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閱讀全文〈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無法明晰界線時請記得: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不是拒絕這個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想當真正的好人,是要幫助對方學會對他的事情負責,要教他如何釣魚,而不是一直給他魚吃。

你該思考的面向是,我該如何提供他幫忙,幫助他負起責任,而不是我該如何幫他完成事情。或者,我們生活中總是有伸手牌的人,經常有問題懶得自己找答案或者看使用說明、SOP等等,這時候就需要提供方法給他,而不是答案,例如告訴他哪裡有更清楚的答案,學會關鍵字搜尋等,幫他更具備找尋答案的能力,也就能減輕你的負擔。

缺乏心理界限,最重要的癥結點,就是覺得許多事情都是自己的責任,容易承擔他人的情绪和指責,只要别人開口,就是他的責任,因为他難以承受他人失望的表情,拒絕也就說不出口。

群我文化中對於團體的歸屬和認可,我們並不喜歡不一樣的聲音,也習慣尋求關係的和諧,因此無法明晰界限與自我的意識,但當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並不是拒絕這個人;他的失望,是他的要求被拒絕,他的期待落空了,並不是對我這個人失望。

因此回到對自己的相信和肯定上,就能避免被擔心被排除在外的恐懼和擔心綁架,失去界限。

延伸閱讀: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總是以為,「付出」可以換來對方的「愛」、「順從」,卻沒看見「付出」其實是控制的心態,要求對方按照我們的意識行事。

當對方不願意時,就指責對方,認為不順從的人任性妄為,不知感恩,卻沒想到,對方其實是與我們不同的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的思維、意識和需求。

閱讀全文〈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你的完美主義,有時是你自以為是的「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過程當中,遇到非常多完美主義的人,而其中又有一些人的完美主義狀態是真的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與情感。

工作上會怎麼被影響呢?現在不妨想像,如果你的主管請你在這個禮拜交出一份相關產品的行銷報告,你會從何開始著手呢?這個完美主義的學生就非常認真找了國內外相關的行銷內容,甚至還去找了研究相關的文獻,最後他交出了一份長達五十頁的行銷報告,但是主管不僅連看也沒看,就連話都不想跟他多說兩句。

閱讀全文〈你的完美主義,有時是你自以為是的「好」〉

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想到母親剛過世時,哥哥有一段時間就想充當媽媽的角色,想要照顧我、對我好;爸爸也一樣,想學媽媽買好早餐等我起床,想要送我到車站,一直目送到我的身影隱沒在人群中。

我知道,當我們習慣於家人照顧,也習慣妹妹或女兒這個角色時,即使我們已經成年,在面對家人時還是有許多不成熟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已經太習慣有人在你身邊打理一切大小事。 閱讀全文〈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年關將近,要回婆家多久、要回娘家多久,要哪一天回去又開始在一些家庭中悄悄上演,在新舊思維的浪潮裡,越來越多新世代的媳婦,也開始爭取自己的父母也很重要,自己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始終會遇上舊思維的抨擊,那股「當人家的媳婦就『應該』」,總是很不客氣從週遭人的眼光竄入。

閱讀全文〈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你是否也落入單一線性的成功思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恨鐵不成鋼的例子裡,我的學生還告訴了我另一個故事。

他說自己的人生像極了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還記得二哥是什麼樣的角色嗎?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雖然不比小弟那麼聰明,但再怎麼樣比起大哥,做事情也勤勤懇懇,牠還努力地堆起了木屋,雖然最後還是被大野狼推倒了木屋。

那個同學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這樣,他也是有勤勤懇懇地做事情,可是為什麼最終結果還是不盡人意?牠為什麼永遠比不上已經可以塑造成鋼鐵的第三隻小豬,可以一磚一瓦的堆砌出一個成功的結果呢?他就會經常性的問這樣的問題。

當我們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影響的是我們的思路以及看待世界角度,你會單一線性的看著那攤被推倒無用的廢木材,不會去思考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啟示,提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前進,你只看見眼前的無用,沒看見眼前的學習與機會。

人的腦袋只會習慣性汲取我們熟悉的訊息,以及符合我們自我假設的情節,因此你不會看見那曾經精緻的木屋也帶給你一段美麗的回憶,曾經在建造過程有多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只有習慣鄙棄自己努力過的痕跡。

我們不妨回頭想一件事情,人生一定要成為鋼才叫做人生嗎?會不會「成為鋼」是你人生唯一的真理,「成為鋼」是你認為唯一成功的途徑?所以你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專注要成為鋼鐵,但是你可能永遠看不到,其實你這一塊鐵本身就是一個夠好的存在。

我還記得一個蛋長毛的笑話,有四顆蛋的對話。

第一顆蛋對第二顆蛋說:「我跟你說,第四顆蛋,它長毛耶~」

第二顆蛋立刻去跟第三顆蛋說:「天哪!你知道第四顆蛋嗎?他怎麼會長毛!!!」

第三顆蛋有點怯懦地轉頭對第四顆蛋說:「誒誒,你為什麼長毛啊?」

第四顆蛋翻了個白眼說:

..
..
..
..
..
「什麼毛,我奇異果啦!」

請問,蛋比較好,還是奇異果比較好?

在人類的視角裡,如果你不過敏,基本上這兩樣都是很棒的存在。但在蛋的世界裡,奇異果就是奇怪的存在,卻從沒思考過本質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不過是外型某種相似罷了。

那麼,每一個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的人類,都該是一樣的本質,一樣的模型嗎,一樣的標準嗎?

 

延伸閱讀: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會不會常常被家人,更多可能是來自於你的父親,對你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這是我在實務工作當中很常遇到的,並且被這麼說孩子,有蠻大的比例是男性,因為男性在家族中,對於他成就的期許是相對高出非常多的。

閱讀全文〈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沒辦法到達幸福的最高層級,是不是痛苦的最高層級,也是一種高峰人生經驗呢?

Lisa每一次談話的痛苦指數都非常高,她描述自己既孤單又可憐,隻身在國外生活,無親無故也無依無靠,遠在家鄉的家人也沒有人真正可靠,可以提供她心靈溫暖的支持,每次想說話的時候都無法獲得關注。

閱讀全文〈「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是聖誕節,但我帶完了為期四次的《安全感2.0》的告別失親傷痛課程,這也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帶領帶狀的哀傷療癒課,畢竟過往多數討論的安全感也跟傷痛有關,而這次完全專注在喪親則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關於喪親,其實前半年多數是事務性的忙碌,包括喪禮、除戶、財產分配等等,後事的處理多數落在長子女身上,悲傷總是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趕上。

可是,每個人的悲傷歷程又如此獨特,有的人是無時無刻想到就哭、看到熟悉場景就哭,有的人則是嬉皮笑臉變得聒噪無比,有的人則是沈默地把自己越弄越忙碌。

閱讀全文〈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要開「成為內在父母」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看見PODCAST的下載欄裡,這集的收聽特別特別高,我一開始很困惑,覺得這麼抽象的概念,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收聽,但仔細想想,也許談論了這麼多年的療癒內在小孩之後,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真正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不再將渴望被照顧與療癒的手伸向自己的原生父母,才是人生幸福的終極答案。

閱讀全文〈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失戀是在我大學時期,我用一段話來描述當時自己的感覺,因為當我們在精神壓力很大,或在很傷心難過的時候,身體是會有很多反應。那時候的我身體出現的反應包括掉了一地的頭髮,當時的我形容:「那一根根掉落的不是頭髮,而是我碎掉的心。」我現在回想起來,知道當時的我是處在非常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那種情緒狀態裡。

閱讀全文〈「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大部分會因為失戀心碎來找我諮商的個案,他們除了心碎難過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課題,是他們關係薄弱,也就是身如家人般的親密支持,如閨蜜、好朋友等的那種人際關係在他們的生活裡是比較少的。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重心就只能放在伴侶身上,一旦結束,他們的人生也就垮掉了。

閱讀全文〈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當你要求對方控制自己,對方一定會說:「我們就只是朋友,又沒什麼!我跟朋友就是這樣相處,你以前就知道了,為什麼現在要來限制我?」既然對方這樣會生氣,那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告訴對方:「你什麼時候會覺得愛上其他人?如果你愛上其他人,你會願意告訴我嗎?我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嗎?」

閱讀全文〈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論是失戀還是失業,對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變動,因為他們原本可能投入了非常大的心力在一個人的身上或是工作上面,但現在卻沒有可以投注的人事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正在經歷失落的狀態。

閱讀全文〈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當只有他可以給你幸福,在等待中你消磨的是自己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他們認識了七年,相戀兩年,到了適婚年齡後,女孩很渴望婚姻,招架不住想婚的女友,男生開始迴避,在男生認為關係似乎沒有穩定到可以進入婚姻,關係相處上男生也有很多顧慮。

他們後來漸行漸遠,男生甚至用「我媽媽不喜歡你」,成為他們分手的理由。

閱讀全文〈當只有他可以給你幸福,在等待中你消磨的是自己的價值〉

婚姻毒信念: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還需要其他朋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她一開始並不相信婚姻的,但因為男友非常疼惜她,給予她穩定的安全感,所以她要自己給「幸福」一個機會。

她的確很幸福,在結婚後兩年,她們過著安靜舒服的生活,她們彼此相愛,先生休假帶著她去過很多地方,平日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中,晚上就是窩在沙發上看劇,然而平靜與甜蜜的兩人世界,終究導向先生渴望有自由空間的時刻。

閱讀全文〈婚姻毒信念: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還需要其他朋友?〉

很多人的停滯不前,其實是在等待父母為過往道歉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他的父親一直是家人眼中那個不負責任又花天酒地的人,任性妄為又好大喜功,可能集結了很多人性黑暗的特質於一身,母親則是苦守在父親身邊,一邊允許父親「做自己」,一邊又痛苦的跟一雙兒女抱怨自己多麽命苦,又一肩努力扛起一家經濟,似乎只能勞碌一生的女人。

他從小就不敢讓同學來家裡玩,也不喜歡跟人談論起自己的家庭,因為不只不光彩,很多時候他只能靠自己,靠自己決定科系,靠自己選擇行業,靠自己找到工作,沒有人可以陪他討論,幫忙他找資源,甚至給予精神上的協助,他就是個沒靠山,拼命靠自己奔跑的人。

閱讀全文〈很多人的停滯不前,其實是在等待父母為過往道歉〉

自卑的惡性循環:曾經的沒做到而不相信,也因為不相信而不去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我常會在派出工作的時候,看著他們的雙眼說:「給我一個自信的眼神!」而他們這時,會立刻坐挺自己,聲音宏亮地說:「我可以!」

許多人的沒自信,在於過往經驗中,一來沒有累積足夠的成功經驗,或者過往太多挫敗經驗;ㄧ來覺得自己不夠有豐厚的知識或技能,而擔憂臨場時不夠多的武器可以提槍上陣。而這些擔憂都是合理的,但這些擔憂不該成為阻礙自己前進,爭取展露頭角的機會。

閱讀全文〈自卑的惡性循環:曾經的沒做到而不相信,也因為不相信而不去做〉

希冀對方改變,你也視對方為唯一幸福的解藥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在婚姻裡的痛苦,不只是被對方傷害、遭遇背叛,也不只是一直期待對方卻一直失望,包括希望對方可以當個好丈夫,細心呵護彼此的關係,對方卻被工作給埋沒,看不見太太的苦心經營,然而在這些痛苦與失望的堆砌,只有讓在婚姻裡漫長等待的人,等出一個疲憊不堪、不甘放手、又無法自拔的婚姻受害者。

閱讀全文〈希冀對方改變,你也視對方為唯一幸福的解藥嗎?〉

痛苦不堪又不離婚:我等著把胸口的刀往你身上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在Podcast的留言裡看到很多人對於分手的課題特別感興趣,坦白說,「分手」或是「決定關係是否繼續」也是我在諮商的過程當中最常見的主題。

在婚姻關係,為什麼有些人的婚姻已經走到了很深怨恨、仇視,每天如同活在痛苦的泥淖當中,但他們還是不願意分開,究竟背後是哪些心理在糾結?

閱讀全文〈痛苦不堪又不離婚:我等著把胸口的刀往你身上插!〉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孩子為什麼必須要懂事,就在孩子覺得自己不能再向孩子一樣任性時。看著「請回答1988」劇中天才圍棋少年崔澤,在13歲成為世界圍棋最年輕的冠軍,因為四處比賽而必須放棄學業,但在青少年時期就遭逢母親過世,當有人問他,是否會懷念過世的母親時,他沉靜又靦腆的臉龐微微一笑,眼眶瞬間蓄滿淚水地回答:「每天都想念。」

閱讀全文〈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無法控制的情緒性進食: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 閱讀全文〈無法控制的情緒性進食: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為什麼我被對方狠狠傷害之後,還是會不自覺替他說話、想起對方的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遭遇伴侶的背叛或外遇後,我們有時候會想起對方的不忠,但在某些時刻還是會不自覺想起與對方過往的甜蜜和美好,此時,我們就會陷入很大的矛盾當中,因為被對方傷害的痛與懷念對方的好,讓你對關係該如何是好舉步不前,因此對這段關係與被傷害的回憶也很容易「過不去」。

閱讀全文〈為什麼我被對方狠狠傷害之後,還是會不自覺替他說話、想起對方的好?〉

真愛病者:「既然你愛我,那你就應該滿足我的一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在實務工作中看到許多人很需要愛情,也很依賴愛情,而且對愛情有非常多夢幻泡泡。

原因往往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關係不幸福,所以他們自己腦補出所謂「幸福」應該要有的狀態,但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閱讀全文〈真愛病者:「既然你愛我,那你就應該滿足我的一切」〉

不快樂童年的「受害者」:要不是父母,我現在人生已經不同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非常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有這麼大的不安全感,父母需要負很大的責任,甚至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彌補。但其實在成年之後,我們要學會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並為自己的人生腳本付起責任了。

閱讀全文〈不快樂童年的「受害者」:要不是父母,我現在人生已經不同了!〉

愛情裡的「十萬個為什麼」:當你不信任愛情,就有連珠砲般的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先前上廣播節目時,主持人問我:「好奇怪哦!如果這些人都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另一半,他們為什麼要進到親密關係裡呢?」我笑著回答:「有很多人雖然不相信愛情,卻始終無法離開愛情。」

閱讀全文〈愛情裡的「十萬個為什麼」:當你不信任愛情,就有連珠砲般的問題〉

成人的分離焦慮,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分離焦慮的詞彙在孩子身上特別常被使用,當孩子要與照顧者分離時,有些會有抗拒反應,包括與父母拉扯、拍打父母,拒絕與父母分開,有些則是不停哭泣,展現脆弱情緒試圖讓照顧者心軟,或尋求更多安慰與語言上的保證。

然而成人雖然面臨分離不會有「小孩般」的行為舉止,卻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的現象。

閱讀全文〈成人的分離焦慮,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

是想要還是需要?衝動消費背後來自於兩個心理困境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慾望,『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似乎不是一句玩笑話,但偏偏想要的很多,真正需要的卻很少。這很常體現在購買東西時,的確心理總是會有理智的聲音,告訴自己應該把錢花在對的地方,要理性的評估及判斷,但總是會有難以克制的衝動或是情緒,碰上這樣的狀況到底該怎麼克服呢?

