我在排毒。

**祝福大家都有個幫助自己排毒的2021年

 


參考資料:

Glennon Doyle的著作Untamed

UNTAMED animation video

Do you judge your own body? Here’s how to view it with love, not shame

The Bikini-Industrial Complex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給年輕人的一封信: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2020年11月,看到好幾位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讓我想寫這封信給大學生、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當然這些內容也適用於每一個人。不管你現在幾歲,都歡迎你閱讀這篇文章,也把這篇文章傳給需要的人。

Hi!

如果你是位大學生、二十多歲,這是一封想寫給你的信。前陣子我聽到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Esther Perel)的訪談,今年六十多歲的佩萊爾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主持人問她:如果妳可以回去跟二十多歲的自己說話,妳會告訴她什麼?

佩萊爾想了一下,說:

「記得讓你身邊有相信你的人生導師(mentors)。當你自己還不相信自己時,這些人生導師相信你。擁有人生導師實在是太重要了。

不要因為想要別人喜歡你,就做這麼多事情。你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又被每一個人喜歡。要嘛你為了被喜歡,就迎合大眾;要嘛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知道有些人會批評攻擊你。

不管是感情或性,都會隨著成熟而越來越好。當你越成熟,越相信自己、接納自己、越有自信,這才是讓你在感情中感到滿意的因素。讓自己變成熟,而不是擔心要怎麼樣讓對方喜歡你。」

這些話讓我思考許久,心裡想著:「我希望我二十多歲時,有人可以告訴我這些!」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讀到這些內容。

離開二十幾還沒太久,我記得二十多歲是一個令人迷惘的時期。有些人先找到了專業興趣,還沒找到的人覺得很徬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先步入不同階段,結婚或生子,還沒步入這些階段的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我沒照做,這樣對嗎?

我意識到,我們似乎沒有學習過如何面對「不一樣」,畢竟到念大學前,大多數人都是用同樣的步調和目標前進──專注念書、考上好大學。進入大學後,每個人開始走向不同軌道,畢業後,大家的步調更不同了,有些人念研究所、有些人進入職場、有些人出國留學、有些人結婚、有些人到國外工作、有些人成為了父母…。

而因為我們沒有學習過如何面對「不同」,所以這些差異變成了威脅與比較──你開始比較自己和別人,看到別人的人生,你覺得其他人似乎都充滿自信,只有你很糟糕、很不如人。

你不需要立刻知道自己要幹麻

佩萊爾在訪談中提到: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強調競爭和快速成功的社會。這樣的氛圍讓大家覺得:「我一定要立刻知道自己熱愛什麼,並且自信地追尋!」而當我們感到迷惘、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時,就會覺得自己這樣有問題、覺得羞愧。

但如同大自然萬物都需要時間來成熟,你也需要花時間探索、需要感到徬徨,這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成熟需要時間,成功與專業也需要時間來累積。佩萊爾在採訪中提到,她今天擁有的專業是三十年的努力。一直以來,「要成功」從來就不是她的目標,她都是選擇做吸引她的、對她來說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她非常努力學習。她說:「這樣或許會成功,或許不會成功,但不管有沒有成功,你都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我很慶幸可以聽到這場訪談,讓我知道我只需要專注於當下、持續學習、做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好。我也很感激念碩博班時有幾位非常好的教授與督導,她們成為我的人生導師,花時間幫助我、培訓我,讓我在諮商領域學習到非常多東西。

不僅僅是人生導師,過去幾年我也有機會和比我大十歲、二十歲、和三十多歲的人建立友誼,我覺得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當朋友很重要,和他們分享人生和交流,讓我理解到有挫折、心碎、失去、痛苦、自我懷疑、充滿恐懼…,這些就是人類共有經歷,是不同年齡層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台灣文化讓我們習慣把年紀比自己大的人視為長輩,然後我們開始用頭銜稱呼對方,就錯失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機會。不管你現在幾歲,我想邀請你去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當朋友,或許你就會發現,原來看待人生有這麼多方式,原來我們如此類似。

