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比起上個世代,這個世代的父母有著更多的焦慮與挑戰;因為,長輩過去的那一套行不通,但新的方法還有待學習。難怪有許多家長大嘆:「昨是今非」或「現代父母難為」。
我深知,現在的師長極需要在教養觀念上更新,同時,也要有著可以立即派上用場,促成有效溝通與關係連結的技巧。於是,我常會在演講、工作坊、成長團體或讀書會等課程中,實際示範如何展現這些能拉近親子關係的步驟,像是同理心、正向聚焦、探問與引導等,以及各種自我照顧的方法,也會給學員演練的機會。
有趣的是,我觀察某些學員回去願意嘗試看看,也收到不錯的效果;但卻有部分學員—還蠻大一部分,會把學習留在課堂中,回到現實生活裡,什麼都沒有改變,與孩子及家人依然處在惡劣或冷漠疏離的關係中。
後者不是不用功,他們很勤奮,也很想改變現況;通常不是第一次來參與類似的課程,也可能在很多大師的門下學習過。過去,我總是不解,既然期待有所不同,就得付諸行動去嘗試,為什麼會「依然故我」呢?
有一回,我在課堂上示範了一個正向行為支持的回應技巧,也就是找到孩子「做得到」或「有做到」的時刻,立即予以肯定與讚許。這個回應方式的好處是,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情」,而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會受到大人的肯定」,進而願意表現出更多合宜的行為;背後的假設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想被看見」。
當我示範了幾個回應語句後,總會看見在場的家長皺起眉頭,聚精會神地揣摩、思索與抄寫筆記。這時,有個家長舉手,打破沈默。他說:「陳老師,如果我這樣說話,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很奇怪吧!」
他的發問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對呀!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吃錯藥了!」「用這種方式說話,真的有點奇怪耶!」
當下,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求知若渴的家長,在學習了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方式後,回去卻不願意在生活中落實出來?沒試過,又怎麼會知道是否有效?
或許,不是難度太高,也不是我沒有講明白,而是「不熟悉」。因為不熟悉,所以不習慣這麼做;特別是,這些溝通方式與平常習慣的說話方式大相徑庭,當然也會質疑這麼做,是否真的有效果。
確實,這些新的溝通技巧,往往是「反直覺」的,也就是,沒事你不會這樣說話。從小到大,你從沒聽過身旁的家人這麼對話過,也從沒人教過你要這麼說。於是,在實際生活裡,慣性總是駕馭著我們的行為,採用最熟悉的溝通方式與家人或孩子互動—常常沒能帶來效果,甚至有著破壞關係的副作用。
然而,舊有的溝通方式是如此地習慣與熟悉,於是,在任何情境中,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用出來。特別是,當關係緊張或衝突一觸即發的當下,那些常講的話更是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不自覺地傷害對方或彼此的關係,而使得關係品質每況愈下,終至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當我們採取新的溝通方式,他人的回應也會引發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
例如,當你第一次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時,你對著考試成績不佳的孩子說:「我想,這次沒能考好,你一定感到很挫敗吧!」,孩子可能瞪大眼睛看著你,一時說不出話來。也可能,噗叱地笑了出來:「爸!你到底在說什麼呀?」
於是你想著:「是我說錯話了嗎?」,心裡也可能出現質疑的聲音:「新的回應方式,真的有效嗎?」接著,你可能就此打了退堂鼓,放棄使用那些不熟悉的溝通技巧。然而,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常常也是因為「不習慣」或「不熟悉」造成的—他從來沒預期你會這麼對他說,當然會覺得很奇怪。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人教過我要這麼說話,當我有幸進入助人領域鑽研後,才學習到這些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技巧,而慢慢改變了說話的習慣,這往往需要長時間經年累月的練習,一不小心還會打回原形。一開始因為不習慣,而總是有些「卡卡的」,也讓身旁的人感覺到「怪怪的」,經過反覆練習後,就沒這個問題了。
於是,我對提出這些疑問的家長說:「越是這樣,越是要刻意地多做出來、多說出來!」
「當你用新的方式進行溝通時,本來就會引發對方有別於以往的反應,不論是愣住了,還是說你很奇怪,都是正常的。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新的溝通方式去引發對方新的反應,進而打破慣常的溝通循環。所以,你要給自己時間去練習,逐漸習慣這樣的說話方式,也要給孩子時間去體會,新的溝通方式帶來的感覺是否有別於以往。」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是漸進的,總會有一段混亂期,正因為舊的習慣被破壞,新的習慣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感覺「很奇怪」或「不適應」都是正常的。只要一段時間的反覆練習,便會開始逐漸熟悉,而良性的互動循環就此啟動。
所以,在學習有品質的陪伴的過程中,刻意練習直到自然而然是必要的。
你需要有意識地找機會,去把你學到的新的互動技巧,刻意地用出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不斷地練習就對了。
當然,我也鼓勵你與孩子核對,當你說出新的話語,與過去慣常的回應方式相比,哪一個聽起來比較友善、感到比較多力量、覺得比較被理解、感覺比較能接受?接著,再做適當地微調。
在反覆多次後,讓新的習慣成為身體本能的一部分,自然在任何情境中都能脫口而出,仰賴的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當你每次都願意多做一點點不同的事情,你已經走在改善關係品質的道路上了!
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