閱讀全文〈是想要還是需要?衝動消費背後來自於兩個心理困境〉

當他人酸言酸語:別讓他人的不自信,影響你的價值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網路上酸民很多,生活中閒言閒語的人也不少,有時候你覺得你努力在自己的領域裡耕耘,或者你用心做好每件事情,但總有些人會提出他們自己的「見解」,認為你可以照他們的方式做,或許會讓你變得更好,或者就是要「評論」一下你的現況,藉機酸你一把,目的就是希望看見你臉上略顯為難的模樣。

閱讀全文〈當他人酸言酸語:別讓他人的不自信,影響你的價值感〉

楊朔亨的離婚:有一種愛的方式,叫默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與心理師討論著《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這部喜劇中有許多讓人隱含淚水的橋段,平靜的醫生生活在螢幕中展現,有時你會因為過於平靜覺得隨時都可以棄劇,卻在用餐間,默默把一集給看完,然後心滿意足地做起事情。因為這部劇,很有愛。
那股愛,是透過對志業與對人的熱誠建構出來的。

為了榮耀的一刻!你會讓你的孩子成為運動選手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去錄製新聞挖挖哇的節目時,我們談到選手與他們的家人,談到選手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父母對孩子的犧牲,以及父母在孩子成為選手的過程中,一家人經歷的種種考驗,讓我不禁思考,我是否會願意看著孩子且有這股能耐一路陪著孩子走這一段辛苦訓練之路。

坦白說,我很猶豫。 閱讀全文〈為了榮耀的一刻!你會讓你的孩子成為運動選手嗎?〉

被自卑鬼魂追著跑?那就停下、回頭、面對它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自卑像人生的一塊污點,讓你對自身感到厭倦或厭惡,拼命想要逃離舊時記憶的自己,又像是陰魂不散的鬼魂。

像個陀螺轉不停的人生,充斥著各種忙碌的Sandy,在一次線上對談中,描述了她疲累不堪的生活,她說其實生活已經優渥,但慢不下來的腳步,深夜裡無法靜下來思考沈澱,總是需要靠ipad播放各種Youtube讓自己最後斷線睡著,每次醒來都感受滿滿電磁波與早已開好等待自己的日光燈。

她即使已經擁有成就,卻不認可這樣的自己。

閱讀全文〈被自卑鬼魂追著跑?那就停下、回頭、面對它〉

不焦慮是騙人的:身為公眾人物會面臨的三道難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知名Youtuber 阿滴一直是我很欣賞的知識型網紅,我向來讚嘆他的創造力與產力,看到他談對抗憂鬱症的新聞,很是難過,而其實我所知道的很多藝人、主播或KOL也常籠罩在憂鬱的困頓中,有時候他們辛苦的地方在於:

閱讀全文〈不焦慮是騙人的:身為公眾人物會面臨的三道難題〉

擔心輸給別人?你的努力只是「有就好」的表層體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有一段時間,我花很多時間拼命學習,卻總有一種疾病亂投醫的感覺,花費很多金錢、時間,卻一直覺得無效。我想,那應該是一種「怕輸病」或是一種「怕窮病」,總覺得持續在努力進修的道路上,自己看起來像樣些。

閱讀全文〈擔心輸給別人?你的努力只是「有就好」的表層體驗〉

你對愛情有多不切實際?測測你的浪漫癌指數!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該量表由(美國)布雷姆·米勒研究創建,浪漫信念高的人認為:


1.他們的愛是完美的。

2.每人只有一個完美的真愛。


3.真愛會跨越一切障礙。

4.一見鍾情是有可能的。

你有多浪漫?針對以下的描述,請選擇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分—7分)

 

 


所以,你的測驗結果顯示,你是浪漫癌者嗎?

我來理性的潑潑你冷水讓你可以稍微冷靜思考你自己怎麼了吧!也許浪漫癌病發時是沒有人可以勸得聽的,他們一意孤行、缺乏現實感、六親不認、全身充滿粉紅泡沫氣息,眼中只有情人!就用以下五點幫助自己稍微校正浪漫指數,回歸理性,才能真正長長久久。

1.對山盟海誓的需求,正說明你內在對「愛永恆存在」的渴望過於強烈,也可能是你失去過穩定的關係、穩定依附的後盾,讓你對愛情的渴望中又添加了「被照顧」或「被包養」(養育)的需求,不會只是兩個成年人相愛相依的平衡狀態。

2.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那份海枯石爛的誓言終將因為人的改變而被打破,打破之後就說明這個人是騙子?還是說明你對生命、對人性失去彈性,以及難以面對成長和改變?

3.許多人因為無法「愛」一輩子,到最後只剩下「責任」,而不再有辦法親密的愛,不再相伴,而是強烈的牽絆,因為排除萬難再一起的感情,往往充滿禁忌感,但也容易讓原本某些關係很難回得去,因此當浪漫不再,可能就快速充滿怨懟。

4.快速的認定彼此與快速的互許終身,除了是一種情慾滿點的乾材烈火驅動彼此想要強烈擁有彼此,卻也是一種內心深層寂寞渴望認定的他可以一瞬間驅除,而不再被寂寞所困。因此,浪漫癌在愛裡不一定能真正找到獨處的安全感,只有滿載的幸福與害怕失去對方的恐懼,與對方不在時的失落。

5.浪漫癌者對於來自伴侶的枯燥與不快樂,有可能反應劇烈與無法接受,因此那一刻可能就覺得自己可能沒這麼愛對方,因為關係讓他感到與浪漫和幸福牴觸的感受,有可能吸引力因此驟降。

親愛的,如果浪漫癌指數過高,請為自己找幾面中肯的鏡子,適時為自己停下來思考,避免自己進入充滿浪漫又渾身是傷的情感狀態,不失為一種愛自己的方式。

延伸閱讀:關係心理學:評估親密關係的三個重要軸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有時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機智醫師生活S2E2》

但戲劇中擔綱沈默寡言又社交迴避的婦產科醫師楊碩亨,用了這句話安撫了一對早產兒夭折的夫妻,並給予他們莫大的力量。

如此平常的話語中,卻蘊藏著深刻的智慧,以及在文字之下濃厚的同理與支持,是啊,有多少人正在經歷著生命中的低谷,在低落之中身心陷入極大的危機與自責。

看著影集,劇情中出入醫院的熟悉場景,讓我想起母親。

閱讀全文〈有時不幸的事,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親情焦慮:難親近父母的背後,往往深藏著恐懼與傷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課堂,有學員問我他非常困擾的問題,他說他曾經有十年的時間沒有與家人往來,因為每次與家人互動都讓他害怕顫抖,一直到近兩年信了主,在宗教力量下,他逐漸有能力放下對父母的害怕,他也逐漸感受到父母努力想要對他好,包括會帶很多食物給他,即使他們沒有住在一起。

他覺得很愧疚,因為沒辦法去回應父母對他的愛,也沒辦法好好接收他們想要對自己的好,看著逐漸年邁的父母,他不知道如何加速自己與他們親近的速度。

我聽了他的故事很是心疼,尤其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說了「顫抖」兩字好幾次。試想,什麼樣的父母會讓成年的孩子看到了還會顫抖呢?這個顫抖背後所透露的恐懼,又是什麼?

那是個多人聽課的場合,所以我並沒有去問原因,但我可以猜測關係傷害度很高,而身體的智慧其實會幫助我們遠離心裡認為恐懼的人事物。無法親近,正意味著對關係的恐懼與顧忌依舊存在,而身心自然產生排斥感,而當傷口隱隱作痛時,說明我們必須透過與他人保持距離來獲得安全感。

然而現實是,孝順的傳統文化會壓得這群在原生家庭受創的孩子喘不過氣來,掙扎於自身安全感與子女罪惡感中,而這時他可以為自己做的,其實就是練習「信任」。

因此,這個受創嚴重的學生,他找上了主,宗教提供他再生家庭的倚靠感,他與主的關係是一個信任重建的過程,當他每一次呼喚都得到回應,每一次低潮與痛苦都被聆聽時,這段與神性的連結,就成為一段自我修復的關鍵關係。

所以在聽完他的故事與跟他討論後,我給了他兩個方向:

第一:強化與神的信任,因為神醫治了他,重建了他的信任,這段穩妥的關係是難以被任何人取代。而他可以做得就是更邀請神進入他的內在,邀請神陪伴他最深層的恐懼,或者將過往一切的恐懼交託給神。

第二:陪伴自己顫抖,甚至擴大自己的顫抖。在經歷身體創傷的學員身上,經常看見他們在很多情境裡容易有凍結、六神無主的狀態,包括有人大聲說話,或突然大動作等,而通常他們在驚嚇之後,總是努力讓自己鎮靜得像個成熟的大人,一直在面對我時,他們一邊很憤怒揍罵對方,一邊卻雙手開始顫抖。我示意他停下語言,因為語言往往容易讓自己與真正的感受剝離,轉而專注在自己顫抖的雙手,感受顫抖,並稍微放大顫抖的幅度。

接著,他眼淚無法停歇的不停哭泣,他的內在湧現極為深層與不知來源的悲傷,接著是積藏很深,不願被看見的恐懼。他的抖動釋放掉原本被凍結的恐懼與悲傷能量,在流動之中,也開啟了生命整合的契機,他在眼淚裡,遇見了童年受創的自己,那個被驚嚇、無助、恐懼的自己,在身體的顫抖中他才意識到身體積累巨大恐懼的情緒,而他終於意識到這些積累如何影響他的生活。

親愛的,無法親近的背後,往往是各種深藏的恐懼與悲傷,釋放與重新整合自己,關係的親近就成為自然而然了!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孤獨焦慮:朋友很多卻依舊寂寞?你是否在被動等待他人的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孤獨焦慮:朋友很多卻依舊寂寞?你是否在被動等待他人的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網路交友、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代,似乎認識人,與人產生關聯變得輕而易舉,但詭異的卻是孤獨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即使社群媒體上有眾多好友,依舊感到自己的孤立。

《愛無能世代》作者米夏埃爾在書中曾談到人群裡的寂寞,他被一個社交活躍的朋友邀請到派對上,大家看似熱絡的交談,但其實除了主人之外,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主人要與會者開始介紹自己,大家略為尷尬地說起自己的職業,最後是主人自己開始介紹起他認識的每個人。在這場活動中,他感覺十足的寂寞,而這股寂寞卻是,他不認為有任何人想要真正認識與瞭解彼此,他們渴望的,似乎只是我在這群體裡,我是個還不錯的存在,在歡笑聲驅除心中的孤獨感。

也許現代人的孤獨感,正隱藏在許多派對的歡笑裡、美食與美圖的按讚數後,多數人在乎的,已經不是我關懷我身旁的人,而是透過社群的連結,想要知道這個人混得好不好,以確保自己混得還不錯,或更甚的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混得好,以此獲取更多眼球與稱讚。

那份與人的連結,有時候成為一種需要證明自己夠好的存在,而連結也因此失去真正重要的意義而變得單薄。

現代人孤獨,但並不孤立。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覺得自己沒人理解與關心,但孤立是一種客觀事實,是被物理上的隔開不得接觸的狀態。而當人的連結與接觸變得容易,友誼卻也變得表層與速食,每個人企圖在快步調的環境中生存,好友與關注變成一個個扁平的數字。

消除孤獨感在於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因此破除孤獨,有一個重要的內在歷程,是能夠敞開自己,讓他人感受與看見你真實的狀態,因此對於自卑的人,就容易陷入孤獨的困擾中,因為跟人連結會恐懼被拒絕、被嘲笑,而敞開自己又會感到焦慮與羞愧,因此總在連結與失聯之間、敞開與封閉之間痛苦的擺盪。

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談到,當人遇到危機、困頓時,會陷入孤獨與無助的狀態裡,而此時人們會有「再交往動機(reaffiliation motive,RAM)」與他人建立聯繫,因為孤獨帶來的痛苦會令人想要修復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尋求生存機的機制,但有些人RAM機制會失靈。當一個人RAM失靈時,會錯誤的解讀自己與環境,對外在有敵意的反應,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不受傷害的方式,卻也造成長期孤獨的狀態。

因此不受孤獨困擾的人,通常對自己也有正向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可以去愛。因此他們往往能「主動」給予關注,注意到他人的不一樣,與人互動有很多「不重要」的small talk,當然,他們也能「主動」尋求協助,這種適時call for help的行為,也能創造周圍的人產生價值感/有用感的一種方式,因此你不需要總是一個人想破頭的解決問題。

越是孤獨的人,在人際互動中越是「被動」,他們不確定自己給的關心是不是有人想要,更害怕尋求幫忙會被拒絕,因此他們會在行為上表現得可憐,「等待」他人看見自己,期望他人連結自己,如此他們不用品嚐被拒絕的羞愧感,卻也容易在無助中陷入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不像其他人擁有很多資源。

說到這裡,你可有發自內心關懷身邊的人,還是希望藉由關懷來換取肯定或陪伴?
當你越是孤獨,你可以越回到自己內在詢問,你花多少的時間關注你內心的痛苦了?你關注的時間已經讓你消耗去愛與付出的能力,成為在人際中飢渴且乾旱的狀態,久而久之,你就容易成為真正的孤島。

也許現在正是時候,去用心關懷身旁的人了。

也許你想測測你的孤獨指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用的孤獨量表 (UCLA Loneliness Scale):內容、計分

UCLA 孤獨量表(第3版),共有十題,讓受試者針對每個個別題目在“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或“4常常” 共四個答案中選一個。以下是這十題的譯文和原文:

你多常會因為需要單獨做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樂?How often do you feel unhappy doing so many things alone?

你多常會覺得沒有說話的對象?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have nobody to talk to?

你多常會覺得目前處境如此孤獨而難以忍受?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cannot tolerate being so alone?

你多常會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How often do you feel as if 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you?

你多常發現自己在等待別人打電話或寫信來?How often do you find yourself waiting for people to call or write?

你多常覺得自己是完全地孤單?How often do you feel completely alone?

你多常會覺得你無法與你周圍的人接觸和溝通?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are unable to reach ou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ose around you?

你多常會覺得渴望能有伴侶?How often do you feel starved for company?

你多常會覺得你很難交到朋友?How often do you feel i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make friends?

你多常會覺得你被他人排擠或拒於門外?How often do you feel shut out and excluded by others?

