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阿德勒,特別是阿德勒對於「自卑」的見解。
自卑不僅僅是與別人比較或感到自不如人,更重要的是「力不從心」: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無奈事與願違。此時,內心會產生一股不舒服的感受。
為了抵抗內在的自卑感,會形成一股推力,推動我們去做各種事情。
有時候,是努力提升自己來爭取成績;有時候,是透過退縮逃避來避免失敗;有時候,是藉由攻擊與否定別人來彰顯自己。
佛教的「慢心」,把這個部分詮釋得很好。
但,這種心理機制很隱微、難以覺察。一不小心,我們就容易被自卑控制,進而傷害自己或別人。
在學校、職場、各種聚會,都不難看到因著自卑而出現的舉動,小至一個眼神、比較、玩笑,大至貶低、嘲諷、刻意的拒絕與刁難等等。
假如想要減少自卑作祟,努力提升自己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習「接納自己」:
別人會,而你也會的,就爭取機會。
別人不會,而你會的,就把握機會。
別人會,但你不會的,就努力學會。
你不會、也不想學的,就允許自己不會。
因著自卑而產生的攻擊,無論對自己或對別人,都是不必要的。
很多時候你需要放過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承認並接納自己的自卑,就是放過自己的開始。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別讓孩子因為社會的期待,而失去「哭泣」這項表達能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