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如果你長期處在這種不安全的互動,好比被排拒的、被拒絕的、被忽略的或是被斥責的,其實都會在我們心靈出現傷口,一旦我們心靈出現了這些傷口之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強烈傷口疼痛的感覺,舉個例子,你出了車禍,在全身都很痛的情況下,你正躺在病床上,請問會不會有人來幫你換藥?會不會有人來探視你的病情?甚至你完全動彈不得的情況下,會不會有人來幫你擦澡?
光是想像這個情境,無論是護士前來關心你的狀況,還是親朋好友帶著水果來探視你,在你全身都非常疼痛的情況下,你看得見這些關懷嗎?其實你是看不到的,而且當一個人這麼痛的躺在那裡,他心裡出現的感覺會是:「為什麼我怎麼衰?為什麼是我?怎麼這麼慘?這個情況要多久?是誰害我要承受這些事情?」也就是很容易陷入所謂「受害者」的情境當中。
在那個受害者的狀態裡,你還有辦法感恩、感激、感謝那一些不斷給你照顧、不斷給你支持的人、不斷給你愛的人嗎?所以如果你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感受不到愛,你就要回來先問自己:「我是不是一直在一個靈魂出車禍的狀態?」就是你有一個講不出來的心靈疼痛感一直卡在你的胸口,你一直沒有辦法去處理它。
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狀態,也就是你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傷痛在你的內在,這個時候即使有很多人給了你東西,仍像是一個無底洞般,怎麼填都填不滿,你可能頂多只是暫時的鬆了一口氣,覺得護士「終於」來幫你打了嗎啡。
有時候疼痛久了甚至可能會麻木,而一旦麻木,一旦你的感官拒絕接收的情況下,你既感受不到痛苦,你也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其實會是這樣的情形。
第二種情況則是,我印象很深刻我有一次在帶安全感工作坊,我們正在演練小時候的某一些情境,當時有個學生就有一點是退化成小朋友的狀態,他說他記得在幼稚園的時候,他一直在等他的媽媽回來,在那個等待的當下,小朋友通常都會很拗、很堅持,也聽不進任何人講的任何話,當時的他就是執意一定要等到他媽媽回來。
而在演練的當下,其他學生也在演練要如何安撫,但他們花了好一陣子的時間,依然沒有辦法安撫這個已經回到小朋友狀態的學生,這個時候,另一個學生告訴他:「你不用擔心,等一下媽媽就回來了,要不然我們就一邊吃棒棒糖一邊等媽媽回來好不好?」沒想到這句話就很有效地安撫到那個學生。但沒過多久,那個學生又開始問:「媽媽呢?媽媽呢?」這個時候如果又有人跟他說:「來,我帶你去找媽媽。」他就又會很開心。
坦白說,這是一個非常人性的舉動,因為對每一個小朋友來說,回到照顧者身邊是讓他們感覺到最安全、最安心的一件事,可是如果我們曾經在很早期的生活經驗裡,太早與照顧者分開,我們心靈的痛苦感就會變得非常的深層,而這個深層有時候甚至會拗到讓我們有一點嚇到。
那個拗的感覺會變成一種對愛的偏執感,偏執到我們對於只有某些人做某些事才叫做愛的那一種偏執感,就如同那一個退成小朋友的學生一樣,只有「帶他去找媽媽,或把媽媽拉回到她的身邊」對他而言才是唯一正解;對小朋友來說的確有時候會是這個情況。
你也許會問,你現在已經是成年人,還是需要某些人做某些特定的事才會讓你感覺到被愛,那該怎麼辦?親愛的,你真的就要練習從小朋友的狀態裡慢慢地提醒自己:「我現在已經是個成年人。」
當然,從嬰幼兒的心靈狀態過渡到成年人的心靈狀態是很有難度的,那個難度就在於你要開始去承認你的生命裡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失落,以及某些人的離開或是不如你心意的那一個過程,你才能夠慢慢地開始承認你內心的各種傷心難過、不如你的中心思想等,再慢慢過渡到你會願意張開眼睛、敞開你的胸懷、打開你的雙手,去開始看見這個世界。
因為當你一直限縮自己在一個孩童時期的狀態,基本上那就是一個很受傷的狀態,它會帶你進到一個非常非常封閉的情境,讓你覺得只有某一種形式才是唯一正解;而那個封閉就會導致你心靈長期都在非常非常孤獨的狀態裡,同時也是因為這個孤獨感讓你拒絕掉很多愛與被愛的可能性,那其實真的會非常的可惜。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無法明晰界線時請記得: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不是拒絕這個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