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指南】我想取消或延期心理師都會拒絕我,我要怎麼判斷是為我好,還是心理師想賺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近期聽了很多「心理師就是想賺我錢」的論調,我希望能盡可能客觀的提出我的觀察,希望幫助對心理諮商專業有質疑的當事人,也希望在猶疑中的你,可以更有方向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1.當你覺得心理或財務有負擔,想要請假、暫停或降低頻率
專業心理師:與你討論這些負擔後,是否有任何的心理動力,包含對心理師的情緒,或對諮商關係的疑慮,或者甚至,直接討論諮商關係在當事人生活中的必要性,何以原本固定安排的諮商預算,成為負擔,都可能是關係質變的訊號,因此有經驗者就著手處理諮商關係。
但也可能就是很單純的,當事人覺得當初要處理的困擾已經不存在,又沒有特別需要再處理其他主訴,想把心理諮商當成每個月固定的心靈保養,有人幫忙梳理看顧自己的狀態,這樣的延長見面,也很值得肯定當事人的進展。
當然,有些情況是真的在評估上,當事人還有不穩定的狀態,並不適合做此決定時,心理師會評估可能諮商逐漸觸及更深層主題而帶來當事人的「抗拒」,也是一種當事人無法覺察的防衛系統,因此揭開防衛,去支持當事人的脆弱與擔心就會是重要工作,但若當事人依舊探討完還沒準備好往深入走,也尊重當事人選擇停在讓他感覺安全舒適的範圍中。
想賺錢心理師:可能會斬釘截鐵地認為「你沒辦法」「你不應該」「你在逃避,就像你逃避跟媽媽的問題一樣」,或者直接告訴你,「我空間都預約好了,不能隨意取消」,這類型心理師更看重自身損失,就會透過當事人來降低自身財務焦慮,或需要案主來穩定自我價值。
這類心理師,即使當事人討論了跟心理師工作中覺得被拒絕或不舒服的感覺,往往不會直接回應當事人,而是導向「你對我的感覺就是你對父親/母親的感覺」或「這就是你的課題」,而真正在逃避關係議題的可能正是心理師本人,並沒有回到關係當下去理解跟調整互動方式。
然而重要的是,你若是當事人,請練習提出你感覺到被否定與被指責,甚至感覺被利用,讓心理師可以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問題,若心理師無法接受,展現負面情緒,那就該是離開的時候,因為你不需要付費讓心理師從你身上學習,或汲取養分,這對彼此都是一趟深刻人際歷程的學習。
有些案主有權威的議題,對心理師會難以拒絕,或唯命是從,因此他們最重要的成長是有能力在關係中提出不同的想法,並且被接納且肯定。因此不允許案主請假或取消,並且會主動加約,忽視案主的需求,也重複案主難以拒絕權威的主訴議題。
看顧對金錢的慾望,以及更應該專注在深化自身專業,讓自己透過專業影響力來吸引更多人,是專業心理師該有的素養。
2.當你希望心理師為你做更多事、花更多時間
有些案主很黏,期待心理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她、呵護她,不斷回應他的需求,但失去界限的心理師卻以此來賺錢。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情形:
(1)允許案主私下傳訊息。
(2)案主希望一次談超過兩小時。
(3)一週超過兩次臨時加約。
有些特定學派會有一週超過兩次的諮商安排,但這也會在一開始諮商進行時,就已經達成共識的諮商架構,諮商之間的間隔功能性,在於幫助案主長出自我調節能力,在生活中每件情緒起伏,能知道來源,能可以調整,越來越穩定的情緒,帶出越來越喜歡跟肯定的自我狀態。
想賺錢又太過回應案主需求的諮商師,勢必也有難以忍受讓人失望的課題,進而失去專業界限,導致這類型的諮商關係,成為當事人理想化的人際關係,在諮商中沒有將心理師給予的支持內化,而是在有求必應裡強化當事人的依賴,或鼓勵當事人依賴,這樣的諮商師本身也需要透過諮商幫助自己建立界限,以及具備健康人我關係。
專業心理師在遇到當事人這三種情境的期待時,會與案主討論與澄清諮商關係,我們也有經歷過,當事人希望「心理師陪他去看醫生」、「當天諮商完隔天希望再預約」、「是不是我要花錢才能跟你說話」,心理師會讓當事人知道這些期待不適切的原因,期待心理師在日常也能像朋友一樣互動,或當諮商師無法成為他渴望的理想母親,心理師會跟當事人討論如何處理失望、挫敗與難過,而不是有求必應卻違反諮商倫理。
陪伴你成長:成為高效能助人工作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