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症候群:不要誇獎我,你們其實都被我騙了!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我實在沒辦法承受別人的稱讚,真的讓我很不自在。」

這是常從某位極度優秀的朋友A口中聽到的一句話,他是個一路念建中、台大,然後研究所念常春藤名校的人生勝利組,在我眼裡,是個聰明且上進的人,卻不時在言談之中,否定自己的努力,認為自己不過運氣比較好,能力並不如大家所想像的優秀。

閱讀全文〈冒牌者症候群:不要誇獎我,你們其實都被我騙了!〉

我們都能愛上誰,但不一定真的能夠愛著誰…

作者:林俐 愛心理編輯

阿飛總是在每次約吃飯時,就會與我大談他和女友近期的相處狀況,看似正常的聊天話題,卻隱藏著令我驚喜連連的內幕,因為其實每次他戀愛故事中的「女主角」都不是同一位,計算下來平均不到三個月就經歷一次分手。在我們認識將近四年的時間裡,能讓他稱得上女友的人數接近兩位數。

閱讀全文〈我們都能愛上誰,但不一定真的能夠愛著誰…〉

拖延症算什麼?比拖延更讓人難受的「提前症」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大學時期,某一堂必修下課時,老師突然宣布:「下週實施平時測驗,佔學期成績15%。」頓時全班哀鴻遍野,同學們大聲地抱怨著:「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們!這樣就可以提早準備了!」老師冷笑一聲:「就算我一個月前就通知要考試,你們還是前一天才願意熬夜唸書不是嗎?」

上面的故事,大家應該心有戚戚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拖延的經驗,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看我擺在書桌上的水費單就知道,從沒有一次在期限內完成繳費。可是,你知道還有一種比拖延更痛苦的提前症嗎?
閱讀全文〈拖延症算什麼?比拖延更讓人難受的「提前症」〉

【心理測驗】經常覺得沒有人陪?來測測你的孤獨指數是否爆表了!

資料整理與撰寫:林俐Li Lin愛心理編輯

「孤獨」通常來自於失去與外界或與他人的連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被大環境排除在外的。你是否也經驗深刻的「孤獨感」?

以下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設計之孤獨感測驗(Loneliness Scale)[1],總共十題。請進行測驗者,針對個別題目在「從來沒有(0分)」、「很少(1分)」、「有時(2分)」、「常常(3分)」此四個選項中,選擇其中一個。完成測驗後,將答案分數加總,即可得到結果。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要開始囉!

1.你會因為需要單獨做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樂

2.你覺得自己沒有說話的對象

3.你覺得孤獨感讓你難以忍受

4.你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

5.你發現自己總是等待他人打電話或寫信聯繫

6.你覺得自己是完全地孤單

7.你覺得你無法與你周圍的人接觸和溝通

8.你覺得自己很渴望能有人陪伴

9.你覺得自己很難交到朋友

10.你覺得自己被他人排擠或拒於門外

 

總分介於15-20分 :你屬於正常的孤獨經驗範圍
總分30分(含)以上:你正在經歷嚴重的孤獨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人們不允許「孤獨」的存在,來自於對「孤獨」的恐懼,擔憂若不時刻保持警覺,便會開始產生與社會脫節的現象,成為邊緣份子,所以用盡各種方法將自己從孤獨中拉出。其實,想要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2],理解自己「孤獨感」的根源,學習與它共處。只有活出了屬於自己的孤獨,才能真正的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不再被孤獨纏身

↓↓↓↓↓↓

你問我:孤單的時候怎麼辦

「止止,魔咒消」~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自我的詛咒

 

延伸閱讀:

[1] UCLA《LONELINESS SCALE.version 3
[2]蔣勳《孤獨六講》(2007,聯合文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人生抉擇學:無法下定決心改變?三種自我綑綁的心理現象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明明生活、職場或感情逐漸有了走下坡的感覺,好像需要做些調整才能使它們恢復原先的狀態,甚至自發性的改變有機會讓它們獲得更好的結果,但你卻無法放心的邁開腳步,真正去執行些新的重塑計畫。 閱讀全文〈人生抉擇學:無法下定決心改變?三種自我綑綁的心理現象〉

【為你選書】《父母會傷人》正視受傷的經驗,釋放心中潛藏的內在力量

整理與撰寫:林俐 愛心理編輯

父母難免有不稱職的時候,而當我們有意識無意識的受到傷害時,應該怎麼擁有自覺,然後開始避免傷害一再發生?

