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時事》將女兒獻給男友?恐怖母親討好男友背後的心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2018年,嘉義一名17歲少女與媽媽及媽媽男友出遊,並於汽車旅館休息,沒想到媽媽男友卻趁女友喝醉後對其女兒性騷擾,不僅熊抱她,更將手伸進她衣服內撫摸,一邊用下體猥褻。事後少女向媽媽淚訴,媽媽非但沒有反應,少女甚至發現媽媽曾傳訊給男友表示那天是故意給他機會,讓少女相當崩潰,對此,少女媽媽坦承自己是因為很愛男友,才會答應他這樣做。近日判決出爐,母親男友依強制猥褻遭判十個月。

看了這個新聞覺得心寒,也可以體會少女的痛苦,但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是:

明知男友有問題,卻不肯離開甚至讓他對女兒下手,母親是什麼心態?

1.女友的角色大於母親:

很多人都認為「為母則強」,意味著你有孩子要照顧時,會讓你渴望復出,而當你失去力量時,你會想起孩子的眼神與笑容,而讓自己更堅強。但當一個「母親」,更渴望被陪伴、被照顧時,就是讓自己不斷失去力量,需要攀附他人來完整自己,或者純粹攀附他人,我就不用擔心生活,更不用擔心孤單。

2.女兒是我的延伸、是我的附屬品,加成我在情感關係中的優勢,也就是:

你跟我在一起,你有兩個人可以選。聽起來很殘忍,就如同我一直強調的,「無法做自己的人,也不會允許別人做自己」,女兒因此不是一個獨立個體,成為母親私慾下的加值品。

母親並不是很愛男友,而是不能沒有男友。愛與需要,愛是一種自我飽滿的付出感,需要是一種匱乏無助的恐懼感,兩者在心理上有巨大的差距。

與這則新聞類似的,就是少龍仙女班事件,這群將女兒送去仙女班的父母,你可以說是被洗腦了,但在宗教裡尋求皈依者,就是一群渴望透過宗教的力量獲得「保護」的人,希望藉由女兒獲得「加值得道」的優勢,更是因為自己是少龍子民的角色大於父母的角色,更需要宗教保護的父母,又怎麼保護的了自己的孩子?

當你行走於人世,卻失去自我的力量,你走到哪都容易失去保護自我與他人的外殼,也因此容易遍體鱗傷。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愛恨交織的關係:面對曾經傷害我的父母,我可以不照顧他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心理時事》鴨肉店外送事件:談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台中一名女外送員日前前往一家鴨肉店取餐準備外送,但等了許久加上店家優先給現場晚來的客人,因而詢問店家,沒想到店員反嗆她「破查某」、「等你毛長齊了再來說」,甚至到警局堵報案的女外送員,影片一出引起大批網友不滿到店家粉絲專頁留言,外送平台也表示與該店終止合作。

在網路上有人為店家護航,說明店家的辛苦與「沒差那幾分鐘」,也有人為外送員護航,長時間、低薪又辛勞的工作,受氣感誰也不想承受,但是可以想見,在店家的忙碌與外送長時間的等待裡,要總是保有平穩的情緒,是需要很深的修煉。

在這裡我想藉這件事討論:

1.憤怒的人怎麼了?


2.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1.憤怒的人怎麼了?

在這事件中其實有兩種類型的憤怒,第一種:「自戀型憤怒」,也就是自我中心感強烈,當自己的順序被打亂、被評價,當他人的對待方式讓你感受被質疑時,就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會口出惡言的攻擊對方。經常出現「自戀型憤怒」,通常在人格上並不完全成熟,容易唯我獨尊,並且貶低他人,也常在闖禍後由他人來收拾殘局。

網紅世代基本上就是個自戀世代,追尋著群眾的眼球與關注,當你被需要、或感覺到自己有聲望,極容易引發一個人內在渴望高人一等、與眾不同的自戀需求。坦白說,網路世代的憤怒發言,已經有越來越多這種自戀型發言尋求關注、討拍與貶低他人,也似乎成為理所當然。

2.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你說,憤怒的人最怕什麼樣的人?

不是比他更憤怒,甚至可以玉石俱焚的人,而是平靜無波的人!

口出惡言的人,希望看見的,是對方表情上的「羞愧」與「恐懼」,當你隨之起舞,就會被視為「見笑轉生氣」,不只跟憤怒者相同檔次,甚至比他更低,會讓憤怒者更為亢奮,更多口出惡言。

可以平靜無波的看著對方,意味著你不被對方的情緒影響,因為對方一點都影響不了你對自我的評判與價值,你的平靜,反而贏得敬畏,你的平靜,喚醒對方的羞愧,有了羞愧,對方就開始出現「自知之明」,因此得以自我反思。

還記得我在印度「佛陀腳印之旅」時,短短看過一部電影在說佛陀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
一位斬殺999個人手指的鴦掘摩,將被斬殺者的手指做成項鍊戴在脖子上,滿一千人才能讓自己解脫,就在最後一隻手指,他猶豫了,因為必須要砍殺自己的母親,而此時佛陀前來,無懼地走向他,對他說:「你要殺了我嗎?」早已殺紅眼執著於解脫之道的鴦掘摩,在此時定格,因為這與他過往殺戮的人們截然不同,那把屠刀因此被丟在一旁,因緣俱足而成為佛陀的弟子。

我只是短暫的撇過這短影片,搭配著英文字幕,當下最讓我震撼的是「平靜的力量」,因為平靜釋放出來的氣場,讓身旁一切生靈和樂安詳,讓所有暴戾之氣瞬間消褪,而更深就這平靜的下方,是深層的「愛」,是看見被蒙蔽的「善良」,是「信任」,是相信在適切的撥雲見日下,每個人的好都能被彰顯。

回到生活中的運用,自我成長,除了要練就不被他人定義自己外,也可以練習不被他人憤怒毀損自己的價值,當你遇到口出惡言的人,你可以做的:

1.同理與關懷:我了解你的情緒。

2.穩定自我不被影響:我知道對方有狀況,不將對方的情緒行為個人化。

3.表達自我或需求:當對方接收到你好的意向,才能打開耳朵去聽你說話,這時在表達需求。

「老闆辛苦了,你們生意這麼好,一定很忙(對方是好的)!我擔心我的客人也很急,吃不到會難過呀(自己是好的),大概什麼時候會好呢?」

為什麼「伸手不打笑臉人」,最重要的心理意涵在於,打了這個「好的存在」,彰顯了自己是「不好的存在」,在人際互動中,如果你對人釋出「好」,通常也會讓人想要維持情緒平穩的狀態,不想造次。

親愛的,情緒管理本身就是一門自我反思與修煉的習題,更是一門修煉看待他人視角的過程,每一次的暴衝與憤怒,都是一次次自我檢視最好的機會,讓這些情緒成為你生命的養分,成就自己成為更具被愛與信任的人吧!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為何有些人總是森七七?看見憤怒底下的「冰山需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情緒時常不穩定?別讓爆棚的情緒磨損你的自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常覺得自己情緒不穩定,容易受他人影響,特別容易受親近的人影響。

你常覺得身邊的人讓你感覺自卑,因為他們生命痛苦,家庭又不和諧,沒有人會喜歡在這環境下的你。

情緒的暴怒、強烈的委屈、崩潰的大哭,這些澎湃的情緒,若太常在身上發生,往往會磨損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也會質疑自己的價值,因為你往往會有一種:「當別人看見這樣的我,還會喜歡我嗎?」因而強烈的情緒,對自信有極大的殺傷力。

但是,情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是人,透過情緒感受來提醒你生活失衡,或者事情不盡如意,也提醒著自己,有些地方需要多花點心思,而當你願意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緒,而非污名化它的存在時,也許它就不用透過「暴衝」的形式展現,讓你自我厭惡。

以下三個面向你可以重新認識自己:

1.經常暴怒:通常有非黑即白的思維,認為我對你錯,難以容納他人,也往往期待世界找自己的意識走,而暴怒往往會趕跑身邊的人,造成人際斷裂與傷痛,因為受傷的情緒而更容易憤怒,形成惡性循環。

你可以協助自己好好思量,在你的世界裡只能有一種思維嗎?同時讓自己柔軟的看見受傷的心情,也許你的心柔軟了,你會變得更強大。

2.經常受他人情緒影響:有時候情緒爆滿不一定是因為自己,而是身旁的人,但幫助他人並不是去拯救他人,而是把自己照顧好,面對身旁的人痛苦,有時候要練習尊重他們在生命中的選擇所引發的際遇,當你有能力不受他人影響,也把自己過好時,才能真正成為他人的「影響者」,促發他人改變。

3.經常委屈或崩潰者:你需要為自己設立界限,學會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你要願意去憤怒,才能長出自我保護的力量,讓你活在一個不用一直委曲的世界,是需要自我的支持,若缺乏憤怒的能力,你注定經常被欺負。

親愛的,好好看懂你的情緒,好好調節你的思緒與情緒,在情緒穩定中,你也能感受到自我的穩定與力量!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問問症狀想說什麼:當情緒影響身體時,就來場自我對話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衣服很多,是不是也有囤積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顆泛黃的枕頭與堆積如山的衣服,相信引起很多人關注和討論,也引發許多女性的恐慌,我衣服也很多,我是不是也有囤積症?

但從網路大多數的討論,你們會發現,囤積症最重要的是此精神疾病已經影響你的生活與社交功能,並且你是無法克制的囤積與無法丟棄已經沒有價值的物品,才可能符合病症描述。

但另一層次來探討,衣服多且無法整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次我跟海苔熊討論起「衣櫃」,因為在今年我換了兩組衣櫃,分別放置我不同的衣服(我也是該剁手的一族),但在換衣櫃的過程中,我心裡有非常多複雜的感受,特別是在將衣服分門別類時,內在有很多聲音,說穿了,那是一個不斷自我對話的過程。

所以,是否有辦法整理房間,與心理的三種能力:「自我界限」、「自我照顧」、「自我統整」能力。

1.自我界限:你能不能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喜歡什麼?重視什麼?在我與物的關係中,也象徵著我與自己的關係。當我無法整理和丟棄,也意味著我生活中容易乘載許多失控的元素,也意味著你可能難以拒絕、難以離開讓你困擾的人事物。

2.自我照顧:另一種可能是嬌生慣養者,從小就有人幫你整理,而讓你在凌亂中,是為了發出求助訊號,渴望有人來照顧你的行為。我曾經也是極度凌亂的人,但因為皮膚與支氣管過敏嚴重下,強迫我學會整理環境,承擔起自我照顧的責任,而不是倚賴人來照顧自己。

3.自我統整:一個成熟的個體,具備有將事物「內化」的能力,也就是不一定需要藉由許多物品來「睹物思人」,來確認自己被愛著,人與事物的意義感和價值感,會被收納進心智中,統整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需要堆積大量的物品,來確認自己曾經擁有的歷史、記憶。因此童年不再使用的教科書等,不再具有現在價值的東西,當它在我們過去存在過,被收納進心智中,就不再需要有「實體存在」,但缺乏統整與內化能力者,就需要不斷堆積。

回到衣服與衣櫃的課題,衣服其實就是人對外的面具,衣櫃則是裝載面具的空間,在海苔熊的說法中,它同時是「與人事物之間的界線、收藏你秘密的地方等等。這些書為什麼我們常常說『出櫃』。」

而我則覺得衣櫃也可以象徵一個人對外的「整體形象」,它可以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當換了衣櫃,可能意味著你換了一整套形象的概念,有趣的是,在我花很多時間整理完兩櫃的衣服後,我開始會更「有意識」的挑選想要「放進衣櫃」的衣服,開始對於自己對外的展現更有掌握,也有更清晰的界限,雖然一開始覺得很花時間,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所以,回到愛買衣服、愛堆衣服這件事,如果你還在衣服的混亂狀態中,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

1.你是不是經常糾結於「別人怎麼看你」?

2.你是不是被自己的「人格面具」駕馭生活?也就是經常疑惑如果有人認識真正的我,他們還會喜歡我嗎?

3.分不清楚私領域與公領域的界限,分不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4.難以獨處,討厭孤單,又擔心跟人太親近?

5.常覺得內在空虛,希望時間空間被填滿?

如果是,那不如花時間、花點錢,找人一起幫忙你整理,在清整的過程中,相信你的情緒流動了,思緒也會更清晰唷!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吳姵瑩心理師:賺多花多的月光族?為你破解衝動購物的三種心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究竟是遇不到完美成熟的伴侶,還是自己並非完美成熟的伴侶?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與法國朋友Sophie訪談完,有好幾天我陷入反覆思考,何以「溝通」一詞在Sophie眼中是理所當然的重要,也是維繫婚姻幸福最重要的鑰匙。

在訪談過程中,Sophie在還沒有丈夫Tomas結婚時,交往一年半後,他們曾經自助旅行為期一年的時間,24/7的朝夕相處,其實是考驗彼此情感強韌度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他們也希望藉此來看彼此是否真適合再一起。

而在這一年裡,他們卻只有一次爭執。

根據Sophie的說法:「那時我們在印尼,他去海邊浮潛,我則在附近做瑜伽,但我結束瑜伽後,返回住處卻沒有看見Tom,我到潛水學校去時,他們告訴我Tom早就離開了,我著急地沿著海灘找尋Tom,卻看到他在海邊的酒吧與別人喝啤酒。這件事他沒有告訴我,我很緊張,當伴侶去浮潛,結束時卻沒有讓我知道,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是否有什麼意外,因此我很生氣。而當他跟Tom提起整個過程與心情時,對方則是道歉之後,提到應該要先跟她說,事情也輕鬆落幕了。就這樣!」(我聽了也傻眼貓咪,也沒有非常大的爭吵)

我也在訪談中,歸納了他們關係中四大特點:

1.答應過彼此要一起相處,即使對彼此的興趣不感興趣,我也願意發展興趣與陪伴彼此。在旅途中不曾發生過男方想去A地,女方想去B地的情形,

2.可以在關係中各自獨立,清楚自己與對方的限制與喜好,在理解與尊重裡,給予彼此空間。Sophie害怕水上運動時,會花時間在滋養自己的瑜伽運動中,Tom知道這對Sophie的重要性,Tomas獨處時也喜歡彈吉他與畫畫。

3.沒有絕對的意見,沒有誰對誰錯,更不需要競爭去確認自己比對方好。對於教養、生活與休閒,都是共同討論的結果,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下,沒有誰委屈,沒有誰輸贏。

4.親密又透明,每天總是不停分享交流彼此的生活與想法,因為專注傾聽而獲得支持,也為彼此充電,因此累積對彼此的理解、信任與尊重。

他們把彼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造成彼此的壓力,他們心中有彼此,卻從不透過測試來確認自己是否被愛。在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達成共識與合作」以及「親密與情感支持」,他們基本上都做到一百分。

也許從他們的完美婚姻中,都值得你我反思,究竟是自己遇不上完美成熟的伴侶,還是自己並非完美成熟的伴侶。

想聽英文原版的請至:

https://www.facebook.com/chloewupsy/videos/796211194562401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如何卸下對方的心防,有效地溝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擁有夠好的心理功能與工作功能,在於「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物質」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新聞報導桃園市中壢區一名24歲妙齡女子日前被民眾發現在街頭乞討,由於她的外貌清秀,和一般街友大不相同,引發外界關注。

因為馬來西亞少女事件,讓這件事格外引發關注,你們的看法又如何呢?

坦白說,看到這件事讓我感到憂慮,一是行乞年輕化的社會現象,而是家庭伸手牌/啃老族一直是廣泛被關注的社會議題。

家庭伸手牌與行乞的社會伸手牌,都在說明一件事,一個成年人不透過勞力與體力的付出,就希望獲得資源與金錢的接收,若廣泛與長期下來,必然造成社會「施與受的失衡」。

而我想談論的,是關於「功能」這件事。

在心理諮商工作中,為什麼家庭會出問題,往往因為家人的「失功能」,而有家暴、精神遺棄等各種問題,進而造成孩子各種心理能力的缺失,容易引發心理與情緒疾病。

而在此社會事件中,一個成年人的失功能,正在發生,包括情緒調節功能:如何面對求職的挫敗;也包括供給生存的工作功能/職能:如何學習一技之長。同時都在成年人身上缺失時,就是一個足以令人憂慮的現象。

但是,問題回來了,為什麼「伸手牌」現象可以存在?當上一輩的人說到這一輩的幸福時,又為什麼物質無虞,讓人不事生產,或缺乏企圖心?

這讓我想到Youtuber老高談到的25號宇宙,所介紹的1968年老鼠烏托邦實驗,實驗中供給老鼠足夠的食物與安全的住所,沒有天災與天敵,像天堂般的環境,但實驗結果卻極為慘烈!

三年後不再有老鼠繁衍,老鼠開始出現怪異行為,包含攤著不動,莫名找其他領地老鼠打架(我懷疑老鼠有憂鬱症了…)。不到五年,全部老鼠在天堂般的環境下,全數死亡。

這個實驗的介紹給我很大的震撼,當然不一定能將這實驗帶到人類社會來說明,但我所看見的卻是,太過充裕的物質生活供給,人類太容易取得,心中不再認為需要透過付出來獲得渴望時,生命似乎不再需要前進,也不一定需要追求什麼。

我的歸納是:如何讓一個人擁有夠好的心理功能與工作功能,在於「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物質」。

愛給予一個人後盾,可以修復後重新強大自己的心理素質,而這份愛是不論你做得好不好,都值得被愛。

物質給予一個人努力獲取酬賞的動力,同時學會對生活與角色負起責任,認知到要透過「付出」來「接收」,畢竟成年人總是等待「接收」,那社會將成為停滯的泥淖。而當一個人學會付出,也是一種社會化的歷程,付出心力學習會有挫折,而這份挫折在無條件的愛裡,被溫和的接納情緒,被堅定地拒絕依賴情緒,孩子轉大人的心理勢必是疼痛的,但那是成年人必經的成長痛。

親愛的,你怎麼想?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長不大的孩子:「問題行為」都在回應家庭關係的需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從《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看見受創女孩的心靈蛻變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充滿雷的分享文—————————

后翼棄兵這部迷你影集,講述小女孩貝絲經歷母親車禍過世,來到孤兒院後,受到工友薛波啟發她學習西洋棋,後來被領養一直到從美國各地的錦標賽到世界公開賽的過程,以及貝絲漂泊的情路。

從小安靜乖順的貝絲,有著極為聰明卻情緒激烈的母親,一路目睹母親情路坎坷甚至過世,她不曾說,也不曾有人關心,甚至在孤兒院裡,母親手繡的衣物被焚燒,她僅存的依歸蕩然無存,被強迫換上一致的服裝與規矩,一瞬間她失去親人、失去熟悉、也真正失去自己。

https://youtu.be/NOz_sYi6u2k?t=7

痛苦無法言說的貝絲,情緒無法表達的貝絲,因此依賴起鎮靜劑—綠色膠囊。
雖然後來被領養了,但相較於生母又獨立又剽悍,貝絲的養母卻是一位渴求被愛與依賴的女人,沒有完全長大,成天浸泡在酒精、菸草、電視劇、美麗的洋裝,為了男人無法發展自我天賦的人生,每次傷心思念就臥病在床,到後來貝絲擔負起養自己養母的責任。

母親很突然地在異鄉暴斃,貝絲卻一直沒掉過一滴淚。貝絲開始酗酒,開始與曾經的棋逢對手交往,但依舊以下棋的手法對待他們,犀利、毫不留情的痛宰,接著下好離手,轉身離開。她執著於贏,連在愛情也是,她無法展現脆弱,越是脆弱將人推得越遠,因為母親那句:「只有堅強的女人才能獨立自持」讓她無法真正與人親近,也因為她的世界裡沒有美好關係存在的典範。

貝絲生命裡的兩個母親,一個不相信男人,一個太依賴男人,剛好展現女人在情感光譜中的兩端,也讓貝絲在靠近男性時,顯得格外無助又偽裝冷靜。
她從不相信愛,目睹父親的遺棄、父母的拉扯、生母自殺、養母為情所困而暴斃,愛本身就是痛苦的存在,而她自己也像問題般的存在,這些都成為她心靈中不可抹滅的傷痕,總在午夜夢迴時反覆侵擾她。

最後,她戒了綠色膠囊、戒了酒,她在薛波的地下室,發現原本想像自己會孤獨一輩子的人生,卻是被薛波放在心上,那是她第一次發自內心地哭泣,也在那時軟化她長久以來跋扈囂張的盔甲。而她在孤兒院的好友告訴她:「你不再是孤兒,你有家人的。」,她開始接受旁人對她的好,包括「前男友」們的好,讓她重新體認「愛」。

影集的最後一幕,也體現了她最大的改變,當她不再是一個人,她走向了人群,也真正融入人群。

她改寫那本該孤獨一人的生命腳本,她開始相信人,去連結人,去付出、去愛,這一場精煉的心靈蛻變之旅,讓她真正由內而外的美麗動人!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擁抱內在小孩:如何陪伴自己走出人際衝突的恐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閱讀筆記:關於情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CPTSD是在接觸一個或一系列本質上極其具威脅性或恐怖的事件後,可能發展出的疾患,尤其是長時間或重複發生、難以逃脫或無法逃脫的事件(如折磨、奴役、大屠殺、持續的家庭暴力、重複發生的童年性虐待或肢體虐待等)。

CPTSD必須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全部診斷標準,並具備嚴重且持續的:

1.情緒調節問題;

2.相信自己是渺小的、挫敗的或無價值的,並且感到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羞恥、罪惡或失敗;

3.難以維持關係和與他人感到親近。

這些症狀會導致個人、家庭、社交、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顯著損壞。

閱讀這本書時,同時幫助我統整這幾年的實務經驗,更能體會許多深受長期創傷的學員他們內在多層次的痛苦,往往很難在一兩次課程中就解決困擾,原因也在於創傷後,除了身心會重複經歷創傷景象之外,情緒與思維往往僵化嚴重,他們內在為了保護自己,而某種程度打造出銅牆鐵壁般的思維體系,因此看懂自己的情緒、看見自己銅牆鐵壁般的思維,才能開啟你的復原之路。

以下是幾個CPTSD在情緒層面療癒上,增進你覺察的詞彙:

1.壓抑情緒:當人逃避不被接受的情緒,導致傷害或耗竭自己,而會更卡在那樣的情緒中。壓抑情緒光譜的其中一端,通常導致整個光譜被壓抑。

2.情緒智力:能成功便是管理自己情緒,並健康地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智力的品質,反映在我們有多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自動解離、不使用傷己或傷人的方式表達情緒。