總分在 15 和 20 之間,被認為是一般人正常的孤獨經驗。總分在 30 以上,則表明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孤獨感。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人際焦慮:別人的讚美都是假的,批評都是真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你是否擅於愛自己?「自我疼惜量表」測愛自己的能力指標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自己的實踐,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再拿著刀砍殺自己,用佛陀的眼光看向自己。愛自己與他人的方式,就是將射向自己與他人的劍,轉為地送給自己與他人的花,如此,你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將因此改變。

愛自己的能力指標,最好的說明就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量表,也有人翻譯成自我關懷、自我關愛或是自我悲愍。

Neff(2003)將自我疼惜有三組成,而各組成又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第一組成是自我仁慈 (self-kindness)(在失敗或受苦時對自己仁慈)。相對於自我仁慈的是自我批評(self-Judgment),意指嚴格地自我評斷。

第二組成是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意指自己苦難的經驗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相對於共同苦境的是孤立的、獨有的經驗(isolation)。

第三組成 是正念(mindfulness)意指平衡地覺察自己的痛苦與感受。相對於正念的是「過度認同」與沈浸於自身的苦難與感受(over-identification)。

因此一共有六組分量表,說明你在自我疼惜上的正向與負向能力。
【5非常符合】、【4符合】、【3一般】、【2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

第一組正向能力:自我仁慈(self-kindness)


5 情緒不好時,我會更關愛自己。

12 歷經艱難時,我會關心、善待自己。

19 經歷困苦時,我會善待自己。

23 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持寬容態度。

26 我試著去理解和容忍自己性格中自己不喜歡的方面。

第一組負向能力:自我批評(self-Judgment)

1 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持不滿和批判的態度。

8 處境艱難時,我容易苛求自己。

11 我不能容忍自己性格中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方面。

16 當我意識到自身的缺點時,會變得情緒低落。

21 經歷困苦時,我對自己有點冷酷無情。

第二組正向能力: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


3 遇到困難時,我把困難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7 當我感到不走運的時候,我經常勸勉自己其實很多人也正經歷霉運。

10 當我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足時,我盡量提醒自己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都不完美。

15 我盡量把自己的失敗看成人生經歷中的一個必然部分。

第二組負向能力:孤立感(isolation)


4 思及自己的缺點時,我容易覺得愈發孤立、與世隔絕。
13 情緒低落時,我容易覺得很多人可能比我幸福。


18 當我很努力去爭取某樣東西時,我覺得其他人得到同樣的東西一定會比我輕鬆些。


25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時,我容易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承受失敗,感到孤獨。

第三組正向能力:正念(mindfulness)


9 遇到煩心事,我會盡量想辦法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

14 當一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發生時,我盡量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它。

17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時,我會盡量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些事情。

22 當情緒低落時,我試著用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

第三組負向能力:過度認同(over-identification)


2 情緒低落時,我容易糾結於不順心的事情。

6 在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失敗後,我會感到自己缺點很多。

20 當某些事使我心煩時,我容易受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24 當一些痛苦的事情發生時,我容易誇大它的影響。

從這六組分量表,你可以查看哪一組平均分數最高,就能知道你是否擅於愛自己,還是容易耽溺在自我批評與強烈負向情緒中,而這三組能力就是光譜的兩端,你可以有意識地在面對生命的挫折與困頓時,讓自己保持彈性位移。

有人問我,如果這麼愛自己,那麼是不是不應該設定高標準給自己?否則做不到又會自我批評,但如果一直沈浸在低標準中,又該如何愛自己?

其實「高標準」並不是問題,一直以來的心理困擾,都在於現實與理想產生落差時,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若你依舊能用愛的眼光看向60分的自己,並且為自己構築邁向100分的階梯,你一樣可以不斷超越與茁壯。若你用怒意的雙眼看像自己,鞭打燃燒自己,你拼了命走到80分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根本走不下去。

因此問題不在標準,而在你的眼光罷了。

看顧自己的眼光,注意自己的視角,你將是那位成就自己的人!

 

延伸閱讀:我要怎麼愛自己?試著對自己感同身受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我要怎麼愛自己?試著對自己感同身受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會從各種途徑來問我「要怎麼愛自己」,但奇怪的是「愛自己」這件事似乎講了很多次,還是很難讓人實踐其中的精髓。

在實務工作上,大部分的諮商案主的諮商目標,多被定調為「增進案主的自我悅納感」,簡單來說,就是在諮商中逐步增加對自己的喜歡和接納感受,然而這件事的困難在於,多數來尋求協助的人,很難喜歡自己,也往往厭惡自己因為過往的「不成功」或「錯誤決定」,導致現在痛苦的處境。

例如:愛錯了人、選錯了工作、沒有好好念書、沒有把握機會等等。生命裡充滿各種懊悔與不甘心,而那一刻,你往往帶著「恨、失望」的眼光看向自己,如此只會削弱你自我的力量,讓你陷入自責與無力轉圜的狀態,創造出惡性循環,你努力想改變自己、翻轉自己,其實正意味著你無法欣賞此時此刻的自己。

這時候你會想問,那該怎麼辦,現在的我這麼糟糕,我要怎麼愛自己呢?

我就忍不住好奇,現在糟糕的處境,有時候是我們面對挫折與困境的反應,但大部分無法愛自己的人,也往往缺乏面對困境的共處能力,他們拼命鞭策自己前進、突破,直到他們意志癱瘓為止,而那時就會爆發憂鬱與焦慮,對所有事情力不從心。

那不是愛自己,那像是討厭自己到想要重新換掉自己一般。

因此,你追求的「美好」處境往往不會出現,就像一個一直抱怨低薪的人,在真正獲得高薪時也只能享受到短暫的虛榮,之後在生活中的新責任、新挫折,將會讓他抱怨起下一件事,簡單來說,就是一直難以滿意自己,更別談生命中滿足與幸福的狀態。

要是不再急於改變呢?

Arnold Beisser提出了改變的悖論:「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你不再想改變時,改變就發生了。那個改變在於,我接受了我如其所示的自己,不再用過多的標籤、評價看待自己。多數一直聽不懂什麼是愛自己的人,都是已經帶著充滿苛責、批判與厭惡的眼光看向自己習慣的人,因此會一直「不懂」也無法體會愛自己。

其實,在更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換一副看自己的眼光。

換上可以溫柔地看向自己,對付出努力的自己微笑眼光,就是愛自己的實踐,不去想「然後呢?」而是,這樣也可以的一種坦然。

在研究上,我認為愛自己最好的說明,就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了。Neff(2003)將自我疼惜有三組成,而各組成又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

第一組成是自我仁慈 (self-kindness)(在失敗或受苦時對自己仁慈)。相對於自我仁慈的是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意指嚴格地自我評斷。

第二組成是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意指自己苦難的經驗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相對於共同苦境的是孤立的、獨有的經驗(isolation)。

第三組成 是正念(mindfulness)意指平衡地覺察自己的痛苦與感受。相對於正念的是「過度認同」與沈浸於自身的苦難與感受(over-identification)。

因此有能力自我疼惜的人,在面對死亡這件事會如何對待自己呢?
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失落與哀傷,也心疼自己在遭受失親的過程中,允許自己難過、休息或不做任何事,他們可以因此理解同樣失親的人,也曾經歷心被撕裂的痛苦感受,與內心空洞荒蕪的不安感,也因此更有能力同理他人,最後,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悲傷,也知道悲傷的前身是因為滿滿的愛。

相對而言,沒有自我疼惜能力的人,則是:

他們覺得悲傷難以承受,因此怪罪自己沒有好好把握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他們陷入極深的孤獨中,覺得因為失親的痛苦而感覺被世界遺棄,每個人都可以如此開懷的笑,而自己不行,他們會陷入悲傷的黑洞中,覺得自己活該又覺得老天不公,又認為在悲傷的自己需要被更多認同、安撫。

所以,愛自己,就是能對自己感同身受,溫柔的體會與體諒,溫柔的呵護與支持的過程,並且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如此你的身邊都能欣欣向榮。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怎麼愛自己?先從「允許自己可以睡得自在」開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人際焦慮:別人的讚美都是假的,批評都是真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法接受讚美、對讚美抗拒,覺得讚美不過是場面話,總是懷疑他人在讚美時的用意或背後的企圖。而當他人批評你的時候,你才認為別人在說真心話,因此推翻了先前他給的一切讚美。

親愛的,這是你嗎?

但奇怪的是,無法接受他人讚美的你,卻是急切的渴望他人認可的,害怕他人對你失望,透過努力與付出來燃燒自己,但往往身邊吸引的人,卻不一定是可以持續提供你認可的,那些會注意到你美好的人,反而是會帶給你尷尬與焦慮的人,因此你身邊的「重要他人」往往吝於提供你認可,你身邊的「路人」提供給你過,卻不曾存進你的字典,成為你自我肯定的內涵。

所以我常說,這是identity的問題,也就是你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你不認為自己值得被稱讚。

當我在進行人際相關的課程時,喜歡用團體諮商中常用的手法,稱為「優點轟炸法」,也就是讓上了一天課程的成員,最後可以回饋彼此他們身上值得被肯定的特質,來上人際課程的人,有蠻大比例是討好型的人,因此也特別容易注意到別人的優點,因此優點轟炸別人向來都很容易,但被轟炸卻顯得格外緊張,有很多人受不了被轟炸,一下子就面紅耳赤,全身發熱,要求成員們停下來不要再說了。

有時候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你就不會將自己放在充滿正向語言的地方,因為你會發現你全身的細胞都在拒絕肯定的語言。

說到這裡,你也許就要重新思量,是你選擇你的環境、也是你選擇你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經過你的意識篩選下來的結果。

印象深刻有一次學生在進行活動時,有一個學員因為感覺太尷尬,因此一直笑,企圖用笑聲化解尷尬與羞愧的感受,同組的學員也因為被逗笑到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我不介入的話,這組大概就會草草了事,所以我走到一直在笑的學生旁,用雙手抱著他的頭,讓他可以安靜下來。

因為我介入後,他也就認真地讓自己身體開始放鬆,不再透過笑來抗拒接收肯定的話語。而在他安靜之後,我感覺到他的身體輕微的顫抖著。

活動結束時,他則是悠悠的說了這句:「我都忘了自己有這麼好了。」搭配著濕紅的眼眶,我猜他終於好好體驗了「被稱讚」的感覺。

很多時候,無法接受他人稱讚者,往往對肯定的語言有一種下意識的危機感,害怕接受他人的稱讚後可能會失敗、可能被剝削、或者可能會沈溺不思長進等等,但這些害怕與恐慌卻是自己的想像。此時此刻來到你面前的肯定,並不會帶來任何生命危險,因此我們在面對話語時,身體是安全的,但心理卻不安全,若能讓自己「身心合一」就能降低焦慮,接受他人話語,並且回歸理性運作,去認知到他人所言屬實。

這也帶到焦慮者常見的狀態,就是「身心分離」,身體在這裡,心緒雜亂紛飛,或墜入某個時空背景,因此焦躁不安,無法好好與人接觸,而當我將學員的頭抱著,就是一種提醒:「安靜地回到你的身體裡,因為你的身體是安全的」,而心真正的安頓在身體中,自然沒有抗拒,也無需恐懼。

簡單來說,當你在環境中感覺到任何引發你不安的話語或狀態,讓身體放鬆,心思與身體再一起,就是一個幫助自己回到當下、回到平靜最快速又有效的方法,當你身心合一,內在將因為平靜安適而能容納且能思考,當你有能力儲存肯定的語言,就能開始累積自己成為具肯定力的自己,就能破除自卑與人際焦慮狀態了。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情緒入侵:他的高情緒表露與你的心驚膽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情緒入侵:他的高情緒表露與你的心驚膽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是人稱的乖乖牌嗎?

你除了是乖乖牌,還覺得情緒壓力大嗎?

除了情緒困擾,你還有反覆發生的疾病纏身嗎?不論是精神上或身體上。

如何意識到自己被情緒入侵?

1.經常感到沮喪無力,特別是跟他人相處之後。


2.不自覺反芻對方說過得話,甚至替對方煩惱。

3.因為無法處理他人的困擾而自責。

4.感覺情緒負擔極大,又覺得自己很沒用。

5.身體有反覆發生的問題,例如:腸胃不適、皮膚過敏或發炎。

在《疾病的希望》一書談到,胃是消化器官,腸胃不適也象徵生活中發生很多「難以消化」的事;皮膚是內在與外在的第一道防線,而皮膚的過敏發炎反應,也是一種抵禦入侵,拒絕疆界被破壞的象徵。

而長期生活在情緒被入侵的環境中,會導致個人變得沒有聲音、否定自己的存在,卻又依賴他人而存在,因此往往也出現糾纏不清的共生狀態。而沒有聲音與自我否定的個體,基於關係互補性,就是在他們環境中,往往有個具有聲量,又不斷需要被關注,經常自我聲張者,這類人往往是我們所謂的High EE家人。

高表露情緒 (high expressed emotion, HEE) 行為包括三項特色:常對個案過度批判、過度敵意和過度情緒介入。也就是經常否定、挑惕、責備他人的行為,當他人做得好的時候又充滿敵意想要貶低,對於他人的選擇有太多干涉、太多憂慮,經常表現出矛盾反應,一方面過度縱容,一方面又過度約束。

當有這樣的家庭成員,對家人的影響性又在哪裡,我則觀察到有以下的現象:

1.高精神疾患復發率:

基本上我服務的族群多為憂鬱與焦慮困擾者,思覺失調者並不在我的服務族群中,但HEE的家屬與這些疾病有高度關聯,而英國學者George Brown研究發現,家庭中若有HEE的成員,患者復發率將高出許多。而HEE的相處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會造成巨大情緒壓力,卻又讓人有一種無法離開、無處可逃的感受,若與他們分離會有強烈內疚感的問題,因而也會有以下兩種情形。

2.低自我認同感:

長期活在沒有聲音的情境中,會讓他們變得唯諾、變得怕事,當然也變得依賴,因為他們可能難以為自己做決定,因為無法自主,也變得害怕分離、害怕被丟掉,因此很難真正獨立的離開原本的環境。

3.低情緒支持度:

在HEE的環境下,通常都存在著必須服從的恐懼,即使關係看似親近,卻並未真正親密,因此不被理解的強烈孤單感,經常需要憂慮被拋棄的無助感,如此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會讓他們有時想像外尋求情緒支持的對象,卻又因為自我否定,他們容易依賴無法善待它們的對象,只為有一個陪伴,再次複製不穩定的情感關係狀態於後續的關係中。

因此離開情緒入侵的環境,最重要是能重新認識自己,不再用就有眼光理解自己,如此才能重新在自己的生命裡體認力量,而當「自我」的感受出來了,也才有能力去設立界限,去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責任,而能真正做到支持與照顧自己,不再背負那些侵入的情緒與語言,為人生重新扎根。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當他無法告訴你感受?述情障礙:內在情緒色盲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確診之後濺血急診室!從醫護人員角度談「情緒勞動」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看著新聞播報的急診室濺血事件,看了讓人憤慨不已,你確診了很痛苦、很恐懼,不代表你可以將情緒宣洩在努力做好感染醫治工作的醫護人員身上!

確診了你很不願意,而傳染病流行醫護人員更不願意!當人們習慣被服務,甚至將醫療專業視為服務業時,就會要求與索取更多照顧,醫護人員需要付出專業知識,同時要情緒支持患者,除了加速患者的康復外,同時也為了維繫良好醫病關係。

而醫療專業的確是「高度情緒勞動」的產業。

在1983年Hochschild達美航空公司空服員情緒表達的個案研究時,提出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一詞,指工作者對客戶密集接觸過程中,對自身情緒的控制,以展現出組織制度下的情緒期待。近十年臺灣博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中, 以專業性、技術性工作者,如護士、醫師與教師等高情緒勞動類別者為主。

因此根本不用疫情爆發,醫護人員的情緒勞動本身就很值得關注與謹慎對待,而當這麼多雙眼睛盯著、期待著醫護人員時,又有多少行動與言語是肯定與支持他們在專業與情緒上的付出?