由心理治療師Susan Forward所寫的《父母會傷人》,書中舉出了六種有毒的父母類型,今天將在文章中與大家介紹華人文化最普遍的兩種,最後也將和各位分享,當我們打算開始與父母協商時,我們該怎麼做。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父母會傷人》正視受傷的經驗,釋放心中潛藏的內在力量〉

【為你選書】《成功者的八個特質》每一個願意努力實踐的靈魂,成功只是理所當然

整理與撰寫: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你也希望可以闖出一片天,卻認為「成功」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嗎?若你為此感到焦急,這篇文章將會對你有莫大的幫助,以下內容整理至《成功者的8個特質:持續這8件事,預約十年後的名利雙收》此書,由行銷大師Richard St. John,在訪談了五百位各領域頂尖人士後,將他們一致認為不可或缺的八個邁向成功特質記錄下來。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成功者的八個特質》每一個願意努力實踐的靈魂,成功只是理所當然〉

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你可能也是以下三種人!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你將來想做什麼?」
「長大後,你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滿一歲生日的「抓週」活動開始,到小學百年不變的作文題目—「我的志願」,最後至進入職場的選擇,相信你一定經歷過被不斷的被詢問志向的經驗,好像周圍的人都比你對你的未來更感興趣,在迷惘之中,你是不是也曾問自己: 閱讀全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你可能也是以下三種人!〉

【為你選書】我愛你,你感受到了嗎?讀懂愛的語言,不再為愛的表達苦惱

資料整理與撰寫: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為什麼總是覺得我愛他比較多?」
「為什麼她不能理解我對她的愛?」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也經歷過上述心境,而深感困擾呢?心理學家Gary Chapman認為,每個人對於愛的需求都是不盡相同的,而通常我們會以自己感受愛的方式,去表達愛,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會出現氣餒於「我感受不到對方的愛」或「對方無法接受我的愛」的狀況。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我愛你,你感受到了嗎?讀懂愛的語言,不再為愛的表達苦惱〉

【心理測驗】你的成就,你看見了嗎?

資料整理/撰寫:林俐 愛心理編輯/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總是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好,所以選擇在一開始就打退堂鼓嗎?
你總是對他人的關心感覺到不自在,卻又渴望嗎?

親愛的,在實務工作中我們遇見很多無法自我肯定的人,他們往往有這樣的現象:

別人稱讚我的,都是假的。
別人批評我的,都是真的。

卻因此總是知覺到他人對自己的不滿意,有時也很憤怒自己付出這麼多,為何收穫這麼少,卻往往忽略了其實也有人肯定他們,但往往他們無法自在接受他人稱讚,還覺得他人的稱讚有點虛偽或多餘,但卻又渴望他人的認可。

親愛的,你經常有這種矛盾感嗎?

我們整理的這個測驗,將幫助你從早期經驗去分析,你對「自尊」與「成就」的感受度,深呼吸與我們一同放鬆,試著去回答下述的九題
閱讀全文〈【心理測驗】你的成就,你看見了嗎?〉

當背叛已成事實,三個讓你無法轉身離開的原因

作者:林俐Li Lin 愛心理編輯

下午五點,你打了通電話問他,晚上可否陪你去看一場電影。他在電話的那頭嘆了口氣,用一貫無奈的語氣說:「對不起,我今天晚上也要加班。」雖然失望,但你故作輕鬆地告訴他:「沒關係」。掛上電話,你坐著公車,再轉兩趟捷運,來到人聲鼎沸的西門町電影街,挑了一部足以沖刷掉孤單的愛情喜劇片。 閱讀全文〈當背叛已成事實,三個讓你無法轉身離開的原因〉

【為你選書】恐懼讓你變成想像的怪物:理解恐懼循環的四個階段

資料統整與撰寫:林俐 Li Lin

恐懼是人類演化過程,很重要用於「自我保護」的情緒,是因真實的危險而起的正常情緒,幫助我們提高對周遭環境的警覺,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是否容易對「想像的」或「不存在的」事物感到恐懼,甚至陷入負面思考的迴圈中。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恐懼讓你變成想像的怪物:理解恐懼循環的四個階段〉

為什麼害怕「被看透」?我們都在展現真實自我時,狠狠跌跤過

作者:林俐 Li Lin 愛心理編輯

朋友小凡在表演課結束後,對自己的表現感到非常苦惱:「老師覺得我的表演像是隔著一片厚重的玻璃,缺乏真實情緒感受,無法讓觀眾有強烈的連結。」小凡理出了頭緒後,對我說:「我認為我無法展現真實的情感,是因為擔心真實的自我被別人看穿!」,讓我不禁開始思考:

為什麼我們都這麼害怕「被看透」呢?

閱讀全文〈為什麼害怕「被看透」?我們都在展現真實自我時,狠狠跌跤過〉

【為你選書】《姊就是大器》看見優勢,改變生命軌跡

資料整理與撰寫:林俐 Li Lin

我們時常擔憂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投入全力去做,依然做不好,所以乾脆將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說服自己已經盡力,不願意再冒險前進,不去做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推薦閱讀: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姊就是大器》的作者Tara Mohr,提出以下六種常見的「隱藏策略」,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我並不是沒有實力,只是個喜歡拖延的人啊!」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姊就是大器》看見優勢,改變生命軌跡〉

【為你選書】《脆弱的力量》與不安揮手道別,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

資料整理與撰寫:林俐Li Lin

「脆弱」是許多人終其一生想要逃避的,其實讓我們害怕的是後續延伸出的種種不安,包含「羞恥感」、「自我價值的貶損」或「他人眼中的我」等等,而《脆弱的力量》的作者—Brene Brown,一直想要強調的是:

「我們或許不應該強求自己事事完美,相反的,我們應該學習去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閱讀全文〈【為你選書】《脆弱的力量》與不安揮手道別,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

建立心理界限之後:穿越恐懼,將能滋養茁壯

作者:林俐Li Lin

‘’Name something you might find under a rock.(你在逃避什麼?)’’

