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老公生氣、長輩嫌?心理師:為什麼妳成了「傳聲筒媽媽」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從媽媽嘴裡聽過這類的話嗎?「你最近要早點回家,你爸昨天晚上打電話找不到你,他很生氣!」、「你再多吃一點!不然每次回爺爺家,長輩都嫌我沒把你照顧好!」這些話聽起來總是令人不舒服,因為話裡面有一半在要求你做某件事,另一半則是告訴你,不是我在要求你,是其他人要求你,所以你還不能對我發脾氣。

當你聽到這些句子,你不但覺得自己被「命令」去做一件之外,你還會吸收到發言者傳遞過來的「評價」,家族議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某部份就是透過主要照顧者以「傳聲筒」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滲透進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傳聲筒是一種人際角色,每個人都可能在人際關係裡變成傳聲筒,但在女性成為母親這條路上,傳聲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因為這會讓女人沒辦法在母親的角色裡「做自己」。

整個社會乃至於女人本身,賦予「母親」許多責任與框架,這些壓力逼迫著成為母親的我們,如果我們沒有自我反思的習慣,只想趕快降低壓力,把心裡焦慮丟出去,我們就會變成傳聲筒媽媽,傳遞著那些從我們嘴裡說出來,但卻不是自己真正心意的話。

「吃飯的時候,我很容易失控吼小孩,因為老公不喜歡小孩邊玩邊吃,也看不慣我餵孩子吃飯,所以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臉都很臭,我壓力超大,只好罵孩子讓他們快一點,不然爸爸就要生氣了!」小蓉這席話描述出那些長期夾在老公跟小孩之間媽媽的心聲。

為了不讓其他人對孩子生氣而變成傳聲筒的媽媽,大概都有一些共同特徵,像是害怕衝突,無法因應吵架的局面,或是把別人的情緒和家庭和諧當成自己的責任,認為「好媽媽」就是要讓大家都沒有不滿的聲音。如果教養孩子只是為了讓旁人不生氣,那麼母親心裡就沒有空間建立自己在教養孩子上的核心思想,也沒有好情緒可以陪伴孩子經歷成長的挫折。

那麼身為母親的妳,該怎麼樣減少自己不經意成為傳聲筒的機率呢?讓我們來看看大吼大叫的夾心餅媽媽小蓉,她的自我療癒過程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靈感。

第一、 面對他人和自己的「憤怒」

逼著小蓉變成夾心餅,必須靠傳聲筒的方式,對孩子大吼大叫,以降低丈夫帶給自己的壓力,源頭是小蓉太害怕憤怒與衝突,她很不只害怕丈夫對孩子和自己的生氣,她可能也害怕自己會生氣,我們習慣否認憤怒,不喜歡憤怒帶給我們的影響,但愈壓抑反而愈容易因憤怒而失控。

憤怒是有功用的共通情緒,當我們的界限和利益被侵害,就會感到憤怒,而當獲得理解和尊重時,憤怒就會消退。

小蓉對丈夫生氣,也對孩子生氣,在療癒的過程,她觀察自己對他們的生氣,她發現自己氣老公在她需要幫助時袖手旁觀,把教養孩子當成她的事,還拿來指責他,她有時候也氣孩子為什麼不能趕快長大,為什麼特別調皮。

當小蓉了解自己的生氣,她可以嘗試跟先生溝通兩人對孩子用餐規範的看法,討論各自可以做些什麼,透過反思,小蓉也覺察到自己在面對孩子時,累積了許多委屈,但孩子就是孩子,有其成長歷程,不可能一夜長大,小蓉需要找些活動透透氣,找個同伴訴訴苦,或是好好補個眠,讓自己放鬆一下,重新充電。針對生氣的源頭,理解並處理,憤怒就會得到紓解。

第二、 用新的角度看待「衝突」

我們總是用負面角度思考「衝突」,覺得兩個人吵架絕對沒有好事,好像吵架只有毀滅性,關係無法在吵架中調整,也無法在爭執後修復,所以我們特別忌諱家人間的衝突,認為有害而無益,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健康的關係系統,包括家庭,都需要動態適應每一個成員的改變,我們都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透過溝通彼此的意見,才會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他需要家人怎麼配合,又因為人的慣性是不喜變動,所以我們會排斥新意見和新改變,才導致溝通總是很激烈,最後演變成吵架!

小蓉家有個成長中學齡前孩子,既依賴又想獨立,既需要被幫助又想被肯定,複雜的成長議題常常逼得照顧者挫折滿滿,最後破口大罵,孩子沒被幫助也得不到肯定,內心滿是無助和委屈,學習和配合的意願大受干擾。

將「衝突」轉為「良性溝通」的方法,不是拒絕,不是強力壓制,而是嘗試聆聽、願意為對方的需要做調整。小蓉和丈夫討論,試著鼓勵孩子自己吃飯,減少孩子獨立進餐的困難,像是將食物弄軟剪碎、或是用適合的餐具,並在孩子做到後給予立即的肯定,父母雙方都有心理準備,知道教養策略隨時可能因孩子當天的狀況和成長階段不同而改變。

第三、 學習「不介入」他人的人際關係

變成「傳聲筒」就是介入他人的人際關係,很多媽媽做了爸爸跟孩子的傳聲筒,做了爺奶、老師、路人的傳聲筒。身為母親的你為什麼需要替這些人傳話呢?

也許擔心丈夫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認為沒有你居中協調,他們的關係會愈加惡劣,但如果你不加思考地介入,就像傳聲筒一樣,幫他們兩個傳話,那只會惡化他們的關係,讓他們的關係定型在如此疏遠的距離。

有時候你覺得告訴孩子,長輩、師長以及大環境對他們的要求和觀感,對孩子是好事!是在幫助孩子避開危險,適應環境。但如果不經思考就傳遞訊息,你也許只是在抒發自己的壓力,然後把自己沒處理好的議題帶給孩子。

以小蓉為例,當她在餐桌上不假思索地對孩子發脾氣,說著「你看你吃那麼慢,爸爸都生氣了!」,再加上她在非語言上對丈夫的憤怒的恐懼,都可能把某種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或是她自己的權威議題傳遞給孩子。

當我們可以消化憤怒、面對衝突、和別人的人際關係保持健康距離時,就會有更多心力能放回自己身上,「妳想要當一個怎麼樣的母親?」、「妳對每一件事的立場、態度和偏好的做法是什麼?」妳不只是一個完整需要被尊重和照顧的人,妳也有權力和能力照自己的意思做母親。母親節將近,希望每一個有母親角色的女人,都能夠放下傳聲筒,在做媽媽時找到自己聲音。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不熱血、不奮鬥、不伸手,高學歷的你也過著「蹲族」生活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