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

心理治療師皮亞‧梅洛蒂 (Pia Mellody)定義「自尊」(Self-Esteem)為:「不管我們有多少缺陷或不完美,我們能夠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擁有自尊就是知道我們與生俱來就有價值,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不在於你做了什麼。

第一次仔細思考這句話時,我的大腦有點難理解:我的存在就有價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意識到,這個社會把我訓練成認為「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做了哪些事情」,我猜想許多人也一樣,認為自己的價值來自於學歷、念哪間學校、聰明才智、工作頭銜、成就、地位財富、身材樣貌、長相…等等。

於是,為了要感到有價值,許多人不斷追求成就、地位財富、或努力改變外貌…,我們藉由別人的稱羨和肯定,來獲取價值,或是藉由與人比較得來的優越感,讓自己覺得有價值。但是這些來自外在的讚賞和成就,永遠無法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走入內心,碰觸攜帶許久的傷痛,然後重新學習:我的存在,就有價值,每個人的存在就是價值,沒有人比較優等或低劣,我們都同樣有價值。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資質、才華、身材外貌…,皮亞‧梅洛蒂說,這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一個成熟的人面對差異的方式是能夠去欣賞差異、或是從差異中學習,而不是用差異來比較、決定誰比較有價值。

作家艾德烈‧洛爾德 (Audre Lorde)說:「並不是『差異』讓我們分裂,我們會分裂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辨認、接納、並且慶祝這些差異。」我想邀請你,讓我們重新學習面對差異,看到別人在不同軌道上行走時,去欣賞、慶祝這些差異,然後知道這些就是差異,並不影響每個人的價值。

你的內心,是個神奇廚房

因為我們被訓練成要從外在獲得價值,所以在感情中,許多人也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對方如何對待你──你有沒有價值,來自於對方是否喜歡你、接納你。

唐‧米格爾‧魯伊斯(Don Miguel Ruiz)在他的著作 “The Mastery of Love”中提到了一個「神奇廚房」(The Magical Kitchen)比喻,他說,想像你有一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食物,這時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你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就給你食物」,你不會答應對方,因為你擁有足夠的食物,你還會大方地分享你的食物。

魯伊斯說,你的內心也是一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愛,可以愛自己、伴侶、親友、以及世上人類,當你理解愛來自你心中,那麼你就能夠大方分享愛。但是,許多人覺得內心缺乏愛,開始向外界尋找愛,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如果你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就會愛你」,你就可能答應,然後開始失去自我、把自己變成為別人要的樣子,你覺得這樣才會被愛。

如同世界著名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所說,感情的滿意度,來自於你是否愛自己、接納自己。所以我想邀請你,我們可以重練習愛自己開始,到自己內心找到愛,然後當你想進入伴侶關係時,是因為你想要分享愛,不是因為需要乞討愛。

給未來的自己一個機會

二十幾歲是個不容易的階段,你可能充滿徬徨、迷失、恐懼、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

而人生有趣的就是,我們無法事先看到自己的路,如同作家約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所說:「如果你看到前方已經被鋪好的路,那這就不是你的路。你的路是由你自己一步步鋪出來的。」

或許你現在眼前有一條由父母幫你鋪好的路、或是這個社會告訴你該走的路,但這些都不是你的路,你可以不必繼續走。當然,要離開鋪好的路會充滿恐懼,畢竟鋪好的路很熟悉,要走出你自己的路是未知,我們的大腦討厭未知和不確定,所以會感到恐懼害怕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感到悲傷、痛苦、困惑、焦慮…,有這些情緒也是很正常的,擁有這些感受並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在正體驗人生。因為你讓自己真實活著,才會有這些情緒

人生也會有跌入谷底的時候,你可能因為學業壓力、對未來徬徨、感情問題、家人關係…,讓你掉入谷底,覺得很痛苦。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並沒有神奇的方法可以把這些痛苦變不見,因為你的痛苦是需要被聽見、被看見、需要好好被你感受的。