上述的句子是我大三修《諮商理論與技術》這門課,老師在講解「自我覺察」的概念時,請我們回去做的練習。那是我第一次認真體會自己內在深層的感受,面對各種情緒的湧現,我是恐慌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所以我逃走了,當然也缺交了那次的作業。

我心中的問號,一直到這次參與「擁抱內在小孩~心理界限訓練工作坊」,我才終於明白,自己當時的狀態,我害怕面對任何具有張力與破壞性的情緒。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為了捍衛自己的界限,在遇到不舒服的事件時,展現憤怒,應該是人之常情,但對我而言並非如此。過去的我總是退縮、不敢憤怒,面臨衝突的壓迫感使我害怕,我只希望情況可以快點緩和下來,所以每一次都選擇「壓抑情緒,避免衝突」。

然而,這些委屈與受傷並不會隨著時間淡化,它們更像是一個個地雷,埋進我的心裡,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不經意的被引爆,傷口一次比一次更深更痛,而我始終逃避、不予理會,任由它們發炎潰爛,最終形成了無法脫離的惡性循環。

在「心理界限工作坊」上課的時候,姵瑩老師和我們說,看見恐懼」是第一個步驟,必須先瞭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總是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於是,當我終於鼓起勇氣面對心底的幽暗時,才知道以前的我是多麼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原來我從不曾好好的陪伴自己。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再度經歷了童年的無助和慌張,但不同於當時,我不再忽略自己的情緒,我學著去感受、我學著去擁抱,我告訴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害怕的了,因為我已經擁有足以帶著我穿越恐懼的力量。

我早就不是那個總需要討好他人的小女孩,也不是一定得逼著自己融入團體的小女孩。我可以牽著她離開,我可以告訴她,請她不要害怕,我會帶著她去尋找自己的天空。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忍一忍,很多事情就會變好!

推薦課程:擁抱內在小孩~心理界限訓練六講(週三平日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心想事成的心理學方法:消除恐懼,感受一切已經成真。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 林俐Li Lin

我們來假設你一直在為一個尚未達成的目標而努力,這個目標可能很特定,例如:拿到你的大學文憑;可能是較一般的,例如:成為更有公德心的人;可能是短期的,例如:減重十公斤,也可能是長期的,例如:找到人生伴侶也安頓下來

然而,我們常會用很多故事說服自己,為什麼我們達不到這些目標:「要一邊工作一邊進修太難了!」、「根本不可能擠出時間運動!」、「我找不到一個適合的人!」、「不存在有趣的自願性機會!」等等…,所以我們認為已經知道為什麼達不到這些目標,於是只注重如何擺脫這些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礙物,但我們似乎依舊在扯自己的後腿。如果你一直找藉口,那麽藉口就會成真。(推薦閱讀:心理學就在生活中,是痛苦讓我們注意到它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神奇的問題:「如果你擁有一支魔杖,只要輕輕一揮就可以解決難題或者達到你想要的目標,那麼你認為隔天睡醒之後你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

「很簡單啊!」你這樣回答:「如果我終於拿到了文憑,我就不再是一個學生,我就可以去找一份正職,開始我的職涯生活,接著終於我經濟獨立,不再需要依靠父母,我就會找到時間開始約會。我可以感受到我真的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人,開始一段真正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以上的回答,似乎代表著你一直追求的目標,你會想像一個完美的結果,並且拼湊出過程中的細節。你深信只要你擁有了神魔杖,你一定會馬上揮動它!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但是,先暫停一下。心理學家所說的那隻神奇魔杖,雖然可以讓你有個完美的結果,同時卻隱藏著很多使你恐懼的缺點。或許你沒有達成目標的原因,不如你想像的單調而枯燥,像是「很忙碌」、「時間不充足」、「沒有足夠的紀律」,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你的恐懼,所以你選擇反抗完成這個目標。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你的心底深處都有著恐懼。部分的你,陷入反抗與達成的泥沼,因為你覺得這些目標使你害怕,像是抓著父母不放的孩子,對於第一天去上學充滿恐懼

當你想著自己人生欲完成的目標、想著心中的那份待完成清單,你應該先用魔杖去試著描繪出夢想藍圖。一旦你可以對於所有不是這麼容易解決的部分清楚都一一確認,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你是多麽的有自信去完成目標。

原文出處:Ask Yourself This Question to Better Meet Your Goals

延伸閱讀:「秘密」沒告訴你的事:卸除恐懼與焦慮,才能心想事成

陪伴你成長:森林系列~7/6-7/7【美夢成真】新月祈願二日身心靈工作坊

森林系列~7/6-7/7【美夢成真】新月祈願二日身心靈工作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經常感覺自己失敗嗎?兩件事讓你找回力量重新振作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林俐Li Lin