更進一步來談,什麼是情緒付出。當你沒有辦法隨時隨地表達真實感受時,就是情緒付出的過程,當你覺得因為你的角色「你必須」,也是情緒付出過程。

在面對病患時的情緒表達又有兩種類型:

1.「表層展演(surface acting)」也就是表裡不一的情況,內心覺得對方很煩,但表面依舊耐心的服務,最常見的情況會壓抑情緒來做到;

2.「深層展演(deep acting)」即使表裡不一,也會修正自己的想法,來做到情緒要求,像是將奧客當成沒長大的孩子來降低自己的情緒衝擊或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當然也有醫護人員有能力展現深層同理,完全不用「演」,而這種內外完全一致的是專業同理心的修煉,一般專業工作者往往需要長期心性的淬煉才有機會達到,但當專業訓練已經沈重負擔,難道要要求每個醫護人員都能秉持人溺己溺的精神與信仰,才能成為醫護工作者嗎?

聽到這裡,你也許會說,是的,我當媽媽也在情緒勞動,當女兒也在情緒勞動,我們每天面對多少人對你有多少期待,基本上都可廣泛包含在情緒勞動的範圍中。

在逐漸專業有價的社會意識抬頭後,大家又是否可以開始體認情緒有限的存在?
願意在他人情緒付出時,能夠「有意識地接收」,不視為理所當然的,甚至多一點帶著情感的回應?談談我最憂慮的:情緒耗竭到專業耗竭(burnout)

當高強度的情緒付出,會有不斷覺得心累的狀態,原本日常工作內容,會在長期情緒消磨下,變得越發缺乏成就感,不斷「輸出output」自己的時間、精力與壓抑情緒,而太少「輸入input」,包括知識的增長、情緒的滋養和陪伴,最終導致的是一觸即發的情緒崩潰,以及專業工作意願被消耗殆盡。

醫護人員的焦慮與孤獨,醫護人員的堅強與嚴謹,在疫情之下更讓人擔憂,也許你我能做的,就是多一點同樣為人的「尊重」少一點歧視,多一點「感謝」少一點應該,多一點愛人如己的心思,保護好醫護人員,如同保護好自己的健康一樣,那麼你也是這社會上有力的支援者了。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當你越想證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你將越活不出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你越想證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你將越活不出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懂為什麼我把週末都留給他,但他卻要跟父母過,難道我就不重要嗎?」
「上次講好去看電影,但他南部的朋友來,他去赴約又把我們約會取消,我不懂為什麼我總被排這麼後面,朋友重要還是我重要?」

「難道不會想想我才是陪你一輩子的人嗎?」「為什麼我說過的話都拋耳邊,別人說得話都記緊緊?」

情感中相處的位階與權力感,並不會一兩天就定型,而是在幾次的「相處默契」下慢慢培養出來,當你在關係中經常疑慮自己的重要性,你通常會有兩種方式來面對不如預期的撞期:「委屈地妥協」或是「不停較勁比較」。

其實,當你不斷需要活出他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常需要拿自己去跟其他人較勁,也許你可以重新反思,你是否有真正活出「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與肯定感。

「我是重要的人」這種肯定感,不會讓你一直陷入「我不重要」的狀態裡,反而會讓你因為安定而可以體貼,因為自信而對方自然會想要趨近你想要在乎你,而當對方在你的穩定中,「一直不把你當一回事」時,你自然心中會有一把尺,決定自己在關係中的去留。

所以說回來是,常覺得自己不重要的,也不太有能力帶自己離開不受尊重的關係,因此持續待在被剝削、被消遣、被奴役、被選擇的關係中,而自己失去選擇的餘地,在關係中不斷感覺失控,而想要透過擁有重要性重新獲得掌控,或感受到自己的重量。

親愛的,請重新回到自己身上,你越想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你會在討好中忘了自己的美好,你會在計較中開始變得猙獰,你會在質問裡展開關係的追逐。自己的價值是透過自己活出來的,而不是活在別人心裡,你不用這麼拼命的往他人心裡鑽,你可以穿上你最喜歡的衣服,盡情揮灑你的熱情與天賦,當你越專注活出你的重要,你自然擁有他人心中那獨特又重要的影響力。

不用去證明,也不用去爭取,你只有快樂的活出你自己。

陪伴你成長:【拯救愛之病】讓愛自我實現的18味愛情靈丹

 

延伸閱讀:焦慮心理學:練習在忙碌中,看見生活中的無形小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焦慮心理學:練習在忙碌中,看見生活中的無形小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自從2020去年底確定要搬遷後,我的身心都處在高度變動與資訊快速流轉的狀態中,每天需要面對非常多的資訊量,卻同時必須保持諮商工作的穩定性,對我而言是極大挑戰。

一轉眼時間來到2021五月中旬,時間快速流動了半年,在新場地中,也覺得自己不論是思考甚或內在的血液都彷彿煥然一新,做了非常多新的決定,也清理了積累許久的舊習,同時更看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當人在無窮的忙碌中,你很難安靜下來細思:

*會不會你生活中有很多時間的小偷?

心不在焉而總搞不清楚東西放哪、總是出門才發現忘了錢包手機又折返、沒心思清理的垃圾衣物導致更多的污垢…

*會不會你生活中有很多金錢的小偷?

你忘記付的帳單導致的罰金、你不再需要的訂閱制、因為煩躁又想補償自己的空心消費、報復進食、彌補因為太忙而無法陪伴身旁的人的高額禮物…

*會不會你生活中有很多情緒的小偷?

草率的決定迎來「後悔」的結果、心不在焉的對待迎來衝突不斷的關係、猶豫不決導致錯失良機、忙中又茫的生活帶來持續焦慮…

如何在忙碌中保有一雙有意識的雙眼,對自己、對生活有意識的覺察,需要不斷地練習。在忙碌中,有時候急躁了,事情不如預期,可能會慌張、可能會憤怒;在忙碌中,有時候迷惘了,開始感到焦慮,可能會對未來充滿恐懼。

你的生活方式決定你是誰,這些是你的思維、你的行動、你的情緒的總和。做好生活的焦慮管理,在於你帶著覺知的平衡自己,就像是穩健的騎士,不會因為過勞而從馬匹上摔下,更不會因為力道不足而無法控制馬匹,人的理性就如同騎士,情感就如同馬匹,在情與理之間能揉合出最適合的旋律。

同時,人身上這兩股力量,「自我鞭策」與「自我接納」就像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一個在促進前進,一個在含容寬慰,一個像父親,一個像母親,一陽一陰,而唯有平衡才能讓自己獲得寧靜又同時擁有力量。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心理師推薦:居家修行/休息的四本好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當他無法告訴你感受?述情障礙:內在情緒色盲者

作者: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他好悶,每次都沉著一張臉,問他怎麼了他也不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他談,不論是陪他也好幫他也好,他搞得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他常常不說自己的事,他經常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不然就是他也不知道怎麼說!但你知道嗎?他花很多時間打電動,甚至有時候把我當空氣了!」

閱讀全文〈當他無法告訴你感受?述情障礙:內在情緒色盲者〉

什麼是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我又保持彈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常常我在討論安全感或是情感議題,很多人常問我什麼是自我價值?我又該如何活出且看見自我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我認爲自己是個善良的人,那這段描述是看見自我價值嗎?下一個反應,你可能又會覺得,那善良有什麼好的?善良會被欺負!

閱讀全文〈什麼是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我又保持彈性〉

疫情之下有一種焦慮,叫「我忘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幾個心理師朋友在線上討論時,開始哀嚎片野,有人說失業了,只能寄居在親戚的店裡當工讀生,有人說每天都無所事事,覺得生命毫無意義,也有人說有人必須把孩子帶去上班,比往常的工作更讓人崩潰。

我們是一群協助人們情緒安頓的專業工作者,在疫情的洪流下,也不自覺亂了手腳。

閱讀全文〈疫情之下有一種焦慮,叫「我忘了」〉

療傷心理學:讓人受傷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後的關係創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過往我們討論創傷療癒工作,有時候我們談論的是重大事件的創傷,例如在災難與意外後、霸凌、暴力等「事件創傷」,但大部分人真正痛苦的,往往是在事件之後下一層次的「關係創傷」。

曾有個定居美國的女孩,她告訴我她不想再回到台灣這片傷心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對她而言沒有愛。生命中累積各種不被肯定與支持的對待,家庭中的重男輕女,許多資源都投注在哥哥身上的情形,最後她想盡辦法的努力,考上公費留學,從此離開家鄉。

印象深刻的是她曾在高中晚自習時結束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蹤一段路,轉身看見對方時,還發現對方是遛鳥俠,她嚇得拔腿狂奔,終於到家後,她驚魂未定的告訴媽媽剛才的遭遇,但母親只是皺著眉跟她說:「誰叫妳這麼晚回家。」

當個人在經驗到恐懼、驚嚇等壓力事件,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找尋提供給自己安全感的依附對象,通常此人是自己的伴侶、父母,但當這些對象並非安全對象時,就會感受雙層斷裂,不僅是在事件中感覺痛苦,後續得不到支持與安撫時,對個人來說就像是這整個世界一點都不安全,也沒有任何人是值得信任的,包括自己,也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

這也是為什麼過往創傷經驗,後續也容易繼續引發創傷的原因。因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容易排拒身旁的支持與肯定,而不斷陷入深層孤寂之中。

因此創傷的療癒,往往會需要兩層次,一個是修復關係,與關係中受傷的自己;一個是修復事件帶來的驚嚇與恐懼的情緒經驗,進而有能力降低事件對生活的影響力。

而在療癒之後,心靈會進入類似初生嬰兒般的純淨與彈性,又再次重現那份愛可以自然流動、輕巧地感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比爾蓋茲離婚反思:關係中無法獨立者有這四種類型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1g931m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每當名人婚姻關係結束,總會引發一波討論與心碎和夢碎,究竟婚姻的終極目標要導向哪裡,才符合多數人對幸福圓滿的渴望?

我好奇與想討論的,是一個人該如何才能好好分手,好好祝福彼此,轉身去擁抱人生。這幾年的實務觀察是,寂寞與自卑,是好好維繫關係的殺手,也是最難好好分離的詛咒。有這兩個特質,關係難以幸福,也為繼續苟延殘喘的維繫,最終痛苦會滿溢到身旁所有人身上。

.對婚姻失敗的懼怕

.對自主獨立的缺乏

.越渴望圓滿卻越活得不像自己的婚姻

.只能死別的無奈讓活著都成為苦差事

邁入中老年的婚姻,經歷空巢之後,家庭中的角色會從父母逐漸回歸夫妻與自我,當婚姻基礎不穩固,就會在角色回歸上遭遇重大挫敗,有些父母選擇緊抓著孩子不放,讓家繼續保持「家的圓滿」,孩子無法離家,父母也無法幸福。

許多人一輩子怨嘆婚姻人生,覺得大把青春揮灑奉獻在家庭中,餵養出的卻不如心中想像的幸福光景,缺乏自我與自主的生命經驗,要放手除了心有不甘,其實也不一定具備分離的能力。

分離的決定,是有能力再造幸福

看著比爾蓋茲頂著在台灣被定為老年人的65歲,可以承認彼此不能以夫妻身份共同成長,祝福彼此自由與幸福,而65歲的離婚,對於後半輩子「心的依歸」,引發多數人恐懼的「孤獨終老」與「青燈獨守」,真是首富無須煩惱的嗎?真是因為財富自由,才能毅然決定嗎?

能不能好好分開,向來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再造幸福」的能力,只是太多人認為金錢才能創造幸福。多數人看著自己年華老去,多數人看著自己窮得只剩下錢,真正恐懼的,是有沒有那顆真心的對待,但會不會需要先真心對自己的人生坦承,這一切才有機會自然發生。

當創造幸福的決定權在你手上,你無須等著他人給你幸福,自然不用擔心他人對你的分離與拋棄,這不會是你需要著眼的恐懼,因此你總是能專注在你的幸福上。

自由的追尋,獨立是基石

「自由」,是自我認識的堆砌,是自主獨立的果實,在關係中無法做自己的人,無法品嚐自由,只有滿滿的責任與義務,滿滿的無奈與委屈;在關係中無法獨立的人,包括:

1.無法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生存能力者;

2.無法生活獨立,可以生活自理者;

3.無法情緒獨立,可以分清自己與他人情緒,並承擔起自身情緒責任者;

4.無法態度獨立,可以為自己做決定,可以選擇自己的喜好。

當你心靈自由,你不會苦苦追尋圓滿,因為自由的人,懂得尊重,懂得理解彼此差異,更懂得自己與他人的極限,真正的自由,是相信彼此可以擁抱幸福的人生,即便那份最幸福,不一定是待在關係中,即便那份最幸福,可能佔據關係相處的時間。

親愛的,可以分離,才可以親密,而太多人所認為的分離,是老死不相往來,太多人認為的親密,是一種同心,不可以吵架、不可以拒絕的粘膩。最後你會發現,這些關係中最重要的尊重與欣賞,信任與支持,早被大部分人忽略。

 

陪伴你成長:【5/15 愛自己的身心練習】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身體是情緒的乘載,會洩漏你心底的秘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焦慮心理學:別讓心中的猴子綁架你的情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記得一本好看的書《最高休息法》中談到如何真正幫助腦袋休息在於練習「正念」,也就是讓思緒能夠待在此時此刻的當下,能夠心無旁騖,因為當你的腦袋可以安靜下來,心自然就能平靜,就不會被焦慮綁架。

然而大部分焦慮的發生,通常都跟腦袋中有千千百百隻猴子有關:

「我好糟糕」「我什麼都做不好」「他一定會討厭我」「放棄比較快」

當你的心思全被這些叨絮的猴子佔據,甚至你為之起舞,與他們爭吵也好、陷入辯駁、或者被打趴也好,你會發現散亂的心思,就帶來焦躁不安的心情。

「如果他放棄怎麼辦,我就變一個人了」

「為什麼他不帶我回家,他是不是根本就不愛我」

你會發現猴子的組成,大部分都是對自我的懷疑、批評與否定,而當你花太多心思跟猴群在一起,你會發現人生越來越失去盼望。

但有時候,也許你感受一下,如果沒有這群猴子,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有些人會告訴我:

「是煥然一新的感覺」

「我就可以好好追尋我想完成的事」

那麼,請問真正原因,是猴群阻礙你自我的發展與夢想的追尋,還是你習慣為之起舞而消耗自我發展的精力?假如你面對猴群依舊聞風不動,這些猴群又能奈你如何呢?

