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好好生氣的根本,可能來自「童年時情緒被壓制」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不能好好生氣的根本,可能來自「童年時情緒被壓制」,但為了心理健康,一定要責怪他人、罵出來,不妨試著練習一下。
不能好好生氣的根本,可能來自「童年時情緒被壓制」,例如說被父母罵。
#原因一:不敢還嘴
哭卻被罵更慘,於是孩子緊閉嘴巴,後來不哭也不回嘴(不示弱—給自己看的),久之養成了習慣–壓制情緒。
下意識的壓制,日後轉成潛意識的壓抑(沒有情緒),自動化作為。
#原因二:不能罵父母
孩子不敢罵父母,因為畢竟是生自己的父母,否定父母就等於否定自己,父母再怎麼混蛋,孩子還是無條件愛他們。成人之後加上「社會道德觀念」束縛,就更不敢罵。
#原因三:期待被認同
孩子心中仍有期待「父母有一天能肯定與認同我」的小小火苗,所以不敢真正的鬧翻。
以上這些內在衝突,讓當事人即使長大,頂多只敢抱怨父母誇張的行為(一直描述行為,唸唸有詞),但還是罵不出來(不會說可惡、混蛋、沒有資格…)
當事人還會合理化自述「生氣又不能解決事情,說出來有什麼用?」、「我有資格生氣嗎?我確實也做錯了…」
為了心理健康,一定要責怪他人、罵出來,請試著練習一下!
#預備動作一:心理
任何人任何時刻都有資格生氣,生氣情緒是本能,是保護自己權益的意思,一定要把「氣」表現出來,向著對方表達,有明確警告意味(下次不要再來了,不然不客氣了);如果無法直接說,也可以向不相關的人說,讓第三人見證你的怒氣,對自己是一種宣示,也許下次就要向對方採取行動了。
任何人任何時刻也都有資格生氣,即使你有錯你也可以生氣,因為事件裡雙方責任是比例制的,跟車禍調解一樣;說說你受傷、不平被對待的部分,是可以的。
#預備動作二:練習表達
多數人擔心的是「表達生氣的方式」,擔心自己失控、破壞、傷及無辜,有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生氣(否認生氣,於是從沒體驗過生氣,大概是氣到發抖這樣)。
那就從「練習表達」開始吧,新行為的產生本來就需要練習!
(1)觀察與模仿
請看戲劇或紀錄片來學生氣(不要看英雄片,我們終究不是浩克)。分為說出來、做出來兩種。
一開始戲劇化的表達生氣無妨,請參考附圖「爆橘拳」,先說可惡,然後捏爆,沒力氣的話先把橘子剝好,爆橘瓣拳!
記住!不要爆芭樂,重要的是,你在意識上接受生氣,而且開始練習了!
(2)找一個無人的地方吼叫
吼出來、叫出來!找一個無人的地方,例如說你的房間,然後「丟東西、撕紙、罵牆壁、打枕頭」說:「天啊,都不是我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啊!!!」。
「氣」,給你宣洩用的,可以帶走能量。
表達生氣時也可以找信任的人聽你說,事先說明請他聽你抱怨就好,設定時間(例如說30分)讓對方有心理準備,事後再請客補償。
如果沒人可以也沒關係,找心理師也可以,要付費就是。(或請查免費心理諮詢)
(3)用寫的
用寫的也可以,但還是建議先宣洩能量,稍微平靜後再來寫。
寫成文字的特性是寫出「情緒因果」,就是你的遭遇–因為遇到什麼事,所以才這麼生氣,寫出新仇舊恨。寫是讓你清晰知道你的生氣其來有自,生氣地理所當然。
寫完建議開個匿名版,把它貼出去,會有觀眾在看的感覺,好像公開一樣。
(4)不敢攻擊,不妨從嘲諷開始
不能直接罵人,就間接罵人。損人不用帶髒字。
不過這需要高等技巧,個人認為還是直接粗暴地好。
也可參考:【妄行流】負面情緒10:談生氣
https://reurl.cc/yMzzz2
#怒氣的最高級:咆嘯
當你清晰意識到自己的憤怒,你可以在空無一人的地方咆嘯,用盡全力大叫、釋放一切,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釋放滿腔怒火,在情緒煙霧散去之後你會找到自己。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重新認識、練習掌握、與修煉情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