結果永遠都是一樣的—每次當你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感到挫折,你會再次回到自我批評的循環中,然後將那些使你動力盡失的負面能量趕出去,的確很困難,但不是不可能。如我說的,對於自我瞭解越深刻,就不只可以讓你知道你需要怎麼改變,也同時可以讓你更正向與開闊去接近自己。人們往往需要做更多,以幫助自己助長士氣,所以直接的建立自我接納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當人們對自己抱持著負面看法,碰到挑戰一下就被擊倒也無須過度訝異。每一個困難、錯誤或失敗都成為了他們自我應證的證據—「我無法成功」、「我是不夠好的」。如果以上的敘述使你對號入座了,那麼從現在開始馬上開始學習「建立自我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聚焦於將價值建立在「我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我做了什麼」,當人們以自身成就去驗證自我價值,就是將對自我的看法建立在那些成就上。所以,你表現得好就會自己感覺很好;你表現得不好就會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但親愛的,你不只是這些表現而已!就如同每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是一樣有價值的人類,你只要成為自己就是有價值的。(推薦閱讀:你對世界的感受,是內在世界的投射

你可以透過你自己或你的人際關係,去達到自我接納的目標

The power within you: 你的內在力量

研究顯示,當人們活出「真實的自我」時,他們會增加幸福感與感受到更多生命的意義。

你可以透過安排一些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和「真實」的你的模樣去測試看看,當你在腦海裡表達出來,會感覺「對了」!經過幾次的思考後,這「對了」的感覺會反映在你對自我的感受中,你會開始對自我感覺正向,這正是你希望培養的感受。

讓這個練習變成一種每日的習慣,這將成為一種正向良性的循環(提醒:不要在陷入情緒時做練習)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我價值感(自我接納)提升,就算你的生活沒有在計畫上。

The power of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的力量

人類是有社交需求的生物,人際關係提供我們實際層面與心靈層面的支持。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他人通常以正向的眼光看待我們,即便他們可能對你有不同的意見或在某特定情境下對你生氣。藉由其他人對你正向的回饋,你將可以培養出更高程度的自我接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你會發現擁有真心支持與願意理解的朋友,是非常有幫助的,他們總是給你正向的回饋。選擇一個人,去思考他們認為你的價值何在,如果你不清楚,直接詢問他們。當你在思考這些時,允許自身去接受正向的訊息。如果你發現你在迴避這些訊息,提醒自己他們真的是這樣看待你的。再一次強調,練習允許自己獲得正向的回饋,一旦你讓這些滲入,請將周圍的朋友問過一輪。你可能會驚覺這個練習很困難,但你一定要堅持。規律的練習,直到你對於接受正向回饋感到舒適時、直到你可以以正向眼光看待自己時。

當你對自我接納度越來越高時,你更可以將挫折視為純粹短暫的問題,而非證明你不足的證據。你可以幫助自己重振精神,然後持續嘗試。堅持下去,不管你的目標為何,都會增加你達成的機會!

 

原文出處:What to Do When You Feel Like a Failure

延伸閱讀:故事分享:我是人生勝利組,但我一點都不快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如何成為自己渴望的樣子?接受現況、活在當下,然後療癒成長。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林俐 Li Lin

我常常聽到個案很掙扎地說:「我該怎麼改變?為什麼改變如此困難?」這些疑問其實給了我們線索—想要「改變」,代表著我們對於自我的評價是不滿意的,可能也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的定位是什麼?」。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感受,我們就必須做出「改變」,必須和現在的自己有所不同,基本上我們就是在告訴自己「我現在的狀態是不ok的」。在心底深處,這些感受來自於認為自己「不值得」,因此改變成為了不可能,又或者說改變變得非常困難

這個省察導向兩件重要的觀點:1)為了長出自我支持的力量,我們必須尋找方法自我接納,並且尋找在生命中的自我定位。2)我們必須將「改變」的需求轉移成一種自我療癒與成長的目標。

#改變的矛盾

在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之前,最困難的第一步是:「接受你現在所處的位置」。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感受到自己「不夠好」時,會覺得「接受」這樣的自己是不被允許的,我們的態度該是「我要更好才行」、「我應該更遵守紀律」、「為什麼我這麼笨?」。以上的敘述,都反映著「接受現在的自己」是困難的,我們更傾向用負面的方式自我評價。

簡單來說,這代表著自我衝突,會一直把自己夾在「我應該要…」和「我現在是…」之間,但事實我們無法同時在這兩個狀態裡面,你可能更傾向待在「我應該要…」而不是接受「我現在是…」。然而,「我現在的狀態」才是真實的處境。一旦你意識到這件事,「完全接納自我」變得更加衝突。

#人生之旅

如果將你人生的進行想成沿著一條道路的旅行,任何一個時刻,你都可以將自己放置在這條道路的某處。無論你使用什麼方式去測量你的發展,你都可以指出自己正處於成長的哪一個階段。

然而,大部分我們相信我們應該更努力的向前,因此斷定我們現階段所處位置,代表著「不夠好」,如果真的覺得現在的自己「夠好」,我們應該會感受的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去試著視覺化這條道路上的兩個點:「你現在的位置」以及「你認為自己應該在的位置」。舉例來說,你可能認為自己應該有更好的記憶力或犯比現在少的錯誤、你覺得你應該更充實自己的領域或成為更好的愛人。事實上,你要成為你認為的自己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就像我提到的,你不可能同時擁有這兩個位置的狀態。

抱持這這樣的想法,只會削弱對自己的信念和信心,因為它不斷的在告訴你「現在你所處的位置,並不是你應該在的位置」。這正削弱你對自己能力的相信,讓你無法像人生下一階段邁進。因此,最快速到達你心中目標的方法,首先你必須接受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很多人抗拒這樣做,他們相信「接受」意味著你認同自己「緩慢的進步」或「缺乏競爭力」的現況,「接受」可能同時代表著自滿以及缺乏動力,但其實或許也只是代表著你對於接納自己不足反感罷了!