這也是我每一次在靜心練習中,不斷訓練自己的,我們每天總有千百個思緒,但並非每一個思緒都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可以掌握我現在要專注的思緒,而其他不需要的猴子們,都可以讓他們搭上高鐵,一聲令下離開你的視線範圍,這也是我一直訓練學生,要練習揀選你的思緒,更要練習忽略你的思緒,同時在焦慮發生時,練習專注在自我發展上。

你,是你時間投注的總和。

你投注在恐懼,身上就有恐懼的巨獸。

你專注在夢想,就能累積實現夢想的能量。

而當你真正意識到這一切由你決定,你的人生又能感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由。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心理師帶你在焦慮世代中,安穩下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做事總是急急急?其實你是被完事焦慮感操控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你總羨慕有些人可以愜意優雅地過生活,有時候你總認為怎麼有人如此閒情逸致可以喝茶閒聊。再一次演講場合,有個媽媽問我,他做事情時容易很急,想著現在處理好洗衣服,等一下要去接孩子,之後要煮飯,腦袋沒法安靜,手腳也沒停下過,心思總在一種浮躁與急促的感受中,一整天下來似乎很難有自己的時間,到了夜晚也精疲力竭,不只生活、關係相處也越來越沒有品質。

我問這位媽媽,急著去做下一件事是怎麼了?

她告訴我,她總是一心多用,因為很擔心如果沒有先趕快想好,事情會做不好,會無法趕快完成。

我再問她:那事情有沒做好,下場很慘過嗎?

她思考了一下,說道:好像也沒有…..。

我繼續問道:是的,那希望趕快完成是為了什麼?

她說:不希望事情懸在那邊沒有解決,會很有壓力讓人煩躁。

親愛的,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急匆匆的度日,卻一直沒有好好活著的感覺,生活不曉得在向誰交差,但又像等著一件件事情結束後被打勾的完成感。

在這對話中,已經在呈現一個人思慮與自我的狀態,我的分析是這樣:

1.「趕快做完,不然會被罵」:

這種急促焦慮,是陳年積累,避免自己被罵被唸被批評被挑惕,因此做完之後有短暫的心安。因此解套的方式,是「對自己信任」,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當你急著推進,就給自己信任。

2.「趕快做完,就能做我的事」:

有些人,因為應允或承擔太多事,導致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像在夾縫中求生存,因此總處於完事焦慮感中,而這樣的解套其實是「為自己說不」。

當你的時間被太多事情瓜分,自我會產生極大的焦慮在於,喚醒你的意識告訴你現在過得不是自己的人生,應該要「趕快」人生才不會白費。但當你不夠信任自己、不夠肯定自己,就會歡迎別人輕易瓜分你的人生,因為你需要被他人喜歡、被需要、被肯定,而導致一直需要完成事情,去交差,去換得肯定的甜頭。

因此,越茫然,越忙。越茫然,越丟失自我。成為抓住自己,好好信任自己,好好肯定自己的人,你就能越來越踏實的享受人生。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任何事都難做決定?選擇焦慮者常出現的三種現象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關係心理學:評估親密關係的三個重要軸向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一、親密與獨立

在關係中你是否能分享你的心情,是否願意親近對方,是否願意讓對方靠近。在關係中你是否能一個人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事情,當對方無法陪伴與無法參與時,你也能獨當一面,從容度日。當你過度渴望親密,會讓關係變得窒息;當你過度需要獨立,會讓關係變得疏離。

二、自由與責任

你在關係裡是否有選擇的自由,還是充滿「應該必須」的責任?你在關係裡是妥協與不得不的責任,還是隨心所欲又能揮霍無度?

在關係中的自由與責任,通常會落在財務與時間分配中,當關係權力不對等時,權力大的人擁有主導權與話語權的同時,也擁有較大的自由,而另一方有可能是能力較好的人,卻因為恐懼失去而較多無奈配合的責任,如果不遵從就面臨被指責自私。

因此當你過度自由導向,意味著在關係中你不願意失去任何一丁點的自己,也容易成為目中無人與自我中心的狀態;過度的責任導向,意味著在關係中你不願意失去對方或失去認可,也容易成為被軟土深掘與他人中心的狀態。

三、付出與接收(去愛與被愛)

在關係中有多少比例,你感受到對方的需求,並滿足對方?這是一種真正核對過的付出行為。噓寒問暖、關心問候、支持肯定,這些都是付出或去愛的行為。在關係中有多少比例,你接收到對方的付出與愛的表達,並且感受到對關係的信任與安心,知道對方會一直都在?

當你對付出斤斤計較,意味著你太害怕受傷,擔心最後換來一場空,因此需要確定對方投入夠多才願意給予,但也有可能因此讓對方等待過久後,決定撤出關係;當你對接收抗拒無感,可能是你偏執的需要某種形式的愛,因此看不見他人的愛,也可能是你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恐懼有了又失去,而抗拒他人的好。

用這三個軸向,好好感受自己,感受愛情,也許你能逐漸看懂在關係中的問題。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總是逼瘋女友?因為「歇斯底里」的溝通你才會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療傷心理學:療傷才能打破生命裡的強迫性重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強迫性重複是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個體不斷重複一種創傷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斷重新製造類似的事件,或者反覆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類似的創傷極有可能重新發生』的處境裡。曾經在一堂課中,我問了小美什麼行為會讓你感受到被愛,她的回應是曾有一任非常有控制慾和佔有慾的男友,如果打了三通電話小美沒接,就會把小美電話簿中的好友名單都打一輪確認小美在哪,如果還找不到就會打去轄區派出所。

小美覺得這是一種對自己極為在乎與關注的行為,但其實已經是對關係過高的掌控,然而當問到小美對這類行為是否感覺「熟悉」時,小美很肯定地點頭,因為她有個容易強制孩子行為的父親,甚至相處也常有精神壓力。

小美因為這份熟悉進入關係,卻也在關係中再次遍體鱗傷,男友恐怖情人的行徑日益嚴重,從原本大量關切,到後來變得多疑,甚至限制小美的交友,每一次小美與人互動,都會被言語羞辱,或跟男友大吵一架。

漸漸的小美才意識到,自己在情感中,忍不住找尋父親的身影,為得是在找到相似於父親的男人後,從對方身上獲得愛、獲得肯定,甚至有能力去改變對方,企圖在「改變對方的過程中想要解救童年的自己」,不論是受驚害怕的還是孤單疏離不被愛的自己,也就是改寫歷史的心理機制。

然而對於有傷害性的關係,最重要的步驟是要能「拒絕」的心理能力,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卻不是小美熟悉的一環,因此再次重複的關係中,小美也只是再次受傷。

因此療傷的目的,最重要的在於有能力「分辨」可能發生傷痛的情境,讓自己有適度的警覺來避免,有能力分辨安全與危險,為自己尋覓安全的堡壘以供棲息,有能力阻止傷痛再次發生,而非不斷落難,又不斷盼望身旁傷害自己的人可以華麗轉身成為拯救自己的白馬王子。

成為自己生命裡的那雙大手,將自己抱離受難與受創的情境,成為揭開精彩生命序幕的那雙手,更成為在跌倒時捧著自己的那雙手,你的生命將不會一再重複,而是拍拍塵埃,繼續充滿力量的迎向未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療傷的功能:讓傷口的疼痛不會繼續散佈人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療傷的功能:讓傷口的疼痛不會繼續散佈人間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對於為什麼要療傷,這很常成為演講中的月經題,很多人都很好奇,如果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挖掘過去的創傷?這麼說也沒錯,如果心中不痛不癢,生活沒有不滿足,你的確不會有需要探尋過去的困擾,通常要探尋的契機點,往往是很多重複的傷痛他持續發生與複製,累積的痛苦才會促使你想要改變。

療傷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最常見的就是「受害者轉加害者」現象。

例如一:

成長自重男輕女家庭的母親,持續實踐「重男輕女」在自己兒女身上,造就自卑女性的陰影代代相傳,也容易養出自負又負心的兒子。

有一種說法是在被輕視的環境下,容易長出自我厭惡的感覺,因而會將這份厭惡投射在自己的女兒身上,無法親近與撫慰女兒,而將許多期待與渴望投注在兒子身上,是兒子為拯救自己的存在。

如果母親無法正視心中被忽視的傷口,沒有看懂無意識對孩子的厭惡,家族女性的命運將很難被翻轉。

例如二:

成長自家暴家庭的孩子,身為家暴目睹兒,在沒有療癒的情況下,有很大的可能性成為家暴加害人,原因在於他們在暴力下感受到權力感,因此知道只要發怒這個世界就會順自己的意,或者他也承襲了家人情緒處理的模式,在生活或關係的挫折之下,當情緒無法調節,會轉為憤怒,在怒不可喝之下,又轉為暴力。

因此家暴的陰影,又再次成為暴力的複製,原因也在於沒有學習到新的釋放情緒的方法,沒有意識到其實有其他種方式面對關係與面對情緒。

所以療傷最重要的,是能夠在自我覺察中,看懂自己持續選擇一個傷害自己與親愛的人的生活放事,而提醒自己,愛,永遠可以學會轉彎。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究竟是遇不到完美成熟的伴侶,還是自己並非完美成熟的伴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比起如何找到可靠的另一半,不如先問問自己是否可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該如何知道另一半是否可靠?

其實問出這個問題,你會發現他非常具有性別指向性,也就是通常都是「女性」問這問題。問此問題的背後動機與心理運作,通常是性別框架與情緒成熟度。

1.受綑綁的性別角色:男人應該有肩膀,要承擔,要照顧家庭,但事實是關係是兩人共同承擔的過程,當你相信自己值得信賴,自然能慧眼識英雄,辨識出對方對你的好,是出於討好還是他本來就認爲這是自然而然地付出。因此鬆動你心中性別角色觀點,不是只單方面要求對方,你才能吸引到渴望與你共好的對象。

2.對關係的依賴與恐懼:對於可靠的要求,通常是:

我一個人好辛苦,我想找個人讓我可以休息。

我沒有對方會活不下去,我要他能永遠都在。

但事實是,何以一個人會辛苦呢?一個人的辛苦通常意味著經常感覺孤單,而容易被孤單困擾的,往往是並不喜歡自己的人,如果跟自己都很難好好相處,另一個人就容易被你情緒渲渦捲入。

沒有對方無法活,就像午覺剛睡醒的孩子哭著找媽媽一樣,害怕自己被丟掉,害怕自己沒人愛,但事實是,你早就脫離這個情境,要成為能夠承接與照顧自己的成人,而不是緊抓著伴侶,期待他總是可靠,但自己卻是粘膩的讓人不斷想推開。

所以,該如何擁有可靠的另一半,最重要的,不是他值得信賴,而是你成為值得信賴的人,成為自己在心情低落時,願意花時間傾聽理解自己的人,而這股安定自我的力量,會讓許多人在你身邊也能展現最舒適版本的自己,接著你會發現,其實許多人都值得信賴。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究竟是遇不到完美成熟的伴侶,還是自己並非完美成熟的伴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不用花時間去討好與討厭別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記得幾年前看Coco Chanel的傳記,她真是個令人很著迷與上癮的女人,充滿才華又可以成為許多人追尋的精神指標,優雅卻又俐落,讚賞她的獨特改變這個世界,那種忠於自己的靈魂,那股不安於平凡的個性,還有那股傲氣,讓我深深為她著迷,她的好友為她撰寫的回憶錄的書名「我沒時間討厭你」道盡她對生命與時尚的熱情,也說明她對人際互動中的阿諛奉承和勾心鬥角,有多麽不屑一顧。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你會藉由「討好」來留住關係、留住機會,需要花力氣去做自己沒這麼喜歡與擅長的事物,也因此浪費你寶貴的精力,並不一定真正在你人生追尋上為你節省時間。

當你看不慣別人的好時,你會藉由「討厭」來釋放負面能量,甚至希望讓他人沾染負面能量,但始終這些負面能量還是留存在你身上,厭惡會讓你花精力去細細地尋找與挑替他人的不足與缺失,並沒有有效抬高你的地位,更不可能讓你真正開心,也許當他人因為被你討厭而自慚形穢時,你獲得一絲絲得意,但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更多時候,這種被討厭會影響的,也往往是自我不穩定或茫然的人,對於自我穩定與堅定意志者,往往不受影響。

所以,

討好的心態:我不好,你好

討厭的心態:我好你不好 或者 我不好你不好

終究是自我不夠穩定與不夠欣賞自己帶來的現象,同時是佔據你的專注,轉而關注他人的狀態,讓你離自己真正的渴望越來越遠,延緩達成目標的過程。

親愛的,開始練習專注。

專注追求在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不需要他人的肯定,也不介意他人的評價,更不在乎他人的成就,因為每個人本該可以在他的領域裡開出適合他的花園,世界之大本有每個人的立足之地,無須擔憂在洪流之下你無安身之處,只要讓自己好好扎根、好好耕耘,你也能滿意的活出自己的目標。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我這樣做真的好嗎?揮別自我懷疑,讓你心安理得的自我肯定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不是遠離就是攻擊對方?其實是你玻璃心的反應啟動了自我保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會認為自己的玻璃心,其實有針對性的,包括對特定人、對某群人、對某一情境。像是伴侶說的一句話讓你過度反應,總是特別在意主管或年長者對你的評語,或總是難以忍受別人對你的拒絕。

例如伴侶說:你今天要去健身房嗎?(你覺得你被嫌胖)

例如主管說:你專案進度如何?(你覺得你被質疑、被否定)

別人拒絕你的邀約:你覺得你失去自尊,一點價值都沒有。

玻璃心的反應會啟動你的自我保護,你可能開始防衛而攻擊對方,你也可能開始退縮而遠離對方,但這些都可以是具有破壞性的舉動,讓你更覺得自己在一段很糟糕的關係裡,或自己總是處理不好關係,而越亦挫敗。

玻璃心的情境往往來自以下兩種背景因素:

一、受傷的關係

針對特定人,你在其他情境不太會有玻璃心的情況,那麼正說明你們關係已經有受傷的歷史,導致你容易放大解讀對方的話語和行為,或者過度尋求對方的認可與保證,而搞得對方筋疲力竭。關係的受傷有可能是,對方曾經在你最需要的時刻忽略或缺席,對你說了具有羞辱與傷害性的話,因而引發你對關係有很高的不安感,總是想靠近對方又害怕對方傷害你的矛盾狀態,而受傷沒有處理,往往會導致關係的張力與一觸即發,或是僵化與漸行漸遠。

因此修復關係就會是停止玻璃心最有效的途徑,但修復是兩個人共同投入的過程,你是知覺到傷害的人,透過「好好的」邀約,將是開啟修復的前置作業。

二、受傷的自我

當你成長自嚴厲、比較、否定的家庭,長期累積的受傷感,將會形塑你對自我的認同,你心中那受傷的內在小孩,往往最需要人去理解、保護與支持,但因為你在互動中容易被引動的受傷感,總是在人際經驗中重複發生,而受傷的自我,會因為過度敏銳的偵測器,讓你總知覺到他人對你的不友善、質疑和否定,因此人際關係也常在搖晃狀態裡。

因此,修復自我,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去面對內心長年累積的傷口,以及尋求協助來釋放心中的痛,將能有效停下總是容易知覺到傷害而玻璃心碎一地的狀態了。

