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
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
Tim O’Reilly
天下雜誌2018/12/26出版
Tim O’Reilly是誰?
在介紹他之前,不妨先來看看一張O’Reilly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封面。
(PS.裡面藏了幾張網友kuso合成的照片)
一隻動物、搭配一個程式語言、科技工具的議題。Tim O’Reilly於1978年創辦「歐萊禮媒體」並擔任執行長至今。這四十年,這間公司嘗試了無數種創新的方式,不管是線上學習、書籍(上面那些),舉辦相關會議、講座、高峰會。幾乎每一個科技人桌上都有一本歐萊禮出版的書。
本書作者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常被譽為時代推進者,矽谷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兩度引領網路發展方向,是Web 2.0、開放原始碼軟體、政府資訊公開、自造者運動等革命性思想背後的推手與先鋒。因對未來趨勢與商業模式的準確掌握,被媒體譽為「矽谷先知」。
未來地圖?
我原本以為,類似題材的書離我很遙遠。不過,認真一想,我現在輸入這些文字的同時,也或許是十幾年前的我們很難想像的。透過這樣簡單的方式,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文字創作者,乃至於youtube,其實這些只是短短這幾十年發生的事呢!
誰能精準預測未來,誰就能掌握未來。《未來地圖》這本書想嘗試的,就是一種描繪未來可能性這件事。
本書格局很大,不是我這一篇小小書評可以完整介紹的。從「網路商業模式」、「平台生態系統」、「企業」、「服務優化」、「政府與法令」、「演算法」,到「媒體」、「市場」、「超級貨幣」等,每個章節其實都值得深入討論。這篇文章想做的,比較是我個人在閱讀過程印象深刻的幾個觀察。
還記得大學參加讀書會時,聽到淡江大學有一個未來學研究所,裡頭成立宗旨是:「本所的設立宗旨強調『以跨人文社會科學背景,引進未來學新專業,研究開發新議題,以面對不確定的全球社會變遷的未來』。」
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對於「未來」可以被研究這件事情大感意外!時間是相對的,還在唸高中、大學的時候,總覺得未來「來得很慢」。但不到幾年的光景,科技進步帶來了另一種讓人焦慮的現象,未來大步地「席捲而來」,不管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書裡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思考未來的方式,把現有的拼圖全部放在一起,試著理解這一切圖片之間的關聯。」我們大概都耳聞過這些很夯的概念:大數據、演算法、集體智慧、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只是,對於這些潮流,我們的了解有多少?同時,對於這些潮流一起出現這件事,我們有多少的探究?
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光是熟悉一項技術(好比大數據好了),其實就不簡單了。更何況要能做到「見樹又見林」,跳出格局,展望一切的能力。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在未來,「團隊」是必然的趨勢。
另一種描繪未來地圖的方式,就是「未來是做出來的」這樣的論點。好比,從1987年開始,作者經營的出版社,就開始開拓電子書市場。電子書市場發展至今,仍在不斷地探索它的可能性;三十年過去了,我們確實看到它正在用它的方式與速度發展著。
如何面對未來焦慮?
談起未來,多數人都是焦慮的。即便身為助人者也是,人工智慧發展是否會威脅到所謂的「心理治療產業」?書中提到的一個觀念讓人頗為欣慰,「用引力來思考未來,而不是嚴格的界限來框定範圍」。
許多我們的焦慮其實來自於「被競爭」、「犧牲」的擔憂,而這是一種站在「資源有限大家搶」的立場去思考的。但未來我們要做的事,其實不是去思考「如何不被機器幹掉」這種事,而是跳脫競爭的格局去推測:如何從根本改寫遊戲規則?如何善用人類「分享」、「群眾」的本能,找到更多的利基點。
其實,不只是工業、商業,書裡面提到的種種趨勢,其實也早已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政治、媒體、交通、醫療,各種你想像得到的議題,在書裡都做了清楚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特別有感的是關於媒體,提到「假新聞」一事。資訊增加後,人類用心處理資訊的能力反而逐步退化,這已經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世界,各種工具都會變得非常強大,帶來的助益會比過去更多,但同時誤用這些工具的後果,也會非常慘烈。這點也凸顯了,單純有科技的技術,但在人的這一面,在未來也會有很大的需求。我們不只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更多人文科學的人才,才不會讓未來「外強中乾」。
如果你和我一樣,並沒有什麼演算法、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基礎,還是可以讀讀本書,獲得一些基本的知識。閱讀起來並不會太過困難~
我覺得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並不是「精確捕捉未來真正的樣貌」,而是透過作者走過過去這數個十年的軌跡,打開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
面對未來,我們該悲觀嗎?本書作者的一句話或許提供了我們一點希望:
「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會限制你的視野。 科技帶來的真正機會,是擴展了人類的能力。」
儘管如此,準備成為「能力變得更為強大」的人類2.0、甚至是人類3.0,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夥伴,也可以先透過下面的影片簡單了解整本書的大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