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完美主義:為什麼我們總是對沒做好的事如此焦慮

作者:貓心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前一陣子,在準備論文計畫口試時,我面臨了極大的壓力。每當我將寫好的論文段落交給老師,卻被老師要求修改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非常的焦慮:焦慮自己還有尚未完成的事情,焦慮自己是不是還有哪裡沒做好。在某一次,老師用line傳訊息問我某個地方怎麼漏了圖表的時候,我竟在高雄的街頭上瞬間焦慮症爆發,雙手顫抖不已。

論文明明不可能是一次便能完成的東西,是什麼讓我如此的崩潰?而事實上,除了論文之外,也有許多的東西讓我如此的懼怕著,諸如文章需要修改,諸如演講的投影片尚未完成,諸如實習申請的細節需要調整等等,往往都會使我面臨極大的焦慮。

不允許自己沒做完——來自童年的完美主義

今日恰好與友人談及此事,談著談著,不知道是什麼觸動了心裡的開關,喚起了我心中那個幼年的自己。眼前的我,盯著那張98分的考卷,改錯字錯了一題。明明就是會寫的字阿,為什麼這麼粗心,沒能拿到100呢?媽媽的耳語,老師的叮嚀,反覆地在我耳邊響起,「下次不要再這麼粗心了」,這一句一句的叮囑,彷彿成了內心的規章。要求完美,好像是許多學生都有的通病,尤其是我們這群成績不錯,備受期待的孩子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仔細想想,許多身旁的同學,都有這樣的問題:要求完美、放不過自己、不允許自己有事情還沒有做完、不允許自己的時間留白。我們總是倡導著活在當下,但我們教育裡面,卻有太多東西讓我們無法接受當下的自己。我們總是聽到「下次注意一點,不要再犯錯了。」而不是「沒關係,我們又不是機器人,怎麼可能都沒有錯呢?」父母和師長的高要求與高期待,是牽絆著我們的繩索,讓長大後的那個自己,仍不斷地責備著內心的那個孩子,要自己完美,不能滿足於現在的自己。

停看聽三部曲——讓自己解放,回到當下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呢?我想,每當我們碰到這些情形時,內心的焦慮都是真實而強烈的。我們彷彿退回了幼年時期,那個承受著師長指責的孩子一般,只是這次指責自己的,是那個已經長大後的自己。

要停止這樣的感覺蔓延下去,有一個可能的做法,我會將之稱為「停看聽三部曲」。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所謂的「停」指得是,即便很困難,但是我們或許可以試著讓自己慢下來,深呼吸,回到當下;

然後「看」,看看現在的自己,照照鏡子,望向鏡子中自己的容貌,仔細地觀看他,「你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當年那個無助、無望的孩子了,你有能力停止這個自我責備,因為你已經不是那個孩子了,你有更多的能力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而「聽」,則是你可以找個安全的地方,閉上你的雙眼,仔細聆聽身旁的周遭的環境,你聽到了些什麼呢?也許有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也許有行人步伐的踢踏聲,也許有汽車引擎的轟隆聲,仔細聽,你可以分辨出幾種不同的聲音呢?

如果用一句生了心理學的語言,來描述停看聽三部曲,那便是讓自己的理性大腦(前額葉)開始恢復運作,讓自己的情緒記憶(杏仁核)得以暫時舒緩下來,讓我們看見自己,已不是當年那個無助的孩子,我們有能力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還有餘力,仔細地思索這篇文章吧,想想怎麼樣的語言,是能夠讓他人放過自己,而非責備自己的語言 。期許自己若有一天,成為一個有權力、對他人有影響力的人的時候,用更溫柔的語言,來輕撫他人的挫敗吧。

延伸閱讀:貓心的生命反思:迫切追求耀眼的光環,是缺了愛的肯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