親愛的請記得,不用每次都循著受傷的感受走向無助的境地,而是可以在感覺受傷時停下抓住自己,成為自己支持與肯定的陪伴,你將更有能力面對各種人與各種情境了。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擁抱「玻璃心」,自我肯定的日常練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用過度責備緩和歉疚感:習慣性自責有這四種成因與類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習慣性自責有這四種成因與類型,形成一種對自我的框架與設限,藉由過度自我要求與自我責備的方式,企圖緩和內在強烈的歉疚感,但離幸福感卻極其遙遠。

一、加害者心理

慣性自責者通常來自於這樣的環境:「要不是你,我早就….」,從小就容易承擔週遭人的情緒,因此很多時候覺得如果自己不存在,很多事情都會順利,很多人都會好過許多,但其實是過度承擔他人生命與情緒的責任。因此他們特別容易看見別人的付出與脆弱,但卻忘了其實每個人在生命每個時刻,都在選擇。一個人的不幸福,也可以是他選擇的總和。

因此要能適時釐清狀態,歸還責任,才能卸下歉疚。

二、英雄情結

呈上所述,很多自詡為加害者後續都會成為拯救者,也很容易成為責任無限上綱的英雄,因此容易延攬週遭人的責任,也從拯救與幫助他人的過程獲得被需要與存在感,但只要有人落難或不開心,就會自責。

提醒自己,你只是個凡人,過度操心他人,不會讓世界更和平,唯有每個人願意負擔起自己的責任,才有可能達到你渴望的理想世界。

三、幸福上限假說

這類人常覺得自己在唱金包銀,不敢享受幸福,一旦靠近幸福時會親手摧毀或逃跑,因為幸福會增加更深層的罪惡感,原因在於他們自小看見周遭的人都是痛苦與愁眉苦臉的模樣,會擔心自己背叛親近的人,所以自責是確保我不會太幸福最快速直接的方式。

提醒自己,張開手臂好好去愛與被愛,因為愛可以讓你變得強大,當你強大,自責就不再是你的習性,因為你能越來越自我理解與自我負責。

四、無期徒刑的罪人

當你曾經因為一時失言或失誤,導致強烈的遺憾,你會因為罪惡感而將自己關進永恆的牢房中,不允許自己有幸福,只允許自己不斷用自責鞭打自己。強烈的罪疚感,往往來自無法言說的悲傷,當你願意去述說那份失去與遺憾,將有機會重新鬆動緊閉的枷鎖,而服刑期間也有機會減縮。

親愛的,體悟自責對你生命的功能與意義,讓自責可以輕輕的下台一鞠躬,你將能為自己開啟嶄新的人生。

參考書籍: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采實文化)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如何擺脫習慣性自責?要能先看見你害怕關係失去的恐懼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如何擺脫習慣性自責?要能先看見你害怕關係失去的恐懼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與學生對談時,聽見他在關係中的困擾,也談到他總是遇到不負責任,或者容易讓他疲於奔命或感覺不被尊重。

關係是容易互補的,關係的問題也往往是共構出來的,因此長期習慣性自責者,就容易吸引習慣性怪罪者,因為這樣的關係才會被留下,兩人相處才不會一直處在戰爭邊緣,因為總有一人為了維繫關係而作出妥協。

是的,習慣性自責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維繫關係,並且有效舒緩另一人的情緒,降低關係壓力,久而久之另一人就越能張牙虎爪了。

所以你要擺脫習慣性自責,首先你要能看見你害怕關係失去的恐懼,你可能來自充滿煩惱的環境,看見已經充滿憂慮的家人,導致你覺得你必須承擔更多,因此認為自己有責任做到更好,而經常自我檢討。

當你看懂自己的恐懼,也理解此行為特質塑形的原因,你可以練習安撫自己的情緒後,告訴自己「維繫關係」的方式有很多種,看懂彼此在關係中要承擔的責任,適時歸還對方的情緒或生活責任,更能幫助維繫長遠與平衡的關係,而你也將能從歉疚與罪惡中解放,好好接受愛與享受愛,因為你將要開始相信,你一直都值得被愛。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別再慣性自責!學習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內心感到不安時,你會選擇宗教、算命還是諮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昨天在線上開房討論,我找了媒體好友狄志為,以及網紅命理師簡少年,我們一起討論人在不安時的選擇,包括宗教、命理與諮商這幾個選項,也從中找到對人支持的論點,其實很在不安時,不外乎需要找到一個對現況的解釋與解決方式,也就是why and how,因此一個人「決定採取」哪個論點why與哪個方法how,才是真正核心重要的,因為被你收納進你的思維架構的,最終會成為你,最終還是你決定你的命運。

所以當中有人提問,如果透過算命知道自己的運勢,那自己還需要做什麼嗎?我想起前些日子很夯的那句#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我相信這是有些人抗拒算命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喜歡被決定;同時是有些人特愛算命的原因,因為想多知道一點自己有沒有更多好運。

但一直以來很愛了解各種玄學工具的我,一直把各種工具當成一種對自我認識的拓展,我渴望活出全面性的人生,也喜歡探索未知的自我,這是我接觸占星學的起心動念,這也是幫助我用其他觀點認識一個人的方式。

因此知道自己的命盤,當然前提是你遇到可以使用新觀點解釋的老師,而不是滿口凶剋,要改運的人,讓你知道你命盤中每個符號所呈現出來的生命樣貌與性格傾向,這些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命盤中的符號,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解釋「關鍵字」。

舉例來說,如果在占星中的五宮有很多顆星,就有無數種解釋方式,五宮代表的意涵有:子女、愛情、玩樂、創造、美感、金錢觀、價值觀,所以五宮不一定代表你有很多小孩、你愛捻花惹草,而可能代表你很有創造力,或你有很多作品,五宮有凶星,不代表你孩子必然難搞,或者愛情一定曲折,而是你面臨到的議題,可以成為你的老師,或者你成為他人的老師,可以帶給你生命經驗的轉化,就端看你採取的論點是什麼,自然決定你是誰。

有人說算命之後,命會越算越薄,但至少我身旁這麼多命理師沒有人驗證過這個說法,但你在算命之後採取的作法,會決定你會不會成為一個總是需要依賴算命的人,總是無法掌握命運的人,以及總是被話術決定或矇騙的人。

因此每一次,都重新反思你聽見的,這是你的意識篩選的結果,唯有你對自己的意識狀態有更多的看見,你才能更有力量掌握自己的命運。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令人心寒的鐵口直斷:你相信的,將成為生命的實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母親總是批評你的另一半?其實是親子共生狀態導致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昨晚在線上,我們討論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談與家人的界限」,有人提到感覺母親每次都像是很開放的歡迎自己的伴侶一起來吃飯,但總是在見完面相處完後,開始大肆批評,而且找出各種拒絕對方的理由,可能是長相、工作、態度,合理的不合理的,穿滿對伴侶的敵意與排斥,讓他非常困擾。

其實這是親子共生狀態下,必然發生的情形,也就是母親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獲得情感滿足時,會轉而將情感投注在孩子身上,包括不斷關注與照顧孩子,或者需要孩子的陪伴與回饋,心理上其實已經將孩子視為另一半,也就是情緒配偶,小老公或小老婆的狀態。

因此對於孩子擁有親密伴侶,母親的挑惕基本上是吃醋的反應,但母親可能不一定有自覺,母親的憤怒基本上是被背叛的感覺,所以應對的過程重點在於讓母親接受女兒已經是獨立個體,而不是要求另一半努力討好與迎合準丈母娘。

親子共生是一種長期的現象,多數的孩子也會希望持續保有與母親的良好關係,選擇犧牲伴侶或自己的幸福,但兩個不幸福的人在一起的共生現象,其實是一種和平的表象,痛苦與委屈依舊會不停累積。

健康的做法其實是兩人各自擁有創造與維持幸福關係的能力,因此在此之前要先「分離」。而此時母親會產生強烈「分離焦慮」,在情感上頓時失去依歸的過程,會抓狂、會寂寞,甚至會生病,而孩子可以保持「有連結的不合作運動」,包括日常的關心,但關於伴侶的事一樣溫和堅定的態度,通常僵持的狀態會需耗時半年左右,如果母親是很難有自己生活圈的人,可能就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而這是分離到獨立中,彼此勢必發生的「成長痛」,只是來得時間比較晚,痛得時間就需要比較長了。

親愛的,理解自己,理解家人,理解什麼是健康的家庭關係,而如此你可以真正成為帶給彼此成長與幸福的人。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退出父母的戰局,好好當個孩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性騷擾的難言:需要多大的自覺與勇氣,才能開啟被恐懼與羞愧縫上的嘴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經歷性騷擾這麼多人很難說,以及這麼多人難以當下就說,我昨天跟心理師與媒體圈的夥伴在線上房間裡討論起年前許多人討論的雞排妹性騷擾事件,我的觀點與記錄不能代表大家,但我稍微統整對話。

說不出口

恐懼:多數性騷擾有權力位階問題,特別是職場性騷擾,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情形,通常在於提出來會破壞團體氣氛,破壞工作關係後是否在職場又有立足之地,是否成為眾矢之的,一個說出口,會失去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東西,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理強度去承擔?

羞愧:當說出來後,其他人是什麼反應?檢討受害者的聲浪在這團體中存不存在?是不是我做了什麼讓對方誤會?是不是我不夠端莊?是不是我穿著有問題?不只是外部環境會檢討受害者,受害者也會自己檢討自己。

嫌惡:性騷擾之後的嫌惡感,有時候會把自己也討厭起來,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阻止,覺得自己不勇敢,同時也會嫌惡自己會嫌惡他人,而當情緒沒有出口時,就容易轉為暴躁易怒的狀態。

當下說不出口

很多時候性騷擾是經過反思與醞釀後才有辦法對外去說,原因在於,當下的發生往往在非預期的狀態,多數人有兩種反應:

第一:震驚之後呆滯,也就是凍僵反應,當下動彈不得,在此時心理機制會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浸潤在受傷的情境下,會產生類似解離的狀態,也就是身心分離的情形,需要一段時間才有辦法「回過神來」,才有可能有發抖、尖叫等反應,更別說當下有辦法「好好說話」。

第二:快速閃過轉移話題,反應比較快的人可以做到這部分,但通常也是在離開現場之後,越想越氣。有些人一開始還可以用玩笑的方式揶揄或取笑騷擾者,覺得對方是頭豬或色胚,但當經過一兩天腦海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與畫面,腦袋被迫反芻時,這代表心靈經驗到創傷反應,正在想辦法找到出口,而有些人可能在此時才開始意識到事態嚴重,才有後續表達的反應。

一定有很多人會質疑受害者的發生,直指他背後關於名利的企圖,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世代中,抓人眼球的事情,或用什麼方式抓人眼球,也難免成為閱聽大眾在看待這件事時,不一定會再有心力去探究真實與否、受害者的心情,反而關注的是「受害者究竟要什麼/圖什麼」。

也許,不論他圖什麼,你願意花一點心思去感受他的心情,去理解他的遭遇,甚至表達一句:
「我好心疼你遇到這件事!」
「我很抱歉這個世界還不夠讓人安心!」
或者,就是安靜的陪伴與傾聽,就是當事人最好的支持。

最後,你要選擇當哪一個人?
當你的朋友在訴說時,或者你的家人、朋友,
你是那把縫起他嘴巴的針?要求他息事寧人、大事化小?
刺向他心坎的劍?斥責他言行不當、無端招惹他人?
還是成為那面交織出安全網絡的針線,提供給他安全與支持的說話空間,讓他再釋放情緒後,成為更有力量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也更謹慎於尊重每一個人的人?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我的美好,不該是你騷擾我的藉口》:職場性騷擾的工具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不夠認識在關係中的自己,怎麼去幸福快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人心靈深處兩個最大的心理需求, 是被愛人無條件接納以及在愛人心中居首位,進入關係每個人都渴望從關係中獲得情感連結與歸屬,然而讓很多人痛苦的,卻是這些看似很基本的需求,一再被忽略與延宕。

其實,需求滿足有時候還是要能評估,究竟你的需求是否合理,以及你如何表達需求,很多人的困擾往往在於,我的要求明明沒有很多,為什麼他做不到?我已經什麼都不要了,為什麼他還這樣對我?

會發出這樣問題的人,往往更多時候,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被愛,即使很用力去愛對方,也不一定給出對方渴望的愛,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愛之外,更是可能充滿幽微又強制性的需求。

曾經在一堂課中,有學員跟我說他在關係中沒有需求,但也很明顯的,他在關係裡一點都不快樂,接著我就問他:「你希不希望你在關係裡被了解?」「你希不希望你在關係裡被陪伴?」

看他愣在那裡後,我就接著說:「你要承認你有需求,並且用適切的方式取得你的需求,否則這種隱含在地底下的渴望,雖然沒有浮到檯面上,卻會讓另一半一直有一種莫名被索取的感受,不自覺想要遠離你。」然後我再說:「因為對方逃走,你會覺得不應該再要,但是需求一直都在,而變得委屈又不快樂。」

例如,你很希望他週末陪你,但你覺得他很忙,就不好意思說,等著他開口,接著他跟你說他要出差,你也只能答應了。然後到下一週,他可能電話沒有及時回應你的時候,你開始有一股怨氣,接著對方感受到了,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對,自然想要開始有距離。

在關係中的需求,代表的是一個人懂得自己要什麼,而要到了、滿足了,會覺得幸福快樂的狀態。越是覺得自己是以對方為主,在關係中又常不自覺生悶氣,往往是關係中更難討好的人,也讓對方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或感到疲於奔命。

例如:你喜歡週末去踏青,而伴侶跟你一起去,你自然對關係滿意度提高,就算有時候伴侶沒有及時陪伴或回應你,你也不容易大驚小怪。

而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需求,也可能代表他不懂什麼會讓他幸福快樂,而不幸福、不快樂就是他基本的常態,跟他在一起的人自然就痛苦不已。還有另一種情形則是,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這情形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因此總等待伴侶來發掘自己的需求。

這也是關係中許多人常有的迷思,認為你愛我就應該懂我,如果是我要來的,就不真誠。因此當有一天對方因為你說想看電影而陪你去看,但看完之後對方問你開不開心時,獲得的回應往往不是「我很開心」的喜悅,而是「要不是我要你陪你也不會主動」這類的嘲諷,而讓對方在關係相處上更形挫敗。

親愛的,有需求並不代表自私,因為在關係中你不可能不期待另一半愛你、懂你、尊重你、珍惜你、陪伴你,這是在關係中最基本的需求。

所謂的自私,是根本不在乎伴侶能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也不去思考跟明辨你的要求是否合理。而越是害怕自己自私的人,就越容易吸引到只注重自己需求的伴侶,更是不會注意到你的需求,而讓你在關係中委屈受傷。

所以,如果你什麼都不要,那其實也不用待在關係中,因為沒有滿足、沒有開心,只有委屈和難堪。或者,從現在起開始好好正視,你在關係裡渴望獲得什麼,而你的伴侶是否可以溝通討論,練習將需求表達出來,才不會成為那個已經委屈求全,卻讓人覺得難搞的人。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關係裡的受害者:你有多怨恨對方,就有多厭惡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溝通與挑剔只有一線之隔:溝通中要幫自己保有兩種思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關於溝通與磨合這件事,很多學生曾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1.有一天小班來找我訴苦,他說他覺得女友非常難溝通,每次跟他討論事情的時候女友都格外不耐煩,甚至會想辦法打發他,讓他很難受,他不清楚他究竟要怎麼跟對方開口,才能被對方接受。

