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都教不會?心理師:你在教孩子?還是拿走孩子面對問題的勇氣?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前幾天逛街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姐妹走在我的前方,姐姐看起來是國小中年級,妹妹大約幼稚園左右的年紀。

母親一路上不斷「叮嚀」姐姐:

「剛剛出門前不是說不想尿尿嗎?怎麼一出來又要尿尿了?
「叫你去問哪裡有廁所,為什麼不敢問?」
「連問個廁所在哪裡都不敢,真是沒用。」

姊姊沒有說話,只是低著頭跟在持續碎念的媽媽身旁。或許是因為母親的音量大了些,吸引許多路人的目光。

突然間,一直保持沉默的姐姐開口說了:「我知道錯了,不要再說了好嗎?」

結果媽媽回應:「怎麼樣?妳還會怕丟臉喔?」「我又不是說給妳聽的,我是說給妹妹聽的,這樣她長大以後才會比妳更勇敢。」

姐姐聽了媽媽的回應,不知道是因為「求饒」未果,還是不知道怎麼回話,她再度底下了頭、沒有說話。

 

在後方看著這一幕的我,心裡面想著,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是很膽小呢!

剛上幼稚園的時候總是在校門口嚎啕大哭、被同學欺負的時候不敢還手、上課想上廁所時不敢舉手、有時候去買東西老闆少找了零錢也不敢開口要⋯。

當時,幸好我還有一個大我三歲的姊姊,經常在我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幫助我。

我們的「害怕」,往往是覺得自己不足以克服眼前的挑戰,因而覺得膽怯與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又因此被罵,內心肯定是很難受的。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的害怕是來自於「覺得自己面對困境的能力不夠」,那我們如何可以幫助對方長出面對問題的勇氣呢?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幫助他,但不要直接出手:

鼓勵孩子思考、並且說出他希望別人可以怎麼幫他?一方面讓他有機會培養思考的能力,一方面也尊重他想要被幫助的方式。

2.鼓勵他,提取成功的經驗:

陪伴他回想曾經有過的成功經驗,從孩子本身的成功經驗中堆疊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可以達成某些目標的主觀感受)。

3.引導他,一起建構行動策略:

有時候孩子的害怕是因為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坐而處在模糊狀態裡。這時候我們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討論問題解決的策略。

4.接納他,害怕不是可恥的事:

即使你在那當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至少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你很不舒服吧?你是不是很怕跟陌生人互動?傳達你對孩子的接納理解,別讓孩子因為害怕而貶低自己。

 

「尿個尿還要這麼麻煩,我哪有這種閒工夫?」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樁芝麻小事,累積的次數多了,卻關乎著孩子的自信心、問題解決能力、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品質。

想到這裡,我覺得眼前這一個小女孩比小時候的我勇敢多了

因為我相信,當她說「我知道錯了,不要再說了好嗎?」的當下,內心一定鼓足了相當的勇氣,只是這一份勇氣並沒有被看見、沒有被善待。

覺得不舒服而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身為大人的我們不也常常因為不舒服卻不好意思說、不敢說,而經常感到內傷、甚至將情緒轉嫁到家人身上?

有時候留點台階給孩子下,大人沒有什麼損失,也幫孩子保留幾分顏面。

或許,彼此都是贏家。

 

 

延伸閱讀:孩子出狀況我卻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帶你重建「親子間的信任連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