我不是建議你放任自己待在原地或喜歡自己現在的位置。「接受」簡單來說就是「面對現實」:在此時此刻,我在哪裡。不代表著你需要喜愛你現在的位置或想要繼續待在這裡,它只是反映你當下的現實而已。在不打擊自已的前提下,去創造你更好的實力,去成長、去學習、去成就。(推薦閱讀:向內扎根,活出心中渴望的人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接受」幫助你活在當下,是成長的主要元素

「活在當下」是我復原力與成功的主要支柱,如果你沒有真確的存在這個當下,而是用腦袋在想或擔心其他的事,你便容易被你舊有且具破壞性的的思考模式影響。你越是無法與現在當下的自己共處,你會越難去看見自己。我不是說一定會這樣,但拒絕接受自己,會讓你更難看清楚你的行為和表現。換句話說,你越無法活在當下,你越容易分心,而這樣的結果會導致你自己無法看到既有的行為和模式,代表你還沒有準備好改造或成長。

# 將「改變」這個目標,轉換成「療癒」與「成長」

要完成這項心裡的轉變,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如果「改變」代表著會干擾整個過程的負面自我評價,那麼「療癒」和「成長」則是在敘述更自然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連續的,你可以一小步一小步慢慢的完成。這一定是對於穩定地發展更具可行性的。那麼你會怎麼開始設定自己成長的目標呢?

 

原文出處:Acceptance: Greasing the Path to Growth and Happiness

延伸閱讀:起身行動,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九種缺乏心理界限的性格特徵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林俐 Li Lin

在親密關係中,理所當然會產生依賴,但了解你在關係中依賴程度的關鍵在於你與對方之間是否平衡。你必須問自己:「我有依賴性人格嗎?」或者「我是否有過度依賴的傾向?」如果你有,這些特性可能會在你的親密關係中出現。



以下是「依賴性人格」的九種特徵。

1.Dependent people have difficulty making everyday decisions without advice and reassurance.無法在沒有他人建議或再保證的情況下做決定。

這邊所提到的是「日常決定」,如果你將要為人生進行重大的變革,當然你會與周圍的人討論,或希望獲取家人、朋友的建議,但依賴性人格的人是對於「日常決定」都有選擇的恐懼
或猶豫,他們擔心「選擇錯誤」,無法承擔其結果。

2. They need others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many major areas of life. 需要他人幫忙承擔生命中的許多責任

生命中,總是有向他人尋求協助的時候,但和期待他人可以幫助自己承擔責任是另一回事。依賴性人格的人因為恐懼,會放棄控制自己的人生,選擇讓其他人幫忙負責。人生有著非常多面向的挑戰和困難,因此他們認為,這似乎不可能獨自面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3. They have difficulty disagreeing with others out of fear. 害怕表達不一樣的立場

你是否曾經看過不正經的標語寫著「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權力,只要是與我相同立場」,依賴性人格的標語剛好可以修正為「我有表達自我的權力,只要與他人立場相同」慣性依賴的人並不覺得表達自我立場有價值,他們覺得他們需要順從別人的想法。

4. They struggle to start projects or do things on their own.掙扎於開始新的項目或獨立完成事項

依賴性人格的人對於曝光感到害怕,因為這可能使其他人注意到他人是多麼的「沒有價值」。他們對在公開場合的失敗和脆弱感到畏懼,唯一避免這些結果產生的方法,就是不採取主動。他們不會因為採取主動或承諾結果,而讓大家注意到他們。如果他們相信自己會被宣告失敗,那麽他們會失去動力參與,而是會盡可能避免參與其中。

5. They feel anxious or distressed when alone, or when thinking about being alone. 對「獨處」感到焦慮與壓力

依賴強的人常常會往最壞處假設,他們不認為在沒有其他人的狀況下,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獨處」對他們而言代表著,未受保護和脆弱的。想到「獨處」,等於是將所有最糟的事情壓在他們身上。依賴性強的人完全相信莫非定律:「任何可以變糟的事情,最終都會變糟」。(推薦閱讀:成為高價值的女性三部曲:看見自己、學會獨處然後真實去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6. They make themselves responsible when bad things happen. 事情出錯都是他們的責任

只要是生活,就會有事情發生,而有時候會發生糟糕的事。慣性依賴的人沒有辦法真正的愛自己或相信自己,所以會快速地將壞事歸咎到自己身上,就算藉口完全不合理。他們霸佔事件、環境甚或其他人的過失。

7. They feel responsible for fulfilling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認為自己有責任完成他人期待

依賴性人格的人會認養他人的期待,並視為自我期待。所以當他們失敗時,不只沒有符合他人的期待,自己的期待也沒有達成。一次次的失敗,將會讓他們越來越容易自我批判。

8. They have a high need for validation and approval from others. 對於他人的肯定與認可有極高的需求

依賴性人格的人對於認可和肯定有著如同酒精、賭博成癮般的強度,當受到肯定和認可時,就會產生「一切都對了」的感受,直到下一次的不安出現。所以任何肯定的「贏得」,即便是他們飢渴地尋求著,都該視為錯誤,短期而言極度痛苦,對生命而言卻是最好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9. They are unable to create or defend personal boundaries. 無法「建立」與「保護」自我界限