3.情緒遺棄:父母持續無情地缺乏溫暖與愛意,辛酸說法是:父母不喜歡你。

4.情緒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對我們真正重要~榮格。

5.毒性羞恥:孩子表達情緒時,被憎惡的攻擊,以至於任何情緒經驗都陷入毒性羞恥中,如同靈魂謀殺般。

6.哀悼:釋放並突破受苦的童年,哀悼是必要的,好好失去過往的失去,讓哀悼促使他們重生。

我想最讓我深有同感的,是「哀悼」,因為哀悼可以幫助你深刻處理各種負面情緒,特別是遺棄感、失落感與羞恥感,正是因為哀悼,幫助一個人真正整合自己的生命,拼湊生命旅途中各段創傷的碎片,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心靈空洞的人。

祝福你。

書籍介紹: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博客來:https://reurl.cc/6lXzZM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心理創傷?三步驟帶你在傷痛中重獲自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經常知覺到孤單的人,長大後就容易繼續複製「孤單的生活經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昨天在帶課程時,我們談到孤單的內在小孩,當小時候大部分時間你總感受到獨自一人,沒有陪伴你、沒有人與你互動,很有可能你的心裡就會住著孤單的內在小孩,因為長期的孤單,容易讓你總覺得「掉出團體外」、「掉出家庭外」,而容易有格格不入,在團體中容易手足無措,也不知道如何融入他人。

一個經常知覺到孤單的人,很容易在成人之後,繼續複製「孤單的生活經驗」,因此孤單的心理狀態也就揮之不去,而這些人往往有以下三種情形:

1.孤單帶來的「自我設定」:

一個沒有被陪伴的孩子,無法排解的孤單感,很容易轉成失落感,開始對自我有厭惡、質疑的反應,覺得是不是我不好而讓人不喜歡,因此容易認為自己不被喜歡、不被團體或家人所喜歡。

2.自我設定而導致人際訊息過度敏感:

一旦我們心中有「不被喜歡」的假設,本身就容易假想環境不甚友善,或者在進入新環境會格外謹慎,但當環境中沒有適時的「歡迎」自己時,就很可能迅速關上心房,轉身離開而不願意去探索環境。

3.自我設定決定你的人際模式:

他們最常見的現象有二:「習慣等待」與「難以主動連結」,起因於他們總是害怕被拒絕,或總認為自己容易被拒絕。

因此他們只能被動的等著別人靠近、邀約,或總是期待別人來喜歡自己或關懷自己,他們在「付出」與「理解他人」這一塊特別生疏,總是難以理解別人需要什麼,就如同他們覺得很少有人好好理解自己一樣;在孤單的痛苦感中,也讓他們缺乏對人的好奇與關懷,容易有索取照顧的狀態,因此關係在情感上經常很少流動。

所以,若你經常孤單,用你原本的方法,基本上容易越來越孤單。那麼也許你可以先學習陪伴自己、看顧自己,甚至開始欣賞自己,接著用欣賞他人、好奇他人與關心他人的方式去連結,也許你就有機會看見熱鬧新奇的世界。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透過靠近內在小孩,試著改變討厭自己的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讓妻子痛苦的男人—照顧爸爸的老婆,卻照顧不了自己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會以為,讓另一半痛苦的人,通常是那種始亂終棄、不負責任類型的男人,但坦白說,在實務工作中,如果另一半一直都是「渣」樣,通常在進入關係時也知道,不一定會抱有太多改變對方的執念,他愛好玩樂的狀態、玩世不恭、無法給予承諾,似乎就是人格一部分,再多的抱怨也無濟於事。

最令人感到痛苦,甚至常常伴侶一起出現諮商的,往往是「太負責」的男人,但卻不一定能照顧好太太的感受,而這類型的男人偏偏又是傳統型很多人覺得很棒的兒子/女婿/丈夫的模樣,他們最被稱羨的美德叫做:「孝順」。

通常孝子在一開始相處時,很吸引人,覺得這樣的男性有肩膀、可依靠,對家人如此溫柔,勢必也會對自己很溫柔,勢必也是非常照顧家庭的一個人,光是想像的畫面,就給人滿滿幸福感。

然而這個孝子是不是能給家庭幸福與照顧,都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在於孝子的原生家庭是否有健康的家庭關係。

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在於婆婆與孝子共生,排擠與挑惕媳婦,婆媳困境一旦出現過紛擾,後續孝子的選擇就容易成為伴侶關係中爭執的來源。

「當我今天請你買一盒蛋回家,結果你說你忘了,但你隔天匆忙出門,是為了要買母親說的祭品時。」

「當我今天煮好一桌晚餐,但你說跟你媽的味道很不一樣時。」

「當我今天念你太晚回家,又在滑手機,但你說你媽脾氣很好不會這樣對你時。」

「當我今天跟你說你媽說我孩子照顧得太瘦,你卻跟你媽一起笑我時。」

孝子讓太太痛苦的地方在於:

1.你總是站在你媽那邊

2.在你身上分配為「先生」的比例過少,「兒子」的比例過大

3.因此時間精力、甚至關注力都容易往原生家庭去

4.有了對媽媽好的比較值,落得太太在關係中常不被在乎

5.常常覺得媽媽很辛苦,卻一直要太太多擔待

6.常常覺得太太小題大作,母親一句話就心疼不已

7.常常拖延太太的需求,當下滿足母親的需求

孝子若不能覺察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比例,最有可能是一輩子都在當「兒子」,最慘的情況自然是妻離子散,不然就是再次複製家庭病灶,自己的老婆不照顧,一直在照顧爸爸的老婆,以至於孝子的兒子也必須變成孝子,如法炮製的去照顧自己的母親,成為代代相傳的婚姻困擾。

孝子們,練習增加丈夫的身份,你會在關係相處中,省事許多。太太們,練習不被婆婆的話干擾,很多時候她可能就是吃醋的女人,當你越穩定,就能幫助孝子拿回更多家庭掌握感,自然彼此關係的痛苦也能大幅減緩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媽寶老公、媳婦與惡婆婆的恐怖三角關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長大依然揮之不去!三步驟消除被霸凌的陰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經歷過霸凌、排擠的青少年階段,非常容易在成年後的人際相處出現相似的病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被霸凌的陰影,往往影響你對自己與他人的知覺,也讓你缺乏修補與核對關係的技能,讓你經常在相處互動中不知所措。

面對霸凌的陰影,我們經常容易落入相同的場景設定,也就是「弱小的自己與強勢的他人」,有時候為了避免再落入相同設定,有些人會起而攻擊,或容易過度反應與防衛,導致關係張力過高,其他人並沒有要欺負你或為難你的意圖,被你曲解,自然許多在你周遭的人,會自動鳥獸散,以免惹禍上身。

這就是霸凌陰影,容易創造出來的錯誤知覺,因此在面對他人與自己的過程,你可以重新思考:

1.如何面對霸凌者?霸凌者究竟要什麼?

相信大家都知道,霸凌者往往也有過被霸凌的經驗,或生命經驗中強烈不平衡,而希望透過威赫來取得權力甚或高人一等的姿態,因此希望被霸凌者的軟弱感,來映襯他的強勢感,他們心中有一份脆弱又無法言說的痛苦,希望加諸在被霸凌者身上。

但是,一個人的脆弱並非軟弱。有些人會在別人低潮時落井下石,但這份戲謔與諷刺的言語羞辱之下,若你有能力承擔自己的情緒而不被對方影響時,你可以如此回應:
「是的,我最近過得沒有想像中好,而我也在調整了,這些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也很難過。若是你發生這樣的事情,我一定會了解你的心情,在你需要時陪伴你,而不是嘲笑你。」

當他的羞辱沒有獲得預期中:自卑、自我嫌惡、退縮的反應時,霸凌者反而會感到驚恐與不知所措,而那一刻反而會換他退縮,尊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回到你身上,直視自己的脆弱與真實,才能不被他人話語給決定。

2.學會直視當時的自己

不只霸凌的話語,他人嫌惡與訕笑的眼光,也很令人痛苦,而這股痛苦會帶來
充滿毒性的羞愧感,也是導致你在人際中容易自卑、抬不起頭主要的因素。
幫助自己靜下心來,溫和的看著當時的自己,你會發現,你真正害怕的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他人眼光下的自己。

當你都有能力看著那個自己,你將發現他人眼光根本無足輕重,那份輕視在你心中早灰飛煙滅。

最後,穩定自我是最快途徑,與其不斷想他人怎麼看自己,不如給自己穩定內在的心咒:

我是___,我是一個成年人,我可以決定我自己,我可以走我的路,我自重重人。(空格處可以放自己的名字、職業、資歷,這些都是你累積的份量)

若你需要更明確的引導,在《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中,我特別運用情緒引導音頻,像是「替自己發聲」練習、「直視他人」練習、「自我肯定」練習,就在於幫助你透過想像進入過往的畫面中,為受困的自己去安撫與發聲,進而帶領自己跳脫總是只能選擇弱小無助的狀態,好好看見與穩定自己的方法。

親愛的,當你愛好自己,他人的「不愛」自然不是你需要關注的議題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關於霸凌修復這件事】試著築起一道心裡的防火牆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該如何原諒父母與他們和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上課時,學員常會帶著著急的心情問我這個問題,告訴我他的父親罹患糖尿病,他很擔心父親即將不久於人世,若父親在世的時期沒能好好和解父女關係,將會成為他此生最大的遺憾,而父親與自己的人生可能都無法圓滿。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困擾呢?希望能與父母親近,但每次都覺得心煩,不時還會想起相處中大大小小的受傷經驗,你一邊覺得自己愛計較、愛記恨,一邊又覺得就是無法平心靜氣的與他們相處?

其實,與父母的關係,之所以在你認為需要「原諒或和解」,正意味著關係帶給你「傷害」。

這是很多親子之間很痛苦的矛盾:父母總等著孩子道謝,子女總等著父母道歉。因為父母總認為在對孩子付出,為了孩子與愛孩子的過程,給得卻不是孩子需要與期待的方式,導致父母之愛有太多「壓迫」,因此孩子面對父母時痛苦的感受一旦大於被愛的感受時,親子關係就充滿抗拒。

當你聚焦在「必須原諒父母」,你容易壓抑自己,你同時氣憤他們的行為讓你受傷,卻責備自己為何要批判父母,但努力壓抑的過程並沒有讓你真正有能力靠近父母,因此原本因為受傷而痛苦,現在則增加因為做不到而痛苦,你只會感覺你離目標越遙遠。

所以親愛的,不如就叫自己不要原諒了,做不到,就別做了。
轉而聚焦在「療癒自身的傷口」,去體認自己的受傷、委屈與氣憤,去深刻理解與父母關係中,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不被用自己渴望的方式在乎的自己,去好好靠近這份感受,你的傷口才有機會再被看見後,釋放痛苦。

當傷口的疼痛被理解,你才能從對自己的同理與支持中,逐漸長出對他人的同理與支持,因為「原諒與和解」的發生,無法脫離「由衷的同理」,也就是原諒並不是用腦袋原諒,而是真正感同身受的體認後才能發生。

而由衷的同理則是,你從你的傷口中,看見父母同樣也是受傷的個體,你的傷不過是代代相傳的痕跡,在你身上這個傷痛得以止息,你也才能看懂,若父母也能好好被理解,他們就具備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若父母也能被用他們渴望的方式對待,也會具備有敏感度感知孩子的需求,提供孩子渴望的照顧,而多數時候,父母已經用了他們極限的能力,去「愛」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停下原諒他人的執念,回到自身去療癒,這條回家的路才走得快。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破碎的親子關係:心理師帶你用「三份相信」與父母和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每當有挑戰就退卻?可能是自我跛腳機制正在上演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每當有挑戰出現在你面前,你就自動退卻?
每當有喜歡的事情發生,你就自動忽略?
小心!自我跛腳機制,正在你的生活上演著。

你等待很久的外派機會終於來了,主管也認為這機會難得,你應該趁年輕去好好闖一闖。聽在你耳裡卻格外複雜,你開心不起來,似乎想起了母親可能會黯然失神的表情,不禁擔心起在國外如果生病了怎麼辦?又煩惱著要重新建立生活圈,融入當地生活好花力氣!如果去了國外到頭來只有看似增光的經歷,錢也沒存著怎麼對得起家人?

你躊躇著要不要告訴主管換另一個更年輕的同事去,你找了所有的好友討論這件事,大家忍不住幫你辦起慶祝趴踢,你卻意興闌珊,覺得沒人理解你的憂慮,那股牽制你好好邁步向前的恐懼,可能正是自我頗腳機制。

自我頗腳機制可能會透過:

1.強烈自我抨擊來阻斷你的行為能力,讓你心生恐懼,在挑戰尚未來臨自動頗腳。

2.面對挑戰時,你一方面對未知充滿恐懼,一方面對改變充滿疑慮,也許你知道那是正向改變,但你真正害怕的,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因此自我跛腳機制,讓你停留在現在的不滿意,因為正符合你內在自我價值的設定,你就是那個不值得、沒辦法、也沒資格的人,而因此你握不住機會。

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可能讓你失去更多現在的擁有,最有威脅感的,可能是失去現在依存的關係,因為人非常容易用「自我價值」來「忠誠」於我們依賴的對象,如果我們接受挑戰,提升自己,意味著我們進入另一個對方難以觸及的世界、困難理解的狀態,而讓你更落入孤單恐慌的狀態。

親愛的,其實你可以好好問上自己:當我迎接挑戰、自我實現時,我相不相信愛依舊存在?

如此,很多由恐懼幻化而來的阻礙,將有機會消失無蹤。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容易後悔的人:你害怕的是面對「無法接受的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心理免疫」功能低落,就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幾年前,因為皮膚困擾的問題過於嚴重,去看西醫時,他除了說皮脂分泌旺盛之外,不忘說一句「你免疫力太差!」。後來吃怕了西藥,改去看中醫時,中醫說了溼氣重、肝火旺,你是不是常常作息不正常外,好像也補了句「免疫力太差」。

進入心理諮商領域這麼多年,看了很多學員身上各種症頭,有時候還是會回到那老話一句,「太沒自信」或者「自我價值低落」或者「缺乏自我感」這類的話,說穿了,就是一種「心理免疫力太差」的狀態。

當一個人「心理免疫」功能低落,就容易因外界一句話而有過敏反應,當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換句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病毒」,因為容易在互動中創造負向帶毒的情緒,入侵你的認知系統,造成你強迫性意念,不斷去想「我哪裡做不好?」「怎麼事情會這樣?」而內在天翻地覆不得安寧之下,你也無力做你該做得事情。

例如:當他人拒絕你時,心理免疫較差的人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1.就覺得自己缺乏價值—->需要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存在,覺得不被喜歡而「傷心難過」,也容易「害怕」與「焦慮」。

2.就覺得怒不可遏—>需要他人順從來感覺舒心,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思維走,無法承受「失望」。

3.就覺得被打敗了—>努力過後卻沒有獲得成功,「挫敗」之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當然,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心理免疫功能低落時,會被「拒絕事件」劇烈影響,可能引發厭世跟懷疑人生的困擾,而開始將小事情類化到身邊所有事情。

所以心理免疫功能究竟如何提升,就是透過自我覺察中,看懂自己內在歷程,開啟自我對話,進而能夠自我安撫與自我肯定,不斷提供內在穩定的後盾,你的內在就有強大的免疫軍團,不用總覺得自己孤軍奮戰,或總覺得別人在攻擊你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問問症狀想說什麼:當情緒影響身體時,就來場自我對話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火熱時事討論:三種不同思維造就月薪25萬與月薪3萬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思考時間的方式不同

若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工作22天,一個月將有176工時,25萬換算下來的時薪是1420元,3萬換算下來的時薪是170元,當然在以下七點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1. 喝星巴克 150 元不眨眼,對「買一送一」沒感覺。
因為排隊要花掉半小時,時間成本是710元。

2. 出門只搭計程車,忘記捷運怎麼搭。
因爲每趟若節省半小時,就節省710元。

3. 吃Uber Eats一個人一次就點500元。
一餐是一天收入不到5%,換算成對月薪三萬者來說,一餐只能吃70元以內。

4. 懶得做家事就請打掃阿姨。
打掃阿姨一小時時薪350-450,自己做家事去掉半天到一天,打掃完還要休息恢復精力,不如請阿姨專注掃四小時,也只花25萬者一小時時薪。

5. 吃吃到飽餐廳時,再也不用刻意前一餐不吃。
同3

6. 麥當勞薯條加大,只吃一半就丟掉。
這個我真不知道說什麼,只能說吃東西前好好墊墊肚子空間,不然地獄的廚餘桶很滿。

7. 搭計程車找零錢時,10元硬幣掉到地上不用撿。
我覺得這時候不要拿找零錢,直接給司機當小費也可以。

其實,重要的已經不是時間價格,是因為時間價格下,25萬者要做的事情,往往需要高耗腦、高精力專注,費力去思考其他事情,吃掉的不只是時間,還有精力、精神,而另外花時間休息時,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

但反觀在3萬者的思維,往往需要用時間換金錢,但當「時間不用錢」的觀念一直存在,3萬元的薪資只能越漲越慢,因為不一定懂得運用時間投資自己,反而花時間羨慕別人而已。

思考價值的方式不同

通常能夠有25萬的收入,代表他在專業領域上需要是高知識密集度、高技術投入、具備有特殊觀點、具備人氣指數等「難以取代」的價值,而通常坐在這位子上一段時間,就會有後進前仆後繼地跟上,因此不斷思考如何墊高自己價值,如何擁有獨特性,將會是這些人投注與投資自己的部分。

思考消費的方式不同

會有生存的將就,與生活的講究不同,當然,還是有很多25萬者依舊在生存的將就中。將就與講究的差別在於選擇用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幫助自己節省多少精力,轉化成多少生活的動力與活力。

就像旅行時有人覺得只要有得住就好,不介意只是一張床與人共用空間,有人則需要有星級的飯店,讓自己舒舒服服的養精蓄銳,明日早早提槍上陣。

只是親愛的,這些不同的發生,都是生命、成就積累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質變過程,有人說金錢的擁有會放大一個人的黑暗面,貪婪者會越貪婪,浪費者會越奢侈,這是,也不是,最終,都要回歸本心,你的「選擇」造就你是誰。

參考資料:https://udn.com/news/story/7269/4931145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是自信還是傲慢?職場專家帶你練就自信心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為什麼要當媽媽?三大問題容易讓「母親身份」的你出現情緒困擾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2020的難過事,真是接二連三。

新聞報導提到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似二寶生完後的產後憂鬱症,因為報導資訊有限,我先跟大家談談「產後憂鬱症」。心中有些感傷,因為她正是2004年出品的《現在,很想見你》的女主角。

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整理中,提到:
那些人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症?
ㄧ般認為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下列幾項:
@過去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或為其他精神疾患,或前胎有產後憂鬱症,或平時有嚴重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
@ 懷孕過程中即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
@ 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如:失去親人、婚姻家庭問題、失業等。
@ 社會支持或資源不足者。
@ 懷孕或生產時出現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早產或生產併發症等。

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中,則看到以下幾個現象,也非常容易造成強烈的情緒困擾,需要加以重視:

1.母職創傷:我為什麼要當媽媽?

這一詞源自《後悔當媽媽》是以色列教授奧爾娜‧多娜絲依據自己2008到2103年的質性研究發展的書籍,在說得是許多女性後悔的是有了「母親」的身分,而不是希望「孩子消失」。

「母親」身份佔據掉女人大半的時間與精力,生活不再擁有掌握權時,對這個身份有後悔感,而不是對擁有孩子這件事後悔。的確,並非每個後悔的母親都能區分「成為母親」與「孩子消失」的感受差別,這也是後悔感容易帶來強烈的罪惡感,壓得一個女人在產後,身體、心理與生活層次上適應更為困難。

2.懷疑「母親」的角色:我真得可以當好媽媽?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具備強烈母性,即使擁有母性有著捍衛守護與照顧的本能,也不代表你總是能將孩子的各種需求照顧得無微不致,也不代表你的照顧方式在週遭人眼裡都是完美無瑕。

當一個女人已經傾全心在照顧寶寶,那份身心的勞累,以及一觸即發又瀕臨斷裂的理智線,那份挫敗與有時像是無止盡的照顧之路,很需要身旁的人給予支持與肯定。

若是一個女人辭去工作,只為專心照顧一個孩子,那份對原本成就的失落感,加上照顧孩子的挫折感,加成之下也能成為擊垮女人身心的利刃。

3.與寶寶的共生:我只剩下寶寶? 還是我只需要寶寶?

有時候一個女人生下孩子後,在沒有覺察之下,容易帶著童年的傷口在照顧孩子上。例如一個在童年經驗裡感覺匱乏的女性,就會在孩子身上形成「強制性照顧」,與孩子之間形成共生且融合為一體的狀態,就容易形成一道神聖不可侵犯的牆,阻隔所有外界的人進入這圈關係中,包括丈夫。

許多生產完的女性當中一項痛苦,是缺席的丈夫,但究竟是丈夫對身為父親的角色無感?對照顧職責常做不好的挫折?還是被排除在外的孤單落寞?

孩子的來臨,對母親、對父親、對家庭都是一項人生新課題,也意味著人生新階段,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彼此的支持、理解與肯定,才能在挑戰中穩固與強化彼此的愛,而非消磨彼此的情感存款。

說到這裡,我不確定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是否真是產後憂鬱症,但你我都值得關注一個女性在生育孩子中,那難言的心路歷程。

 

 

陪伴你成長:【改變戀愛 DNA】安全的愛:修復內在小孩,找回愛與被愛的勇氣

 

延伸閱讀:母職創傷:後悔的是「母親」的身分,而非希望「孩子消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該怎麼讓另一半滿足我的需求?先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接連好幾組伴侶來談,都在對另一半生氣,為什麼只是每天好好吃個飯、或者坐在沙發上一起窩著看電視,或者手牽手一起去散步,這麼短暫也許不用15分鐘的相處時間,但另一半都給不了!?

親愛的,你的關係是否也常遇到這樣的難題?在這樣相處氛圍下,相信你不只覺得疲累、難受、委屈與憤怒之外,還會覺得不被愛、不被在乎,甚至自己不再有魅力與吸引力。

1.要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你是否理解對方的需求?

