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哭了多往好處想?心理師:悲傷的人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本文摘自《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梅根.德凡(Megan Devine)曾經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2009年一個陽光普照的夏日,她目睹了當時年輕、健康、不到四十歲的伴侶麥特在游泳時突然溺斃。一切發生得太突然、太無法理解,那天之後,她關掉自己的諮商診所,再也沒回去諮商個案。

麥特去世後,德凡在她最需要被支持時,卻覺得非常孤單,因為周遭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她。她記得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分享心情很不好,朋友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德凡回答:「麥特死了。」而這位朋友驚訝地回應她:「什麼?已經過這麼久,你怎麼還在難過?」

後來德凡找到一群也在哀悼中的人,而幾乎每個人都提到,自己在哀悼的過程中常常被評價和糾正,或是別人的反應讓自己覺得哀悼是一件很羞愧的事。周遭的親友總是鼓勵他們「趕緊放下」、「伴侶還可以再找」、「過去的事就過去了,要向前看」,以及「不要再去想那些失去了,難過沒有用,趕快打起精神」。當你與人分享時,卻感覺被評價,就會讓人不想再講了,開始假裝一切都沒事還比較容易。

對於經歷失去的人,不管事情發生在五天前、五個月前,還是五年前,只要想起生命中重要人事物的離去,就會好像才剛剛發生一樣。我們無法完全放下哀傷,只能繼續攜帶著哀傷,向前走。

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可能也經歷過失去。你可能會覺得:「和德凡的伴侶意外溺斃比起來,我的失去好像一點都不嚴重。」

但是請記得,哀悼並不是一個競賽,無法比較。哀傷是愛的延伸,每一段關係中愛的程度不同,哀悼的痛苦和影響程度當然也不同。所以,就算你我都經歷類似的事情,我也無法百分之百理解或體會你的感受。

哀傷無法比較,每個哀悼都是獨特的,沒有誰的哀傷比較嚴重。

 

當我們去愛,就會經歷失去。愛與失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常常談論如何去愛,卻不談論如何哀悼。整個社會認為哀傷是一種病,要趕快被「治好」,所以,我們告訴哀悼中的人趕快好起來。甚至,我們可能都當過德凡提到的那位朋友 —因為我們的無知回應,讓哀悼中的人更加難受。

沒說出的後半句—趕快停止你的痛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也常常聽到個案說,除了哀傷本身的痛苦外,他們還因為哀悼受到周遭親友的批評或糾正。周圍的人常告訴他們「你很堅強,你可以克服這一切」、「不要再哭了,多往好處想」、「你會再找到下一個伴侶」、「沒關係,孩子可以再生」、「至少你跟他有過美好的回憶」、「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至少你現在理解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了」。

而這些看似安慰人的話語,其實都有一個沒說出來的「後半句」,就是:「趕快停止你的痛苦!」你可以試著把這一句話接到上述每一個句子的後面,像是:「至少你跟他有過美好的回憶,趕快停止你的痛苦!」「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趕快停止你的痛苦!」我們以為試著拿走別人的悲傷,那個人就不會痛苦了,但事實卻剛好相反。我們嘗試安慰人的話往往帶來更多傷害,因為這些話語傳遞出的訊息就是:「你現在不應該有這些感覺!」

通常,對哀悼中的人說這些安慰話語,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好過一點。因為你的哀傷讓我太不舒服了,我無法和那些痛苦相處,我想趕快把這些痛苦趕走,所以告訴你不要再難過了!

