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界限之後:原來憤怒的存在,是對自我的保護

作者:林俐Li Lin

「我如果生氣了,是不是很自私?」
「只是一件小事,我真是小心眼的人!」
「我是不是很易怒?慘了,別人會怎麼看我?」

「憤怒」的感受在心中升起時,這是我經常有的自我對話。
我通常第一時間選擇壓抑,並且責怪自己,因為我認為「憤怒」是錯誤的,是幼稚的表現,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我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平靜與笑臉,氣氛的和諧比自我感受重要太多了!

可是假裝「憤怒」的情緒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了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參與「擁抱內在小孩~心理界限訓練工作坊」時,我才真正明白,其實「憤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不受尊重時、被侵犯時,是「憤怒」幫助我們捍衛自我,是「憤怒」幫助我阻擋進一步的剝削和傷害。而當我們拒絕去靠近甚至忽略「憤怒」的情緒,將之視為「負面的」、「不好的」,他人的聲音會逐漸取代自我的聲音,我們也會因為自己的「憤怒」感到自卑或羞愧,無形之中我們也將失去掌控生活的權利。

 

如同姵瑩老師一直以來強調的:「憤怒會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當憤怒的孩子被理解後,憤怒的情緒就會像波浪一般平息在沙灘上,又是海闊天空。」可是當我一直忽略憤怒,這些能量便轉化成傷害我的價值、我的尊嚴的武器。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活動的過程中,我多次的向內徵詢,練習不責備,只是傾聽自我的聲音。

我學著去看見「憤怒」背後的原因,以及具體的將它表達出來。我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總是成為一個對自己嚴苛的大人,也不需要成為「沒有憤怒的人」,我需要做的是去擁抱,而不是推開憤怒又受傷的內在小孩。釋放與理解情緒,就是愛自己最好的方法。

 

延伸閱讀:總是被忽略的:憤怒的內在小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