在很多伴侶的談話中,我通常容易聽見一方有各種需求,例如希望對方提早回家、回來之後不要一直滑手機、能聊聊公司發生的事情等等,但往往另一半的需求會在關係中消失,而當對方的需求消失,往往也會用行動消失來回應你,因為這代表對方在關係裡感覺總是壓力,而非支持。

因此,在說出自己需求時,請嘗試詢問對方需求:「有沒有我在做某件事時,會讓你覺得開心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懂自己的需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提出自己的需求,因此當你可以問出對方的,也滿足對方,對方就會有力氣或自然而然地回應你的需求。

2.當對方對你的需求,總是有千百個無法做到的理由?

「我回家就很累了,哪有力氣!?」「你為什麼要求這麼多?」

當一個人在付出愛的過程感到困難,要先理解他是一開始就如此,還是越來越走樣?一開始就如此的人,代表他在關係中本來就習慣當接收者/被照顧者,而你可能本來就以當付出者/照顧者為樂,要反轉關係模式除非有人生病或者有人要離開時,才有可能鬆動。

但當對方是越來越如此,代表他在關係中提出的需求經常被忽略,以至於下意識地逃避你的需求,並且絕對找得到理由,而變得「沒心」。

因此,當對方一在說出做不到時,與其生氣與委屈,不如轉向真誠關心對方,瞬間能引發他們對你的在乎與愧疚。你可以說:「抱歉,我不知道你最近這麼疲累,有什麼我可以為你做得嗎?」相信就能讓他的防禦和抵抗降低許多。

3.當對方滿足你的需求時,是否獲得正向回應或理所當然?

當伴侶曾經很樂意取悅你、滿足你,後來卻不願意了,你就要思考是不是在關係中索取地理所當然。很多人進入關係,就是希望有一個人可以理解、包容與照顧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透過正向言語的表達來維繫關係的親密與支持感,當你理所當然久了,對方自然「切心」了。

因此,你可以說:「親愛的,謝謝你願意為了我這麼做,跟你再一起真得好幸福!」這樣一句話,其實就能為對方充很多電了。

說到這裡,親愛的,你都怎麼幫另一半充電了?

 

 

陪伴你成長:【改變戀愛 DNA】成熟的愛:擺脫孩童般的愛戀,走向親密又獨立

 

延伸閱讀:改寫戀愛劇本的三件事:重視需求、理解失落、觀察互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累得要死卻又放不下心!女性進入婚姻後最常遇到的三大難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看見朋友悶悶不樂,知道她為孩子與老公的事情煩心一陣子,我們就小聊一下她的近況,聊著聊著她不禁眼框泛紅,她說:「我真得覺得好累!」

她的孩子最近有身體上的問題,照顧過孩子的難免知道孩子總會有些狀況,起疹子、發燒、便祕,而當孩子出現這些健康的問題後,就會非常緊張,想要立刻弄好這些狀況。

她很生氣老公常常神經很大條,都不覺得這件事嚴重,也認為先生並沒有太投入照顧,常常碎念先生,也覺得自己做這麼多累死自己幹嘛,但又放不下心。

我根據這個狀態來說明幾個心理與關係狀態,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婚姻家庭議題,而它在不知不覺之間往往會越演越烈

現象一:媽媽的疾病焦慮

一問之下,才知道她第一個孩子剛出生沒多久因為先天器官問題必須動刀,以至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生活有所限制,而這個疾病的陰影就容易放大她的憂慮,讓她非常擔心這些日常身體狀況會演變成巨大的疾病。對疾病的憂慮,只要能適時表達出來,被身旁的人支持與安撫,基本上能舒緩許多,但若憋在心裡,就容易形成對孩子的「強制性照顧」或緊迫盯人,孩子也不會因此承受母親的情緒壓力,變得免疫減弱更容易生各種疾病。

現象二:媽媽的角色大於老婆比例,隊友則是老公與爸爸的角色都被挑惕

有些女性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會形成一股融合的強制狀態,讓外人都無法介入,即使是爸爸。當爸爸被排除在親子關係之外,不僅難以發展照顧的能力,也難以發展與孩子親密的互動。孩子,是媽媽的孩子,不是爸爸的孩子。

爸爸無法給意見、爸爸做了只要一不順媽媽的想法,就會被挑惕與責備,照顧過程只要孩子這兩天又便秘,爸爸基本上就完蛋了。

當一個家中的隊友,做爸爸時沒有被支持,做老公時又無法跟老婆靠近,他唯一的出路大概也只剩工作、朋友或自己的嗜好。

所以,究竟是父親消失了,還是父親被排擠了?

現象三:複製原生家庭的父母相處

我們都從原生家庭的父母相處中複製:母親怎麼當母親,以及母親怎麼當媽媽。我讓她開始反思她所看見的母親角色,以及母親的婚姻關係,她也才娓娓道出,母親基本上一手包辦家中所有孩子的照顧責任,而父親就經常在客廳翹腳看報

因此這個原生家庭互動,讓他學會了兩件事:

  • 只有女人能照顧好孩子
  • 求助老公是沒用的事

因此她的難過中,也許有一絲自責是,為什麼母親做得到,她卻做不到。但她卻複製了對隊友「不信任」的課題,因為當一個人總是事必躬親,往往不一定是擔心造成他人負擔,而是認為讓別人做自己還要收拾善後,因此在她身邊的人,就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

說到這裡,我就只給了她一個日常功課,當你有三天的時間跟閨蜜出遊,結果老公在電話中告訴你孩子便秘了或發燒了,請問你當下會是什麼反應?
你會相信老公也很努力在照顧,並且心中也很擔心,因此支持老公?
還是你會披頭就責備老公疏忽、不用心、你一不在就有事情發生?

 

陪伴你成長:【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延伸閱讀:婚姻靠的是經營,透過「非暴力溝通」讓兩人關係更緊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突然變得畏縮、怕事、恐慌?檢視你近期的失落事件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久未聊天的美國朋友,突然找我聊天,聊起她最近生活的狀態。

她來台灣已經八年左右,也有很不錯的教學工作,但最近似乎不太快樂。

我們有三年多沒有密切聯繫,我也只知道她在台灣有了男友,並共同擁有一隻狗,生活很是愜意,畢竟在台灣的外國人,只要不排斥教學工作,往往都能有不錯的生活品質。

她告訴我:「這幾年我受焦慮折磨得很辛苦,自從上次去泰國回來後,情況變得很嚴重,只要一犯緊張,就開始嚴重噁心甚至暈眩,我從沒這樣生病過,所以覺得非常可怕,我只能待在讓我覺得舒服的地方,在工作地點與住處來回,我甚至無法上捷運或去到人多的地方,雖然目前有稍微好一點,但我好希望能找到專業的人幫助我度過這困擾。」

她繼續說著:「我去看過醫生,也服用藥物,但我很抗拒吃藥,很害怕自己永遠好不起來,我找了所有在台北可以說英文的醫生,也花了很多錢…..」

接著我告訴她:「你的確需要有專業的心理治療幫助妳,但坦白說從你的描述我並不覺得這非常嚴重,很可能你是受到什麼事情的驚嚇或被某件事處發了深層情緒反應,只是你需要搞清楚那是什麼。」

而她繼續說:「當我思緒或工作很忙時,我覺得很好,但有時候還是會不可控制的想到又開始焦慮。」

接著我問她:「這些年來妳有失去過任何人嗎?」

她接著說:「兩起細微的創傷事件在那段時間發生,一個是她離開她來台灣後的第一份工作,而當時她正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恐懼,二則是她在與男友旅行的途中,背叛了男友。我向來對感情很誠實的,因此我告訴對方,所以我也覺得我後來的焦慮是不是跟罪惡感有關。」

我說:「很有可能的,因為妳同時間失去了兩個重要的安全基地。也因此你需要透過待在同一個舒適的地方,來穩定你自己。 」

她說:「真有趣的說法,雖然我後來立刻應徵到很好的工作,也再也沒有背叛對方,但卻覺得這個效應一直持續著。」

我說:「既然如此,妳需要去取得在關係中的寬恕,並且深刻的懺悔你為關係做得行為,對自己也對對方。」

她說:「我們已經分手了,即使當時我們關係真得很好,如果這樣我還需要告訴對方嗎?我怎麼覺得這會引起更多痛苦而不是治癒?」

我說:「妳可以從內在進行,寫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也去思考是什麼引發妳當下的背叛,是不是因為沒有工作的失控感,讓妳在外遇時有更多掌控感?還是在外遇時有釋放壓力的解放感?」

我接著說:「妳要幫自己走過那份疼痛,由妳創造出來的疼痛。並承擔起這份疼痛,如同它是生命對你的懲罰與課題。也因此妳在未來的關係中才能真正的『誠實』,也就是袒露你對生活的擔憂與失控感,而不是透過外遇來平衡心情,那時的『誠實』面對已經讓關係千瘡百孔了。」

她似乎聽懂些什麼,就開始說:「我看了很多醫生,許多人坐在那裡聽了我的問題,拿了錢,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必須吃下那大把的藥物,也真把我逼瘋了。」

我接著說:「很多時候莫名的恐慌焦慮,往往來自於說不出口或未完成的哀傷,因為哀傷是人失去、失落後,難以承受與面對的情緒,有時候當壓抑哀傷,讓心思變得忙碌,哀傷會轉化成對很多事情的擔憂與焦慮,讓你更想控制什麼,卻更形失控。」

她說:「我真希望早一點跟妳討論這件事,很抱歉在妳休假時打擾妳。我覺得我狀況糟糕透頂了,我真擔心我未來再也遇不到適合我的人,當有人知道我這狀況還會對我感興趣嗎?」

我說:「停下你的自責(self-blaming),開始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否則你會被自己的批評與厭惡吞沒。」

後來我們就開始閒聊,也真心希望在這段短暫的對話中,有讓她重新思考。

有許多人原本對習以為常的事情並不恐慌,最常見就是在失去家人後,某種強烈失去感的籠罩,讓人感覺到失控,像是世界都要崩塌了,而那時候的我們,其實就需要被好好承接與安頓,有個穩定的聲音告訴我們,一切會過去,沒有關係。

也許當時你並不一定有這股安頓的力量,但你可以重新回到過去,給予自己安定,讓你每一次焦慮時,都知道你是自己安全的地基,你是自己的後盾,給予自己支持和愛,你將不被那巨大的慌亂感給控制,反而找回生活的主控感了。

 

 

陪伴你成長:【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你一直很擔心伴侶出軌:你通常是專注你的恐懼憂慮,還是專注關係互動?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傑因為原生家庭的母親出軌,一直在關係中對伴侶非常沒有安全感,當來到適婚年齡兩人論及婚嫁時,小傑恐懼結婚的感受瞬間爆棚,母親家境富裕工作能力強,處處吃定父親,甚至有段時間父親失業在家,受到母親冷言冷語的對待,讓小傑對於親密相處有巨大陰影,而偏偏小傑的伴侶也是較具主導性的女性,又非常有魅力,準備結婚的當下,小傑又因為疫情面臨職涯的瓶頸,對於穩定經濟非常沒把握。

面對這樣的情感困境,我通常會不斷重複問同一個問題:「你的憂慮,伴侶知道嗎?」「你的想法,伴侶知道嗎?」「你的需求,伴侶知道嗎?」這時候,大多數的案主,都有點茫然或不確定的口吻告訴我:「他應該猜得到吧!」

這代表在關係互動中,彼此並沒有踩在真正相互信任的地基上,彼此也沒有真正感受到安全的連結,「愛」就很容易成為空談,因為,你還沒讓對方認識真正的你,也或者你認真隱藏真正的你的原因,是你認為沒有人知道你如此龐大的憂慮後,還能依舊愛著你。

因為缺乏透明相互交流的地基,你腦海就會充滿各種不信任、不安全的想像,你也必須一個人消化那份摸不著邊際的憂慮,而容易成為驚弓之鳥,到處捕風捉影。

例如:你對自己賺錢的能力沒自信,當對方很開心跟你分享他今天投資股票賺了一兩萬元的時候,你就覺得對方在嘲笑你而生起悶氣。所以,你們沒有連結分享,更沒有親密,你對他是猜疑、嫉妒,甚至害怕他覺得你能力差而不要你。

首先:你可以開始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通常:專注你的恐懼憂慮,還是專注關係互動?

如果你一直害怕對方不愛你,那你還有能力專注在你們彼此的交流連結嗎?你憂慮著對方若知道你的缺點就不再覺得你吸引人,卻不知道當對方都無法靠近你、無法快樂的交流時,關係只會越形疏遠,造就真正的分離。

因此,當開始憂慮,請練習用心專注在每一刻當下的互動,你可以思考的方式反而是,「我們怎麼做,這段關係會更幸福、充實、滿意」,轉換思考方式,你就能轉換行動方向。

在小傑的故事中,他看見父親的被動、無力、抱怨與沮喪,從沒真正思考其實自己是造就關係相處越益疲乏的關鍵角色

親愛的,專注在提升關係安全感、相處品質、彼此幸福感、滿足需求的範疇,你就在餵養一段幸福的關係。專注在憂慮還沒發生的災難情況,你就在餵養一段悲情的關係。

 

陪伴你成長:【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延伸閱讀:老是查勤另一半?別再用一通通查勤電話,掩埋不安與恐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不幸遇上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恐怖情人什麼時候會發作他的恐怖特質,往往是兩種情況:

1.感覺你們要分離、疏遠時。

2.感覺你有背叛、偷吃的嫌疑時。

這兩種狀態,即使不是事實,卻會引動他恐懼被拋棄的情緒,而情緒會出現極端反應,開始有控制與攻擊等行為,為得其實是確保自己的所有物(伴侶)會待在自己身邊。

因此當你意識到他有恐怖情人的特質,想要遠離他時,往往已經上了賊船,要全身而退基本上非常困難與辛苦,但不是不可能,而真正讓你感覺可以安然下莊的時候,只有一個狀態,就是:恐怖情人不再愛你的時候。

當恐怖情人還愛著你,就會一直存在無論如何都要在一起的執念,而此時你可能因為害怕或厭惡,你會自然想拉開距離,而這個動作正好引爆危機。

所以具體作法讓恐怖情人不再愛你,有兩種形式:

1.反其道而行:

恐怖情人很黏、很煩、很噁心,如果你可以控制你內在對他的害怕和厭惡,你可以讓自己也變得很黏、很煩、很噁心,甚至最好讓他有愛錯人的感覺。

例如:深夜哭哭啼啼的打電話給對方,說你做了惡夢,需要聽聽他的聲音,並且要用高頻率、高密度的方式打給對方。

例如:經常查他手機、經常疑神疑鬼、經常指桑罵槐、經常歇斯底里。

例如:生活習慣變得其差無比,滿地便溺、使用過衛生棉亂丟,完全魚干女狀態。

你可能會好奇,恐怖情人不是很希望一直有人黏著他,需要他嗎?反其道而行不是正中對方不想要分開的期待,反而越愛得火熱?

其實不然,恐怖情人絕對不會喜歡跟自己一樣的人,因為恐怖情人本身極度討厭自己,當他看見有人比他還沒有安全感時,他會開始懷疑人生,原本對伴侶的美好想像破滅,那個會拯救他於痛苦寂寞深淵的人,反倒成為要將他吞沒的人,那一刻,原本習慣黏著對方的恐怖情人,也開始退避三舍,那一刻起,就是對方不再愛你的契機。

2.地表上消失:

這是大多數人會採取的方式,換工作、搬家、換手機,用空間換取時間,一般而言,消失半年左右,也是恐怖情人可以忍受寂寞的最大值,這時候他們會在痛苦的死心之後,去尋找新的依附對象(愛人)。但是一定要切記,這當中絕對不要被他找到,一旦找到基本上就前功盡棄,因為恐怖情人會因為錯誤的期待,一直握有執念,那份糾纏將是沒完沒了。

如果你問,什麼時候是風頭過去了,就是當你確認他現在身邊是有伴侶的情況,但這個伴侶是否是用來取代你?還是他真得愛上對方,那還是會導向不同的結果,因為當對方沒有真正放下你,恐怖循環還是會捲土重來,你只能真得做好再熟悉的地方完全消失的心理準備。

當然,婦幼專線113,現代婦女基金會,甚至於2016年通過的恐怖情人條款,都是你可以求助的資源與法律途徑,還是建議你在多方諮詢與評估後,確認自己的身心條件,再採取行動。

 

陪伴你成長:【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延伸閱讀:恐怖情人的徵兆:太好、太多、太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為什麼不快樂?學習三步驟,讓快樂成為你的人生選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說:「其實令我們不快樂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一個人不快樂,往往因為事與願違,情人對自己不關注、老闆對自己不重視、事情進展不如意、朋友沒有搭理自己等,而不快樂的發生,容易有兩個歸因:

1.歸咎到外面—外控:認為他人找自己麻煩、都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2.歸咎到內在—內控:都是自己不好、太笨、太慢、太沒用等。

然而這些歸因並沒有真正解決「不快樂」的困擾,只是讓情緒有個導向的出口,可以對他人發怒,可以對自己批評或自責,而造成負向情緒在自己與人際間無限負向循環。

真正創造不快樂的核心,是#非理性信念,此概念是心理治療學派中理情行為治療(REBT)大師Ellis提出,認為它會創造「責備」的行為,因為它具備武斷與絕對性的「應該」、「必須」等要求和命令,例如:

1.我必須得到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愛與讚賞。
2.我必須完美地執行重要的任務。
3.因為我非常希望別人能體貼和公平的待我,所以他們一定得這樣做。
4.如果我得不到我所要的,那就會很糟糕,會使我無法忍受。
5.逃避面對生命的困難與責任,比起接受更多自我成長的訓練來得容易多了。

這是Ellis在他歷時五十年的心理治療生涯中,觀察到一定會不快樂的非理性信念,一定!一定!一定!很重要要說三遍,這五項信念,會讓你不停想要責備他人或責備自己,讓你無法真正為生命負起責任,又偏要他人對你負責,而這些信念也常見於憂鬱症者以及長期受情緒困擾者身上。

如果你開始認為,快樂可以是一種選擇,那麼以下三件事你可以為自己開始學習:

1.學習偵測與看見:自我覺察、看見信念,是改變內在運作歷程最重要的一步,當你看不見,你就會一直覺得生命處在被迫與無力的狀態。

2.學習停下與反思:當你可以停止去說「我也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不然要怎樣」的消極話語時,你基本上就開始掌握你的生命,讓生命轉向「我可以」「我會」的境界。

3.學習接納與包容:當我們嘗試接納與包容,就在拓寬我們認知與心的寬廣度,讓自己的心思不受限在狹小的範圍,認為需要符合某特定標準才是好的狀態。當你願意接納自己的樣貌,接納對方的樣貌,如實地理解彼此,你會感受緊抓的手鬆開了,緊縮的心也放開,而如此,人生將有許多可能。

親愛的,邀請你開始練習,選擇快樂、擁抱快樂。

 

陪伴你成長:【裸愛工作坊】卸除身心盔甲,真實柔軟去愛

 

延伸閱讀:我們心中都有「潘朵拉的盒子」:釋放傷痛,才會快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諮商中的玄妙體驗:似心電感應的「超感知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陸續幾年的諮商工作,也許是太常運用同理心去感受,也有幾次的諮商經驗出現「超感知覺」,或者類似心電感應的狀態,有一段時間我求助無門,因為當接收到個案體內的知覺、感受和情緒時,我也會因為承接這份感受,甚至這份感受移轉到我身上,而我需要另外花時間去消化。

早期工作時,我甚至接一個個案後,我倒了三個小時,完全無法動彈,好在現在已經懂得如何防護跟分割諮商中的情緒,而超感知覺反而是打破諮商中只能透過理解語言訊息、觀察非語言訊息,進而到超語言訊息的接收,幫助我更快進入案主的世界去理解對方。

輕微到嚴重版本的超感知覺

1.情緒深度共感

也就是個案還在平實描述的時候,我已經先鼻酸。例如:「我爸爸那天先去騎機車在門口準備要接我去上學…」個案還沒有表情的時候,就感受到他悲傷的情緒。
這種共感經驗幫助非常大,因為有很多人並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悲傷,而將悲傷藏得很深,但當細微悲傷在諮商情境中被說出來時,案主就不會只是描述事件,而是經驗感受,進而釋放情緒也解決困住的課題。

當然,對於非語言訊息覺察相當敏銳的人,就像是英劇Lie to me的主角,他們也都具備這種能力。但情緒深度共感最忌諱的,卻是對自己覺察程度不夠的工作者,因為很可能是個案話語引動內在感受,而誤認為是個案的經驗,那就尷尬了

2.身體深度共感

通常這些身體共感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常會覺得喉嚨很不舒服,而這往往象徵個案在講話的過程有壓抑的傾向,或者聽個案講話時我會覺得胃在絞痛,通常意味著個案生活中有很多焦慮或急躁。

有一次最玄妙的經驗是,聽著一個案主說話,我突然覺得下巴咀嚼肌還有牙齒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就問案主是不是會磨牙,殊不知案主也承認,也因此更清楚案主平時的壓抑有多大層度影響他的生活。

如果故事就這樣結束也就算了,那一陣子我睡得格外不好,經常很難入睡,有一天頭痛到很不舒服,去給師父推拿,跟他說我頭部、臉頰很難過,請他幫我捏一捏後,師傅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告訴我,「你這是磨牙反應」當下我非常震驚,從小到大從沒有磨牙的經驗,沒想到才幾天就已經如此痛苦,也可見案主有多難受了。

3.意識深度共感

最玄妙也最難受的一次體驗,是在跟一個剛經歷嚴重創的案主工作時,因為在創傷之後,容易造成一個人的邏輯與意識狀態難以正常運作,案主努力的告訴我他的狀態,我卻很難從他的語言層次理解他的經驗,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讓自己進入內在安靜的狀態,而這時候感官的接收器就會變得格外靈敏,或者身心自然就跟對方在一個同樣頻率狀態,然後從身心層次去理解對方。

結果那次,我感覺自己天旋地轉,整個諮商室都搖晃、旋轉,甚至旋轉到我已經噁心的狀態。因為這股感受,我內在出現一幅圖像,那是一艘在宇宙汪洋中載浮載沈的船隻,破碎又孤苦零丁,經歷極大的摧殘連意識都無法完整。

那股強烈感受讓我非常痛苦、傷心,我必須退出天旋地轉的感受,用力阻斷我跟案主的連結,否則我覺得我也會被驚濤駭浪給淹沒。就當我把天旋地轉的感覺,以及內在那艘船的圖像表達出來後,案主終於能在被理解後,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

從這些經驗,對我自己的諮商工作非常有幫助,每當我發現「腦袋」無法理解案主時,我就清空自己,包括清空我的想法、主觀認知、讓腦袋安靜下來,取而代之,讓「心」來運作,當然詳細來說這個開關究竟怎麼打開我並不清楚,我只知道當我不急著解決問題、不急著改變什麼、越是放鬆時,越能輕鬆覺察到一切,似乎很多訊息就從四面八方流入我的內在,再由我用我的語言重新詮釋。

但是相對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因為共感過程要承受的情緒強度,也會在每一個當下對身體帶來強烈的負擔,也因此平日的健行、瑜珈、按摩、靜心,除了是讓我保持在最佳狀態的必備品,又或者是保命品了。

其他太靈異的經驗就不要說出來嚇你們了,老天爺也對我很好,沒有給我太恐怖的能力,這樣其實剛剛好。

你呢?你有什麼玄妙體驗嗎?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為什麼怕鬼?談集體潛意識中陰影的原始層次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失戀讓你痛苦好久?不妨開始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在諮商中,對於失戀的案主,我往往會問案主這個問題,來評估他的狀態:

「如果明天你醒來後,發現你完全好了,你覺得是發生什麼事了?」

版本一:

這時候如果案主說:
「我希望他回到我身邊來,或者我們可以好好說話、繼續當朋友。」
在這個狀態的人,通常會有哭不停、哭不完的現象,通常也容易沈浸自憐與自怨自艾的生活裡,因為案主還將「主要依附對象」放在前任身上,因此投注大量關注與期待,昂首期盼,卻又怨懟為什麼對方過得這麼好,自己卻在苦難中。

版本二:
這時候如果案主說:
「我找到我生活可以投注的熱情,我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開展的機會。」在這個狀態的人,通常已經將「主要依附對象」轉移,也許投注在家人、朋友身上,甚至有能力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只是還需要走過兩人到一人的適應階段,包括生活上的改變,與情緒上的調整。

失戀後會有強烈痛苦到不能忍受,並且經歷超過半年的時間,往往需要重新檢視自我狀態,通常這也意味著自我感的薄弱或空洞,也意味著你身旁的人際關係疏離,而導致需要有情人一直讓以依賴,而無法走出來當中往往有不願意放手之外,還有不相信自己會再遇到更適合的人的憂慮。

因此,如果你為失戀這件事痛苦很久了,你可以開始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我願意在心裡放開他了嗎?」
「我願意撐著與支持我自己了嗎?」
「我願意成為帶領自己的人嗎?」

如此,你才能從被動等待的位置,成為自己傷痛與生命的掌舵者,去決定你想要過上的人生。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失戀之後找戀,卻再次創造虐戀?

