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叛逆」的青少年,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內心話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都會用『叛逆期』這個形容詞來取代,有些家長未雨綢繆,先向其他家長打聽或是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有些家長則正在面臨『叛逆期』的煩惱中。不論是什麼原因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青少年/女的叛逆。

『每一個厭惡行為的背後都有個想被瞭解的心靈』,用這句話來形容青少年那些叛逆的言行應該是再貼切不過。

青春期的孩子正面臨自我認同的形成,透過向外向內的探索建立自己的角色定位,發展自己的獨立性,也因為處在成為大人的過渡期,有些功能發展還未臻成熟。因此,無論是自我認識與表達、理解他人與社會上都有所限制,只是內心對獨立個體的渴望,在遭受發展上的限制後,產生無法被滿足的挫敗感。而這種說不出又甩不掉的感受,對青少年來說是相當無力也無助的。

不妨想像當你的嘴巴被摀住,你會如何向外界求援?你可能會奮力的用身體能動的部位激烈的衝撞,希望能引起外界的注意,紓解因無法表達而卡住的能量,也藉此甩掉你內在的恐懼及憤怒。或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決定放棄求援,於是你停止一切的行為,處在無力狀態下的你,也難以再接受或是相信世界的善意。這兩種狀態都很接近家長眼中青少年『叛逆』時所產生的行為,高張力的交流模式、偏差的行為,或是切斷與外界的溝通也許是你正面臨的棘手問題。

面對這樣的狀態,除了了解並同理孩子的感受以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或態度,第一反應是希望孩子『變回』原本聽話的樣子,所以嘗試用壓制、束縛的方式,想矯正目前孩子的行為,令孩子屈服於父母的角色中,試圖將孩子導正回青春期前的樣子。

然而,這樣的壓制與束縛如同將無法言語的你,綑綁住手腳以阻止你的掙扎,如此一來你可能反而會使出吃奶的力氣奮力一搏,或是完全放棄,甚至切斷自己所有的感受;這樣的惡性循環,推遠了孩子也傷害了父母。

親愛的家長們,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另一種方式,鬆綁孩子身上的束縛,協助孩子移除嘴裡的阻塞物,讓孩子滿足內在的渴望,成為獨立自主的大人。

首先,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給他一點空間,讓他能夠探索這個世界以及認識自己。這一步很需要家長們的耐心,包容孩子出現的偏差行為,並試著從孩子較不完整的表達中認識孩子。

當孩子身上的束縛逐漸被去除,掙扎的力道慢慢減弱時,接著給予支持與同理,讓孩子有勇氣探索環境,並在發現自己不如預期而產生挫敗感時,同理並陪伴孩子的受傷感受,幫助孩子長出內在堅韌的力量。

最後,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在的需求、感受及想法,促使其發展獨立自我的樣貌,陪伴孩子走過成為大人的過渡期。

當你開始嘗試一段時間後,你也會慢慢感覺與孩子的距離越拉越近。如果你正苦腦著不知該如何與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相處,不妨試試看吧!

 

❣了解愛心理諮商,預約心理諮商,請由Line與我們聯繫,LINE:@iiispace

 

延伸閱讀:我就是不好!心理師教你擺脫一直恐懼「不如人」的人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