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即便不是自己陷在難關裡,也難免碰到周遭很親近的家人、伴侶或朋友正逢「低潮期」,此時,我們能如何在陪伴過程中,好好接住對方呢?
以下為各位整理出五個「陪伴者」要訣!並搭配「陪伴者的表達練習」,讓我們能更了解該如何表達與實踐穩定的陪伴:
等待:「陪伴不等於拯救」
給予等待,意味著不催促對方「好起來」或「開心起來」,要做到等待,其實已經很不容易,這是因為,親近的陪伴者會相當擔心與不捨對方受苦,而著急給意見與解方,很多陪伴者,會為了「解救」對方而拼命施力、奔波,勞心勞累的同時,對方也可能因此感到愧疚、自責。此時陪伴者需要先看見自己的著急從何而來,才能有意識地避免將自己的焦慮擴散到對方身上。
陪伴者的表達練習:「我想讓你知道,我很願意陪著你,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忍不住替你著急,如果你感覺被催促,隨時可以告訴我,讓我也能提醒自己慢下來。」
理解:「不忘記看見自己」
理解,不只是同理對方,陪伴者也須充分認識自己。如同我們都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有時明明盡力去理解對方,卻發現對方沒有好轉時,陪伴者是會挫折和沮喪的,但這些心情很難向對方表達出來,因為會擔心讓對方感到有壓力,所以大多的陪伴者,會選擇先將自己的挫折、著急、沮喪、無助等感受藏起來、壓抑下來,但這些情緒不會不見,那麼誰來理解陪伴者的情緒呢?
當情緒不斷積累,最終承受不住時,陪伴者往往不是一起變得低落,就是斷然選擇結束關係或離開對方,此時,對方並不一定清楚陪伴者積累的苦楚和為難,而是對於被拋棄感到深深的受傷。有人說,陪伴或照顧者有時會比被陪伴者更需要諮商的協助,我是同意的,因為陪伴的力量要能夠延續,靠的絕不是強撐的意志與熱情,適時的覺察和抒發情緒,更能避免挫敗和焦慮感將雙方間的愛與耐心逐漸消磨殆盡。
陪伴者的表達練習:「當我感到挫折和無力的時候,希望我們能彼此理解,我也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讓你不需要太為我擔心。」
設限:「關係中保有自我」
設限,首要的是學習承認自己的限制,陪伴者也有自己的生活規劃與情緒起伏,也並非無時無刻都能保持最佳的傾聽狀態。此時清楚地表明自己的限制,也是對關係的負責,過度情緒交融的狀態,反而使雙方都捲在情緒的漩窩裡,而不利於後續的陪伴。
陪伴者的表達練習:「在陪伴你的同時,我知道你是重要的,而我自己也是重要的,我承認自己沒辦法替你承受的痛苦,但在我狀態好的時候,我是盡我所能陪著你的。」
容許:「痛苦是有意義的」
容許,包括涵容和允許。事實上,最好的陪伴,是尊重對方也有待在痛苦裡的權利,尤其是對面臨創傷、失落議題的人而言,痛苦,有時正是他用以確認自己還存在的方式;悲傷,也是他確保與失去之人還有所連結的過程。容許他有痛苦的權利,才有所謂療癒的意義。
陪伴者的表達練習:「雖然會很不捨,但我會試著尊重你也有沈浸在痛苦裡的權利,就算偶爾在谷底爬不起來很難受,但這是必經的歷程,我願意陪你待在痛苦裡一下子。」
接納:「平等會帶來信任」
接納,不只是口語上不評價對方的狀態;姿態上,重視雙方是平等的,而非站在高處「施予幫助」或「拉他一把」,若兩人間的位置一高一低,可能會使對方更感到孤單、無力,也讓他誤以為自己是無能的。陪伴者的接納,能讓對方感受到安心與自在,更重要的是,在累積「被信任」的經驗中,逐漸長出自主性與希望感。
陪伴者的表達練習:「我的陪伴,不是為了拉著你站起來,而是想成為你的夥伴,見證你走過的路、受過的傷,以及你如何在痛苦中慢慢療傷、慢慢成長。」
身為陪伴者,我們也想好好「接住」對方,但因不清楚具體如何做,常會讓我們感到心煩意亂,這是因為陪伴者總是需要小心翼翼的顧全對方的感受,但自己的焦慮與無助卻無處安放。我們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你也可以嘗試等待、理解、設限、容許、接納等五個要訣,練習更平穩地接住對方,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相信我們都能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不徬徨失措。
陪伴你成長:【失戀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