「做自己」與「白目」,兩者只有一線之隔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是什麼讓一個人真誠做自己時,會讓人欣賞、羨慕,是什麼讓一個人開心做自己時,會讓人厭惡、翻白眼?

那天我在課程中舉一個例子,也是我曾經遇過的例子。

當一個演講的場合,大家下班後衝忙趕來上課,老師已經在台上講課,結果這時有一個人,遲到15分鐘,穿著橡膠拖鞋走進來,還附帶著鞋子拖地板的聲音,接著從塑膠袋裡拿出鍋子,發出塑膠袋窸窸窣窣的聲音,接著是筷子碰撞鍋子鏗鏗鏘鏘的聲音,接著是跟隔壁同伴歡樂的對話。

請問這是做自己,還是白目?

課程上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的說,這是「白目」的行為。

是的,是白目。

我接續著說,而這些白目的人,往往不會覺得有人懂他,也不會覺得這個社會對他友善,特別是當他有時候需要他人幫忙時,特別容易遭人拒絕,或者特別容易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排拒,主要原因就在於,白目的人,並沒有思考過「友善他人」與「友善環境」。

所以,做自己與白目的差別,最主要的就是對這三種狀態的覺知,你有沒有做到。

1.對自己的覺知:你現在清楚你自己的狀態,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2.對他人的覺知:你是否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3.對環境的覺知:你是否覺察到這個場合的氛圍,以及正在進行的活動。

白目的人,看不見他人與環境,只看到自己當下有個立即需要滿足的需求,更看不見他人困擾的表情,也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行為,甚至也可以說是巨嬰的行為。

這就像是新聞上曾經播報一對大陸的母子,在百貨公司裡,國際大品牌前,窗明几淨的環境下,孩子一聲「我要尿尿」,立刻脫下孩子褲子,就地解放,但廁所其實在同一層幾十公尺遠的地方。這兩種行為基本上是類似的情境與心態。

艾爾楷(Elkind)曾針對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自我中心的行徑,給出「個人神話」的說法,認為青少年過度強調自己的獨特性,與相信自己與眾不同,或可以擁有特殊待遇。因此不一定有能力看見他人與知覺到環境該付出相對應的同理心與責任感。

親愛的,做自己一直是很多人心生嚮往與推崇的,但做自己的同時,也請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將你的目光從總是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中移開,溫和的感知他人與環境,如此,你的人際關係將有機會大大改善。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做自己與自私的差別,就在於「責任歸屬」!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死亡無需恐懼,令人恐懼的是面對死亡的態度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告訴我,你最理想的死法?」

最近我再問朋友這個問題,畢竟我對這個大哉問已經琢磨許久,而在心理也慢慢理出覺得很棒的死亡方式。

我希望像阿德勒Adler一樣,活到老教到老,並且可以心臟病發死在工作坊中,只是這樣想想,又覺得學生會有陰影,但如果一個很老的老太太,在臨終最後一刻還是兢兢業業,也許可以是對人生的一份激勵吧!

而當我這麼思考著死亡方式,也更清楚知道人生方向與意義感,畢竟人一生如何卻決定你生命的意義,就在你實踐一個有方向有目的人生,在執行的過程即是意義。

也當我如此思考時,會突然警醒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感到人生苦短,而這輩子只能活一次,卻有很多事可以體驗、可以玩樂、可以學習,卻也看見許多人虛擲光陰、痛苦沈淪、迷惘混屯。

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有人說孔子積極看待人生,消極看待死亡,但事實是,在孔子的生死觀裡,生與死,基本上就是生命的一體兩面,不能遠離生活去談論死亡,也不能遠離死亡去談論人生,而當人對死亡充滿禁忌與恐懼,不願意探討死亡與生活的關聯性時,我們又真能活出自己渴望的人生嗎?

著有「天使走過人間」在心理學悲傷治療領域大師庫柏・羅斯Kübler-Ross,我在研究所期間閱讀過她的著作,很敬佩她熱情與癡迷在死亡與哀傷的研究上,甚至很激進的想要體會死亡的感受,因為她很渴望知道究竟死後是什麼樣的世界。

然而在她身上我看見的,是她扎實的過好人生的每一刻,去奉獻自己,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大值後,興奮又欣然的接受死亡的到來。

所以,「死亡」這件事並不值得恐懼,令人恐懼的反而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更多人害怕死亡,卻也沒有好好去生活,不論生與死,都一直處在焦慮之中。

庫柏・羅斯說:「活了一輩子我終於明白: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試問:如果沒有悲慘的戰爭,我們能體會和平的可貴嗎?沒有死亡,我們怎麼會珍惜生命?人類如果沒有仇恨,我們怎能領悟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愛?」

親愛的,所以對你而言最理想的死法是?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疾病不盡然導向死亡,但疾病焦慮會加速惡化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做自己與自私的差別,就在於「責任歸屬」!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對於一個很常在人際裡吃虧或委屈的人,總習慣對人「不計較」,認為無私是一種人際相處的美德,忍一時、退一步是他們對人的信念。

其實這些想法究竟好不好,關鍵往往在於「你是否感到困擾」的差別罷了,但無法做自己的人,卻往往連自己感到困擾都無法允許和承認。

所以,當一個人好奇做自己與自私的差別,再說明你往往在人際互動中太過在乎他人眼光與評價,只要他人用一個負向詞彙描述你,你會招架不住,並且會立刻妥協,起身證明你並不是他們所說的這樣。

例如:一天你同事突然加了一個他的工作給你,說:「五點你要記得幫我打電話給客戶,我跟客戶有些矛盾,你幫我處理一下,記得啊!不然我會被主管跟客戶罵!」

你心裡想著:「他好像真得很困難,我幫他一下好了,不然他被罵了不開心好像也是我的不對。」但心裡又覺得有負擔,明明就可以準時下班,為什麼要接他人的爛攤子?但不做好像又很自私?又忽視同事情誼,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如果拒絕了,是做自己還是自私?

例如:媽媽打了好幾通電話過來,說了跟爸爸吵架,要你今天下班立刻回家幫忙去說服那個耳朵硬的老頭子,你心裡想著:「媽媽也真是辛苦,每天跟爸爸大眼瞪小眼,我回去緩緩氣氛好像也是不為過,不然他們一直僵在那邊日子也不好過。」但心裡又覺得煩躁,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二三十年的事,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如果拒絕了,是做自己還是自私?

例如:當團隊要一起進行一個專案,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有人負責對外聯繫客戶,有人負責財務分析、有人負責開發系統、有人負責產品設計、有人負責行銷規劃。當專案進行到接近尾聲,專案經理發現財務部份出了狀況,需要盡快修改才能趕上進度,但偏偏你最近在搬家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你又是負責的人,如果拒絕了,是做自己還是自私?

其實,做自己與自私的差別,就在「責任歸屬」,你有沒有能力分辨這是誰的責任,有沒有能力承受他人的失望,有沒有能力和緩地拒絕,讓對方知道你拒絕的是對方的行為,而不是拒絕他這個人?

在例一是同事客戶管理的問題,在例二則是父母的夫妻關係的問題。

你一樣可以提供的協助其實是與他一起討論如何消弭與客戶/夫妻間的矛盾,而不是每次都成為他們關係的緩衝與橋樑,因為每一次介入幫助,都等同削弱他們處理衝突與關係的能力,強化他們的依賴與無能,也強化你依賴他們的需要與認同罷了。

在例三則是讓你在工作中、人際上非常快速黑掉行為,該是你責任歸屬的事情,當你有很多挑戰,包括不知道怎麼做、沒有時間做,這時候需要適時的請求支援與協助,因為你不管、不理的做法,會讓許多人對你信任感破裂,在重建與修復將歷時漫長了。

親愛的,願你都在做自己的路上,找到自己與他人間的平衡。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自我中心的人,其實不自私,只是害怕受傷而選擇封閉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既然人生不公平,那就珍惜唯一公平的東西—「時間」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我帶著狗兒去爬山,卻在那短短的兩小時中,有了對生命的體悟。

爬上汐止新山,因為心裡認定這是座簡單的小山,也就是從夢湖上去大約只要半小時就能攻頂,因此從汐止的餐廳離開時,只穿著簡單的小白鞋,就當成是散步的行程,沒有預設太多。

的確,也照著原定計劃,我不到半小時就走到山頂那供人拍照的懸崖石,拍照了好一會準備下山時,我的腳開始痛了,因為小白鞋過度摩擦,腳後跟開始紅起來,我索性脫掉小白鞋,赤著腳下山。

我真是做了一個傻到極致的決定,原本以為那是難得機會與大地之母好好連結,都市生活很少可以好好踩在泥土地上那般美好的幻想,結果山路上滿地的巨大樹根與碎石,我根本無法好好下山,走得緩慢又害怕受傷。

那一刻,也許真是因為與大地連結,我卻有了很深的頓悟,心想,這不就是人生嗎?

身旁來回的山友用著擔心的眼神看著我,看著他們穿戴著裝備,水袋、登山杖、登山鞋、登山帽、排汗衫、登山包,還自備小電風扇,我則是太隨意穿著棉質上衣、休閒包、寶特瓶、休閒帽,我一邊覺得汗流浹背又悶熱,一邊覺得腳痛、膝蓋痛,緩慢又艱辛的前進。

其實人生就像登山的過程,每個人都在爬你生命註定的那座山,但每個人擁有的裝備卻截然不同,錦衣玉食的山友擁有許多資源,可以入山時就做好準備,在外在層次上可以輕鬆又穩健地前行,好的配備在行進過程可以減低極大的負擔,也給身體極大的支持力度。

在內在層次上,每個人上山的態度,你知不知道你為何上山,你的家人是否支持你上山,還是總擔心你上山,或者你得帶著家人一起上山,偶爾還要幫忙背他們的行囊,你的上山總是瞻前顧後。

所以人生就是如此,為什麼有得人走得快,又訓練到自己、又充滿成就感、在路上越來越強壯、每次到了補給站就獲得更多資源、接著投資在自己身上。

有的人走得慢,走得謹慎卻依舊容易受傷,瞻前顧後、膽戰心驚、惶惶不安,到了補給站已經身心俱疲,可能決定折返下山,或者需要更長的休息時間,卻看著他人走在你前面健步如飛,你在後面繼續搥胸頓足。

親愛的,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環境、體能、才智,向來都不是你可以決定的,就像是生下來你就被裝備好了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早就贏在起跑點,而且他們還沒有太多「家累」。

然而當你在思考人生時,你可以選擇珍惜那個這世界上唯一公平的東西,就是每一天的「時間」,也就是如何最大化你的時間。

裝備不齊的人,本身就少了許多資源,包括知識、人脈,然而裝備不齊的人卻往往更宿命論、更容易怨天尤人,總是讓自己落入羨慕與比較的情境中,或陷入怪罪、懊悔與自責的情緒裡,接著繼續多著人生多麽不容易又不公平。

裝備不齊的人,也容易被動等待,希望有人幫自己一把,接著世界一瞬間轉變,人生就此平步青雲,稍微認命一點的會苦幹實幹,一輩子在勞動,卻還是日複一日的辛苦。

你只能最大化你每天的時間,你沒有能力最大化你生命的長度。

最大化你的時間,讓你不斷提升的過程,最快的方式就是「閱讀」,透過思想的成長、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配備,讓你不會只用原本「裝備不齊」的價值觀與思考模式,面對你的人生。

你會因為學習而快速節省你用人生摸索的時間,你知道如何上山而不吃力,你知道如何下山而不跌跤,你不需要一定經歷過、傷痛過才學會。

你會因為學習而快速升級,進階配備,你會因為更強壯、更有能力、去結交更多不同的夥伴,不會只是在裝備不齊狀態中,那種需要被幫忙的姿態,你也有能力分享你的資源與知識。

你會因為學習而願意進階探險層級,你變得不害怕改變、害怕山裡的風風雨雨,因而能擁有更多可能,看見更多人看不見的景致。

親愛的,你永遠可以決定,你如何登你人生這座山。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時間永遠都不夠?三步驟帶你活出意義人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擁抱內在小孩:如何陪伴自己走出人際衝突的恐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課程中,學員Jessy說到自己很怕衝突,也不喜歡跟別人相處時有人不開心,所以經常在關係裡是討好型的好好小姐,也因此在關係中經常吃虧、受委屈。她在課程中多次談到各種不愉快的人際經驗,我後來便問她,讓她這麼不願意清楚表達自己感受的原因,曾經有過哪一起重要事件嗎?

Jessy想了想,說到她想起曾經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她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卻聽到父母在房間外激烈地爭吵,而她知道媽媽已經準備好行李,再吵下去就要離家出走了,對她而言那是一段極為可怕的經驗,也對於人際衝突與不愉快,印下充滿恐懼與驚嚇的烙痕,因為當下的她就是脆弱無助地躺在床上,什麼事也做不了。

我問Jessy,你覺得當時的自己怎麼了?Jessy回答我,她覺得父母好生氣,她不知道她們在吵些什麼,但她知道他們只要吵到不可開交,母親就會準備離家出走。

我再一次問她,你覺得當時的自己是什麼感覺?她繼續回答我,父母吵成這樣,她實在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這麼生氣,她都可以想像他們大人的表情有多麽猙獰。

我在一次呼喚Jessy,她回答我兩次都在說別人,她看不見那個小小的自己。

這是在討論重大情緒事件時,當事人非常容易有的反應,因為在驚恐的生存關口,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會在引發恐懼的人事物上,而忽略了當時的自己處於極大無助不安裡,也因為這股不安的存在,讓Jessy只要有衝突場景,就會再次誘發那埋藏在心中,恐懼不安的陰影,即便已經是成年大人,還是在衝突情境裡,不自覺成為逃避害怕的孩子。

後來Jessy在我的提醒下,深吸了一口氣,在她對過往畫面描述得如此詳細之下,意味著這事件當中的驚恐還無比深刻,我帶著成年的她,在一次回到她童年的房門口前,讓她去面對當時躺在床上,驚恐又不知所措的自己。

我邀請Jessy練習看向躺在床上的小女孩,並在心中呼喚自己的名字三次,一直到Jessy可以清楚看見與感受到兒時的自己為止。

接著,Jessy就開始自發行動,她說她走到小女孩床邊,蹲了下來,輕聲地對她說:「你一定被他們吵架的聲音嚇壞了,不怕不怕,我在這兒,」「他們吵架不是你的錯」「沒關係,讓我陪著你」,她就陪在床邊,直到孩子平靜下來。

整個過程,不超過十分鐘,具體來說,Jessy對著童年經歷傷痛的自己,她做到幾件事,
第一、看見情緒;
第二、安撫情緒;
第三、陪伴情緒。

當Jessy從畫面中離開後,我邀請她再一次回想與感受當時的畫面,她給出很不一樣的說法,她說:「外面雷雨聲好像變小了,而我當時躺得床,好像也沒有陷這麼深了。」除此之外,她也感受到心中的釋然。

親愛的,擁抱內在小孩在於讓內在力量改變對事物的知覺,像是你成為當時那位弱小自己的英雄,將自己從受傷、無助、驚嚇害怕的狀態中,把自己抱出來,成為自己生命裡的那雙大手,而不是殷殷期盼他人來拯救自己。如此,你也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療癒內在小孩:重建自信的九堂線上課

 

延伸閱讀:透過靠近內在小孩,試著改變討厭自己的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決定老死不相往來:如何處理人際衝突是你的罩門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與人相處是「好脾氣」、「好個性」的好好先生/小姐,有時候結束關係時的恩斷義絕,才往往是最慘烈的,因為當你真正說出自己感受與想法時,代表你對這段關係的絕望與忍無可忍,那時候,已經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可是親愛的,這往往在說明的,是你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衝突,也不懂得如何修復關係,因而當關係出現張力時,你有自己一套「不一定有效」的人際策略,而累積出不斷重複的人際挫折循環。

小美有時候會跟姊姊聊心事,但姊姊總是會將妹妹的心事說給男友聽,其實姊姊也沒有惡意,只是不確定自己是否幫得上小美,但當一次家族聚會時,姊姊的男友碰巧問候小美近況時,透露了他也知道小美的事情時,小美大為光火,覺得姊妹間的對話,為什麼姊姊要透露給其他人知道。

但小美也只是小小聲問姊姊這件事,只問了為什麼要說出去,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在意並沒有多說什麼,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應該太計較,姊姊只是為自己好,一方面覺得已經有問過姊姊了,也許姊姊能夠稍微有些警惕,一方面則是要求自己不要再說太多心事,不然又要被說出去。

但過了兩個月後,姐妹倆又約出去吃飯,小美又稍微提到自己工作跟感情的問題,結果後續發展,也就不難想像了。

小美這次則選擇讓姐妹關係凍僵半年,冷淡回應姊姊,即使出席家庭聚會,也遲到早退不多說什麼,家人們也看得出小美的異狀,但怎麼也問不出個所以然。

親愛的,這是小美與家人相處的例子,但在一般朋友的互動,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了。當小美遇到人際衝突,或人際不愉快的情境,其實是她個人主觀的不開心,說穿了就是他人踩到小美的界限,但別人似乎並不清楚這正是小美不舒服的地方。
有些人對於被踩線會勃然大怒、會嚴正提醒對方、或者默默忍受。

然而在小美的例子裡,她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對方,包含討好與為對方著想,輕描淡寫地詢問,體貼姊姊什麼事都跟男友說,付出的不著痕跡,但缺乏「人際核對」,也缺乏「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少了關係中「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對方」這份理解,最後還是沒有用對彼此真正舒服的相處方式,不難想像再次出現人際挫折,只是早晚而已。

有人會說,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往往是「切心」(台語)到極致,但你可曾為自己的受傷做點什麼,避免傷害的擴大,還是等著對方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但對方可能非常「不敏感」於你的需求,因為你總是隱藏得太好?

當你願意正視自己的人際挫折,看懂自己的人際模式,調整對待自己與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調整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你的人際挫折將有機會被你打破循環,迎向更多讓你舒適的人際相處了。

 

陪伴你成長:第12期【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總是心太軟?七個靈魂拷問整理你的人際關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面對悲歡離合?健康的哀悼有這四種階段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人的一生有多少悲歡離合?當人一天天變老,就需要不斷乘載關係的失去與失落。
很多人會問我,失去之後強烈的悲傷,要多久才會好,這時我就會反問你,你往往需要花多少時間適應環境的改變。

悲傷,是失去之後所出現的情緒適應過程,因此健康的悲傷是能幫助適應,當你在悲傷的狀態裡,正逐步接受失去的事實,因為人總需要為失去的人事物哀悼,才能好好放下。

純然的悲傷,往往是釋放思念情緒的好眼淚。

會讓一個人難以適應的,通常是拒絕悲傷與複雜悲傷。

拒絕悲傷,是拒絕接觸一切失落的物件,不談、不聽、不想,拒絕的背後往往是很深的恐懼,害怕自己失控,或陷入黑暗低谷中。但因為悲傷濃烈的情形,只能不斷用忙碌填塞生活中每個片刻,有可能讓你失去更多重要的連結,你反而在孤軍奮戰中,過了數年依舊沒有接受事實。

複雜悲傷,是在悲傷時,除了悲傷情緒外,往往加了許多自責、悔恨、羞愧等情緒,這會讓悲傷的過程變得混濁,拉長悲傷的時間,也容易演變成哭不完的狀態,因為每次哭都會有:「怎麼已經兩個月了還哭!怎麼這麼沒用」、「若不是你當時___,就不會有現在這個狀態」,這些內在對話就導致壞眼淚的產生。

所以,該如何有健康的哀悼呢?

