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小城對於現狀並不滿意,偶爾會有想做的事情,但往往還沒開始就會先放棄。
他會先想到可能的阻礙,然後告訴自己:「反正不可能做到」、「但是問題不可能被解決」,這些想法讓他始終未付諸行動。比如他對廣告創意有興趣,想要嘗試撰寫文案,但下一秒他就會想「可是ChatGPT出現了,很多人會直接用這個找創意、靈感,我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比人工智慧還厲害、終究會被淘汰,不如算了!」。
「我做不到」的想法背後往往隱藏著「我想做」的情緒。人對有興趣、想學習的事物,思考的起點通常是「我想要…」、「我想做…」,而不會直接想到「做得到/做不到」。
那為什麼小城總是會唱衰自己、馬上連結到「做不到」?
這個想法看似阻礙了小城的行動,但同時也帶有保護的效果,讓小城不用面對失敗與挫折───因為從未開始就不會經歷失敗了。小城的內在設定是「我不好、我不會成功」,他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不可能成功、會搞砸所有事情,為了避免面臨用盡努力後仍然失敗的挫折,他不自覺地用「我做不到」的想法幫自己踩剎車,他也可以藉此安慰自己,「是我沒有做出行動,不是我做不到、沒有能力」。「做不到」的想法可以保護小城不受傷,但他並不會因此更快樂,他也被這個想法所限制,他依然停留在不滿意的現狀、裹足不前。
那麼小城可以如何擺脫這個「做不到」的思考魔咒、開始行動呢?
他可以從改變語言的使用開始。無法自我實現的人,往往都有妨礙行動的思考模式,像是小城時常使用「反正、但是、可是」的口頭禪來阻礙自己改變,這些用語帶有著否定、放棄思考的意思,誇大了阻礙與困難,同時也弱化了自己的能力及可用的資源。
語言和思考是相互影響的,減少使用阻礙行動的負向語言,不自我設限,也就有機會展開行動。需要注意的是,「我努力試試」也是阻礙行動的用語,「試試」的背後意味著──只是意思意思嘗試一下,並不一定真的會做,很可能只是在腦海裡演練過一次,發現很困難,就沒有做出行動了。
若想要有所行動,那就從現在開始,避免使用「反正、但是、可是」的口頭禪,把「我試試」改成「我會去做」,讓自己能夠真的做出行動。並用「我想做」來取代「我做不到」,並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做到:
1. 改寫用語:我做不到a → 我想要做a,我之後會做到a
2. 寫出時態:到現在為止,我尚未做到a / 我暫時還沒有做到a
3. 寫出因果:因為過去不懂得b,所以到現在為止尚未做到a / 如果我想要做到a,我需要先做b
4. 建立假設:當我學會b,我就能做到a
5. 未來行動:我要去學b,使我能夠做到a
註:a表示目前做不到的某件事,b必須是本人能控制或是有所行動的事情。有時候中間還需要c或d來幫助自己做到a,那一樣把它寫下來,依序把它完成,讓自己最後可以做到a。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