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物質水準快速成長,人們的需求逐漸從外在轉向內在,如果說社會已經發展成「吃到飽的餐廳」,那麼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擔心沒得吃的前提下,開始吃的健康、吃的享受,是細嚼慢嚥地體驗、描述與紀錄美好的經驗,而不是囫圇吞棗,吃壞肚子,只為了不被別人搶先、不吃虧。
學習心理能力,便是幫助我們讓心靈發展,穩扎穩打地成長,讓生命得到滿足,好好享受這趟旅途。
談親職教養時,常聽到父母疑惑自己過去也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現代孩子就差很多?
其實真的差很多,但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社會環境」跟以往比起來,太突飛猛進。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而且持續爆炸中。
其中數位工具的發明,讓資訊多到無法想像,以前查資料要千里迢迢,當場還要等很久,現在卻是一瞬間,就好像多啦A夢的『任意門』,開網路的門就能拿到。
想想若真的有任意門,出現隨手可得的旅行,雖然可欣賞更多景物,但也令人們喪失「距離感」、「時間感」及「移動樂趣」。
太快得到結果,也會太快失去意義。
環境下的三項心理變化
數位工具帶來資訊爆炸,也改變了人類的心理變化,我的觀察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注意力被打散的環境
拜網路所賜,大量又快速切換的資訊垂手可得,看似豐富,然超過一定範圍人們反而無所適從,這可比擬為大腦閱讀的運算和容量跟不上傳輸速率,加上惡意的假訊息、謠言、詐騙充斥,面對生活時出現選擇障礙,最終大腦被迫只以一個標準來篩,而非全面的系統思考。
只以單一標準篩選,人們通常依「個人情緒」,感覺對了就好。例如我們很少看完契約的全部條款,僅快速瀏覽、參考別人反應或單純被贈品吸引,就選擇「信任」這間公司按下「同意鍵」。
我們的注意力被爆量資訊分散,尤其「視覺資訊」快速灌入,越焦慮越滑手機,越滑手機越焦慮,並被煽情的語言及畫面吸引,說穿了就是「引發閱聽者的情緒」。那些懶人包、一秒即懂的簡報,表面是減少人們大腦的負荷,然簡化過的資訊會養成「認知偷懶」的判斷風格,讓我們更習慣跟著別人走。
注意力被養大胃口,刺激不夠的不為所動,注意力被打散,訊息僅停留幾秒就去找下個新刺激,人們逐漸失去查證、統整訊息並做判斷的能力,習慣跟著風向走,但不是所有訊息都正確有用,結果總是快速獲取結果,卻高錯誤率的結局,讓人更焦慮。
二、人與人的連結被改變
早期左鄰右舍以互助建立關係,後來高樓大廈林立,住社區裡連鄰居也不太認識,現代則更遙遠,見面了心也不在,無論在家出外都靠網路連結。
現實交集越少,人們越不敢信任陌生人,然人際需求不會停,它轉向網路尋求連結,網路人際才是主戰場,你要認識一個人,先在網路打聽打聽,才有現實的面試、交友及各種邀約。
結果〈一個人是誰?〉反過來從「網路人設」才知道。網路的身份可以自己定義,打造形象與性格,不是真的也沒關係,重點是被網友認同與肯定就好,於是為求讚數,人們爭奇鬥艷、展現才藝,或者賣秘密、賣身體也行,只求能被看見。
網路關係的間接性,以為不用面對面很安全,不需見面三分情,以為讓人更勇於表達溝通,其實連結性薄弱,關係反反覆覆,加上「性的開放」組成「速成關係」,網路變成了各種交易的集散地,人與人間的連結都是隔空的。
關係快速得到,有天也會快速墬下,沒有充實感的連結,被暫時遮蔽的孤單和空虛有一天會反撲而出現各種莫名的衝動。
三、社交能力被視為最重要指標
以前〈憨慢講話,做人實在〉是好性格,意指做事與目的更為重要,大家要的是品質和實用,但現代物質水準高,當各家品質都差不多時,客戶服務(社交應對)就變成比較的關鍵。
東西再好,在資訊洪流裡也必須懂行銷才有機會廣為人知,那些行銷就需要社交,建立人脈、與粉絲互動、經營友善形象。現代各行業基本上都伴隨服務業的精神,被要求能「同理」應對客人。
社交也包含團體合作與緩解衝突,情緒是否穩定在此時代被放很大,從青春期就開始同儕比較,可是成長中不會教這個,這全憑個人造化,察言觀色、模仿學習、觀察別人的反應,當某人「白目」(不懂社交禮節),他會被排擠、霸凌,甚至「社會性死亡」–當事人被社會忽視、孤立或隔離。
只是多數的人誤以為社交只能忍耐、委屈、壓抑,犧牲界線迎合他人,讓自己覺得好像工具人或面具人,忍到內傷、內出血,後續出現各種身心症狀。
現代社會該學習的心理能力
環境的大丕變,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社會的教誨過日子,要根據時代特性學習下列三項心理能力:
1.認知力:資訊識讀
要能收整資訊,判斷來源合不合理,尤其是聳動性的標題更該有所警覺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寫,保持獨立思考。平時自己也要多方閱讀、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思辨、找人討論,知識跟生活越相關越活用,對資訊識讀的能力也會增加。
#練習建議:試著了解某個社會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例如說「如何協助街友重拾生活?」為了完成此申論題式的回答,就得找資料了解該議題、認識該族群的現實環境、心理狀態、如何與社會系統合作等等。
2.情緒知能:情緒覺察與自我照顧
現在很流行「要做自己」,而做自己的第一步便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反應會告訴你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例如「我生氣他這樣對我…」,生氣便指出了自己不喜歡、不可被觸碰的範圍與價值,當你接受與確認這個情緒,接著理解與做出行動時,〈我是怎麼樣的人〉就會逐漸成形,產出明顯的性格,有選擇與決定的依據。
#練習建議:閱讀情緒知能相關叢書,探索自己的情緒。
3.社交力:表達與溝通
溝通這件事,是我能表達出我要的,同時也尊重對方要的,並尋求之間的共識,在此之前,知道〈我是怎麼樣的人〉很重要,不必靠他人反應以肯定自己,也是從「我」開始與他人建立關係,設立人我界線,在不違背自己心意下照顧他人感受,一起分享快樂。
#練習建議:找志趣相投的朋友,練習共同完成一件事,溝通如何合作。
學習心理能力的意義
物質水準快速成長,人們的需求逐漸從外在轉向內在,如果說社會已經發展成「吃到飽的餐廳」,那麼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擔心沒得吃的前提下,開始吃的健康、吃的享受,是細嚼慢嚥地體驗、描述與紀錄美好的經驗,而不是囫圇吞棗,吃壞肚子,只為了不被別人搶先、不吃虧。
學習心理能力,便是幫助我們讓心靈發展,穩扎穩打地成長,讓生命得到滿足,好好享受這趟旅途。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傾聽他人主要是「認同情緒」,不是論斷是非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