心理治療師沃登提到四階段哀悼任務分別是:

1.接受失落的事實:願意正視對方已經離開,事實已成定局。

2.經驗悲傷的痛苦:願意悲傷,也允許自己思念,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壓抑與自責。

3.重新適應對方不在的新環境:習慣新生活,將重心拉回自己身上,也學會自我照顧,並以新角色與人互動。(例如:我是我,不是某某人的伴侶)

4.將情感重新投注在生命中:為逝去的關係找到意義,投注心力在生活中・對於實際操作方式,「寫一封不寄出去的分手/道別信」非常有幫助,寫好後再唸出來,除了道別、也能大量釋放情緒,當情緒被釋放後,就能多出心力思考未來,就能出現行動力邁步向前,去真正的放下過去,開展屬於你的人生了。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悲傷?-學會對「心碎」坦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關係裡的受害者:你有多怨恨對方,就有多厭惡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陷入受害者心態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情形,因為有時候情緒過不去,不甘心、委屈、憤怒,難以承受心中那份損失感,就會發展出強烈怪罪他人,要求對方負起全責,甚至想要報復對方,希望看見對方也有所損失,或心生痛苦,進而成為加害者。

有好幾個類似的案例是長這樣:

女孩遇上讓他傷透心的男孩,當時他們相處得很愉快,後來男孩劈腿不忠了,女孩陷入極大的痛苦中,拉拉扯扯又分分合合了一年,最終他們分開了,而男孩依舊有他看似快樂的情感生活。

這樣的案例會讓很多在感情中曾經被背叛的人有很大的共鳴,認為女孩是受害者,如果沒遇上渣男也不會受傷害,一個受害者對這事件,又會有哪些思維?

1.你當初會什麼要來招惹我,擾亂我的生活?
2.你為什麼愛著我又愛別人,你怎麼可以腳踏兩條船!
3.我怎麼這麼可憐,偏偏愛上這種人!

你可能會疑惑,陷入受害者狀態者,不是對自己心疼,可憐自己的遭遇嗎?在我看來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一個成熟且懂得自我疼惜的人,的確會心疼自己的遭遇,但最重要的,是他為了自己後續所採取的行動。他會做出讓自己傷害性縮小甚至保護自己到零傷害的情形,包括保護自己的情緒,更保護自己的身心平穩度,更重要的,是他會承擔起自己要負得責任,包括:

-承認自己的情緒
-承接自己的傷痛
-承受自己的選擇

因此你說,怎麼都是自己的事,那他人的傷害就這樣算了嗎

很老掉牙那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就是一個受害者轉成加害者,加害者成為受害者,受害者在成為加害者,不停輪迴的過程,彼此都有強烈的理由,合理認為我現在傷害他人是成立的,最終在嚴重消耗心神的過程中,你更難遇見會好好對待你的人,而生命不斷受挫。

受害者辛苦的地方在於,不認為自己有任何選擇,是處於弱勢、無力的狀態,也因此在責怪他人時,也在氣憤自己被迫承受,也在厭惡自己身上有這段經歷,也因此受害者的恨意往往是雙向的,指向對方,也指向自己。

最終極的做法,就是能發展出對自己和解與對他人和解的能力。

對自己和解在於,願意理解當時的自己,願意原諒當時的選擇。

-自我理解:並不是他招惹你,而是你回應他渴望與你連結的需求。你是否願意看見當時的自己心中渴望被愛、被關注、被聽懂的那份細微的盼望,而當時有人接著這份盼望。你們相遇在,彼此都接應到彼此需求的時刻。

-自我省思:在這段關係中,我是否具備親密他人的能力?我所渴求的愛、關注與聽懂,是否也是他渴望的?我是否也有能力提供給他?

-自我疼惜:正視傷口,安撫情緒,疼惜自己的經歷,帶自己優雅轉身,保守心中的純淨與自在。

對他人和解在於,願意理解與接受對方的選擇,而他也有他要承受的後果。

很可惜對方選擇用劈腿來對待關係,可能是他心中對愛的匱乏與強烈需求,也可能是關係裡無法滿足他的渴望,但他在選擇的過程就需要承受代價,這份代價是失去你對他的尊重和愛,如果這份代價對他而言,還是份懲罰,如果不是懲罰,那也只能說關係走味了。

親愛的,你我都值得幸福的人生,你是否也真心這麼認為呢

 

 

陪伴你成長:【第三期21天關係進化之旅】

延伸閱讀:報復性出遊背後的補償心理:四個原因讓人容易發生情緒受害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透過靠近內在小孩,試著改變討厭自己的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一個人有很高的自我厭惡感時,會容易覺得沮喪、焦慮與羞愧,並且陷入很深的痛苦情緒中,因為在自我對話中經常容易出現的是:「你好糟!」「你為什麼還在這裡!」「你怎麼不去死一死算了!」,因此在行為上容易一蹶不振、失去行動能力、哀聲嘆氣、睡眠困擾、不想與人接觸。

在生活上,容易直接面臨到的困擾是:
1.你很難做決定,因為怎麼做怎麼錯
2.你很容易焦慮、哭泣,導致身旁的人無法忍受
3.你常在同一件事打轉,而沒有人再有耐心聽你說話
4.你很容易沮喪,常覺得別人排擠你或拒絕你
5.你很容易憤怒,常覺得別人惹你不開心
其實這樣繼續列下去,會沒完沒了,說到底是「對自己感覺很糟」「對他人覺得不友善」的觀點,也就是對自己與對他人都覺得很不OK。當你覺得自己很不OK時,你很可能羨慕他人,卻也可能對他人容易出現敵意,而造成低估自己高估別人的情形,也可能出現錯誤人際知覺,總認為他人要對你不利,而黑化他人。

所以,你該怎麼辦?

會自我厭惡的人,往往有一個很難靠近的自己,甚至有些人會形容那是一個烏漆媽黑,身上沾滿黏稠物質的孩子。

我通常會帶著學員用「想像療癒」的方式,去「清理」內在小孩,包括清理他在你心中的樣子,也清理你對孩子的感覺

當你可以好好靠近這個內在小孩,你就能大幅降低自我厭惡感,體會到身心舒緩的狀態,但多數人在練習時會因為太過緊繃而無法進行,適時的呼吸放鬆調節自己,在逐步進行「清理」。

當你準備好要進行「清理」,你可以想像自己有一組可供你調動的清理團隊,你只要說出指令,就有團隊為你進行,包括梳洗、打理、裝扮、剪髮,只要你「專注地感受,並下指令,迎接清理後的結果」。

困難執行的部分,是要讓自己心無旁騖地專注在想像的過程,才能真正產生心靈的轉化與療癒,若只是一心多用的感受,是不會達到效果的。

最後,當你有能力溫和又堅定的直視孩子的雙眼,你那渾身是刺的感受就會明顯降低,你看出去的世界就能有更多的平靜。

祝福你,擁有對自己與他人的喜愛。

 

陪伴你成長:【愛情中的內在小孩】8堂課

 

 

延伸閱讀:擁抱內在小孩:心理師帶你從行為讀懂內在語言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任何事都難做決定?選擇焦慮者常出現的三種現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常有點餐的困難嗎?
走進便利商店想喝杯飲料,卻不知道該打開哪一個冰櫃?
好不容易做下決定,當餐送來時卻又感到懊惱?
這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多頻繁發生呢?

生活中的選擇,小至這餐吃什麼,大至要不要離職換工作,因為影響程度不同,因此花費時間與思考層次不同,但需要花時間仔細琢磨不外乎幾個重要的層次:

1.做了決定後的生活,是否讓我喜歡?
2.做了決定後的結果,我是否可以承擔?

因此選擇焦慮往往是因為:我不確定我喜歡什麼,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能力承擔。當一個人出現這個現象,很有可能常常看他人臉色過活,經常擔心自己做得事情是否被喜歡。也很可能對自己的生活難以負起責任,做了決定也容易怪天怪地怪父母。

在我心理工作中觀察,選擇焦慮者常有的現象:

1.被迫的心理反應

他們往往不喜歡做決定,但在極端痛苦的情況下,會覺得自己不得不做決定,也經常讓自己落入受害者的角色中。例如:覺得主管總是在壓榨自己,不會壓榨其他人,也沒有人願意幫自己出頭,忍耐多時後,覺得自己必須辭職找其他工作,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年紀、技術,覺得自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艱難的選擇。

很多人會認為,只要主管不這麼機車,也不需要選擇,但其實在這件事中,你不一定要讓自己坐在受害者的位置,而是那個為自己生命主動出擊,例如直球面對主管或是尋找自己的天空。

當你握有自己生命的主導權,你會認清什麼地方適合你,什麼地方不適合,你更會懂得你有什麼價值,並尋找能夠讓你價值真正發揮的地方。

2.多方分析後一堆「可是」

陷入選擇難題時,往往會諮詢一堆人,找到資深、可信賴、資源豐富者來尋求協助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陷入選擇焦慮的人,即便他人給予見解和分析,通常緊接著就是很多「可是」以及「沒辦法」,就像前面要離職的例子,在離職之前往往很多人給過建議,也往往是「可是」收場,其實是因為無法承擔選擇,害怕決定之後的後果,或者嚴重一點,是擔心做決定後會後悔,而你會討厭那樣的自己。(但通常,你有這個情況就沒那麼喜歡自己了)

當你願意告訴自己,不論結果怎麼樣,我陪伴我自己,我承擔這份選擇,我面對後續的難題與挑戰,我相信我擁有不論是外在或內在的資源時,那份對自己的信任,就能帶你穿越各種困難了。

3.不確定自己要什麼,但可能清楚別人期待什麼

缺乏對自己的喜歡時,就很需要別人喜歡與認可自己,以離職的例子,至少有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在外人或是父母眼裡是「正常或令人安心」的樣子,即使心裡不開心,但為了別人會忍一忍,但忍久了又覺得自己情緒受害,因此一直在這股矛盾中。

當你願意肯定自己的需求,願意長出承受他人失望與質疑的能力,畢竟你的生活中,並非每個選擇都幸運的獲得全面支持,你具備這些力量就能為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了。

說到這裡,你願意好好喜歡自己,願意承擔生命的重量了嗎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總是優柔寡斷無法選擇?是你太害怕不如預期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伴侶吵來吵去就這三件事情!對症下藥才不會吵不停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直吵架的伴侶,你可以說是兩人都缺乏安全感,你也可以說是這段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元素,而一段有安全感的關係,需要能做到以下三個重要的元素:可及性、回應性與投入性

因此,伴侶間的吵架,吵得往往都是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問題,如何在吵架中讀懂自己與對方的不安全感,才是真正對症下藥,找回彼此親密與安全的感受。

1.可及性:「我能靠近你嗎?」、「我能找到你嗎?」
例:「你要晚回家為什麼都不會說一下?你不知道我有多擔心嗎?」「你手機為什麼不讓我看,你是不是心裡有鬼?」

其實你想要找得到對方,總覺得對方不在你身邊,並且也不願意交代清楚行蹤,你有時很希望對方的行蹤與行為都能透明化,讓你可以都看得見的感覺,但很可能造成對方很巨大的壓力。

因此你一方面要問自己,對方怎麼做讓你感覺找得到他?一方面也要思考關係的透明度要多高你才能感受到心安,並且用這幾個方式與對方澄清和討論,才不會形成你追他跑的局面。

2.回應性:「你會回應我的需求嗎?」、「我能從對方身上得到回應嗎?」
例:「我跟你說你媽對我很不好,你不幫我就算了,還說我想太多!」

其實你難過的是對方不能「體會與回應」你的辛苦,看見你的難受和委屈,有時候你真正要的並不一定是要對方當個違逆母親的兒子,而是希望對方可以跟你站在同一陣線,不一定要對方改變婆婆的行為,而是同理你當下的處境。

因此你可以嘗試將你的感受說明得更清楚,也讓對方聽懂你的需求,才不會讓你對關係的期待淪為無止盡的指責,惡化關係。

3.投入性:「你願意認真經營這段感情嗎?」「你有人在心在嗎?」
例:「你為什麼忘記幫我買東西呢?你上次就記得幫你媽買!你到底把我當什麼?」

其實你知道伴侶本來就會忘東忘西,但你就是受不了他總是忘記你的需求,一忘記代表他不在乎你。

但當你跟他吵架時,他總是摸不著頭緒地認為,不過就是忘記買這種小事,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因此你真正生氣的,是他「到底有沒有把你放在心上」。你一方面要思考,對方做過什麼讓你感覺被放在心上,也讓對方聽懂這種「在乎」的感覺,因為「在乎」一詞極為抽象,當你沒有具體的例子,就會演變成「努力扭轉對方糟糕性格」的爭論不休了。

親愛的,看懂自己、看懂對方、看懂關係,你就能為彼此建立安全又親密的互動了。

 

陪伴你成長:【21天關係進化之旅】

延伸閱讀:不衝突就是感情好?談讓關係更親密的「健康吵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為別人做太多?他人行為啟動你的「母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跟個案互動時,突然發現比平常花了更多力氣,講了更多話,自己不是傾聽的諮商師,反而成為身體一直往前傾,諄諄教誨的母親。

這個案主啟動我的母性,我進入母親般的角色,提供很多解決方法,也一直在照顧對方,互動過程並非「討論、思考與激盪」,而是「給予、推動與照顧」。因此我不禁思考,是什麼啟動我的母性?又是什麼讓他安穩坐在無助的孩子的位子上,等待著被幫助、也等待著問題被他人解決?

我覺察這情況後,穩穩地坐回位子,很快地跟案主討論我看見的情況後,接著我脫下母親的外衣,換成頑童的衣服,在一旁開始鼓譟、歡樂地為案主加油,就像啦啦隊一樣,意思很清楚:我不幫你解決問題,你要自己動起來,你要開始思考。

有趣的是,當我跟著兩手一攤,進入頑童的姿態,案主卻為自己站起身去行動,也為自己跨越很大一步。

我們身旁很容易出現這樣的人,面對問題經常兩手一攤,告訴你他不會、他沒辦法、他很無助,或者雙眼無神地等待被幫助,甚至等著有人為他剷除前面道路的阻礙。

而這樣的行為和情緒狀態,就容易啟動具有母性、照顧者或拯救他人習慣的人,全身激素被催發,開始手腳忙碌、腦袋快轉地進入解決問題模式,排除萬難,為了可以消除對方身上那股「無能為力」。

其實,「無能為力」通常是小孩的狀態,覺得自己脆弱、缺乏資源。
喜歡照顧他人者,往往在小時候也經歷過很強「無能為力」的感受,卻因為這份「無能為力」看著別人受苦受難,進而成為擅於處理與承擔的人,試圖讓身邊的人不再受苦,最終苦的是自己。

因為,當你長期在關係中滿足他人,意味著你忽略自己的需求,也意味著他人可能已經長時間讓你覺得失望、疲累,雖然你可能在當媽媽的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需要或很重要,最終,因為對方並未真正負起責任,而導致你身心過勞。

當你開始願意疼惜自己,就能清楚地意識到內心那「無能為力」的孩子,也就能不被他人的無助的狀態牽絆,開始認清他人有自己該負的責任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自我照顧的練習,你只要回到當下每一刻去體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通姦除罪化之後:什麼才是關係中最大的籌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請先試著思考這個問題,你的婚姻需要透過法律來保護與保障嗎?
真正守護婚姻的,是什麼?
要如何才能維繫伴侶的忠誠/忠貞?
通姦除罪化讓人擔心的,是外遇成為理所當然嗎?還是擔心失去任何談判籌碼?

在通姦罪依舊執行的時候,是什麼讓伴侶可以冒著被判刑的風險去外遇,下半身思考?變心了?折磨你?

當你結了婚,從來就不代表你真正擁有這個人,而是你們共同分享了一段關係與連結,共同分享了生命中大部分時光,而真正讓兩人願意連結在一起的,是對彼此的愛,也因為愛的存在,讓彼此的心情與感受,成為關係裡最重要的籌碼。

因此當愛存在,你的難過與受傷,會讓對方心疼憐惜且有罪惡感,而罪惡感的發生,正是讓一個人擁有正義感的來源,他會避免有罪惡感而「遵守規範與規則」。也就是能夠保持對婚姻的忠誠。

什麼情形讓一個人不再在乎罪惡感?

1.對罪惡感無感:有些人的確缺乏正常的罪惡感,從不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只在乎自己的享樂歡愉。這類自戀、自我中心者,通常不是後來才知道,而是相處初期就明顯感受到,你總需要以他為主,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意見,關係權力不對等的情形久了,當關係開始習以為常,趨於平凡單調,他就需要找樂子來調劑。
那麼,是什麼讓你知道失衡嚴重,依然走向婚姻?是他的權力感讓你不用做決定?讓你感覺到依靠?還是滿足你內心無法自我主張的失落?

2.反正生活處處是罪惡感:有些人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時,一開始有能量改變、微調,調成伴侶喜歡的模樣,但是當不斷改,依舊無法滿足對方時,對方也改得不像自己時,生活中自然充滿挫敗、罪惡與痛苦。

當你在關係中常有高情緒表達,包括傷心的、痛苦的、憤怒的,這份情緒狀態會成為關係中難解的課題。當對方不論怎麼努力都難以消除這個狀態,你要重新思考的是,什麼才能讓自己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因為很可能是生命中某個重大的失落與痛苦,讓你難以真心的感到快樂。

當對方對你的感受「去敏感化」,認為反正無時無刻都是如此時,罪惡感就成為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了。

3.內心中其他感受強過罪惡感:這些感覺有些是關係造成的,有些則可能是童年的傷痛,例如:
-未被滿足的匱乏感:強烈渴望愛、恐懼孤單,心中有填不滿的黑洞,又無法對外言說。
-強烈的自卑感:強烈渴望證明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魅力與尊嚴。也可能在婚姻裡的自己非常自卑。

要問問自己,在關係中你們彼此能分享這種脆弱的心情嗎?有能力支持這份黑暗的感受嗎?當這些感受強過罪惡感,來到被黑暗吞沒的狀態,將會接近情緒失調,而不知道為什麼就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狀態,將會是情緒生病狀態。

然而這籌碼存在的重要前提,是你們的關係依舊保有最重要的功能,親密與支持、合作與解決問題。也就是你們能分享心裡的感受且覺得被聽懂,能夠在意見不同時共同討論出共識並合作解決。如此,關係的正向感受與支持度足夠,你的感受與對方的罪惡感,就會是關係最大的後盾。

所以,當外遇發生,你不需要去問他知不知道外遇會讓你受傷,因為必然會受傷!但又是什麼讓這個關係裡最重要的籌碼已經不再是對方首要考量,則是值得你我思考最重要的原因。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通姦除罪化讓人心慌?你真的相信婚姻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報復性出遊背後的補償心理:四個原因讓人容易發生情緒受害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因為疫情延燒而讓許多人從二月到現在都不敢安心出門,在多天零本土案例後,前陣子台灣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熱鬧的模樣,6/7也大規模解封。看著報紙斗大標題「報復性玩樂 國旅爆搶訂潮」,大概許多人都期待著好好享受解禁後的自由。

「報復性」行為那一刻,會帶來一種身心舒暢感、揚眉吐氣的爽快,不論你知不知道這行為是否適切,有時甚至是你越知道這有傷害性,你越要去做的失控感,其實來自一種「補償心理」,屬於自我防禦機轉,他其實在補償我們的「情緒受害感」。說穿了,補償心理下的報復性行為,就是對生活現狀不滿的犒賞,也是讓人繼續有動力好好活下去,而非槁木死灰的狀態。

那麼,究竟我們在生活裡發生什麼事,而容易發生情緒受害感呢?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覺得不開心、不舒服,或者讓你感覺委屈、壓抑,或者心理上覺得被壓榨或疲憊時。

1.當你過得不是你想要的人生:例如你像是為了母親而讀某個科系、做某個工作,覺得自己靈魂與活力枯竭,因為在違反自我意識與個人意願的情形下,身心地消耗就格外大,若一個人經常憤世嫉俗、做事情總是不耐煩或者怨天尤人,也意謂著他心中有強烈的被害感、被迫感,生活由不得他選擇的心境下,除了會「報復性」行為,也會有很多衝動性消費等問題。

2.當你的步伐與往常不同:例如你最近面臨大考,有時間性的、密集的、大量的、高強度壓力的,與你日常節奏不同,你就需要調整步伐面對變動,當壓力狀態解除時,你也會需要透過「報復性」行為來拿回生活的控制感。

3.當你覺得付出很多時:例如你為了一個專案,花了大把的時間、精力在其中,這一個月閒置下來時,腦海也不斷為此事打轉,你就會覺得你付出很多,而想要犒賞自己。但有時候可能又是,你在做一件你不擅長的事情,它耗費掉比平時更多的腦力時,你雖然覺得進展緩慢,但又覺得需要補償心理的疲憊感。例如:寫論文。

4.當你覺得外在環境不如你意時:例如你渴望得到的工作不錄取你、你要多拿生活費卻被拒絕,這種想要要不到的挫敗心情,有時背後會有一種,我這麼努力怎麼可以沒有的憤怒感,但當你憤怒感無法在職場或家庭合理的表達且對方成熟的回應下,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被害感,而出現報復性行為。

好啦,說到這裡,其實報復性玩樂、熬夜、購物、大餐偶一為之,讓生活在自己允許的失控中找回控制感,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只要你願意在行為中依舊覺察自己的感受,好好自我對話,找到你覺得舒服,他人也覺得不錯的方式,也許你就不用總是陷入報復性行為,又總是容易自責與愧疚的惡性循環中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歇斯底里或破口大罵的人怎麼了?你不可不知的「情緒被害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在一起難受,分開又寂寞?想擺脫共生關係先了解PAC自我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所謂共生關係,是兩個人的行為表現得好像只有一個人的狀態。

在溝通分析裡很立體地用自我狀態呈現共生關係。一個人的自我狀態有PAC三種,包括:

1.父母(Parent):包括控制父母(或批評父母),負責提供規範與社會價值觀;還有滋養父母,負責提供照顧與支持的自我狀態。

2.成人(Adult):能夠適時適地地根據擁有的資源,理性分析做出合宜決定的自我狀態。

3.小孩(Child):包括順從小孩(或適應小孩),會服從規範也會符合他人期待;還有自由小孩(或自然小孩),會自然想去做自己想做得事情,不受他人影響、不討他人歡心。

也就是說,一個健康人格,是可以在三種自我狀態中具有彈性,懂得社會規範、可以自我安撫、能夠理性分析、願意順應常規、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就是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但當人在共生關係裡,意味兩人的PAC狀態剛好組合成只有一個人的情形,因此兩人會照一個人的意識生活在一起,又痛苦又離不開,在一起覺得窒息,分開覺得空虛。原因在於兩個人各自忽視PAC當中的自我狀態。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最常看見的共生狀態有兩種:

一、「阿信的太太」與「敗家的丈夫」

這是很經典的婚姻組合,也是很多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女人含辛茹苦的拉拔孩子、努力賺錢,還要跟一個會酗酒、打人的先生在一起,很多時候女人要獨力面對家庭中很多的問題,包括經濟、家事等(成人A),也要照顧先生的情緒(滋養父母P),而先生則是沒錢就伸手要錢,反正女人也打不跑,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只要自己的感受被在乎(自由小孩C)。

二、「操煩媽媽」與「媽寶兒子」

這也是超經典的親子組合,一邊責怪孩子不獨立、不省心,但當孩子有自己想法的時候又不允許。

操煩與管很大的媽媽,通常從小就要求孩子聽話,要孩子好好念書、當公務員,不準孩子打電腦、滑手機,不可以交女朋友,這個在孩子小時候不一定有太多問題,但當孩子成年後還這麼做,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共生關係是一種僵化的模式,代表操煩媽媽會常有控制規範的說詞,像是我是媽媽你應該要聽我的(控制父母P),也會幫孩子解決生活問題(成人A),所以孩子基本上不用太多思考,照著做就好了,免得有太多衝突(順從小孩C),同時也需要來自母親身上的認可,而不能長出自我意識。

當關係中做「孩子」的一方,不用負擔起照顧自己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情況,也可能不願遵守任何規範,就容易有「永恆少年」的問題,很多行為、想法與感受都容易表現得像小孩,也就不停吸引向父母一樣的人來身邊照顧他。

當關係中做「大人」的一方,不願正視自己「孩子般的需求」,或被「自己塵封的童年」,一心渴望照顧或控制他人的背後,往往有自己沒被用自己渴望的方式照顧和呵護,因此在照顧的過程,也在弱化另一個人,甚至不允許另一個人有像成人般的思維,這樣就能一直控制對方。

所以親愛的,你也在糾結的共生關係中嗎?要破除共生關係來到自我健全的狀態,將面臨關係中的衝突以及強烈空虛的感受,也要面對妳不熟悉的模式,例如長出孩子般的自由,或長出成人的思考與自我照顧、自我引導的模式。當你為自己補足的自我狀態,你將不再被共生關係給吸引,你將能吸引同樣自我健全的人際關係!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缺乏界限的共生關係,讓你失去自信也缺乏自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要他回來!三個讓人分手後總是放不下的理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要他回來啊!我不懂這麼多年的感情他怎麼可以說放就放,明明說好要再當朋友的,但現在他不讀不回,就這樣斷了聯絡,我實在很不甘心!」

分手後一直渴望挽回,分手後又一直想要保持連結,希望感受到對方還在自己的生活裡,有時候不只是自己痛苦,其實對方也很痛苦,而當對方在分手後感受不到你的放手,又不想要糾纏不清的關係,自然會做出「恩斷義絕」的行為,為的,就是讓你死了心。

那又是什麼,讓你難以忘懷、難以放下、又難以死心呢?

