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想法不等於事實。
同一件事情對不同人而言,往往會引發截然不同的情緒與感受。
舉一個關係中常見的例子:
當對方沒有及時回覆訊息時,你可能就開始在內心上演許多小劇場:
他發生了什麼事?
他是否在做一些不想讓我知道的事情?
他到底知不知道我現在有多著急?
他是不是看到訊息通知卻不讀訊息?
他怎麼可以這麼不尊重我?
還是我做錯了什麼?
他既然不開心,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要讓我這麼痛苦?
不知不覺間,負面情緒就上來了。
情緒一上來,身體也連帶引發一些不舒服的反應與感受。不舒服的情緒與感受越來越明顯,又會啟動更多負向思考。
過一會兒,對方回訊息了:「你找我嗎?抱歉我剛剛正在開會。我早上感覺你有些不舒服,但不太知道該怎麼問你。下班後我陪你去吃點東西、聊一聊好嗎?」
看到這裡,你心裡頭的不舒服瞬間煙消雲散。
嗯,是個好結局。
既然結果是好的、過程也不是你所想的那樣,那麼剛剛的不舒服,到底是從何而來?是基於事實,還是來自你的「想像」?
可是別忘了,這齣內心戲的導演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
然而,我們常常深信自己的觀點是最「正確」的。
很多時候,想法非但不等於事實,還是引發焦慮的來源。
好比說:想要找出問題的原因、想要找到解決方法、分析自己的想法、想要調整不同的想法……
念頭長出更多的念頭,念念相逐,腦袋永遠沒有平靜地一刻。
這種時刻你需要的不是想更多,而是提醒自己停下來,去做些其他的事情。
不是解決問題、也不是找原因,更不是究責誰,但很神奇的是,情緒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安頓。
□
達賴喇嘛曾說:「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要花力氣擔心;解決不了的問題,擔心也沒有用。」
想要緩和腦袋裡的反芻思考,你需要的不只是問題解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覺察的能力。
覺察到「想太多」的循環啟動了、知道自己正處在這個循環裡,然後才有機會從這個循環中走出來。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做什麼都「沒差」?合群的你追尋的不是成就而是歸屬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