依賴性人格的人唯一的界限就是渴望建立關係,只要可以維持關係,其他任何界限都是鬆動且有商量的餘地,而這樣的態度造成了「易受傷」的結果。有些具有其他人格特質的人,很樂意去嘗試剝削依賴性人格的人,好奇對他們而言,底線在哪裡?他們願意付出到什麼程度?結論是,那一缸的需求永遠填不滿,致使在關係中永遠無法取得平衡。

藉由困境,接受事實,是一條通往自由的路。依賴性人格的人花了太多時間和力氣去維持一段經常威脅離去的關係。

親愛的,若可以看見自己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價值在關係的建立上,你便能開啟療癒之路。

 

原文出處: 9 Things That Dependent People Will Do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親愛的,你愛我就應該為我改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成熟的人相互吸引!六種小女孩與成熟女人的差異。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 林俐 Li Lin

你可能在生命的某部分已經扮演著女人的角色,但有一件可以確定的是,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很多時候展現出小女孩或小男孩的樣貌。

我希望你可以愛著並且接受那位在你心目中的小女孩,但現在是時候展現出自己成熟的那一面了,因為成熟女人的面向也同樣存在你的心底!

如果你對於一個成熟女人應該有的樣子不太了解,以下是一些觀點與意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The 6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Little Girl and a Real Woman

KEY Difference Number 1)

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小女孩會批評與抱怨,成熟的女人會表達她們的受傷,試圖扭轉現在的狀況,方式包含,看透伴侶的恐懼而不是過度反應,因為這樣必定會造成雙方更多的傷害。

KEY Difference Number 2)

小女孩非常在意一段情感關係中的「平等」與「妥協」。就我個人而言,我討厭妥協,因為當我要求妥協時,會使我感到極度壓迫。我感到自己創造的痛苦正施加在我和我的伴侶身上,當我要求妥協時。這根本不能算是一段感情,只能稱得上是商業交易

成熟的女人會意識到,當她要求公平或妥協時,是因為心裡的恐懼不安驅使她這麼做的。她會去做一些大膽的突破,他知道妥協與要求「平等」是幼稚的,雖然或許會讓自己感到滿意或安心,但永遠不會在一段情感關係中感到狂喜,應該說永遠不可能會非常開心。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KEY Difference Number 3)

小女孩會和並不是真心愛她且有虐待傾向的男人在一起,因為她會將這些限制和不好的對待視為一種生活的保護。成熟的女人會去感受更深層的自己,並且意識到這個世界存在著「更多」等著我們去探尋,更精準的說,她有足夠的勇氣去相信世上還有很多其他事物。

是的,「無懼」不只屬於男人。不要錯以為女性的力量代表著你不能無懼,作為一個母親,當她的家人需要她時,她會因此而害怕嗎?不,一個成熟的母親會去做她必須做的事來保護小孩與愛她的另一伴。

Key Difference Number 4)

小女孩會害怕狂喜和極度的痛苦,成熟的女人會允許自己在任何環境之中,臣服狂喜和痛苦出現在生命之中。

一個成熟的女人會知道而且允許自己感到痛苦,哪是一種情緒、生理、心靈的狀態,另外,她也允許自己感到極度的愉快而不會限制自己的身體。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猜猜看一個真正的男人在找的是什麼?他在尋找一個不會害怕他的快樂或痛苦的女人,這是很深刻的,成熟的女人正是如此,小女孩是注重表面的,她會逃避任何深刻的情緒,她是表面而且做作的。

Key Difference Number 5)

小女孩不會意識到當這個宇宙一直暗示她時,代表著是時候做些改變或革命了。

成熟的女人會運用他們的意識(其實是陽性能量的形式),去對該改變的情境作出反應,並臣服於自己內在古老陰性能量的失落。這不表示古老的那部分是必須被未來剔除的,可能需要,也可能不要。(譯註: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女人就應該包容、接納的面對任何情境,這是陰性能量的展現,也深植於每個女人心中,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起而抗衡、發生的面對改變,這是陽性能量的展現)

生命是瞬息萬變的,這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向宇宙丟給我們的訊息臣服。抱怨與昨日相同的事情,讓你離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女人越來越遠。

所以,你不能期望自己能吸引到更好的人,當你抗拒改變!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KEY Difference Number 6)

小女孩對於交往中對方必須做得事情覺得自己有權利支配,舉例來說:「他應該為我這樣做!」,但這是不對的,首先妳應該問自己:「我是一個會好好對待伴侶的人嗎?」或「我是那種可以吸引到真男人的人嗎?」或「我是不是一個只能吸引到不成熟男孩的女孩,所以才造成我的不滿意與憤怒?」

成熟的女人知道「值不值得」是一個很有壓力的問句。世界上很多人本來就是值得某些事,而我們又多常真正的去思考到底什麼令我們覺得自己值得?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會真的得到我們想要,來自當我們真的「想做」的前提,不是因為我們會計算可以收到多少回報。