無法面對失落又失敗的自己

情感斷開後的失落感與傷心感,有時會讓人頓失依靠又渴望擁有浮木,而原本的伴侶是自己情緒依賴的對象,頓時成為情緒負擔時,眾多複雜的負面情緒,會讓人衍生負面想法而覺得自己失敗無用。

提醒自己,失落與傷心是必然的過程,情感的斷裂不代表失敗,而是我們在當中還有沒學習到的課題,你所認為的失敗,是你不允許現在這個「不如你意」的狀況,這也意味著在關係中有很多「不如你意」的互動,都讓你不滿意。而你要讓自己學會跟這種不如意共處,才能為你的心找到柔軟,也才能柔軟的面對他人。

至始至終都以你為中心的愛戀

堅持著、渴望著與對方聯繫,忽視關係的現況,也忽略對方的拒絕,只因為你還想在一起?

又何嘗不是你一廂情願地認為「我們還有可能」?

又何嘗不是你在原本的關係裡,經常「只在乎自己」?

這些作為,恰恰反映你在關係中、在分手後,依舊處於自我中心的狀態,依舊還學不會在感情裡懂得理解與尊重他人,你更在乎的是內心那失落受傷的自己,難以承受必須自己舔舐傷口的孤單感罷了。

那麼,請問問自己,要讓關係撞破多少次,彼此受過多少傷,你才願意學會「尊重」,而非控制與索取?要讓彼此承受多少痛苦,你才願意放過自己、放過對方?

越自責過去就越沈溺在過去

分開後的痛苦可能開始讓你反省,也可能讓你產生歉疚與自責,覺得「早知道就不要…」或者「我當時應該…」這些想法,而當你越自責,就讓你越停留在過去,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彌補來修正過去的歉疚感。

可是親愛的,你現在所受的痛苦正是你「過往關係行為總和的代價」,也就是也許你過份任性、外遇背叛、情緒勒索等,關係長期失衡下斷裂的痛苦,就是你正在承受的代價,你不用彌補什麼,你只要願意在痛苦中學習成長,就是對對方最大的恩賜與溫柔了

提醒你,當你真正願意正視傷口,承認你的傷心與挫敗,每一次想起過往,不再用自責的口吻說:「我就糟、我應該要…」,這將讓你沉緬過去與累積更多負面情緒。改而使用疼惜的口吻:「對啊,好可惜我失去了,這是當時的我唯一會做的事…」,這將讓你更貼近傷口,並幫助你承接與釋放悲傷,而過去,才能真正過去,因為悲傷不在沈積,就能長出希望,也就能展望未來了。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分手後的挽回有用嗎?兩大常見分手狀況大解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自我成長的三個狀態:「自我中心」、「自我反思」及「自我覺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轉眼,安全感訓練已經完成38期,課程不斷演化,對人的理解與人性的掌握,也在與學員的激盪中不斷進化,有時在上完課後回顧,覺得一個人能看清是什麼造就痛苦與不安,是不容易的歷程,卻重要無比。

自我成長就是是我們心智轉化或位移的過程,心智運作影響我們看待人事物的方式,但我們卻不一定能覺察它的運作,導致許多人的生活有極大的不安全感,也容易覺得失控、又想掌控、又覺得受害或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簡化來說,這三階段我會這麼表達:

見山是山:是「自我中心」狀態,我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

「我覺得很沒安全感,因為我男友太自以為是,他只想到他的工作跟朋友,他根本不在乎我,我在這裡這麼痛苦他也不管我的死活,哎呀,我活該吧!誰叫我愛上這種人!」
我的不安全感,都是他人的過錯或都是我不夠好,什麼都做不了,也沒辦法。

見山不是山:是「自我反思」狀態,我開始思考那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發生什麼事讓我這麼沒有安全感?是我的過往嗎?是我們關係的傷痛嗎?是他的行為觸發我的擔憂嗎?那又是什麼原因讓他有這個行為?他的歷史又是怎麼影響他的?我跟他的關係對他而言是什麼意涵?」當你打開反思的開關,看見一個現象就會牽引出許多問句,形成難以停歇的腦內風暴,會有一陣子夜長夢多,也往往是在此時期,你在重塑你的世界觀與價值體系。

見山又是山:是「自我覺醒」狀態,我理解這一切我有一部分責任,我看見事情的本質,也看見人的本質,更看見是我的視框引發的觀點與感受,而我為我的視框負責。

「原來我的不安全感,與過往未處理的傷痛有關,也跟我內在運作機制有關,其他人不過是展演出我內在想要看見的劇碼。他一直都還是他,只是我加諸了我渴望被完全包覆與滿足的期待在他身上,他逐漸無力回應我、逐漸對我生氣,原來我可以是那個好好愛自己、彌補我陳年傷痛的人。」在許多覺察與理解後,有一天會來到頓悟與覺醒,看見一切事件與感受都是「我」發出,並承擔起責任後,當你看向他人,就會是他人最原本、原初的模樣,而非沾染你的失望與怨恨,關係自然輕鬆清澈無比。

親愛的,你走到哪了?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快樂是創造出來的!實踐<讓自己開心>的三個心念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恐怖情人的徵兆:太好、太多、太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恐怖情人的新聞似乎一點都不缺,越來越多人對遇上恐怖情人這件事感覺恐懼,這篇就以「太好、太多、太快」來説說恐怖情人在情感相處中的狀態,幫助你對這類型的人提高警覺。

恐怖情人之所以恐怖,通常是發生在他「知覺」到自己要被丟掉、要被背叛,所以當關係總是順他的意,總是相親相愛時,基本上你不一定會注意到他的恐怖,但有可能你會覺得太肉麻到喘不過氣來,或有可能會希望關係慢下來,以及退後一點,免得被撲上來。

太好:對你超級宇宙無敵好,甚至幾近完美般無微不至的照顧你。

-例如:溫馨接送情,不論你下班多晚堅持接你,就算他出車禍已經車體毀損還是要接到你,這種看似令人感動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希望掌握你上班以外的時間,行「社交控制」。當一個人為了與你碰面,而無法思考重要性與安全性的基本問題時,那他是否可以承受分手?

-例如:心疼你工作忙,想要養你照顧你,並不斷告訴你不能讓自己的另一半養尊處優,是男人的不是等等這類話灌妳迷湯,其實是希望你不要擁有自己的經濟能力,當一個人擁有經濟基本上也擁有獨立的能力,而你缺乏賺錢的能力,就等於離不開對方,多數時間也只能啃在家中,無法成長自己。

太多:會給你很多的東西,包括體貼、關注與個人資訊等。

-例如:大量傾倒很多資訊,希望你全部都知道,其實也期待你與他一樣透明,交代清楚你的過去歷史,包括你現在所有的一切,並且告訴你愛就不應該有任何隱瞞,但當彼此交淺言深,都還不夠信任彼此時,說這麼多資訊會讓感覺沈重有壓力時,就要謹慎他是否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是否允許他人保有自己某一部份不準備要透露的訊息。

-例如:打腫臉充胖子的討好,像是月薪三萬卻願意一個晚上租豪華跑車,帶你上五星餐廳並準備九十九朵玫瑰,卻沒有思考與評估財務,當他不計一切代價與後果要獲得你的歡心,這並非浪漫,而可能代表他有嚴重衝動控制的問題,當你們在一起後,他無法控制的情緒衝動,將成為你們要共同承擔的議題,很可能你需要幫他收拾善後,因為他會丟一句,那是太愛你才做的,都是因為你啊!

太快:會感覺到進展迅速,好像很努力往下一步推進。

-例如:希望趕快見父母、見你的朋友們,似乎很積極參與你,但一般情況人們希望謹慎對待關係時,會希望更確認彼此、感情更穩定再決定,但對方很著急地推進,一方面好像很想跟你趕快定下來,其實也是希望更精確掌握你生活圈裡有哪些重要的人,並且知道他們住在哪裡、在哪裡工作等等,這些資訊都可以成為未來找不到你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找人的線索,或拿來威脅控制的地方(我知道你爸住哪…..)。

-例如:希望趕快住在一起,好希望每天醒來可以看到你的笑容….,但你們才認識一個禮拜!「同居」看起來可以就近照顧你,但依舊是明確掌握行蹤,親近又黏膩最直接的方式,接著,就會是進行一連串的控制,每次傳訊息、打電話都要知道對方是誰,有什麼事等等,希望你們所有的內容透明公開,希望你們所有時間、生活重疊等。

簡單來說,這些太好、太多、太快的相處模式,會有許多層面的控制,「社交控制」「經濟控制」「思想控制」,也就是她希望你整個生活與世界,最好都是無法改變,因此你只能老老實實跟他再一起,只能陷入兩人世界中,不能有其他人。
所以當你發現對方希望你:沒有腦袋(無法思考,只能聽他的)、沒有金錢(無法自主,只能用他的)、沒有朋友或家人(無法找人討論、陪伴,只能繞著他轉)、沒有自己(無法決定,他說了算),這將會是一段窒息又恐怖的關係。

好好相信自己的直覺,好好檢視你在關係發展中的感受,不確定時找專業或信任的人討論,才不會完全被愛情沖昏頭,而邁向後悔的不歸路了。

 

陪伴你成長:21天關係進化之旅:在人際、家庭、愛情和工作裡提升自我

延伸閱讀:別再越陷越深! 九大徵兆幫你揪出潛在「恐怖情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逼瘋女友?因為「歇斯底里」的溝通你才會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在關係中經常激烈的爭吵,那究竟是你不好溝通,還是對方不好溝通?

阿傑那天在課堂上分享,他跟女友約在捷運,看見女友時她正被一個男生搭訕,阿傑心中一把怒火,覺得有這麼難拒絕搭訕嗎?就冷冷地在一旁看女友,忽視女友無助且求助的眼神。

過一會後,阿傑走過去,搭訕男悻悻然地走了,女友開始抱怨跟訴苦,覺得阿傑沒有幫忙她,她心裡很是無助,但阿傑為什麼在一旁什麼都不做?

閱讀全文〈總是逼瘋女友?因為「歇斯底里」的溝通你才會聽!〉

《夫妻的世界》的反思:關係不是一個人全面的錯,「關係是共構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只有我很喜歡這個開放式結局嗎?

—————————————( 防雷線)————————————————–

看了16集,很期待結局的我,看著最後這段池善雨的反思我感動得哭了,是多麽痛的悔悟,是多麽深的覺醒,在這麼大徹大悟的心靈狀態中,一定要感情來佐證她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嗎?

「就算再怎麼努力,感覺都無法說出原諒二字,因為知道了,原諒一個人和給一個人定罪一樣,都是傲慢的事情。我只是,在承受著我的那份時間,並守著自己的位置,等待著總有一天會回來的兒子,懷著份確信的希望而活。

忍受著這份不安,放下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來做出規定、審判、負責的傲慢,應該是我能做到最好的吧?

將人生大部分都一起共享的夫妻之間,將一個人剜去,就等於把我自己也交出去,那份痛苦會原封不動的連接著兩個人。

夫妻之間的事到頭來,是不是沒有單方面的加害者,也沒有完全無暇的被害者呢?

痛苦地反思著我們所犯下的錯誤,還有不被那份痛苦牽絆的忍受著過每一天,說不定,會如同得到救援般的找來,我能夠原諒我自己的瞬間。」

關於這段劇終時的獨白,我反覆看了好幾遍,這當中長出的心理能力與領悟,卻值得你我學習。

對於什麼都要完美的池善雨,厭惡生活中有任何差池,更不允許「犯規」,而這點也在兒子身上展露無遺,兒子曾對著爸爸怒吼:「犯規的都是你」也是一種認為母親的痛苦都是父親的錯。當池可以放下規矩,放下應該,就不再需要去定罪他人,只要能好好撫慰自己傷痛的心,進而脫離「受害者」的角色。

太多時候,因為關係的出軌與不如預期,因為心太過疼痛,就容易全盤認為是對方的罪過,卻沒有重新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姿態,池善雨很需要掌控一切,李泰奧喜歡被照顧,而當情況稍微失衡,池變得更周全的扛起一切,李卻變得迷惘又渴望自由。

當一個人深陷「受害者」時,會批鬥、拒絕又趕盡殺絕,這時受害者會轉變為「迫害者」,失控的毀損對方的一切,但在當上迫害者後,看得對方失魂落魄,又一心尋死時,又搖身一變成為「拯救者」,這也是讓孩子錯亂、痛苦又不可置信的地方。這兩個關係中的男女,都在這三個角色中輪流轉換著,相互折磨著。

最後這段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描述,也說明池善雨開始理解,關係不是一個人全面的錯,「關係是共構的」。原本她想保障自己,保全孩子,只想為受委屈又屈辱的自己板回一點生存的機會,卻沒想過她做得所有行為,最終痛苦還是在兩人之間,噢,其實是三人之間,因為孩子都看見母親的心是如何痛苦與動盪。

這也是一段簡潔有力的懺悔,有時候,當你願意看見你在關係中如何影響他人,你也有機會停下受害者、迫害者與拯救者的循環,不再去要求誰來為你的「傷痛」負責,而是學會不會傷痛影響你的人生,學會「原諒」自己曾經的選擇,選擇背叛自己的伴侶,選擇報復伴侶,選擇保全孩子卻失去孩子,而她所選擇的一切,痛苦是代價,她願意承受代價的過程。

所以這是一段高度自覺的反思,也是一個女人深刻的覺醒,不再是受困的被害者,而是真實地看懂自己、看懂關係,真實地放手,真實地柔軟。這樣的結局,是一個人對生命的醒悟,不需要感情來佐證,接下來每一個她所決定的未來,都充滿各種可能與希望,真正的心靈富足了。

別傻了,池善雨和暖男金醫師不會再一起!
池善雨精湛的演技,讓所有人都對她心疼,都認爲她值得有個暖男守護她,比起渣男前夫強上幾萬倍,似乎有個暖男守護在身旁,她就不再受苦或被欺負了。但真正讓她受苦的,除了前夫的反覆之外,還有她自己的選擇啊!
再來,池善雨從來就沒有將金醫師放在心上。

當你有愛的感覺,就會產生依賴感,也會渴望分享,並好奇對方的生活,也會在意對方的反應。但當池善雨「出狀況」,從來沒有找過金醫師,這麼多年下來,金醫師並沒有成為她情緒依賴的對象,這也說明她跟金醫師一直都沒有那份愛與情感的連結存在。

各位迷哥迷妹們,放手吧!

不夠覺醒的自己,進入另一段情感,又何嘗不是一場新折磨

 

圖片來源:JTBC官方網站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一段破裂的婚姻,是誰的錯?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好惡分明、敢言敢做?深入分析川普的「自戀型高衝突人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直覺得川普這個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很具話題性,我想多數人心中理想的典型都像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川普向來好惡分明、敢言敢做,這特殊又強烈的個人色彩,似乎在美國當一代厭惡熔爐與多元感的人民裡,他似乎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川普成為許多人用以宣洩心中不滿與憤怒的「武器」。

也許你跟許多人一樣對於先前川普這次宣布停止資助WHO感到大快人心,但這正彰顯的是川普他「自戀型高衝突人格」典型的行為,自他上任以來,搏盡全球版面,你說他是為了美國好,但其實真正來說,是因為美國被認為是他的所屬物,是他的財產,因此才有所謂「保護主義」,這背後其實並非真正保護自己的國家,而是保護他自己。你說這差別在哪裡,就是當一個人在真正保護自己國家時,往往可以允許一國之內的多元與歧異性,但對於川普而言,你不同意我,你就是我的敵人,你就活該遭到我孤立與制裁,即便是自己人也一樣。

高衝突人格往往缺乏自省,有人會評論他停止資助是要硬起來,但看起來更像是因為自己決策太慢,太輕忽疫情在先,導致美國境內疫情失控,在輿論威脅之下,他必須將這份罪過咎責至已經民怨沸騰的WHO,順利轉移所有人的關注之外,順便賺取多數人心中那陣痛快而肯定川普的「敢」之外,很少人會去注意到,川普從來不覺得自己的決策有任何問題,造成的失控疫情也是「別人的問題」,沒有一個決策者錯失良機該有的「正常罪惡感」。

為什麼他「敢」,其他典型政治人物就不敢嗎?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他敢戰,或者他好戰,激起衝突不只讓他興奮,還能博得關注與版面,還能讓世界看到他,不論是正面與負面的關注,都是一種滿足「自戀者」自體感被認可的需求。而優秀政治人物會感人民所感,往往也具備正常罪惡感,因此知道錯誤的決策會影響多少生靈與生計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人的苦痛會是他們考量的因素。而當一個人缺乏正常罪惡感,就不會有正常的正義感,也不會擁有真正同理他人的能力。

簡單來說,川普眼中的世界,就是除了自己與自己所屬物是彩色之外,其餘的都是灰色的、可有可無的。這也是自戀型人格眼中的世界,所以侵犯別人或目中無人也是剛好,也不會懂得尊重他人的界限或看見他人的需求,因為本來就是灰色的他者,在他踩踏過成為那短暫的絢麗,鎂光燈的焦點,不該是一種寵幸嗎?(不然你原本人生黑白耶,該感激被我看見才是)

所以我們來說說究竟高衝突行為模式有哪些?

1.大量全有全無的極端思考方式
2.強烈或不受控制的情緒
3.極端的行為或威脅
4.責怪他人的執念

而自戀型高衝突人格呢?

1.自認非常優秀,過度膨脹成就才華,尤其與週遭人相比。例如新聞:紐約州長轟「美國不需要國王」 川普:根本叛變
2.覺得有資格得到特殊待遇,一般規則不適用在他身上。例如新聞:美國總統示範公器私用》1200美元紓困金支票將印上「唐納德.川普總統」
3.缺乏同理心,對待他人無理和極盡侮辱,且經常是在公開場合。例如新聞:川普斷金援記者會上這一段話。

「今天,『我』正在指示『我的』政府停止對WHO的資助,同時進行一項評估,以評估WHO在嚴重管理不善和掩蓋新冠肺炎傳播方面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

自戀型領導者有很多以個人為主詞,並且容易加註個人評論,而讓該是政府的官方發言,搞得像是個人演說,而帶有戲謔與戲劇性的效果,這也是川普一直具有爭議性,又讓人有伴君如伴虎的感受。

典型與優秀的政治人物,既具備觀點又能做到無私與無我,這部分你從對外的發言就能看見。發言的主詞往往是「我們」而我們的主體性代表的是「國家」或「政黨」,並非指稱個人。

所以,說到這邊,你會因為川普宣布與台灣合作,並同意台灣是「國家」的存在感到高興嗎?

目前台灣在川普眼中很「有用」的存在,你不會知道哪一刻世界又會令一波風起雲湧,如果你我總需要這股「被認可」的感受時,就容易陷入妄自菲薄或過度膨脹甚至集體圍剿,而無法真正看見他人做了什麼,做不適切了什麼,而陷入全黑全白這般二元對立的思維,只因為他們與你不一致,或者他人不認同你就變成民粹。

親愛的,願你在一片激昂的聲浪中,擁有你的理性與覺知。

 

 

陪伴你成長:在關係裡,成為另一個自己:六大原型性格解碼

 

延伸閱讀:MBTI名人談:韓流風潮的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不只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息」更是為了自我肯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很少失眠,頂多有時淺眠,但不至於到「失眠」或睡不好,而那段時間感覺到身心立刻陷入極高的痛苦中。

睡不好,腦袋不清楚,無法集中精神,做事效率變差,不滿意工作狀態,而這可能會繼續惡性循環惡化下去。

我想,這是老天爺要給我的「體驗」,知道什麼是失眠的困擾。向來都能快速覺察與調節的我,竟然有段時間無法調節好心情,那種困頓與挫敗也可想而知的強烈。

那一陣子,我休息的特別少,可能是工作壓力累積,也可能是個案晤談的情緒累積,也可能是大腦乘載太多待消化的事情,導致壓力過大,情緒與大腦持續過勞的情形,而影響到身體。

但是問題指回來,為什麼我「休息特別少」?難道是工作太多所以休息少,這種蛋生雞雞生蛋的循環問句嗎?