但是,你不需要獨自一個人承擔這些痛苦,你可以找人幫忙──你可以找心理師、可以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內心發生的事情、可以打電話給專線輔導人員…,當有其他人幫你一起撐著,這些痛苦的重量就會變得輕一些,要從底谷爬上來,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你可能對於未來充滿恐懼,但「恐懼」其實是你還不認識的「未來的自己」。活下去,現在的你才能認識未來的你,才能給那位未來的你一個機會,讓未來的你自己有機會做喜愛的事情、和對的人在一起、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祝福你。

Warmly,
留佩萱


◎ 如果你現在有自殺念頭,可以聯絡以下專線,以及尋求心理師協助:

  •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 也歡迎你閱讀我的新書《尋找復原力》,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學習與成長。

博客來:http://bit.ly/2INcNGi

誠品:https://bit.ly/3g19APK

金石堂:http://bit.ly/2UHJJ5v 


參考資料: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哀悼沒有「結束」──學習和哀傷一起生活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You’re the
Lingering question
At each day’s end.
I have to laugh
At how
Open-ended you remain–
Still with me
After all these years
Of being lost.

─Donna Carnes

「你是每天不斷徘徊的問題,我笑著,你變成多麼的開放式──在消失了那麼多年之後,仍然和我在一起…」這是詩人唐娜‧卡恩斯(Donna Carnes)寫下的詩,她的先生是一位科學家,在2007年一次出航後就消失了,救難隊結束搜索、剩下她繼續和這樣的未知共存。

「我的先生可能活著,也可能死了。我沒有答案,而我必須和『沒有答案』繼續生活下去。」卡恩斯說。

閱讀全文〈哀悼沒有「結束」──學習和哀傷一起生活〉

疫情期間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納之窗」概念為你解答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寫著:「過去這一個禮拜,我認識的許多伴侶都說,他們在去完超市買菜後都會吵架。我覺得非常的合理呀,超市現在變成了很可怕的地方,而大家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恐懼,於是這些恐懼就轉成憤怒,傾倒給對方。」

如果在疫情期間,你很容易和身邊的人吵架、對孩子生氣、內心更浮躁易怒,這些都非常正常,而且你一點都不孤單。這場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型態產生許多改變,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

閱讀全文〈疫情期間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納之窗」概念為你解答〉

疫情期間易出現內疚感?試著傾聽「內疚」要告訴你的事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聽一場線上講座,其中一位分享者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院的醫師Sanjay Reddy。主持人在介紹Reddy醫師時說:「一個多月前,UCSF有一群醫護人員志願飛到紐約的醫院去支援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個月,這群醫護人員剛結束任務回來,其中一位Reddy醫生今天來這裡分享他的經驗。」

Reddy醫生說,在出發前,他們都是抱持著「去了一定會被感染」的心情做準備,也對於會被感染感到恐懼。出發前,他和家人與朋友討論了關於死亡和若要善終時傾向的方式,Reddy醫生提到,我們都知道人終究會死,但都一直不談論這個話題,而這次任務讓他開始談論死亡。

閱讀全文〈疫情期間易出現內疚感?試著傾聽「內疚」要告訴你的事〉

替代性創傷:接觸受創者的同時,你也在受創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我現在真的非常、非常討厭我的工作。」在螢幕的另一端,茱蒂嘆了一大口氣。茱蒂是我念博士班時督導的學生,在她念碩士的期間,我們每個禮拜會做一個小時的臨床督導。因為督導讓我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幾年前茱蒂畢業後,我們持續保持聯絡,偶爾會通電話或是視訊,她會跟我分享她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閱讀全文〈替代性創傷:接觸受創者的同時,你也在受創〉

別哭了多往好處想?心理師:悲傷的人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本文摘自《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梅根.德凡(Megan Devine)曾經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2009年一個陽光普照的夏日,她目睹了當時年輕、健康、不到四十歲的伴侶麥特在游泳時突然溺斃。一切發生得太突然、太無法理解,那天之後,她關掉自己的諮商診所,再也沒回去諮商個案。 閱讀全文〈別哭了多往好處想?心理師:悲傷的人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西雅圖的冬天以灰暗和下雨為名,這是我居住在西雅圖的第一個冬天,在長時間的灰暗與濕冷中,只要一出現陽光,就會讓我很興奮,趕緊抓住機會到海邊散步。上個周末出現了久違的太陽,我走在岸邊,呼吸著冷冷的空氣,仔細觀察岸邊的鳥類。鳥類飛翔是一個很美的畫面,我很常觀察天空中一群群飛翔中的鳥類,很讚嘆他們如何微妙地變化飛行隊伍和方向。 閱讀全文〈「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從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開始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某藝人爸爸因為孩子不收玩具而將玩具撕毀」、「某部落客媽媽將孩子哭著道歉的影片上傳」,這樣的新聞你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年代,「如何教養孩子」成為一個不斷被眾人拿來檢視與討論的議題。 閱讀全文〈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從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開始〉

