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2019年10月,日本女子摔角選手木村花參與實境節目《雙層公寓:東京篇》,在節目中木村花活潑開朗的個性深受粉絲喜愛。然而五月底時,木村花卻傳出因不堪長期的網路霸凌而自殺,消息一出,網路霸凌議題也再次受到關注。除了轉發木村花新聞希望更多人正視霸凌議題以外,不少網友也開始檢視自己是否曾經也加入了這場網路霸凌。
此次專題我們以「酸民心態」、「網路霸凌」、「被霸凌的修復」以及「自殺防治」這4個角度規劃一系列專題,希望為「霸凌」勾勒出較完整的面貌。
事實上,要形成霸凌大致上要有三項元素,科普心理學家海苔熊指出,是否構成霸凌可以從「是否有意圖」、「是否權力強烈不對等」以及「是否為持續性」來判斷。他也補充,現在網路時代的更新,形成霸凌的界線可能也會有些許不同。
隨著霸凌的情境從現實生活進階到網路中,匿名性不僅成為網友們不用為言語負責的保護傘,更讓被霸凌者看不見攻擊何處所來,加上通常網路霸凌都是一群人一起,在責任分散的心態下,網路霸凌事件也就變得更難以阻止。
這篇就讓我們從酸民心理切入,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許多相當具有攻擊性的留言,如批評他人身材長相或以不堪字眼辱罵對方等,連旁觀者都感到不舒服,更可以想像當事人有多受傷。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酸民總是想要批評或辱罵別人
除了因為匿名性而使得酸民增加了攻擊以外,海苔熊分析,主要原因來自於個人的「投射心理」及「情緒垃圾桶理論」。
有個女孩被男友劈腿而傷透心,儘管已經過了許多年,但那股憤怒與恨意卻一直在女孩心中。突然電視上出現了男藝人劈腿的新聞,本就累積在女孩心中的情緒終於找到抒發出口,由於該男藝人與前男友的行為類似,於是女孩就上網留言批評甚至辱罵那位男藝人。
但其實女孩並不是真的因為討厭那位男藝人本身而罵他,而是做出與原本討厭的人相似的投射;簡單來說,由於現實生活中無法透過罵前男友來感到愉快,於是轉而投射在相似的男藝人身上,讓男藝人成為代罪羔羊。
另一個「情緒垃圾桶理論」則是因為在生活中感受到太多壓力而藉此宣洩。每個人的宣洩情緒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會透過看劇、有些人可能會透過打球來抒發情緒,因此,也會有人是透過批評對方來排解現實生活中難以排解的情緒壓力,或是藉此暫時逃避現實生活中不想面對的事情。
社會認同提升了內心的安全感
那為什麼一旦有部分的網友留言,留言串就會開始吸引更多的人來留言呢?
這可能是為了「博取社會認同感」,其實跟西瓜偎大邊的道理一樣。海苔熊指出,當因為酸某個人而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時,人們就會感受到安全感。他也以「疊加心理」分析,就如同前陣子很火紅的switch,本來對電動沒興趣的人之所以想要買switch,是因為有了switch後不僅沒有孤立感,還能藉此享受自己其實在群體中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當大家都在網路上攻擊某個人的時候,有些人也會想要參與。
他也進一步補充道,除了前述兩種因為情緒而留言的酸民以外,我們也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會在留言串中出現,但都是留一些與原先內容無關的留言,或是放上一張無關緊要的貼圖。海苔熊指出,這種會留言但卻是留與脈絡無關的內容的人,通常是為了博取注意力,或是在取悅他人。
但很多人會問,就算我內心想批評,我也不一定會真的留言啊?
對此,海苔熊認為,從在網路上留言的整個過程來看,真正促使人們行動的那股動力其實是來自於情緒,也就是說,光有動機並不足以讓你真的留言,而是當有夠大的情緒需要抒發時,人們才可能做出閱讀以外的行動。
黑粉們心中的罪惡感
回到像木村花這樣的藝人身上,藝人有粉絲也就會有黑粉,海苔熊認為,酸民與黑粉的背後原因其實雷同,而差別在於黑粉鎖定了並且相當關注某個人的生活,理由可能就是因為無法等待要有重大新聞出現才能做出批評(抒發情緒),為了時時刻刻都有批評的對象,所以就乾脆鎖定某個人的生活來放大檢視。
在黑粉的議題上,還有個特別的情況,那就是「由粉轉黑」這個現象。從社群媒體其實就很常見,有不少留言都是說自己過去其實是粉絲,是因為他做了某些行為使得開始討厭他。但討厭就討厭,怎麼一瞬間就成了「黑粉」呢?
「為了對得起自己,過去有多支持他,現在就要多討厭他。」海苔熊認為,這中間的轉變其實來自於極大的挫折,原本的粉絲在討厭曾經的偶像後,為了要對得起過去那麼支持他的自己,現在就必須要用如此大的力量來反對他,簡單來說就是「罪惡感」使然,因此藉由成為黑粉,連本帶利的表達對曾經自己心中「偶像」的討厭。
用「三天法則」來面對網路霸凌
接著,我們來談談對於被霸凌時可以做的反應。
海苔熊坦言「不要看」是最直接的方式,他在碰到有酸民來留言時,也會不斷地告訴自己,不就事論事,而是為了批評而批評、攻擊的人可能都有病,而且病得不輕,自己應該要以包容、關懷的心來面對他們。
此外,他也提到三天法則,因為酸民通常在三天後就不關心這件事,所以除非造成明確的錯誤,不然可以選擇逃避三天時間,畢竟當下越是說話,大家反而會更針對你。
他也進一步表示,若三天過輿論情況非但沒有停歇,反而越演越烈,而你又考慮要反擊時,就建議必須先跟律師討論,思考有沒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出來,並且思考出面解釋後的可能帶來的結果。
在貼標籤之前,不妨先想一下
曾有調查指出,有七成的人曾面臨霸凌、被霸凌或是看見霸凌事件發生的情況,但海苔熊認為調查結果低估的機率很高,因為有些人可能經歷過霸凌事件但不願意透露。
海苔熊想告訴大家的是,其實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機會碰上霸凌事件,無論是成為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看見霸凌正在眼前發生的旁觀者。對此他強調,無論是哪一個角色,都不要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便是霸凌別人,也可能是因為在行為前沒有先思考過,才會不自覺地做出霸凌行為。
「在幫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籤之前,先思考自己或他人何以做出這些行為,若在還沒搞清楚前就幫自己或他人貼標籤,會容易自動形成自我認同,並且將自己直接套入到角色中,那就會更難跳脫出霸凌迴圈。」最後他也再次提醒大家,別急著把自己放進受害者或加害者的角色,而是要先思考關係中的互動發生了什麼事。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關於霸凌修復這件事】試著築起一道心裡的防火牆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