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信詮 社工師
從近期的霸凌新聞案片段的語言裡,出現兩個巧合,五個悲劇:
柯同學的行為表現,正是他父母如今對待他的方式
柯同學在廁所刻意忽略呂同學,用關燈來「消失」他的存在。
柯同學闖入寢室,指責呂同學衣著是在性騷擾他,「消失」呂同學的私領域。
柯同學用家人的法律專長來比較,「消失」呂同學的學習努力。
柯同學用羞辱性別氣質,「消失」呂同學的主體性與社會價值。
柯同學一則無關痛癢的道歉文,「消失」呂同學的創傷。
(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柯父:「讓我們家人與相關事務都連累受到攻擊,這是不公
柯母:「你憑什麼沾哥哥/爸爸的光」(https://reurl.cc/3l2AR)不只是質疑他的行為,潛台詞也表述這玷污了哥哥/
不是社會主流價值所稱頌的完美,那就是不具價值的存在?
而如今柯同學的行為,以主流與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採取行
父母總以為自己是好意的,就像柯同學那種告誡式勸進的語
賦予「社會累贅」的罪名,無法終止悲劇
在LineToday的新聞連結裡,排名
請試著想像,一個人犯了錯,全世界(誇飾法
我們都目睹/參與了這一連串的悲劇。柯同學試著「消失」呂同學的存在,柯同學的父母則試著「消失」他的存在,網路評論則試著「消失」犯罪。但其實,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只是離開了視野。
這樣的思考,不是為錯誤行為找理由,而是看見行為的巧合。若真的期待能終止悲劇,那麼,我們首先要認知到「憑藉公開資訊的思考,總有你我不知道的事」。是的,人都該為自己負責,但過度究責所造成的「
本文授權自劉信詮個人臉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