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長大成人,其實是一段不斷學習如何「負責任」的歷程。
身旁的友人,總是常開玩笑的說:「要當大人好難,真想回去當小孩子就好,就算讀書很累,也只需要專注一件事就好。」確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而成人的世界總是複雜得多,為了做好一件事,往往要付出許多代價、承擔其他人的期許,還要顧及社會的眼光,不知不覺中,肩上扛起的,不只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重擔,更有為關係、為其他生命負責的許諾,因此,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小心警惕、變得焦躁不安,甚至一不小心,習慣了挑惕自己的毛病。
美國心理學家Kristin Neff曾提出「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概念,強調對自我的理解與接納,學習不帶評價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或痛苦。本文也延伸自我慈悲的概念,為讀者整理出具體實踐「自我慈愛」的三個步驟:
辨識腦中聲音的來源:
當腦中一片混亂,或覺得生活一團糟的時候,找個可以獨處的空間給自己,準備些用於冥想或放鬆的背景樂,選個舒服的角落鬆動一下肢體。接著,請放慢呼吸,同時傾聽腦海中紛亂的聲音,試著回應以下的問題:
1. 「這陣子腦中浮現最讓你焦躁煩悶的聲音,在說些什麼?」
2. 「這些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的語氣、音調、聲量?」
3. 「聲音會伴隨畫面,你還看見了哪些人或影像?」
過程中,慢慢梳理紛亂的雜訊,逐步析出這些批判來自誰?來自何種情景?也許,你會察覺心中揪著不放的矛盾來自何處。
放寬視角:
接著,請先不急著歸咎責任於任何人,此刻,請試著允許自己有難受與掙扎的權利,將視角擴大,看看人生中的其他人事物,試著想想以下問題:
1. 「你所經歷的苦,有哪些是其他人也可能會經歷的?」
2. 「與此同時,有多少其他人也正經驗著屬於自己的難受和苦痛?」
這會使我們逐漸長出新的信念:我並非孤軍奮戰,許多的人生功課是人類共有的體驗,我並非最慘的那個,我也無需與他人比較。
欣賞與感恩:
最後一步,試著找到核心的情緒,尤其在自我批判的聲音底下,往往藏著深深的懊悔、慚愧、羞恥等不舒服的感受,這些都是內心深處的真實情緒,無須被忽略、更無須被否定,那該如何修復自己呢?你可以試試在腦中覆讀以下的語句:
1. 「親愛的OO(你的名字),最近辛苦了,我看見你已經很努力了(說說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2. 「親愛的OO(你的名字),也許有些問題還沒解決、有些困擾也還是存在,但謝謝你允許自己也有困頓的時刻。」
3. 「親愛的OO(你的名字),你無須每分每秒都是強大而完美的,偶爾顯露出的脆弱,是為了喚起內心許久未見的『疼惜』。」
腦中自我挑惕和批判的聲音,不全然是「不好的」,這些聲音也曾在人生的重要時刻,推進我們往前走、幫助我們謹慎的下了決定,有時,還可能提醒了我們回頭修復某些重要的關係。我們要做的,並非再次陷入自責,批判那個會「自我批判」的自己,相反的,我們可以學習感謝那個嚴厲的自己,同時,也允許再對自己慈愛一些。
陪伴你成長:【擺脫人生困境工作坊】擺脫慣性自責: 不用每件事都成為罵自己的素材
延伸閱讀:相處起來心好累!六個跡象看你是否處在「毒性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