不,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不允許休息」。

親愛的,你允許自己休息嗎?

卻在休不休息的探索中,我意識到身上生存的焦慮,這份焦慮若沒有被覺察,最終將成為壓垮身心的毒藥。

你內心也有這樣的生存恐懼嗎?這份恐懼意味著你的家族可能有過「是否能渡過日子」的危機感,也可能你常覺得在家中沒有存在感,常感覺被遺忘,而鞭策自己不斷往前,可是,親愛的,你可以回到自己身上,重新看見你現在的生活、你現在的渴望,讓自己慢下來,去整理在你身上的擔憂,然後開始問自己:「我不去做,真的就會活不下去嗎?」、「我休息一下,就代表我不負責任嗎?」、「我沒有努力,就會輸了嗎?」,然後再問自己:「如果這些問句的答案都是:『是』,又會怎麼樣?」透過一次一次不斷自我詰問,一直到你越來越清楚答案為止。

親愛的,你會發現,在這份焦慮背後,你其實要學習的,是對自己的信任,與對自己的看見,若你不夠肯定自己,你看不見自己在生命中的努力與累積,你就會不斷循環在焦慮中,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卻總像無頭蒼蠅一樣忙碌,迎合又應付著生活中的各種要求,而更加失去自己。

休息,不只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自我肯定。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是疲憊還是心累?心理師教你真正用「心」休息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疾病不盡然導向死亡,但疾病焦慮會加速惡化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前幾個月時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當時你的心中是否都被「鎖國」這個詞給環繞呢?

我知道,這一切都變動得很快,生活突然間亂了套,你很想安安靜靜的生活,但外在世界會不停放送著讓人恐慌的事實,美股一個月內第三次熔斷、全世界進入新鎖國世代以及病毒帶來第三次世界大戰。

然而「病」,如果是我們需要走過的生命階段,一則意味著我們與環境之間生病,二則代表我們與身體之間失衡,因為傳染病強迫我們思考我們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強迫我們思考除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之外,又是什麼讓病毒大蔓延。

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提到,疾病是指明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了秩序或合諧,因為缺乏意識的某部分而有了症狀。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人們在親密關係裡可以更健康、更快樂、更完滿,但這需要努力、決心與技巧。我們需要深入自我覺察,才能瞭解自己為何要防衛;有什麼方法能開放自己,讓自我成長,讓生命的能量自由流動。

是的,疾病不盡然導向死亡,但疾病的「焦慮」可能會加速惡化,盲目你的心智讓你更難以體悟疾病的意涵,適時修正而胡亂投醫,甚至聽信讒言讓生活更亂了套。

親愛的,請關掉外面的聲音,重新調頻對焦你內在的聲音,重新定睛看見內在慌亂無措的自己。這場新冠肺炎的恐懼,一部分來自2003年SARS的全民創傷經驗,一部分可能來自你對疾病的記憶。這份恐懼與過去有關,而大量放送的傳染病消息,會不斷喚醒你的害怕,你可以適時關掉新聞,接著請讓自己成為恐懼的引導者與療癒者,為內在的自己,點亮一盞明燈,陪伴自己並安撫自己。

你是身體的主導者,你是恐懼的引導者,你不是恐懼,也不是恐懼的玩物。唯有你不被恐懼壓垮,才能為自己保有謹慎的理智判斷,看見希望、看見治癒並看見自己的力量!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天哪!我是不是生病了!?」帶你認識罹病焦慮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用孩子聽得懂的「擬人化」與「具象化」法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先不論孩子是否能聽懂,但這個行為帶出來的正面意涵與家庭的生命與情緒教育極為重要。與孩子的疏離感,其中最大的因素往往是「家庭秘密」或「家庭禁忌」,那個人人心知肚明,卻無法言說的話題,最容易造成家庭隔閡。

1.死亡不用成為禁忌:死亡與疾病最容易帶來禁忌感,因為談論時產生的悲傷、羞愧與罪惡感,會讓人「不舒服」,會讓氣氛尷尬,也會讓家人之間的感受困在原地,孩子更會學習到如果我問了,家人會不喜歡我,對死亡感覺害怕之外,還對心裡渴望了解的狀態感到無助。

2.傷心可以被承接:失去家人會帶來極大的失落與不安,因為原本可以安撫自己情緒的對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未知與低壓的家庭氛圍時,孩子很容易有「退化」或「噤聲」的狀態。

-所謂退化是:例如原本戒奶嘴了,又吵著要吃奶嘴,或者翻找出前兩年在玩的玩具或遊戲,想要透過遊戲跟過往的記憶有連結,想像媽媽還在身邊,來調節自己思念的情緒,或者希望玩這個母親就會出現,也就是行為或思維上像是退回到更小時候的狀態。

-所謂噤聲是:孩子會變得極為乖巧、不吵不鬧,因為知覺到家人已經有很多煩惱時,孩子很多事情就會自己想辦法消化,又不一定知道如何消化,因此可能會阻隔情緒或容易出現記憶的斷片來處理。

當死亡可以被討論,最重要的是能去討論「如何思念與緬懷」,當孩子知道大人也很思念時,反而心裡有更多安全感,因為那是家人間的愛如此深刻,就有這麼深的思念,而家人若可以有特別的儀式來緬懷,也讓孩子的愛有投注的方放,例如,當我想念媽媽時,我會穿上媽媽送我的衣服,對鏡子中的自己說說話、笑一笑,感覺她還在旁邊支持我。你也可以喔,拿出媽媽買給你的鉛筆,寫寫字或畫畫,感覺她就在旁邊陪著你。

過世的家人,會用另一種方式活在家人的心中,被留下來的家人,需要能學會重新擺放已逝家人在心中的位置,從有形的物理存在,轉為無形的心理與精神的存在,對已逝的家人而言,也活出生命很重要的意義了。

避免用這個方式與孩子談論死亡

要避免的其實就是錯誤的「希望感」,以及可能產生的誤導與更深的恐懼。

1.睡覺:避免跟孩子說媽媽去睡覺,會讓孩子很害怕睡覺就醒不過來,甚至認為自己只要去睡一覺,明天又能看見媽媽。要讓孩子知道,媽媽因為生了很嚴重的疾病離開人間了,因此孩子會懂得去世與消失的概念之外,也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2.去旅行:如果說去旅行工作,會讓孩子有複雜的感受,因為孩子會不知道怎麼處理對母親的想念,還有一直有著期待,因此對旅行工作這個詞有敵意,甚至可能覺得是不是旅行這麼重要,是不是我不夠好而要拋棄我。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需要用孩子聽得懂得語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擬人化」與「具象化」的過程,最好能使用孩子常看得卡通中的元素、或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
例如:

1.生命的概念:人生就像是很長的一段旅程,我們要從A點走向B點,可是有些人提早到站了,他們要下車去,但是最後我們都會跟他們見到面,只是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沒辦法看到他們,他也沒辦法陪我們玩。

2.健康的概念:人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像是爸爸開車帶你出去玩你所坐的車子,我們開久了,就會容易這裡壞那裡壞,有時候就要進廠維修,有時候早一點發現,還能把它修好,還有辦法像平常一樣使用,有時候太晚發現,就沒辦法修理,需要更換零件,但是身體裡面的器官,像是我們可以呼吸,是因為有肺,每一個都很重要,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特殊編號,就很難有適合我們的零件。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要好好善待身體,像是如果從太高的地方跳下來,腳或手就容易受傷,沒有按照時間吃飯,你專門管理吃東西的胃也會有問題,就要進廠去修理了。

 

陪伴你成長:療癒你的親子關係: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憤怒與悲傷

 

延伸閱讀:小孩哭就抱會寵壞?不足的觸摸擁抱有更多負面情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問問症狀想說什麼:當情緒影響身體時,就來場自我對話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看著武志紅這本《身體知道答案》,很被他這篇文章中的誠實感動,當他準備要去上課時,開始感冒,上課過程心裡有很多複雜甚至負面的感受,還懷疑起是否是老師的能量不平衡。

這段描述讓我想起這幾年下來上深度的工作坊,有學員在上完課後覺得身體輕鬆許多,但也有學員在上課過程身體感覺非常疼痛,而這也往往是課程的內容接觸到自身課題最容易誠實表達出來的現象。有些人願意說,說完往往疼痛感也會改善很多,但有些人卻可能是抗拒與拉扯,害怕探索自我而引動更多情緒,更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帶來身體更多的疼痛。

武志紅在這一篇也提到他會與來談者的身體有同步的現象,在來訪者有些為感受時,就能為對方說出情緒,而幫助來訪者釋放情緒。

有時候,我也會在諮商的過程中感覺不舒服,這種身體與情緒同步,是很多諮商師專注同理的過程中自然發生,靈異一點的說法像是我個人的靈魂融入對方的靈魂中,去感知到對方身心經驗到的一切,哲學一點的說法像是我個人的現象場融入對方的現象場中,然後又跳說出來像是為對方旁白人生一樣,去解析他個人的現象,但總之,身體感官經驗都是重要覺察的指標,幫助我也幫助個案去了解自己。

所以,你可以更親近自己的身體也更體恤自己的身體,去拓展你的潛意識,或你尚未知的自己。

還記得在研究所最後階段,為了要完成碩士論文,跟著好友一起到咖啡廳用功,找到位置坐下來後,氣溫剛好、氣氛剛好、音量剛好,但我卻開始一連串的噴嚏,像是突然吸入大量花粉一樣大過敏,噴嚏狂打鼻子快掉下來的時候,也開始感覺頭痛欲裂,心裡擔憂著我的一天是否就這樣化為烏有了

這時內在智慧的聲音升起,要我好好跟身體對話,我便趴下來閉上眼睛,開始思考著過敏的運作機制,就是一種要排除外來物、自我保護的狀態,接著我開始安靜下來,詢問自己:
「是不是很不能接受現在的自己?」
我感覺內在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波動,畢竟完成碩論是真心不騙的痛苦過程。

「我知道要安靜下來書寫,是很不舒服的過程,我可以允許這個過程嗎?」
心裡有點阻抗,有點不願意,有點想逃避,但似乎我只能陪自己耐著性子完成。
「我願意接納在這個過程中的自己嗎?」

坦白說,寫論文就像是,你今天用功一整天,卻覺得產值是負的,說要接納很像精神喊話與自我安慰是困難的,但人生不就是如此你總會有需要頓好馬步練功的階段啊!

「我願意。」點點頭。
我的心安靜下來,我週遭的空氣也安靜下來,我沒有在打噴嚏了。

這是個有趣的經驗,安頓身體也安頓心情,更安頓了自己。

親愛的,你也可以試試看!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身體不說謊:他的左顧右盼,告訴我他多麽在意他人眼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內心被恐懼箝制,將看不清關係全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欣剛與國外男友交往一週,他們在同一家公司而小欣在台灣分公司,據說對方很會撩人,對方上次來台灣跟小欣開過會後,就密切聯繫,在準備來台灣開會前一週,開始與小欣交往,來台灣後也立刻就發生關係。

就在激情後的隔天,對方突然冷淡了,希望彼此拉開距離回到以前同事關係。聽到這裡很多人立刻就會冒出渣男的想法,可能也有人想檢討起小欣根本就識人不清。

小欣半夜哭著跑來找我,我一邊安撫他,一邊試圖讓她冷靜,在談話過程她看得出來她傷得不輕,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她與男性發生性關係後,對方對她冷淡與逃避,她也不是第一次有過報復的念頭。

上一次她更曾經到對方公司發了傳單直接指名道姓之外,還特別強調「始亂終棄」與「射後不理」還有「只有N公分」的字眼,企圖讓對方聲敗名裂,而當時為何這麼氣人也不是沒有原因,對方也是有了論及婚嫁的女友,卻不斷告訴小欣要跟女友分手。(怎麼很像某電視劇的劇情)

在那次談話中,我還不是合格的諮商師,試著要分析對方的心態,我聽到的內容也只有對方覺得到台灣出差疲累、覺得關係似乎進展太快、希望彼此可以慢下來退後一點。

坦白說,聽到這裡也有些合理性,一段關係除了性吸引力之外,與這個人相處的吸引力,對這個人的生活好奇,也是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奇怪的是,對方似乎只被小欣的身體吸引,難道對方要性不要愛?還是小欣只懂得用身體吸引對方?這當中就很值得深探。

我也試著去靠近與安撫小欣的心情,畢竟那是很強的失落與受傷感,處理不好很有可能舊事重演而造成兩敗俱傷,小欣與「渣男」奇妙的不解之緣,也真實傷透她的心,何以她不斷吸引到「渣男」,還是男人到她身邊都一致地變成渣男,還是她身上有隱形的枷鎖會讓人感覺被拴住而不斷想逃跑?

而在這強烈失落的痛苦中,小欣其實打定主意不想再被傷害,她需要保護自己,在我那句「他可能沒準備好要進入關係」後,她突然起身,像是想通什麼一樣告訴我:「謝謝你陪我談話,我要去跟他分手了,他根本不適合我!」我在旁邊一臉黑人問號,一邊擔心地想著我是不是在拆散一段有可能修復關係的伴侶,卻還是點點頭起身送她離開,不忘祝福她也告訴她:「決定好了就好好談吧!」

回到房間,我再次思索與確認自己是否誘導她,是否毀了一段有可能的關係時,我頓時發現,她其實是來尋求保證或尋求同盟的,她心裡早有答案,只等著我說出跟她答案一致的話語,其他的說法全被她主觀的意識篩除。

因為,她心中滿滿的恐懼,恐懼被傷害也恐懼在被拋棄,她早已經決定。因此,她偏執地相信對方是壞人,而無法看見關係全部的樣貌,更不認為關係有任何轉圜的可能,也無法從關係傷痛的經驗中學習,更執著得認定男人就是渣!

親愛的,人的思緒很容易被情緒影響,當經驗重複應驗,就成為刻板印象或以偏概全,接著,就成為你的信念。

而當今疫情當前,你是否知覺到也被恐懼給箝制了呢?

看著英國有人說了5G的基地台設置會消耗氧氣而助長疫情,因為恐懼而放火燒了好幾座基地台。當社會被疾病與未知的恐懼籠罩,危言聳聽者就能輕易抓住大眾的軟肋,放送假訊息來助長恐懼、助長輿論、助長偏激的言論、助長獵巫的群起激憤。

親愛的,越是害怕時,請越保守你的心,你絕對可以害怕,因為害怕協助人謹慎地生存,但你要警惕毒性的害怕,因為它讓你失去理智、蒙蔽雙眼、摀住耳朵,偏頗的吸收你想吸收的事物,而如此因為缺乏事情的全貌你只會越來越恐懼而陷入絕望之中,動彈不得。

願一片喧囂中,你能覓得心中的淨土。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愛情不是問對方是不是對的人,而是讓自己成為對的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成年之後,你還有青少女時期的閨蜜情誼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接連遇到幾個在人際互動上很受傷的案主,紛紛告訴我幾年友誼的朋友,跟她們絕交了。
她們一邊難過、一邊困惑,不懂自己做錯了什麼。她們都告訴我,她對自己的好姐妹很好,經常關心對方、也經常路過哪些店都會想到好友,也常順便買個小禮物,但朋友就這樣沒了,她們一臉錯愕。

閱讀全文〈成年之後,你還有青少女時期的閨蜜情誼嗎?〉

【我們的練習曲-父女篇】讓我感動落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朋友三十歲的生日,她舉辦了遊艇趴,可惜我當時有事情沒辦法排開。
 原本我以為,人過了三十歲,可能不會想舉辦盛大的生日派對,卻細細回顧我生命中的二三十年,自小學之後,就不再有大型慶生。年紀漸長後,逐漸喜歡安靜嗎?

看了這部影片,我哭了。

閱讀全文〈【我們的練習曲-父女篇】讓我感動落淚〉

總是抱怨另一半?你有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咖啡廳裡工作,一邊享受著咖啡卻不巧聽著隔壁桌兩個女生的對話,他們看起來是在諮詢如何瘦身,就當體重顧問講解完與規劃完客人的需求後,體重顧問說了句:
「哇,我們很準時結束了,你是不是要去約會,那不耽誤你的時間了…」

而在此時這個客人開始聊起跟男友的關係。
「後,說到他,真得好累,他很多事情都不做,我都要去他家幫他整理房間,有時候還覺得我整理不夠好,但他也不動手做。」

「有時候我覺得跟他在一起好累,跟他說了半天要她也做一點也沒用,想想真的是我欠他的…」

閱讀全文〈總是抱怨另一半?你有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嗎?〉

在愛裡覺得不公平、不合理?試著檢視關係權力比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美提到與先生結婚七八年開始有睡眠障礙,談到家庭狀況後才發現,這位長得漂亮又幹練的女性,一肩扛起先生創業的公司,而先生卻每天比他晚出門也不進公司,公司大小事務都太太打理,一對員工不爽,先生就威脅員工要對方走路,搞得公司氣氛很糟糕。

小美回家還要忙孩子吃飯、洗澡,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每次跟先生求助先生就一副你這點事情還搞定不了嗎?

閱讀全文〈在愛裡覺得不公平、不合理?試著檢視關係權力比吧!〉

治療師發逆風文被出征,解析背後五個心理議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藝人分手信,到治療師出聲提出觀點,到大眾討伐,這一路的新聞你都發落了嗎?這一連串的事件喚起很多人群起激昂的情緒,就讓你我一起來省思,這當中有哪些該重視的心理議題。

1.怎麼可以外遇?
2.女人怎麼可以外遇?
3.治療師怎麼可以外遇?
4.名人怎麼可以有這種暗黑歷史?
5.怎麼可以逆風發文?

MBTI名人談:致敬「康熙來了」,精神世界引路人與大活寶的組合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致敬這個長達12年的綜藝節目,還記得學生時期很喜歡看他們主持經典的節目橋段,拿兩位來對比,讓你們更理解性格的差異,以及即便同在演藝圈、鼎鼎大名的主持人,也在生涯選擇略有不同。

閱讀全文〈MBTI名人談:致敬「康熙來了」,精神世界引路人與大活寶的組合〉

愛無能世代:愛一個人,是愛上對方,還是愛上愛著對方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瑞士作家馬克思・佛里施曾在他的日記中條列出25個如今已舉世文明的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是:「你正愛著某個人嗎?如果是,你有什麼依據呢?」

美國作家強納森・法蘭岑的回答是:「是我的心告訴我的,而且我的自我中心標準降低也是可靠的證明」。 閱讀全文〈愛無能世代:愛一個人,是愛上對方,還是愛上愛著對方的自己?〉

為何總是力不從心?心理師帶你看懂讓「大腦過勞又心累的DMN」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在理科太太的IG上看到他帶著先生去接受rTMS的治療(重複性穿顱磁刺激療法),這方法可提高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部位的活動,針對腦部問題來治療憂鬱症。

剛好最近在準備課程時看了《最高休息法》這本書,作者是耶魯大學精神醫療研究的日本學者久賀谷亮,試圖從腦科學與正念的角度理解如何讓大腦有效休息。當中就有提到TMS磁刺激治療,而這項治療之所以對憂鬱症有效是因為作用在DMN的關係。

什麼是DMN呢?

他談到腦器官佔體重2%,卻耗費人體總消耗能量的20%,而大腦消耗的能量多半用於「預設模式網絡」英文是(defua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又被稱之為大腦暗能量,會在大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汽車怠速狀態或大腦在自動導航的狀態。

因此當你什麼都不做、發呆時DMN也會運作,而DMN的運作又佔大腦消耗能量的60-80%,相反的,即使進行任何有意識的活動,也只需增加5%左右的能量,這也顯見DMN多麼容易讓一個人疲勞。而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透過正念冥想可以有效抑制DMN的活動,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

在與DMN有關的大腦部位中,是與自我本位的「我執」有關,也就是與自己有關的執念,越容易自我譴責、越容易充滿憂慮的人,越浪費腦部的能量,而憂鬱症者經常反覆出現的負面思維像是:當時要是那麼做就好了,這類的反芻思考,就與大腦疲勞有直接相關。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而當大腦在DMN自動導航時,也就是放空時,最容易想到過去的悔恨、未來的憂慮,因而難以面對眼前,而不斷錯過當下的美好,反而累積更多不愉快,而引發惡性循環。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大腦疲勞的狀態,很多事情自然力不從心、見三忘四、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直接處於身心癱瘓的狀態裡。

因此回到當下的練習,訓練大腦專注於此時此刻,在每一次慌亂與心智飛馳時,透過呼吸來將自己拉回現在,透過專注來抑制DMN的活躍。

記住,藥物與這些科學的技術無法治癒大腦疲勞,只能改善大腦疲勞,而真正引發大腦過勞與心累的原因需要被正視,同時要幫助自己建立不會累的大腦結構,也就是持續正念(mindfulness)來幫助自己提升專注力、情緒調節力、改變自我認知,才能創造心神氣定的狀態,就能有輕鬆清明的腦袋與人生了。

 

延伸閱讀:是疲憊還是心累?心理師教你真正用「心」休息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與家人的財務界限:不幫忙出錢,還是家人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美要為家人背房貸,但住在房子裡的是父母、弟妹與弟弟的女友,住在裡面的人沒有付一毛錢,房子是父母選的,小美跟先生另外住在自己的房子,當經濟喘不過來要跟父母談時,家人都炸開,覺得房子未來是小美的,為什麼家人要付

但是想清楚,有可能嗎?父母走了後,小美有辦法要弟妹們搬家嗎? 閱讀全文〈與家人的財務界限:不幫忙出錢,還是家人嗎?〉

當他人一直抱怨自己的病痛,如何給出安慰?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去看老中醫,看見他在電話那頭無奈又苦口婆心地叫病患趕快去看西醫。

老:「你快去看醫生,什麼藥都不要再吃了!」
老:「你就是整個牙起來(血壓飆高),才會睡不了。」
老:「吼,現在還早,還有門診,趕快去醫院看,不要再拖了!」
老:「你沒吃降血壓的藥還是一樣不能睡,再拖下去就要沒命了!」
老:「你當然沒辦法睡,沒人陪你去也要去,不要再拖了!