 

原文出處:6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Little Girl and a Real Woman

 

延伸閱讀:成為高價值的女性三部曲:看見自己、學會獨處然後真實去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焦慮不安的現代人:六件事帶你有效幫助他們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林俐 Li Lin

幫助不安的人是很有壓力的,通常焦慮的人會感覺不安鋪天蓋地而來,特別是當他們經歷恐慌或發現自己被不安的想法吞噬。舉例來說,患有「健康焦慮症」的人,對於發現身體的健康問題會有極大的恐懼、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常被難堪的、被評價的或被拒絕的恐懼困擾。

如果你那位焦慮的朋友還不了解自己的不安,他們可以沒辦法給予你一個清楚的關於你要如何幫助他的回答。試試看下面的幾種方法,不管是要幫助你的朋友、伴侶或其他家族成員,都是適用的。你可以拿這篇文章給他們看看,詢問他們哪些方法或許可以幫助到他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 Educate Yourself About What Can Help Anxiety多充實關於協助焦慮不安的相關知識

如果你得知朋友是某個特定的焦慮症,你可以運用相關線上的協助資源,了解幫助罹患焦慮症的人是需要花些時間與努力的,一旦你準備一步一步的開始,就有一會幫助他們。有些免費或使用者友善的資源,提供系列手冊,獲廣泛提供各種綜觀焦慮知識的資源,會告訴我們這個狀況是怎麼來的,以及症狀如何運作,你就有辦法知道觸發焦慮的原因以及焦慮者的思維、情緒和行為,並且如何解構焦慮的思維。

另外,有一些特定類型的焦慮者,如果身邊有個穩定可依靠的夥伴會更適切。

你們可以一同參加瑜伽課程、冥想練習或有氧運動,藉由從事這些活動,摸索出那個人因為焦慮,所以逃避或推遲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一張自己的列表,從讓你微微感到焦慮的事項開始做起。比較實際的做法是,每週空下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靜靜的感受這週有什麼因為令你焦慮而逃避的狀況。平衡自己焦慮的思想,例如,如果你的電子郵件沒有被直接回覆,這真的就是代表壞消息嗎?

2. Help Your Anxious Friend Break Free of Avoidance Behavior幫助焦慮不安的朋友突破逃避行為

http://gty.im/159625915

逃避行為是造成焦慮的主因,當一個人逃避他必須完成的事情,便會造成焦慮,接著他的焦慮會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普遍的逃避行為包含:

-making phone calls打電話

-getting started on a task that feels intimidating 開始一個項目時感到非常壓迫

-repairing mistakes彌補自己犯的錯誤

-making requests (such as asking a boss for time off)提出要求(如:向老闆請假)

焦慮不安的人越是拖延需要做的事情,越可能被這些思緒糾纏。

不管這個人在逃避什麼,他們會發現講出自己必須完成的事項可以幫助他們突破逃避的心態,例如:「第一步我必須著手進行的是…」便幫助他們踏出第一步。(推薦閱讀:寂寞寂寞好不好?告別寂寞與不安的日常練習

3. De-stigmatize Your Friend’s Experience of Anxiety為朋友所經歷的不安去污名化

高度焦慮的人通常為自己的焦慮感到難堪。

他們害怕自己的焦慮在社交場合時出現,讓其他人察覺他的焦慮。舉例來說:他們可能怕被別人發現自己滿身是汗或在客戶會議時,講出的話帶著抖音。關鍵是不必向他們保證這種狀況永遠不會發生,而是保證當狀況發生時他們是可以面對的。

對焦慮的人而言,他們害怕被脆弱與無助感環繞,他會害怕當經歷特定無法預測的場合時(例如:坐飛機或看電影時,坐在中間的位置),焦慮來襲讓他們更不知所措。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如果你愛的人被診斷出有焦慮疾患,而且他們的焦慮常常自己無法控制,他們可能會擔心自己正在「變成瘋子」,他們會將焦慮視為一個軟弱者才有的象徵,或懷疑真的會存在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克服焦慮。

嘗試和對方溝通,你並不將焦慮視為導致他們生活、工作或其他角色上(像是父母或朋友)軟弱、性格缺陷或無能的指標。

試著正常化所有相關的思緒,有許多種焦慮的思想類型,除了罹患焦慮症的人有經驗過,甚至沒有焦慮的人也經歷過,像是大部分的人將害怕的情緒與被評斷或拒絕掛鉤。

另外,當人們覺得自己可能會很瘋狂的去做一些奇怪、危險或不符合他們性格的事情的想法出現,是非常正常的。焦慮性格的人無法瞭解其實很多人也有類似的想法,沒有真正焦慮的人也會因為覺得很奇怪,而試圖把這類的想法趕出腦袋,不同的是焦慮性格的人會將瘋狂的想法與現實困境劃上等號,覺得自己會真的做出這樣的事