2.有一次在直播時,小玲提問了一直困擾她的現任關係,她說與男友目前分分合合,不確定是不是因為算命曾經提到他們命盤不合,因此她非常努力要磨合,而他們的關係也真得都付出很多心力,當然具體磨合內容她在直播中並沒有說明,但提到另一半有時會跟她說,既然磨合這麼辛苦,那是不是直接去找適合彼此的人呢?她困擾的問著。

其實小班與小玲都是關係中很努力的人,他們也都認真的維繫關係,只是他們經常搞不清楚為什麼伴侶依舊跑給他們追,甚至不時有不耐煩與攻擊的行為。

坦白說,每次如果我遇上有人要跟我「溝通」這件事,多少會讓人神經緊繃,或者就會開始防衛啟動,準備捍衛自己或是反擊對方,這些其實都是常見的反應,而當「溝通」經常發生,自然會更直接感受到「又來了!」「有完沒完!」「到底哪裡又不對了?」

也就是經常性的「溝通」與「磨合」的情境,會讓人開始在關係中感到挫敗,因為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一直需要「溝通」,關係中對話的語言通常會說「聊天」「閒扯」「分享」,因為那是一種我的經驗與你的經驗連結的過程,關係也會因為彼此的分享與連結,而得以交織出更綿密的情感網絡,成為彼此厚實的地基。

但用到「溝通」與「磨合」的語言,通常意味著:你不夠好、我們不夠好,所以要做些事情來改變。但問題是,很少有人喜歡被要求改變,也很少有人會總是被指正、挑剔與責備的過程中,還能總是心平氣和的互動。

是的,你會發現「溝通」與「挑剔」可能只有一線之隔,也因為溝通有這層心理感受,在關係真得不得不進行溝通時,提升對方在關係中的安全感格外重要,因為越倍挑剔的人,是越不可能改變的,而為了避免爭執與永不止息的碎念,許多人的作法就是表面上應付,也就是假性共識與妥協,私底下拖延或說一套作一套,因為溝通中期待改變發生的,往往容易是說者單方面的希望,並不容易成為真正的共識。

想一想,上一次你願意改變自己是什麼時候?通常是你自己願意改變,或者你被迫改變當你沒得選擇的時後。而關係中溝通所帶來的改面也同樣的道理,也就是伴侶願意為你改變就兩種情形:

第一:當對方覺得在關係中擁有足夠高的安全感時;

第二:當對方知覺到不改變就面臨分手,必須痛定思痛時。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溝通不成時,那句話「那不然分手」會這麼常發生,那其實是一種單方面「控制」,並不一定有充分理解與尊重另一半,到最後關係自然充滿壓力與無奈。

因此在溝通中,你要幫自己保有兩種思維:

第一:當你談話中「溝通」所佔比例,基本上也是關係中壓力比例。


第二:當溝通發生時,我是否讓對方感受到足夠高的安全感?如果沒有,對方又為何要因為我而改變?

所以,三思而後溝通,確定彼此的安全感地基,別讓每一次溝通成為你們關係中的大地震了。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總是逼瘋女友?因為「歇斯底里」的溝通你才會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越了線的治療關係:青少女與心理醫生的故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時我高二,心理治療與心理醫師這些詞彙總讓我憧憬與好奇。

班上有個女孩經常請假,因為太少參與,自然邊緣化,即使來學校上課,也總是到其他班級找她的朋友,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慢慢成為女孩的閨蜜,她開始跟我說了很多事,包括她去看心理醫師的事。

「他好帥好年輕,而且也他單身,我都準備好要嫁給他了。」

我聽來聽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不斷重複對他外表與溫柔特質的讚美,小時候看少女漫畫長大的我,把他的心理醫生想成漫畫中的花美男,好奇怎麼會有人如此帥、如此聰明又如此溫柔,這般完美還是個我最嚮往的職業,我也跟著冒了一堆粉紅泡泡。

女孩曾經有一段時間病情嚴重住院,沒辦法來上課,女孩告訴我他的醫生對他有多照顧,醫生也給了他手機,因此她有辦法傳簡訊給他。我更加納悶了,雖然眼前的女孩是我同學,但醫生這麼照顧病人我到頭一次聽說,當時我的母親常跑醫院,也沒見半個醫生有這般照顧。

在某一個週末,女孩找我一起去唸書,她告訴我醫生也會去,我實在不可置信,在我青少女的視框裡,在滿是「要考上醫科」的校園氛圍裡,那種感覺就像中了頭獎吧!女孩告訴我他約醫生教他數學物理,知道我理科怎麼讀都讀不好,我也樂得跟她一起見見這個神秘嘉賓。

我跟女孩有點侷促不安的坐在麥當勞二樓,眼光一直若有似無的飄向樓梯口,我搜尋著我想像的花美男,女孩則是撥頭髮還拿出補妝的鏡子,直到樓梯口傳來三步併作兩步的腳步聲。

那不是花美男,我對於接下來可能只有半小時的學習,變得極度意興闌珊。

沒有濃密的頭髮,沒有細長的鼻子,沒有迷人的電眼,沒有纖瘦的身形,沒有平滑的膚質,沒有高雅的品味,倒是有點吊兒郎當的氣息,以及小女生不會再多看一眼的模樣。

你說我高中時期就極度外貿協會,我是不會辯解的,只是我對女孩在他面前無時無刻的溫柔乖巧、迷戀順從感到極度困惑,我也對於一個執業醫師願意免費家教這件事感到不可思議。

女孩眼睛裡的迷戀與醫師眼神裡細微得意的光芒,在那週末的午後相互映照著。

也許醫生為了鼓勵他,因此對他說:等你出院我帶你去喝咖啡。

也許醫生為了幫助他,因此願意在下班時間,還抽空到麥當勞為她惡補缺課的課業。

也許醫生疏忽了,在治療中的女孩已經投放過多依戀和移情,卻沒有適時地停止。

也許醫生也需要這份迷戀與依賴,來成就心中那份,也許我不論多少歲,都被小女孩愛慕。

究竟醫生拒絕不了的,是女孩?還是心中的情慾?

女孩的故事我的印象只到這裡了,因為後來女孩也沒有繼續跟我同班,我最後的印象只停留在班導很緊張得找到我,問我知道些什麼,也許基於保護,也許擔心謠言四起,但終究我與女孩斷了聯繫,她徘徊在休學與復學之間。

至於青少女的我與治療師的經驗,因為對催眠太感興趣,找到可以免費做心理治療與催眠的機構,而我遇上非常好的治療師,只記得那是在新崛江商圈附近某某書院,開放給大眾唸書的地方,雄女的孩子想在外面唸書時就會去那裡,因此我遇到我的治療師,被我纏著做了幾次前世回朔,以及療癒性超高的童年創傷的治療,而最終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拿著高中時候的相本跟他說我的人際困擾時,他仔細看著相本後告訴我:「你跟身邊的人都笑得很開心,我實在很難看出你人緣不好。」

他說的,是一張我們雄中雄女大露營的照片,因為他這句話,我重新改觀了我對人際與人緣的看法。

當然,我願意改觀,是因為前面好幾次他細緻又穩定地接住我的情緒,而在那一刻他的話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撼動,我與他的治療關係,始終只維持在治療室中,最多也只有在我們結束關係後,我到書院讀書時,從門縫跟他打招呼,而他總是淡定地點頭回應我。

我的故事很沒戲唱也缺乏張力,卻有著顯著影響的力道。

治療改變的發生,基本上最關鍵的還是指向治療關係,這也是心理師謹守倫理防線中最重要的一環,不與案主有治療情境外的互動,對我而言是保護我的精力與時間,因此我向來懶得在工作情境之外回答私人問題,對案主而言也是保護他們,避免對諮商師有過多的期待,避免關係進展到私人關係,因為,真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容易就一腳跨過去了。

女孩小鹿般無助的雙眼,在治療師的引導下綻放喜悅的笑容,治療師的英雄情結或拯救者情節一旦被喚醒,可能會希望她可以藉由自己的力量讓案主「更幸福」。

女孩寂寞孤單缺乏被愛的感受,在治療師的陪伴下覺得自己被理解與接納,治療師剛好也需要去愛與愛人,治療關係在一方專業一方脆弱中的權力不對等,關係的走向很容易由治療師一手操控。

治療師的專業,不會只是治療方法、知識與取向,還包括個人身心靈的修煉,包括身口意的覺察,也就是行動、語言與意念在自身是如何流轉。

一個可以嗅到自己也有渴望救贖他人、渴望被需要、渴望被崇拜的治療師,就要能立即踩剎車,因為採不住的下一步就是滿滿的傷害,而最終強烈滿足的卻是治療師個人,因為案主在治療情境中是某種程度渴望治療師的「愛」,而容易失去拒絕的話語權,總是到了關係極度退潮後,案主才可能意識到自己被傷害。

一個治療師,是樂意案主經過治療後,開心快樂的宣示要離開治療,而非嘗試建構持續性的依賴,讓案主一直需要這段關係。一個治療師更要在感受到案主對自己的情愫,或自己對案主的情愫發生或即將發生時,能夠即時轉介或討論治療關係,避免情愫蔓延到不可收拾,而這些治療界限的拿捏,說穿了是治療師個人意識的延伸,你自我的樣子,就會是關係界限的樣子。

註:台灣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生/身心科醫生,青少女時期認為的心理醫生其實就是精神科醫生,有的精神科醫生有特別接受心理治療不同學派的訓練,因此有能力做心理治療,但有的精神科醫生並不崇尚談話性治療,因此也有區別。

心理師並非心理醫師,領有衛福部心理師執照,無法開藥與給予診斷,但多數擅長不同取向的談話性治療,風格與人性觀也因此極大差異,但通常不建議過度「心理雪拼」,換過一個又一個心理師或機構,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原因。

 

 

延伸閱讀:為什麼諮商過程裡會有強烈的空洞感?因為你已經開始放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常覺得自己倒霉?運氣好壞也許與你的生活習慣有關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雙十一的月份,又是個大百貨週年慶,你剛好花比較多錢,結果月底一個摔車你的存款立刻山窮水盡,你覺得老天怎麼可以對你如此殘忍,怎麼偏偏挑在這時候?

你最近剛好在趕一個大案子,你知道這決定你的升遷,想著運用週末好好拚搏一番,偏偏你突然帶狀皰疹,好死不死頭痛還發作,你扛著疼痛繼續苦撐,週一交出報告後卻在家躺了三天,結果沒能重頭到尾跟進專案,讓你失去功勞只剩苦勞?

景氣不好你失業了,找了很多人幫忙推薦、送履歷都沒有下文,這時你感受到人情冷暖,但別人在被你要求時卻一臉困惑,覺得好像跟你沒這麼熟?

你說這些人就是運氣太差嗎?但是不是好幾年下來運氣都這麼差呢?

最近閱讀《習慣致富》時這段文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一直以為人生有時候的確需要機運,但殊不知機運也是因為日常好習慣創造的,當然壞的機運,也不過是日常的累積。

作者將運氣分四種:

1.隨機好運(random good luck):無法控制,像是中頭彩或出乎意料的繼承財富。

2.隨機惡運(random bad luck):像是被雷擊、發生事故、走在路上被樹壓著等一樣難以控制。

3.機運運氣(opportunity luck):這種好運是日常好習慣的產品。像是持續性書寫,有一天被跨國出版業者看見,將書賣到全世界;持續運動,當突然來一個為期半年的密集專案,有辦法保有高產能且始終如一。也就是日常就在播種,只是等待時機讓它開花結果。

4.有害運氣(detrimental luck):就是日常壞習慣導致。

前文第一個例子就是缺乏對財務的規劃,因此嚴重捉襟見肘,禁不起生活中一點變動,而一旦變動發生,生活陷入困頓,收入又成了問題,情緒也會繼續困擾,周遭原本有能力幫忙的人,也通通閃人。

第二個例子,就是對身心健康缺乏平衡的意識,日常沒有運動與保養的習慣,或總是習慣將許多壓力往身上扛,身體早就是長期處於高乘載的狀態,爆發開來只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在你特別需要使用它時,並沒有為身體儲蓄足夠的養份與能量,是無法陪你一直續航下去的。

第三個例子,則是一種人際經營的習慣,總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去找別人,缺乏對他人日常的關懷與聯繫,他人本就不是為你的需求而存在,缺乏這種人際之間施與受的概念,只會在人際中處處受困還處處抱怨。

所以在長期積累的壞習慣中,你會看見財務破產、身體破產與人際破產的現象,基本上不是一夕造成,而是長期重複消耗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人常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你的財務很可憐,那你對財務的態度可能很可惡,特別是那些經常性、重複性在你生命裡發生的惡運,絕對是你人生該學會的課題,該養成的新習慣,否則惡運只可能過一段時日又再度接踵而至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建立安全感之後:終於看見我不只是幸運,我一直都很努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家庭最常見問題:兩代情感間的疏離,只能遠遠關心對方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去大安戶政辦事情,身邊坐著一位急躁的老先生,他一坐下來,就著急地拿出身分證,想申請戶籍謄本。

小姐耐心地詢問老先生的來意後,知道老先生想申請兒子的戶口名簿。我猜這位老先生是一早就從三芝搭車來大安,知道兒子在大安區設籍,所以想藉由戶政系統多了解兒子。

老先生:「如果我申請了戶籍謄本,會有媳婦的資料嗎?」小姐:「不會,只有兒子的,你只看得到媳婦的名字。」

老先生:「那有辦法查嗎?我只知道媳婦是台南人…」小姐:「沒有辦法,現在個資法管很嚴。」

老先生:「那我要怎麼申請兒子的戶口名簿呢?」小姐看了看老先生的身分證,說道:「戶口名簿要戶長才可以申請,你如果要申請的話,要拿到兒子的委託書喔,我可以幫你申請三芝這邊的戶口名簿…」

老先生:「我是他的父親,這樣沒辦法申請嗎?」小姐:「沒辦法,你只能申請戶籍謄本,還有你三芝這裡的戶口名簿。」感覺這樣的對話持續了好一陣子的循環,小姐都講到累了,後來忍不住對老先生說:「你媳婦的事情,你就問你兒子就好了啊!」

老先生卻說:「我不敢問啊….」看著承辦的小姐,也是滿臉的無奈,看著憂慮的老先生,卻是滿臉的哀傷。

在一旁,都聽得沈默了。

究竟是怎麼樣疏遠的家庭關係,讓兒子娶了媳婦卻不願讓父親知道,究竟是如何糾結的親子關係,讓老先生只能遠遠地知道,卻無法參與。

是表面冷漠內心偷偷關懷?

是家庭紛爭之後又渴望連結?