我一進門時,老中醫已經被這通電話煩得喘不過氣來,才知道那是個大她沒幾歲的病患,八十五歲高齡,經常會打電話給她,一下說這次吃的中藥沒有效,一下說老中醫藥費太貴,當老中醫說可以給她免費,因為有大老闆放佈施醫藥費在她那,這老病患卻說:「不行,吃免錢的藥不會好」⋯結果硬是任性地只付了一半的醫藥費,老中醫也只能搖頭嘆氣。

老中醫一邊把我的脈,一邊突然想起我的職業抬起頭來說:「對歐,這些人應該來找妳才對,她們其實是心理生病了。

我:「太焦慮了,喔,更正確的說,我想他們太寂寞了,她打給妳就是要妳關心她、陪她說話呀!」

老:「妳知道我只要有兩個這樣的病人,我都不用工作了!我每次有病人在這裡已經很忙碌,她就打電話來,跟我說要說兩句就好,結果就一直說,病人都被晾在那邊。」噢,我當時就被晾在一旁快十分鐘。

她八十多歲還是神采奕奕,還在努力救治很多人,上山採藥、常飛對岸去作治療,談起這個個案,卻耗費掉她大部分精力。

我:「真的,我懂,有時候要狠心掛他電話,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幫忙的界限

同樣身為助人產業的一環,專業與幫忙的界限勢必要守得好,因為守住自己的精力與能量,才能持續地給予專業的協助,也才能提供好質量的陪伴。

同樣的,當你的家人,因為身體的病痛經常充滿抱怨、每天都在哭訴自己那裡痛、這裡疼,那將是一個折磨的深淵,當你也想盡各種解決方法,給予照顧、安撫,苦口婆心的勸與陪伴,如果當這個鋪天蓋地的怨依舊持續存在,那麼你需要採取另一個方法了。

痛苦會遮蔽感知愛的能力

身在病痛中的人,或者,認為自己在病痛中的人,眼中、心裡往往只有自己的病痛,根本看不見身旁的人也感受不到身旁的人。

他們要的就是得到自己要的,可能是被陪伴、被支持,但這往往就像短暫的嗎啡,過沒多久便失效;或者他們要的就是他人的憐憫與同情,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去指責兒女的不孝、落得他一身孤寂可憐;或者他們要的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痛苦,也就是全世界就屬他最痛苦,他無論如何都無法被拯救,而他是能夠承受苦的殉道者。

用痛苦連結痛苦

讓他們的眼睛從自己身上的痛苦移開的方法,就是讓他也能體會你的痛苦,也就是你真正跟他一起在「痛苦深淵」中,他才能夠平視你,因此順序為:

1.同理他的痛苦:「我知道生這個病讓你很難受」
2.說出自己的痛苦:「只是每天聽你這麼說,我非常難受,也常常覺得無能為力」
3.說出關係的需求:「我很希望可以好好陪你,包括治療你的病痛,但是一直聽到這些抱怨,我會沒辦法承受。」

當你說完,感受到對方停下來,「張開眼睛認真看你」時,代表他也打開內心之眼,重新檢視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進而有辦法從痛苦到思考的路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部分的人都在建議與苦口婆心的奉勸

大部分的人,往往會以「建議」或「你不要」,而這就像他在深淵,你在山頂對他的溫情喊話,最常見的是:

建議:醫生就跟你說要多喝水多休息啊,你就乖乖做就好了,就不會痛了。
你不要:你不要想這麼多啦!不會有事,你不要心煩、不要怕啦!醫生都跟你說沒事。

當你花了大把力氣,你會發現他依舊眼睛閉著、耳朵關著,持續在說著「可是」或「你不懂」,繼續在無止盡的痛苦與抱怨中。

說穿了,就是他們的痛苦要能夠被真正的安撫,就是自己的痛苦被聽見、別人的痛苦也跟著聽得見,他反而會開始對自身行為開始「覺察」,才有可能停下這種相處的模式。

而照顧病痛的過程裡,真正辛苦的並不是體力與時間上的付出,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負擔,以及這些抱怨大量侵蝕一個人的精力,讓人在照顧之餘其他生活層面都無法動彈。

故事的後續,那個病人的女兒回到家中帶他去了醫院,到了診間一看到自己母親的血壓指數,女兒轉身就走。她的兒子媳婦都不理他、女兒做也只做一半,究竟你會從老母親的角度說那是絕情、不孝,還是從兒女的角度說那是痛苦、折磨

陪伴你成長: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敬,童年的傷】療癒24堂課

 

延伸閱讀:海苔熊聊安慰的力量:陪伴療傷的八個秘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心想事成?心理師:從修復過往傷痛、掌握你的思緒開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五年前在某一次靜心觀想中,我看見自己進入一個美麗琥珀色的隧道,在隧道中有一個寶盒,寶盒裡有一把金色的鑰匙,而我看見自己拿起鑰匙。結束後,我與靜心的老師討論,老師沒有太多詮釋,而因為當時我也沒有太多感覺,因此這件事就這樣放著。 閱讀全文〈如何心想事成?心理師:從修復過往傷痛、掌握你的思緒開始〉

愛上一個沒有回應的人?心理師:不懂自愛,使你在痛苦的關係中選擇自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是一把平凡無奇的剪刀,靜靜躺在針線盒裡,我留著它,想要記住我這輩子裡,那一次傻和癡狂。

十年前,我魂不守舍,朋友帶上我去找他信任的「師父」,我愛上一個沒有回應的人。曾經我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當我經歷分手的痛苦,他是我第一個傾訴的人,卻在最痛苦的時候,我愛上他,讓我更痛苦的是,當他感受到我的愛時,他開始遠離我,不斷讓我無法找到他。 閱讀全文〈愛上一個沒有回應的人?心理師:不懂自愛,使你在痛苦的關係中選擇自欺〉

長不大的孩子:「問題行為」都在回應家庭關係的需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一次演講,一位年齡看起來應該有七十歲的老父親來問我與兒子的關係,他說到兒子已經三十多歲結婚有孩子,過去五年多自己創業經營餐廳,卻一直是老父親為他支付租金,一直因為經濟問題小家庭沒辦法搬出去,但如果兒子一件事不開心,就會有情緒爆衝大吼等反應,而老父親一直為此事覺得擔憂。 閱讀全文〈長不大的孩子:「問題行為」都在回應家庭關係的需求〉

總是挑剔伴侶?他的不好,解除你的焦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有人很喜歡指責自己的伴侶,如果對方這麼不好,離開不就好了?為什麼要一邊厭惡對方,一邊又非跟對方在一起不可?

也有人會問我,這麼挑剔根本就不夠愛對方,愛不是要建立在接納與包容上嗎?會不會一開始就沒這麼喜歡對方,但覺得在一起了又沒辦法,又不甘心分開? 閱讀全文〈總是挑剔伴侶?他的不好,解除你的焦慮〉

歇斯底里或破口大罵的人怎麼了?你不可不知的「情緒被害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企業講座裡,談了面對客戶的情緒該如何處理,特別是奧客,你會發現你怎麼跟他講道理與SOP或者處理原則等等,繞了一大圈對方都無法聽進去,當對話陷入鬼打牆時,其實會讓人挫敗之外,跟著怒火也被激起,結果對話更是沒完沒了。 閱讀全文〈歇斯底里或破口大罵的人怎麼了?你不可不知的「情緒被害感」〉

我什麼都不要,他還這樣對我?心理師:你的隱性渴望,已讓另一半感到被索取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已經什麼都不要,為什麼他還這樣對我?

這句話聽起來有沒有哪裡怪怪的?

既然什麼都不要,又為什麼介意他對待你的方式?

所以,你還是有需要某種對待的「需求」,是嗎? 閱讀全文〈我什麼都不要,他還這樣對我?心理師:你的隱性渴望,已讓另一半感到被索取〉

擁抱內在小孩:心理師帶你從行為讀懂內在語言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這位國外心理師的IG上看到她很用心地整理「行為v.s 內在小孩信念」

1. 吼叫、尖叫、大聲嚷嚷 v.s 沒人聽見我
2. 跺腳、甩門 v.s 我迫切需要被看見
3. 背叛、背信 v.s 我無法忍受不安全感與尋求自我的證明
4. 白日夢、希望事情能改變 v.s 我需要被拯救才能開心

 

閱讀全文〈擁抱內在小孩:心理師帶你從行為讀懂內在語言〉

如何調整時差?兩方法帶你快速調節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次來美洲旅行之前,很幸運地翻了《最高睡眠法》這本書,談了許多睡眠科學的研究,當中還包括如何保持清醒、如何睡好覺、以及體內激素運作等,覺得非常有幫助,特別有一個特輯講的是如何調整時差,對於第一次要經歷時差12-13小時,真是很大的幫助! 閱讀全文〈如何調整時差?兩方法帶你快速調節〉

人生觀的改變:我們都值得活出渴望的人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記得小時候很信奉一個教條:「業精於勤荒於嬉」,因為我眼中的父母總是兢兢業業又勤奮,總是不太犒賞自己,也不太享樂,又勤又儉,日復一日又一日過著相似的生活。我猜我的生命也許是他們人生的反動,喜歡活在一種豐富又多面向的狀態裡,在刺激與變動中充滿活力。

人生觀的設立,脫離不了對自己的認識,被我奉行二十多年的「業精於勤荒於嬉」,成為沈重的教條與某種程度的自虐,嚴重一點會讓我對生活失去盼望,也讓我迷惘的是,不懂自己究竟為何努力、為何而活。我依舊記得自己當時充滿怨懟與不滿的臉譜,也記得那渴望突破又擔心顧忌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撐起自己想要的生活,一邊畫地自限、一邊怨天尤人、一邊在編織玩樂地圖時充滿罪惡。

後來我逐漸意識到「休息」的重要性,尤其在創業後,我開始體認到,有一種無價的珍寶叫:「創造力、行動力、療癒力」,有這些力量的我,可以精力充沛又靈感十足的寫作、開課程、接個案,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作為裡不斷獲得正向回饋,以及成就感後,再次激勵我精進與深化自己的專業。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今年度我看了一本影響我生活型態很大的書,叫《成功,從聚焦一件事情開始》,談的是「聚焦」,也就是如果你做好一件事,其他事就變得省力或不用做了。它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是我最想要的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形式,而我該如何維持平衡,持續專注在最喜歡的事情上。

這讓我思考到,當我兩三個月沒有休息,我剛才提到的創造力會開始枯竭,我寫不出文章、行動變得無力,我不想運動、每項專案進度遲緩,甚至在療癒的過程都覺得耗力,說的話、做的事都不到位。

諮商工作其實非常消耗身心,在每一次工作中的高度專注與情緒感受,若沒有持續平衡的身心狀態,就非常容易生病,因為它的風險在於我必須高度暴露在強烈的情緒與負面思維的情境裡,而我如何幫助自己保持與學員的界限,同時清晰又有效的引導學員,也讓他們可能變得自助又邁向平靜。

當我體認到工作的風險,以及專業耗竭(burnout),是有可能隨時發生,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要找到工作與生活的節奏,要規劃專業走向的同時,把最愛的旅遊也放進去。而「聚焦」這本書的一個觀點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它不斷強調規畫這件事,但究竟怎麼規劃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先,「規劃休息的時間」,因此生活的態度將轉換為兩次休息中的工作,因此你不會覺得工作是漫長又遙遙無期的感覺,而且,有自信的人更勇於放假,在於相信自己的工作成效,也清楚工作節奏。

第二,「規劃規劃的時間」,書中的建議是每週固定一個時間回顧一週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再次確認自己的時間是否用在「刀口」上。

最後,才是規劃工作的時間,也就是安排你工作排放的比例,舉我為例,如果我一週要工作60小時,我就要有一半的時間在閱讀、寫作、準備課程、進修,另一半的時間在諮商、處理行政事務,而你仔細算下來,如果一年52週,我只工作40週,累積下來的東西也會相當可觀。

說到這裡,你們是否知覺到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當你過度工作,其實也壓榨精力,讓你工作每況愈下,也因為這些生活態度的覺醒和調整,我開始重新設定我的人生觀,當然,也是從很多旅人身上學到的:

YOLO:You only Live Once 你人生只活一次。沒有下輩子,就是活在當下好好過!

進而在YOLO中,我找到與過往勤於精進的態度相仿的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態度讓我更熱衷於生活,也更享受人生。

親愛的,你呢?

 

 

 

延伸閱讀:五里霧的未來人生:讓自己待在「之間」的藝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他越愛理不理,我越對他上癮?心理師:被激發的「不安全感」讓你誤以為是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一個人越愛理不理,越容易讓人上癮?

在情感中,無法穩定安心地從對方身上獲得愛,會激發一個人心中關於被愛的「不安全感」,因而啟動尋求愛與獲取愛的生存機制,但這股積極、不死心與不甘心,卻不一定是「愛」,而是個人生存機制,卻因為內心激動的怦然感,讓人常誤認那是愛。

至少,愛是你想到這個人可以感到平靜與滿足,而不是想到這個人就焦慮與糾結。

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呢?

1. 熟悉的模式

可能你習慣被如此對待,或者你的照顧者一直以來都沒有持續性滿足你的需求,而這種愛理不理的對待,同時削弱你在關係中的心理權力,讓你缺乏控制感,卻也讓你感覺這才是真正的愛,又因為愛來得並不穩定,引發你的焦慮,更讓你想要瘋狂努力以避免自己被拋棄。

2. 間歇性增強

這是行為心理學中一種最容易讓人產生「制約」的狀態。例如:每一次打電話,對方都不一定會接,更容易強化你的「期待」感,即使這次沒接、期待落空,你還是會持續做,就希望能滿足期待。在行為主義的實驗裡,也曾做過在一個箱子裡放白老鼠,而箱子設有三個會掉下食物的開關,分別是「每次皆有」、「每次皆無」及「或有或無」,白老鼠會傾向按「或有或無」的開關。這說明「間歇性增強」比「持續性增強」有效。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你說,這是一個人的心智不堅定,容易受他人影響嗎?

你可以這麼解釋,也可以是一個人長期習慣的情感互動模式,對於有回應的愛無感,因為有回應不會激發生存危機感,就不會有怦然的感受,也不會有強烈引頸期盼的興奮,更不會有得不到而跌落一地的失落,這股撲朔迷離的虛實感,就已經讓人的腦海在激情幻想中高潮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可看見自己像實驗的小白鼠一樣,生活在畫地自限的籠子中?

再來,你可準備好將自己從這激情的旋窩中帶離,開始過平穩滿足的生活?(可能相對乏味,但也可能只是你的想像)

接著,你是否願意陪著自己去經歷轉換,去面對未知,去展開新的扉頁?

如果是,那就去吧!

去除癮頭不容易,面對孤獨也不容易,但你才是那把鑰匙,那把可以幫助自己打開通往幸福人生大門的鑰匙。

 

 

 

延伸閱讀:開始懂了,原來我要的愛情不斷讓我受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這不行、那不要,你到底想怎樣?」心理師:你的自我矛盾,困住自己又破壞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個也不行,那個你也不要,你到底想怎樣?」

「每次你抱怨完後,想辦法要解決了,你又一堆『可是』!

Mike對他的女友Becky非常生氣, 他覺得很耐心聽了Becky在工作上長篇大論的訴苦後,試著幫忙Becky,卻換來一陣拒絕,以及「你不懂」還有「你太天真」的眼神。 閱讀全文〈「這不行、那不要,你到底想怎樣?」心理師:你的自我矛盾,困住自己又破壞關係〉

省錢、減肥、熬夜?心理師談「那些你想自律卻難擋誘惑的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準備好你的long weekend了嗎?

這次中秋連假,我常去的健身房們紛紛捎來訊息,提醒大家不要吃太多烤肉與月餅,也提醒小心高油膩破壞你的減肥計畫。

但是,「節日」這個正當理由,有聚會、有歡樂,似乎就不該限制東限制西的? 閱讀全文〈省錢、減肥、熬夜?心理師談「那些你想自律卻難擋誘惑的事」〉

身旁的人總讓你很「累」?心理師:這可能是你需要的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與什麼樣的人相處會累?我簡單歸類人際吸血鬼的類型是:

1. 自戀型:總要求別人聽他的、透過他人墊高自己
2. 受害型:總用悲情吸引他人、一切都是別人害的
3. 大寶寶:依賴粘膩又不負責任、總需要別人幫忙

歸納起來,是自我中心,認為世界圍繞自己轉的人。 閱讀全文〈身旁的人總讓你很「累」?心理師:這可能是你需要的關係〉

你的好,他人不一定想要!談「被焦慮驅動的討好行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L:「我每次去到他家裡,就克制不住想幫他整理房間,洗衣服曬衣服,洗碗槽裡的髒碗,幫他做資源回收,一開始他還會阻止我做,但後來他家裡東西越堆越亂,每次我去,他就直接在沙發上滑手機,似乎也等著我去幫他做家事。」

L:「我發現,我好像讓自己的位置從女友變成女僕,但我到底該怎麼辦?」 閱讀全文〈你的好,他人不一定想要!談「被焦慮驅動的討好行為」〉

人生,就是一連串復原力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上節目,跟幾個網紅作家聊天,我對他們的生活很好奇,特別愛問他們怎麼經營粉絲團、怎麼跟粉絲互動、怎麼寫文章、怎麼看待網路的生態,結果一聊之下,才發現即使已經如此知名的人,心中都有一塊對自己的懷疑,也會有玻璃心的時刻,看著自己辛苦寫得文章,被酸民謾罵、攻訐,被評得一文不值,而這些在意與難過,卻也在一陣談笑風聲中,再次灰飛煙滅。 閱讀全文〈人生,就是一連串復原力的過程〉

情緒讓你煩躁又焦慮?心理師:你可能在抹黑情緒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情緒的存在可以很單純,就是讓你「感受」,提醒你生命正發生一些事要你去經歷。的確,有時候情緒很多、很滿、很難受,但不代表情緒很壞、你很糟糕,而是你面對情緒的態度與方法,使情緒越變越糟。 閱讀全文〈情緒讓你煩躁又焦慮?心理師:你可能在抹黑情緒了〉

容易憂慮的人:其實你真正憂慮的是「你不喜歡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是煩惱不間斷的人?

為了未來能有好工作而拼命努力唸書,考上好學校後以為可以安心一點,卻又看見時代變遷,許多工作會被取代?

你總是做了萬全的準備之後,停頓下來沒多久,又開始說:「可是如果⋯⋯」「那萬一blablabla⋯⋯」,你的憂慮,一刻也不得閒? 閱讀全文〈容易憂慮的人:其實你真正憂慮的是「你不喜歡的自己」〉

經常憤世嫉俗?心理師:不再無力地期待他人,而是全力地滿足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靈感一來與學員討論憤世嫉俗是什麼樣的狀態。

因為在他生命裡,他經常對很多事情看不順眼、經常想罵人,而當更往內心看,又是什麼讓他「需要」有這些行為?

我的解析是:不滿意的心情。

可是,又為什麼會不滿意,以及怎麼會有這麼多事情可以不滿意?下面的情緒則可能是「失望」或「失落」的情緒,因為這個世界一直達不到他的標準,而他感到憤世。

那麼,又是什麼讓人感到「嫉俗」,這裡面的嫉妒的情緒,就可能來自不公平的受傷感,為什麼別人有我卻沒有。

而當你經常憤世嫉俗,你在看進你的情緒裡,你會發現,那是因為小小的你「無力」改變一切下,你所呈現的偽裝。

就像你沒有可以保護與引導你的父母,你必須靠自己長大、搞定生活一切,你就看不慣別人養尊處優,或敢開口請求幫忙的人,但其實心裡是嫉妒和羨慕的總和。

即使你腦袋裡知道父母有限制,提供不了你智慧與魄力兼備的楷模,你還是很難說服自己接受一切,而長期失望情緒下的不滿足感,在你的生活中蔓延開來。

 

其實,你要做的就是承認,那些你渴望卻沒有,以及你無力改變的事實。當你願意承認,接著就是承接與承擔,也就是承接自己的需求,承擔起自己的渴望,把那些你原本對環境、對父母所投放的渴望,逐步回到自己身上,最終你不再無力的期待他人,而是全力的滿足自己。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24堂課

 

延伸閱讀: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離不開家,又無法一個人?心理師:無法展翅是害怕失去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翻著文獻,看到吳麗娟老師的期刊上寫著這段話:「『家庭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根與翅膀』, 這也說明了孩子與家庭間建立親密關係的連結,與長大後展翅高飛獨立自主的需要,而能夠在「根與翅膀」間尋求平衡,讓個體在被愛的親密隸屬關係中,仍能擁有自我的獨立空間,是孩子健全發展的基石。」 閱讀全文〈離不開家,又無法一個人?心理師:無法展翅是害怕失去愛〉

母職創傷:後悔的是「母親」的身分,而非希望「孩子消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朋友的臉書看到一篇很精緻談論「母職」的分享,源《後悔當媽媽》是以色列教授奧爾娜‧多娜絲依據自己2008到2013年的質性研究發展的書籍,裡面的論述也開展我看待我的來訪者的看法,很值得一看。

閱讀全文〈母職創傷:後悔的是「母親」的身分,而非希望「孩子消失」〉

忙碌使你焦躁不安?心理師帶你平衡「自我鞭策」與「自我接納」的兩股力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轉眼,今年過了一半,而這半年也經歷許多事件和轉變,也陪伴著許多人走過生命的轉變。

如何在忙碌中保有一雙有意識的雙眼,對自己、對生活有意識的覺察,需要不斷地練習。在忙碌中,有時候急躁了,事情不如預期,可能會慌張、可能會憤怒;在忙碌中,有時候迷惘了,開始感到焦慮,可能會對未來充滿恐懼。 閱讀全文〈忙碌使你焦躁不安?心理師帶你平衡「自我鞭策」與「自我接納」的兩股力量〉

經常在感情裡生悶氣?心理師:不要錯誤地認為,你說了對方才做的事情不是真心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朋友告訴我,起床時看見男友只泡了一杯咖啡在桌上,她為這件事悶了一整天,對男友愛理不理。

後來男友受不了了,就問他究竟在生氣什麼,她想了一下,緩緩地說出:「早上你只泡了咖啡給自己,為什麼都沒有想到我?」 閱讀全文〈經常在感情裡生悶氣?心理師:不要錯誤地認為,你說了對方才做的事情不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