4. The Reassurance Seeking Trap尋求再保證的陷阱

在某些特定類型的焦慮不安下,會讓人急於尋求再保證,例如:對健康憂慮不安的人會不停的問:「你確定我沒有罹癌嗎?我應該再去看一次醫生嗎?你認為我的醫生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若伴侶對人際焦慮,可能會每天都問你:「你可以保證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離開我嗎?」若是朋友有人際焦慮,可能會重複詢問:「你真的沒有對我生氣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如果你察覺到這些模式的出現,你必須要設立一些底線,當一個人的焦慮程度越來越高,應該是要請治療師去協助。治療師、焦慮的人和你可以一起想出計畫,讓你可以適時地參與一些治療的過程支持被焦慮所苦的人。

強烈尋求再保證的行為是造成焦慮如滾雪球的主因,這是常見的焦慮行為,不代表他是個怪胎、需索無度或無望的案例,這是可以被有效率的調整的,如同其他的焦慮狀態。不需為此感到羞愧,而是需要計畫去瓦解這個模式。

5. Help Your Friend (Spouse / Family Member) Get Help With Anxiety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親愛的,不管你是多麽聰明、多麽在乎他們或你花了多少時間,你都不能指望自己可以獨立幫助你的伴侶解決焦慮。

有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協助你的伴侶去尋求專業治療師的幫助,你可以幫忙照顧孩子或在第一次進行治療時陪同他前往。如果他們尚未嘗試過認知行為治療(CBT),那這會是幫助焦慮最好的起頭。這類型的治療,有多項證據證實能有效率的治療焦慮。

如果你的朋友開始接受專業的治療,邀請他們告訴你他們從中學習到什麼或需要努力什麼。如果你擔心這樣的問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監控,你必須對於每個提出的問題都非常謹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用正向的方式去詢問他們在治療中獲得什麼有用的見解或學習到其他可以控制焦慮的技巧。

如果在治療期間,有些不管用,鼓勵他們直接與治療師討論。焦慮的人通常會避免與治療師談論相關的話題。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協助焦慮,而最好的方法是找到適合當事人的策略。特定的療法無法產生效果並不是大問題,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可以嘗試。

如果你很願意參與,讓他們知道陪伴他們完成療程的回家作業是你樂意的,像是一同進行冥想或思想以及行為練習。尋求協助對於焦慮的人是走出了一大步,因為通常他們慣於逃避使他們感到焦慮的事情。你愛的人需要很大的鼓勵,而你是可以給予的。

6. Bonus Section: What Helps With Anxiety Attacks 額外補充:焦慮發作該如何應對

焦慮發作是逃/打/僵住系統(Fight/Flight/Freeze system)的錯誤警訊,是非常不同於面臨突如其來的高度焦慮/擔憂,而且通常在十分鐘內強度會到達巔峰。你會知道如果某人焦慮發作時,他們可能出現僵住或不在狀態的樣子,或者表現極度恐慌或發狂。這個人可能會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作或其他身體病症,因為他們的生理徵狀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當一個人焦慮發作且反應至生理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他們專注在緩慢的呼吸上。注意他們是在試圖回復平靜,還是更加惡化。在焦慮時刻,當事人腦袋中的想法會多到溢出來,所以幫助他們只聚焦在專注的呼吸。你可以使用這樣的呼吸技巧,幫助他們釐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這裡提供了多種方法幫助焦慮者,你不需要去執行每一項,選其中符合你能力範圍的一到兩個建議,去幫助你的朋友或愛人。用實驗的心態執行,你不需要要求自己一下子就做好,只要提醒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去做。

原文出處:How to Help Someone With Anxiety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心理創傷?三步驟帶你在傷痛中重獲自由。

推薦課程:擁抱內在小孩~心理界限訓練工作坊(11月假日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文分享】親愛的我分手了:四步驟走出情傷,重啟自我價值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林俐Li Lin

經歷每一段分手,我們總是感到精力耗盡、心碎以及經驗漫長的失落歷程。很多時候,同時包含羞辱感、懷疑、低價值感和一些創傷帶來的情緒問題也悄悄的升起。親愛的,你是可以從分手的傷痛中治癒的,你是可以重獲你的自信且讓你的內在回覆平衡狀態的。經過了最起初的震驚、憤怒、憂傷到接受,你可以通過最終的原諒,走出分手的陣痛期。

「助人引導手冊」(HelpGuide.Org)這個網站曾分享過一篇文章寫道:「分手讓我們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被打亂的,像是你的例行生活和責任、你的家、你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甚至你的自我定位。分手同時也帶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伴侶轉身離開後,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我還會找到愛我的人嗎?或是我會孤老終生嗎?似乎這些未知比起一段不愉快的關係還更糟糕。」

閱讀全文〈【好文分享】親愛的我分手了:四步驟走出情傷,重啟自我價值〉

【好文分享】 一個人等於寂寞?學會獨處讓你更具吸引力

翻譯編修:吳姵瑩Chloe Wu /林俐Li Lin

我們似乎花了太多的時間將每天的行程填滿,轉頭才發現我們忘記把時間留給自己。
有些人在獨處時,會感到罪惡,有些則不喜歡獨處,另外還有些人認為獨處等於寂寞,但其實獨處是自我成長與發展很重要的關鍵。

「獨處」與「寂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獨處」是我們自我充電的時間,然而「寂寞」是一種生命與外界隔絕的感受。一個是自我成長的動力,一個囚禁自我的牢籠。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閱讀全文〈【好文分享】 一個人等於寂寞?學會獨處讓你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