影響一生的親子互動:請告訴孩子「不論你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七月初,公視上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吳曉樂講述著自己在當家教時,看見台灣許多家庭中「成績至上」價值觀如何影響著親子關係。 閱讀全文〈影響一生的親子互動:請告訴孩子「不論你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

小孩是同志?心理師陪你四面向面對複雜的思緒感受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告訴你他/她是同志,你會怎麼回應?你的心裡會有哪些感覺?

對於大部分的異性戀父母,如果不熟悉同志,那麼,當你聽到孩子坦承他是同志時,內心可能會產生許多複雜的情緒和想法。 閱讀全文〈小孩是同志?心理師陪你四面向面對複雜的思緒感受〉

五里霧的未來人生:讓自己待在「之間」的藝術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看了許多關於埃及阿布辛貝神殿搬遷的文獻和影片。西元1964年,位於埃及南端的阿布辛貝神殿(Abu Simbel)展開了一場浩大搬遷工程,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巨大神殿,供奉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而在1960年左右,當時因為納瑟湖水位不斷高漲,埃及政府意識到如果不將這座神殿移走,它就會被水淹沒,於是決定要把神殿移到較高較遠處。 閱讀全文〈五里霧的未來人生:讓自己待在「之間」的藝術〉

想快樂的事就好?當正向思考成為「毒性正能量」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今年三十五歲的傑克,長期以來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我每天都在想,我怎麼這麼糟糕、這麼沒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傑克繼續說:「但我知道我不應該有這些想法,我應該想正面的事情就好!」 閱讀全文〈想快樂的事就好?當正向思考成為「毒性正能量」〉

當社群網站把人連在一起, 我們卻是最孤獨的世代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你感到孤獨嗎?

在我工作的大學諮商中心裡,我常常聽到大學生個案們說「感到孤獨」。但讓我納悶的是,這些個案的社交生活都非常活躍,他們很常去參加派對、加入兄弟姊妹會、幾乎無時無刻都和別人在一起、或是關注彼此的社群網站。但是,他們卻告訴我內心很孤獨,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怎麼會這樣? 閱讀全文〈當社群網站把人連在一起, 我們卻是最孤獨的世代〉

當自我價值來自於「我比你好」,終將導致孤獨。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我以後要變得很有錢,錢到哪裡我就要到哪裡,我要比我爸還有錢,我要成為世界知名的人,每個人都會認識我,當你用Google搜尋我的名字時,我的名字會第一個跳出來。」影片中的男性大學生激動地說著,我按了暫停,拿下耳機,看著螢幕上定格的畫面,在已經寫滿滿的筆記本上寫下「自我價值」四個字,然後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閱讀全文〈當自我價值來自於「我比你好」,終將導致孤獨。〉

新的一年,讓我們努力成為別人生命中「對的人」

作者:留佩萱諮商心理師

年末的最後幾天,我看了一系列訪談凱文‧海因斯(Kevin Hines)的影片。凱文‧海因斯是位作家、導演、丈夫、父親,也是一位長期推廣自殺防治的演講者,因為他自己曾經嘗試自殺,卻奇蹟似的存活下來了。在2000年,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凱文從金門大橋上跳下去。位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一座世界著名觀光景點,也是一個自殺盛名景點。每十天,就會有兩個人嘗試從這座橋跳下自殺,只有0.002%的機率存活,而凱文‧海因斯是第二十六位在這座橋自殺存活的人。 閱讀全文〈新的一年,讓我們努力成為別人生命中「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