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別人比自己好?與「嫉妒」共處:從穩定內在自信開始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每當看到他人擁有我所沒有的,嫉妒感就會油然而生…」

「這種感覺很不好受,我也不想嫉妒別人,但想法卻怎麼壓也壓不下去。」

在人群之中,常覺得別人總有更好的條件、更優秀的能力、感情更好的伴侶、更獨特的興趣…

你也是如此嗎?

其實,嫉妒感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心中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聲音。看見他人擁有更好的資源、更好的成就,內心會不由自主湧現深深的不甘心,看似對他人不滿,但內心真正生氣的對象卻是自己,心底覺得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因而感到挫折。

然而,當內在自信不夠穩固,則容易將關於他人的任何細小項目都拿來跟自己做比較,比較內容包山包海,從學歷、工作表現、收入、家世背景,再到伴侶條件、人脈、關係品質,甚至吃的、玩的、做的,都可能促發你的「嫉妒感」。那麼生活就會相當辛苦了,無止盡地面臨自己的不足,是相當不舒服的事。

因此,要學習如何與嫉妒的感受共處,首先,我們需要暫停對自我的撻伐。因為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嫉妒的人們,往往也會伴隨檢討自己的聲音,例如:「憑什麼嫉妒別人?」、或是「有必要嫉妒嗎?自己做不到就認份點!」,這會讓自己感到更沮喪。所以,請先試著允許嫉妒感的出現,留一點時間正視自己的嫉妒。

接著,試著了解自己的嫉妒因何而生?以下為你歸類出兩種主要的「嫉妒感」來源:

1. 產生「相對剝奪感」:

這是社會心理學中一種常見現象,指的是當他人獲得或擁有某些資源,而我們期待自己也享有時,因雙方間的落差,而產生的「被剝奪感」,即使自己並未失去原有的,仍會有不滿、不甘心的情緒。

2. 覺得沒有「存在感」:

生活中感覺自己不被重視,因此不論是快樂或傷心的事,也認為無人共享、無人理解,孤單感與無意義感淹沒了原先的自己定位與價值所在,因而容易感到沮喪、挫敗。

上述兩種忌妒感的來源,都與「內在自信」的動搖有關,當嫉妒感又出現時,也可能回頭加深我們認為「自己很糟糕」的信念。

親愛的,當你試著理解自己的嫉妒感從何而來,並釐清自己並不會因嫉妒而傷害他人時,你就已經在學習自我接納了,這其實已經很不容易。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幫忙自己,透過進一步的探索內心的匱乏、人際當中的渴望,來逐步穩固自己的內在自信,當你對自己的認識夠多,也有堅韌的眼光看見自己的資源和亮點,那麼你的內在自我就會是越趨穩定的。自然而然,會逐漸認知到:「他人擁有他人的優勢,我也有我自己的!」、「他很好、我也很不錯!」,此時,嫉妒,則會被轉化成一種「對自己與對他人的欣賞」,也將不再過度受困在不甘心與挫敗感裡頭。

請記得,會想與人比較是很正常的,當嫉妒引發了你的自卑,無需慌亂失措,你可以反過來善用你的自卑,讓自卑再引領你變得更加卓越!

 

陪伴你成長:【城市裡的異鄉人系列工作坊】透明人生: 總是被當分母?缺乏存在感的萬年配角

 

延伸閱讀:上一次問問自己「你還好嗎?」是什麼時候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