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我有過幾次被否定過的重大創傷經驗,那導致我後來決定封閉自我,沒有了夢想,得過且過的過每一天。」
我非常喜歡自己的碩士論文,費盡苦心尋訪談到社會所定義的「典型尼特族」,簡單來說即是我們常聽到的啃老族。透過幾段深入的訪談,我與我的指導教授發展出了一套共同模組,其核心為「放棄」,訪談者透過放棄來為自己的生命做發聲,反向抵抗那些在自己生命軌道中放鐵釘的人。解析文本的數個深夜,我為他們流下了心疼的淚水,不捨這些曾經閃閃發光的生命,卻被這些沒營養的聲音澆熄熱情。
在你成長的脈絡中,是否也曾出現企圖摧毀你信心的人事物呢?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馬龍效應」,畢馬龍效應出自希臘神話,意思是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畢馬龍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精於雕刻的國王,他塑造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並深深地變上了他創作的這個少女。他將這座雕像視如真人,且立下誓言要與之長相廝守,終於感動了掌管愛與美的女神,使其心愛的雕像少女變成了真人。
我想先舉一個鮮明的例子,來自於我的親身經歷。
在高一唸綜合班時,數學老師上課罵我們全班是垃圾,是社會的人渣,試想一群青少年對數學已是如此焦急,再加上老師火力全開的否定,不需要花力氣催眠也會自暴,這導致我高三轉考到普通科後,數學成績慘不忍睹,進而成為我大學指考數乙僅有兩分的神話。但我放棄了嗎?摩羯座如我,即便對數學愛莫能助,後來在大學唸社會心理系時,因為社會統計是必修課,我十分珍惜轉學考進來的機會(大一唸英文系又是另外的故事),加上熱愛心理學與社會學帶來的啟蒙,我告訴自己不能被統計羈絆,廢寢忘食算著一題題的統計(最高紀錄窩在圖書館八小時只為完成幾頁的統計作業),對我猶如天書的統計居然奇蹟式的關關過,且該學年總成績拿下系上的第三名。
以上我個人的例子,就是很鮮明的畢馬龍效應:我選擇相信自己做得到,並且付諸實踐,最後我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畢馬龍效應和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ng)類似,自驗預言為美國社會學家 Robert K. Merton 提出,是指因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是否正確,都將或多或少影響到人們的行為,而使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簡單來說,自驗預言就是人們在不經意間使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近年在諮商室遇上這些因為家庭、師長或友人的聲音而不再閃爍的生命,我跟著他們重新走一段自我探索之路,讓錯誤信念可以有二次的矯正機會,重新找回自我生命的動能,我總說: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開始。
有些人的身影不值得你留戀,
有些人的聲音不值得你回顧。
他們不是你,無法主控你的人生,
世界上最不應該的,
你不該被自己放棄。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心理師看《性愛自修室》:承認自己脆弱能讓人變得勇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