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羣倫 諮商心理師
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
你想過以下的問題嗎?為什麼每一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反派角色?如果一個故事沒有反派角色,這個故事讀起來會怎樣呢?無論是戲劇、童話中反派角色,他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反派角色意味著與主角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抱持著對立的立場。儘管如此,若只因為這樣,我們就把「惡」與「壞」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難免過於偏頗。就榮格的理論來說,我們會稱這樣的角色為「陰影人物」,或是把反派角色跟主角形容「互為陰影」。
如同陽光灑在我們身上的同時,就會有陰影一樣。因此這個世界有著與我們價值信念一致的同溫層,也會與我們價值觀對立的人。如果一個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全部都抱持同樣立場,相處起來相安無事,這樣的故事一定很無聊。如同會在生活引起我們有極大情緒(無論是憤怒或是好奇)的人,都是與我們有極端特質的人。
故事中的陰影角色
來說說《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吧。還記這得這部電影的兩位主角,同時拿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當時的評審都認為,這兩個角色少了一個都不行。
七月與安生看似個性迥異,實則是錄音帶的A、B兩面,兩個人的故事可以當作一個人來看,安生看似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實則內心響往「安寧、穩定」的環境。因為從小缺乏家庭溫暖,所以為掩飾心中孤寂,故裝成外放隨性的行為,讓人誤以為是個不適合「家庭牢籠」的四海遊子。相反的,七月是個人見人愛的乖乖牌,但內心卻「反骨」的很,喜歡接觸驚喜。
有趣的是,兩人的外在行為皆不符合內心意志,但卻非常「習慣扮演」,習慣到十分自然的地步。所以,內心渴求安定的安生處處給七月生活上意外樂趣;非常響往自由的七月卻能讓安生感到安定溫暖。這兩種極端的差異讓兩人得到互補的喜悅,卻也「不自覺」在心裡埋下了壓力,因為兩人都想體驗對方的生活(變成對方)。
《想見你》的角色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角色對比。原本生活在西元1998年的陳韻如,個性內向、渴望被愛;而活在西元2018年的黃雨萱,活潑大方、自信坦率這樣個性迥異的兩個人,就如同陰影一樣。映照彼此。
這些故事中,都藉由兩個角色。讓性質相反的事物互相捕捉彼此的欠缺,塑造一個整體的形象,《想見你》在劇情的最後。陳韻如透過「夢中的黃雨萱」,從陰鬱的狀態中,願意看到世界的亮點。黃雨萱也從陳韻如身上帶走一些東西,透過書寫,試著看到內在的深處。他們的內在特質都如同太極一樣,白中有黑,黑中有白。
有句話這麼說「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當我們對於生活的某一個人、或是伴侶有很不滿的情緒,我們都要去覺察是不是我們在對方身上看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陰暗面。
若我們也可以知道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收回投射,不但可以對於自我採取新的態度,也可以與外在世界建立新的關係。
延伸閱讀:心理師看《陽光普照》:你身上有多少陽光,就有多少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