上一世代對中青世代的關懷,總是難以被真正理解與接受,也許是曾經相處的傷痛與不理解過多,讓兩代的情感被歷史給離間了。

走出建築物呼吸著溫暖陽光的空氣,我的事情無法辦成,那股挫敗在老父親的悲傷中,無足輕重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成鳥不離巢:包容與愛太多的封閉式家庭關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生活失能:很多人的好能力,都被生活給埋沒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不論是擁有什麼樣的天賦,都有可能被繁瑣與雜亂的生活拖垮。最近遇到一些擁有才華的學生,哀嘆自己才華不被賞識,也不斷陷入生活著掙扎中,不但能力無法顯現,一直活在大量的焦慮與恐懼中,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麼,喜歡什麼。

其實,人生不是只專注在天賦探索上,「生活失能」也讓許多人即使擁有天賦,也因為過多的挫敗與失敗感,沒有信心繼續專注發展。

關於生活失能的問題,在我的觀察有三種管理,這三個管理不好,就是容易成為所謂「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或者「經常感到懷才不遇」的狀態。分別是:

1.精力/焦慮/情緒管理:

包括面對生活、工作挫敗的情緒管理,當你生活充滿各種焦慮,往往因為你擔憂生活失控,或者你難以承擔生活的決定,因此你必須徘徊在焦慮中。

陪伴自己前進,承擔生活的重量,承受生命的選擇,如此你才能真正成為生命裡有擔當又成熟的大人,也能成為信任自己不論什麼挑戰都能找到方法與資源的能人。

坦白說,焦慮與情緒,會直接影響人際經營,焦慮者不僅覺得自己不會被喜歡,也不一定能交到朋友,更別說人脈經營,反而成為離群索居者,或者容易與人產生敵意衝突,影響心情也影響工作與事業的發展。

如果談論到精力,除了情緒健康,身體健康也很重要,健身、運動與飲食的均衡,也是維繫精力最重要的一環,失去精力,你也管理不好時間。

2.時間管理:

很多人說時間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其實就是不斷自我對話,知道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做什麼事情之後,其他很多事情也許都可以省去,並將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安排做最重要的事情,並且想辦法讓重要的事情可以越來越省力得做。

而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讓工作與生活得以平衡,大量工作時間,讓腦無法放鬆,降低創造力與生產力,也會讓時間管理效率降低,並不划算。

3.財務管理:

金錢沒概念,經濟不獨立,往往會讓生活陷入被他人牽制的狀態,當你缺乏用錢足夠的自由度,除了難以深化專業與能力,學習新的技能之外,也因為能力限制,必須做讓自己不滿意的工作,陷入窮忙的循環,你還可能因為突然需要的大筆支出,生活陷入困難後,也影響精力跟時間,所以提早有意識的規劃,養成致富習慣,夠多的金錢,也能成為一個人夠穩的底氣。

簡單來說:金錢、時間與精力,是劃分生活的三大要素,你生活中這三樣如果少一樣或一個出問題,基本上你再多的才華也難以施展,因為每天你都在與生活搏鬥,每天你都彷彿在戰亂中的倖存模式,努力匍匐過每一天。提升你生活的能力,從提升知識開始,我一直是「知識就是力量」的信仰者,因為知識改變我生活許多,讓我有能力且有餘裕的發揮才華,即是最好的證明。

*焦慮管理:「#走出關係焦慮」「#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當恐懼遇見愛
*時間管理:「#成功從聚焦一件事情開始
*財務管理:「#習慣致富」「#瞬間啟動財富力

投資點時間讓自己好好閱讀,你會讓你的人生更精彩!

 

陪伴你成長:【心靈除舊佈新】用哀悼加速生命前進

延伸閱讀:經常知覺到孤單的人,長大後就容易繼續複製「孤單的生活經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道歉心理學:用什麼方式道歉,決定了你在關係中的地位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道歉在人際關係維繫上至關重要,因為道歉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舒緩人的情緒,進而修復關係,最後拉近人際親密感。」

但你在什麼情形下道歉,卻決定你關係的地位。

討好式道歉,之所以這樣命名,在於很可能你並沒有做任何傷害或破壞性的行為,只因為別人看不過去你的行為,或不同意你的狀態,你就覺得你必須要道歉。

例如:「你今天怎麼穿這套衣服這麼醜?」「你家的壁紙為什麼這個顏色,看起來俗氣!」而你的反應則是:「對耶,真對不起,是我沒設想周到。」

通常這些看似指責、建議的話語,在不請自來的情形下,其實變得很入侵界限,但你在為他人的「不滿意」道歉時,往往成為討好式道歉,意味著你應該要符合對方心中所有的標準,才是一個夠好的人。

這種討好式道歉,往往出現在一方強勢主導,一方弱勢順服,長久下來只會讓關係失去彈性,演變成一言堂。

如果你想跳脫討好式道歉,你則要學會尊重與捍衛自己與尊重且回應他人。例如:「喔~你這樣覺得呀!那我們品味很不一樣耶!我很喜歡這個風格喔!」如此,就能不動聲色地化解干戈。

另一種修復式道歉,則是你做了具有破壞或傷害性的行為,或者你入侵他人界限讓人感覺受傷,而你願意承認自己的行為、懺悔之外,願意尋求他人原諒。

例如:你在公司被老闆責備,一肚子怨氣回到家裡,就用很衝又不耐煩的口氣與家人大小聲,甚至遷怒到家人身上,讓家人難過。

通常在這種情境下,很少人願意道歉,家人也容易這樣,大小聲過了就過了,但其實容易在心中留下疙瘩,又擔心哪天你回家後又心情不愉悅。

而修復式道歉,是你願意承擔也承認自己行為的傷害性,並清楚表達出來,例如「我在公司受了很多委屈,在家中忍不住把這些氣發在你身上,我覺得很抱歉,你不該被這樣對待的,請原諒我那時情緒管理不當..」

修復式道歉,造就的是平等與平衡的關係,也在彰顯道歉者心智的強度與成熟度,一個人願意負責,也願意認錯,並且尋求他人的寬恕,並不是弱者的行為,反而會受到他人的敬重,當然,前提是真心誠意且不二過的情形了。

親愛的,善用道歉,為彼此經營更平衡與舒適的關係!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什麼?你告訴我吵架是為了保存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情感困擾:與朋友相處融洽,跟另一半卻愛吵架?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來找我談關係議題時,總很常跟我提到:「老師,為什麼我覺得我平時人際關係都很好啊,跟朋友相處也好幾年,人際關係也很穩定,為什麼我交了男朋友之後,就經常會吵架呢?」

原因在我的推估裡,通常會指向「角色期待」上。

舉個例子:
當你有一天打扮得很美,跟朋友約下午茶,當你到達時,朋友看了你一眼後說:「唉喲,愛遲到耶,走啦趕快去吃!」

接著就把你拉進餐廳。你還面帶微笑地道歉。

當你有一天打扮得很美,跟伴侶約下午茶,當你到達時,男友看了你一眼後說:「唉呦,愛遲到耶,走啦趕快去吃!」

接著把你拉進餐廳。你的臉接著繃緊,整個火都上了,整頓飯吃得不開不心。

原因指向我們對關係的需求中,會對伴侶有更細緻(嚴格)的要求,期待對方看見自己每一分努力,與每一次的不同,這都代表我每一次約會時,對關係的付出,而當對方沒看見時,就是一種期待落空,或不被在乎的感受。而這是在朋友關係不一定會展現的。

親密關係的存在,也容易誘發每個人深層不被滿足的需求,包括被認可、被疼愛與被照顧,而這些我們在人際關係也是點到即止,除非你把「朋友當家人一樣看待」,認為對方應該提供你認同與歸屬感,才會經常對朋友生氣,而往往這樣的關係,除非是年齡差距過大,或者對方照顧性過強才有辦法維繫,否則很快就會不歡而散。

關係中最容易爭吵的,除了覺得不被在乎、不被滿足之外,另一個最常見的,就是「想法不一致」,例如:女生說:「我覺得你應該做這個工作,既穩定福利又好」,但男生說:「可是我覺得並不自由,而且我不喜歡這裡的職場文化,發展性也沒這麼好。」

想法不一致的過程,容易引發衝突,而有些人就會在此感覺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時,是一種不被認同甚至不被愛,認為男生應該照自己的意思走,而這會導致關係中「權力較勁」,也會導致彼此不願意再滿足彼此的需求。
因為女方覺得不被愛不被認可,男方則覺得壓力極大又不被尊重與支持。

怎麼聽起來很老生常談?尊重與包容一直是關係中的美德,但這前提就在於你要擁有健全的自我,如果你總被自我懷疑環繞,當對方沒有誇讚你,當對方沒有同意你,都會直接成為點燃戰火的原料,接著可能彼此轟炸,也可能彼此冷漠了。

學習去愛關係中的自己,更學習去愛獨處的自己,你才是你愛情的良藥。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什麼?你告訴我吵架是為了保存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放棄治療:真正放棄的,是不像以往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跟暖男江坤俊醫師一起錄製節目,雖然節目還要一段時間後製才會播出,但先來與大家聊聊我們節目談到的一部分重點:疾病的復原。

在節目中我們談到放棄復健的病患,當一個人經歷疾病、骨折,復原得漫長之路,有時甚至遙遙無期的無助與絕望感,會讓許多人在復原的過程漫不經心,甚至難以配合醫護人員、復健師的建議與協助,其實裡面是被許多負面的情緒阻礙修復自我的意願。

不論是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都會讓人感覺「失去」,失去健康、失去正常、失去體能、失去日常,這份失去的失落感與哀傷感,卻不一定周遭的人可以理解,生病的人也不一定說得清楚,在這份哀傷之後,容易引發憤怒,可能向外不停抱怨,甚至詛咒或責怪起那些讓他身陷病灶的人,也可能向內自責,後悔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或者不夠謹慎,而更強的向內憤怒,則是透過放棄治療來自我傷害,當這一情況發生,親朋好友往往無法諒解,也會感到痛心,因此更沒有人有心理空間去理解當事人。

對於放棄治療心態者,最重要的,是能陪當事人走過悲傷的階段,陪伴他瘋狂的難過、抱怨、詛咒怒罵、痛哭流涕的歷程,因為那是失去之後巨大的負能量,當這些巨大的負能量可以被好好理解,將會轉化為巨大支持他的力量,讓他覺得有力量去面對接下來充滿挑戰與未知的生命,而有機會他的人生能在谷底重新攀升,轉化為浴火鳳凰。

如果當事人被壓抑了,往往會沈浸在絕望與無意義感中,因為失去健康與原本狀態的自己,就繼續殘喘又如何?

親愛的,去當一個「理解」的親朋好友,你就是對方復原最大的心靈支柱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我想好好理解你!原來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負面解讀:為什麼總覺得被批評?他人話中帶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身邊有經常負面解讀的人嗎?你常常需要對他說:「我沒有那個意思!」,但他常不信任的說:「你就有這個意思!」,搞得關係相處非常疲憊?

有一次我在演講場合上問大家一個問題:請想像一個媳婦在大樓的大廳看報紙時,

這時一位鄰居太太走過說道:「你在這裡看報紙啊!」以及婆婆走過說道:「你在這裡看報紙啊!」

你們覺得,這兩句話是相同的意思嗎?

在場大部分人都對我搖搖頭,即使大家心知肚明文字跟態度可能是一樣的,但解讀的感受與資訊就是不一樣。

鄰居太太的問題,會讓你感覺可以在閒話家常一番,但婆婆則可能讓你覺得被斥責,是不是在說你這個媳婦過太爽?

而負面解讀的習性,基本上與兩個原因有關:

1.受傷的關係:

當關係出現受傷經驗,那份在關係中的委屈與悲憤沒有被釋放或理解,或者沒有獲得道歉時,就會對特定當事人產生極大不信任感,因此很難真正「敞開心胸」去聽懂他人的對話,因此一次受傷後,後續關係總容易演變成更劇烈的衝突。

2.受傷的自我:

當你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長大,經常遭受周遭人的批評與否定時,會養成你過敏的「防衛系統」,也就是為了不被否定,就會先發動攻擊,或先否定他人,來讓自己感覺,因為對方是糟糕的,所以他的話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來形成自我安慰,以及自我感覺良好。

如果你經常不自覺負面解讀,不僅會造成關係容易有張力,身旁的人也容易覺得被你攻擊,因為你先知覺到被攻擊,而加倍奉還,接著會出現重複挫折的人際關係,因為你身邊沒有可以耐心傾聽與理解你的人,更缺乏穩定支持者,導致你更經常性負面解讀他人,更沒有可以信任的人。

親愛的,長期負面解讀,會帶來極為孤單的狀態,最終你會閉鎖你的心,不願意再信任任何人,與其不斷尋求他人的道歉與解釋,或許你可以回到自己身上安撫與照顧那個受傷的自己,你才是真正的答案。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為什麼負面情緒一來,就感覺自己被淹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生不了氣的人,也保護不了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不生氣嗎?」我問K,K睜著像小鹿一樣的眼睛,有一點難回答我的問題。好多話像是梗在喉嚨,K說不清楚,只知道心裡又苦又難受卻難以表達。K一開始因為工作上總是被剝削,同事很愛動不動就推工作給他,老闆很常要求他假日工作,超時的負荷加上情感的孤單,是K尋求成長的契機。

細探之下,K有個酗酒的父親,每次失意喝酒就是發酒瘋,總是抱怨人生很難,誰誰誰欺負他,滿載的憤怒不時倒向K的母親與弟弟身上。後來母親離家出走,留下K與年幼的弟弟,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為安靜與乖巧的生活,自己想辦法照顧自己,否則隨時都可能「驚動」酗酒的父親。

K以為好好安靜乖巧的做事,就是最正確的生存之道,卻一直在恐懼與委屈中,不斷失去自我的力量,也喪失在人際中的話語權,成為標準「Yes, sir」人。

從小吃美而美長大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這類早餐店很愛貼「莫生氣」。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但「生氣」的情緒之所以存在,卻具備重要心理意涵。

一個有能力生氣的人,通常代表他還具有自我意識,並且會為自我發聲。

一個有能力「好好表達」生氣的人,通常代表他界限成熟,能保護自己,也能尊重他人。

好好表達情緒,而非讓情緒取代理智的情緒化表現,才能造就彼此尊重與舒服的互動。

憤怒,是陽性的內在歷程,幫助自己劃分界限,有力量地表達「自我」。

哭泣,是陰性的內在歷程,幫助自己溫柔釋放,有力量地滋養「自我」。

一陽一陰的平衡內在,不會因太多憤怒而演變成暴力,不會因太多哭泣而總是委屈。

無法好好生氣的人,往往是身邊有太強勢的聲音,導致不生氣是一種生存機制,但長久下來只能是不斷壓抑自我,遇到事情就容易哭哭啼啼,覺得自己既無助又軟弱,而生活又不斷被他人入侵,總是有人進來「指導」、「要求」,剩餘的選擇只有「討好」、「妥協」,無法為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出讓自己滿意的選擇。

親愛的,好好聽懂自己的生氣,好好用適切的語言來表達你的生氣,你會因此發現,人生輕鬆許多。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心理師的自白:我生氣是因為我超在乎你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