這個社會對於哀傷抱持著錯誤觀念。我們認為只要是不舒服的事就是「問題」,而因為哀悼帶來許多痛苦,它就是個問題,需要趕快被解決、被修好。大家認為哀傷是一種「病」,所以要趕快好起來,恢復成以前的樣子。但是,哀傷不是病,並不需要「被治癒」,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讓痛苦被看見被接納的空間。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讓我陪你一起撐起哀傷

你可能也有過以下的經驗。當你得知身邊一位朋友正遭逢人生劇變或正經歷失去,你在心中猶豫要不要主動去聯繫那位朋友。有一部分的你想要去關心他,但另一部分的你覺得如果打電話給他,會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樣會很尷尬。你持續猶豫要不要打電話,而一段時間過去後,你告訴自己:「都已經過了好幾個禮拜,現在打都太遲了,而且更尷尬,算了吧!」

許多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哀悼中的人,正因為不知道該講什麼,所以選擇不出現。當你選擇不出現,就失去了一個與人連結、陪伴人的機會。

哀悼中的人需要的,不是你的「回應」,而是「陪伴」—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

就像一個骨折的人需要在受傷處打石膏,或是使用固定支架來幫助傷口癒合,你的陪伴就像是當那個支架,幫忙支撐起哀傷與痛楚。你不需要對著傷口說:「人生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你很堅強的。」你的工作就是當個支架,待在那裡就好。

陪伴是一個選擇,因為選擇「待在那裡」並不容易,「待在那裡」表示你必須和痛苦與哀傷共處,而你願意讓自己不舒服,繼續陪伴在哀傷中的人身邊。

我們都需要學習和哀傷共處。因為對於一個處在痛苦中的人,最好的幫助就是給予他們一個安全的空間,讓這些痛苦可以被看見、被聽見,讓哀悼中的人可以誠實地述說這些失去有多痛。當我們停止壓抑痛苦,給哀痛呼吸的空間,讓痛苦不需要這麼努力地向你捍衛它的存在,不用一直向你咆嘯它應該被看見,這一切才能開始改變。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陪伴。

某種程度上,哀悼是很孤獨的。每一段關係都是獨特的,在失去之後,只有你自己知道真正失去了什麼,只有你了解這個失去對你人生造成多大的改變與痛苦。

沒有人可以替你哀悼,哀悼是孤獨的。但是,雖然孤獨,我們可以不用孤單一個人。

哀傷的重量很沉重,但你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人一起支撐那些悲傷。當我們一起,就能夠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重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過不好,也沒關係

美國作家與主持人諾拉.麥克倫尼(Nora McInerny)在短期間內經歷流產、父親去世及丈夫去世的傷痛,她在TED演講中提到,面對哀傷,我們無法放下,只能攜帶著它繼續前進。

當你攜帶著哀傷前進,可能有時候會覺得哀傷的重量變輕盈了,有時候卻又更加劇烈,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感受。尤其是遇到節日或紀念日時,這些哀傷巨浪可能又會朝你襲擊而來,例如聖誕節、新年、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這些大家在慶祝或團圓的日子,都不斷地提醒觸發你那些失去。

在節日前夕的諮商會談,我通常會幫助個案做過節的準備。我們會討論在節日這種容易被觸發的日子,可以如何照顧自己?有些人會在那幾天關掉社群網站,因為看到網站上大家慶祝的照片會讓他們很難受;有些人會先跟朋友說好,那幾天可能需要打電話給他們、需要他們的支持;有些人會安排做讓自己放鬆開心的事情,像是看個電影、泡個澡。

當然,就算擬定好計畫,有時候悲傷傾洩而來,可能還是會情緒潰堤,這都沒關係,請允許自己能夠讓情緒潰堤。梅根.德凡(Megan Devine)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書《沒關係,是悲傷啊!》(It’s OK That You’re Not OK),就是想要和哀悼中的人說:

你不一定要過得好,過得不好也沒關係,請允許自己可以過得不好。

當你攜帶著哀傷前進,情緒可能就會起起伏伏,每一種出現的情緒都沒有對錯,過得不好,也沒有關係。

 

購買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YLNA80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封面300dpi

 

 

 

 

 

 

 

 

 

延伸閱讀:什麼是幸福快樂?心理師:當悲傷被釋放,你就能看見愛、感受幸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