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 與內在小孩對話,有人問:這究竟有什麼重要?聽起來就很像是對自己的精神喊話。
是啊!你可以這麼說,但其實它有更深刻的意涵與效益在其中,一旦學會了對話,這個助益將持續在你的生活中幫助你,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
有這麼神奇嗎?
這樣想吧,當你每一次感覺到心慌時,你都會做些什麼?
焦躁的踱步?坐立難安?搜尋電話簿、LINE群組、臉書?努力滑手機、看電視劇?
拿起錢包去逛街又不小心刷卡太多?
太多時候人們在面對焦慮跟不安時,就努力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因為環境也這樣教育,不去想太多就不會有煩惱,但問題在於:煩惱究竟來自哪裡呢?
現代人的生活是忙碌也充滿各式各樣的壓力,生存經濟的壓力、父母相處的壓力、情感互動的壓力,這其實都可以堆疊出令人喘不過氣的困擾,而情境中的人們習以為常後,就會忘記身上有多少壓力,只會記得自己有多少事情沒做好,或者怎麼跟別人比都不夠。(四個練習讓內在小孩自由:你的好,不用別人告訴你)
想想,每一次你感覺自己不夠好時,你又會怎麼對自己說話?
天哪!你怎麼又犯同樣的錯誤了!我真的不想活了!
為什麼可以這麼愚蠢,別人都做得到你就是不行!
拜託你行行好,不要每次都這麼丟臉好嗎?
這些話語熟悉嗎?你是否曾經客觀地看見自己的努力呢?還是你習慣性地批評、自責、否定自己呢?或者你已經深信自己怎麼做都不會被稱讚?卻又如此渴望被認同?又甚至你感覺好累好累,努力追尋的目標遙不可及,所以理所當然覺得自己就是不好。(擁抱「玻璃心」,自我肯定的日常練習)
親愛的,去聽聽你究竟對自己說些什麼話吧!
你可曾心疼過自己?還是你覺得只要有一天你變得完美就不會有這些煩惱?
有時候因為不足或匱乏,為了避免犯錯,所以有些人會努力進修、企圖保持自己在持續成長的狀態,但發現那是永無止盡的懸崖,世界上永遠有讓我們更焦慮的強者。或者有時候太常因為自己的不安,而會努力抓住關係中的那個人,來安撫與填補內在的空缺,卻發現那是深不見底的黑洞。(寂寞與不安症候群:枯等別人安慰的現代人)
所以,與內在小孩對話,究竟可以怎麼幫助你呢?
這重要的過程在幫助自己降低焦慮與不安,讓你對自己、對情境恢復一個正常與中性的水平。當人處在焦慮狀態下容易過度擔心自己犯錯,或者不斷自責自己犯錯,因此隧道視野會讓人看不見自己的好,也更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更可怕的是,因為個人視野的侷限性,會讓人專注在「避免犯錯」,或者專注在「趕快度過某個階段」,無暇顧及其他。
例如:
焦急地想要一次學會很多東西,卻無法學到精髓並且融會貫通。
擔心事情結果無法獲得誇獎,而過度重複確認且迷失在細節中,反而失去大方向或臨場反應變差。
因為急著找人陪伴,而忽略關係互動已經岌岌可危,或者失去平衡,最後反而失去更多而懊悔不已。
最終你會發現,是那些批評指責的聲音讓人感到煩惱與焦慮,是那些拒絕內在孩子的語言,讓你一步步拒絕你努力的一切,而不斷把自己推向怎麼做都不夠好的結果,甚至怎麼選擇都是錯誤的困境裡。因為當你對自己不滿意,你很難對生活感覺輕鬆自在,甚或你總是覺得生活讓你疲憊或者疲於奔命。(擁抱內在小孩:練習用中性眼光看待情緒)
降低焦慮後,其實就可以把專注力放在如何讓事情做得更好上了。每一次更好的結果完成,你會更喜歡也更滿意自己。每一次想要學習時,你會更清楚知道為什麼學習,而不是害怕輸別人而學習。每一次互動你會更懂得施與受的平衡,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或付出。
親愛的,內在小孩對話,不只是安慰與討拍,而是一種看見與如實的接納,一種你就是你,我不會遺棄你的陪伴和理解,一種你把自己當成自己最愛的孩子一般溫柔的對待,所以只有你可以讓自己變好了,因為當你被自己說服與感動,在你手邊完成的每一件事情,在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自由與安在。你不會立刻沒有煩惱,但你可以看見煩惱並且與它共存;你不會立刻放開憂慮,但你可以看見憂慮懂得調整自己;你不會立刻放開對他人的依賴,但你可以看見慣性而逐漸回歸內在。
真的,只有你可以讓自己變好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wysija_form id=”4″]
好喜欢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