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有一天在課程上,學員在自我探索時,他發現身上有小大人的角色,他問我:「老師,我真的有這個角色嗎?可是我承認這個角色真的好嗎?」
親愛的,困惑、猶豫的感受,在自我探索中很常發生。我們都在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時,感覺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因為在那像是一股指責父母的壓力,似乎因為父母不盡職,而讓你背負某種責任和壓力,因此你要自己一直替別人著想,你要自我催眠的說因為能力好所以責任大,因為我是家中的長子/長女,所以我承擔責任是應該的,長子如父長女如母,本該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這個小大人的角色,有時候會是一輩子的,它已經犧牲你的童年,可能會一路挾持你的青春歲月到一路終老,有的小大人會以為,只要我弟弟妹妹都開始工作,也許我就解脫了,但事實往往不然。
曾經有個年近六十歲的學員,已經和先生退休,工作一輩子,開始希望能享清福,但她發現她並不快樂,有很多照顧的責任和壓力,還有一個快九十歲的老母親,還有事業有成的弟弟妹妹「仍然需要幫忙」,甚至遠在歐洲的妹妹一通電話打來,她就會「拋家棄子」的飛過去幫忙。
「我有時候覺得我是所有人的媽媽,老公的媽媽、孩子的媽媽、媽媽的媽媽,甚至也是弟弟妹妹的媽媽…..」她有點無奈地說著,卻在話語中帶著一絲絲驕傲,像在說著很多人需要她,而她還是精力旺盛的,即使六十歲了還是很有功能。
但是這個小大人形成,背後卻有著強烈的委屈和辛酸。
「我印象好深刻,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放學回家,跟同學在公園裡玩遊戲玩得很開心,晚了半小時回家,回家後媽媽很生氣就甩了我一巴掌,痛罵我一頓,其實確切的內容我已經忘記了,我只覺得我做錯事,而那句話:『你知道家裡有多少張嘴巴等你吃飯嗎?』還有轉頭過去,看見弟弟妹妹無助的眼神。」她在那瞬間,忘了自己的委屈和無助,只保存巨大的罪惡感和責任感,她也知道從那一刻起煮飯、照顧弟妹,叮嚀他們的功課都要由她一手包辦,也從那一刻起,她不再擁有童年。(介紹你讀:有界限就是自私?八個常見心理界限迷思)
自此,即便隨著年齡和歲月的增長,她依舊對弟妹的事情一手包辦,而弟妹也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總是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會想到姊姊,而老公也經常對她憤怒,因為她總是為了弟妹而丟下老公。終於在老公跟她大吵要求離婚時,她才開始真正意識到自己多重角色,而開始正視這件事。
親愛的,從家族系統的角度,「小大人」的角色,已經讓家庭結構失衡,在早期的環境裡,有許多不得以的因素讓長子女成為超級照顧者,然而到了一定年紀,都應該讓自己卸除這個角色,可是困難之處在於,「我好怕自己不被需要」、「如果我不幫他們,不忍心他們生氣」、「我不做我媽一定說我這個『姊姊』怎麼當的」…等等這些自我內言。所以小大人們,一個是過度負責的傾向,一個是渴望被認可和需要的習性,讓他們難逃這個角色,而容易被他人言語使喚甚至勒索。
然而在關係的互補性中,越是能幹負責的人,身旁就容易環繞失功能又看似脆弱無助的大寶寶,或者難以對自己行為負責又任性的小孩,因此容易在你一面付出,一面感覺被需要的滿足,一面又憤怒他們視一切為理所當然,或者指責他們不知感恩,卻又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飛奔過去。
所以該怎麼做呢?
請幫忙自己時時保持自覺,我們的確不可能把所有的角色都當好,而有時候我們會傾向當我們最習慣、最有成就感或者得罪最少人的角色,因此會在這裡出現弔詭的現象是,努力當好「姊姊」,而忽略了人妻的角色,而當中也因為我們讓自己困在小時候那個想要玩樂的孩子的罪惡感中,因此當被使喚,或感覺被勒索,其實情緒早在童年就被挾持,自此便再也沒有放過自己,不允許自己有一絲懈怠,因為真正讓你恐懼的,是再度籠罩在小時候那無助的罪惡感中。
所以親愛的,當你看懂這一切,請你抱抱內在小孩,玩樂向來是孩子的語言,而她不該因為玩樂而被處罰,她需要的是被好好理解和擁抱,因此當下一次你的罪惡感升起,請你想想內在小孩的無助,抱抱他並且告訴他:「你已經很棒了,你不用做這麼多,這不是你的責任,放心吧!」一次次,讓自己更安心,也一次次肯定自己的價值,最終,你就能脫離「小大人」的角色了。
在〈擁抱內在小孩:放過自己,解放心中的「小大人」〉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