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晤談時候,常遇到同學說起自己的愛戀心事,當然,在諮商室裡談起的愛戀心事,通常不是人們常見的快樂幸福那面,說來很像月之暗面,那裡沒有皎潔白光,只有暗黑坑疤,是愛情中真實的煩惱與焦慮、困擾與掙扎。
而學生常見的愛情問題,又可以分為兩大主題,一是關係的「牽手」,二是關係的「放手」。白話說,就是「關係怎麼開始」與「關係怎麼結束」。
我們先把焦點放在「關係怎麼開始」,想談談當你對一個人有好感後,接下來可以做什麼事 ?
「首先,你要問她很多問題,然後認真聽她說,讓她覺得你對她很有興趣。」電影《年少時代》(Boyhood)裡的老爸是這樣告訴暗戀班上女同學的兒子。
自己很喜歡這話,也用這段台詞開場。裡頭說著,當你喜歡一個人,你需要做的,就是先多認識對方。怎麼認識?透過「問問題」與「認真傾聽」。
用學術的話說,就是「邀請」與「回應」,這是美國婚姻治療學者John Gottman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關係的建立在於「情感連結」的發生,但要達到「情感連結」,就得透過「邀請」與「回應」了。
自己常用臉書(Facebook)變革的例子來說明「情感連結」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前在臉書上回應別人的貼文你只能給「讚」,但「讚」實在難以表達我們真切的情感,後來臉書聰明了,設計了更多的回應方式,而你細看這些回應,不論是「大笑」、「哇」、「哭泣」、「愛心」等等表情符號,它們都是「情感」、「情緒」,比起「讚」,它幫助我們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與情感,也讓接收者更了解我們的感受。相較之下,「讚」反而接近是「認知」層面的表達。而比較認知層面的交流,人際與親密關係更是建立在情感層面的交流上,我想臉書大神後來也深知這道理,為了讓用戶更常使用它,就必須創造用戶間的更多交流,那「情感交流」才是拉近關係的最佳方法。
回到實際人際互動的議題上,想要拉近關係,就要創造「情感交流」。聊天的話題就不能只停在「資訊交換」,如「你念什麼系 ?」、「你昨天去看什麼電影 ?」、「你修了什麼課 ?」等等之類,這些話題不是不好,它其實是好的切入點,但接下來你得往「情感交流」的方向走,如果話題一直停在「資訊交換」層面,就跟有人問你「請問捷運站怎麼走?」而你回答「想前走200公尺右轉就到了」一樣,你們的關係始終只是一對擦肩而過的「路人」。「情感交流」的方向是指探索彼此的態度、情緒,如「那你喜歡這系嗎 ?」、「你喜歡這電影嗎 ?」、「它給你什麼感覺呢 ?」。
而你也別忘了,自已在對話中也要試著透露出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為你的情緒能讓對方知道你的狀態,這會讓對方在互動中採取比較明確的態度,你是在幫助對方處理自己面對他人不明狀態的焦慮,否則當你始終面無表情,我搞不清楚你聽到我說這些有什麼感覺的時候,有時我真的不知道我能不能說、該不該說,你的態度不明,是容易會讓對方焦慮的,一焦慮,對方容易退縮或抗拒,關係也不易建立。所以別忘了,當你適時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是幫了對方一個大忙,讓對方了解你,她才知道自己要用什麼方式跟你互動。
「邀請」代表你想與對方產生連結,你不是把對方當「路人」,代表對方「被看見」,也就是上述電影台詞裡「讓她覺得你對她很有興趣」的意思。
在處理人際議題的時候,自己常會探索個案的人際行為,其中一原因,就是我想知道個案在人際關係中如何發出「邀請」。但也常發現,原來個案鮮少發出過「邀請」的舉動,他看到同學不打招呼,他不敢主動跟同學說話,當然這背後一定有深層的內在困擾需要處理,但在回答「為什麼我都沒有朋友」的時候,我仍會提醒個案,因為他沒有讓人看見他的「邀請」。
當你沒有「邀請」,也可能在傳遞一種訊息,那就是「我不想與你產生連結」、「你最好別跟我說話」。大家都只是凡人呀,都怕被拒絕,如果你沒「邀請」,我們自然會察言觀色等待,除非是很有愛的同學,他們才比較會很大方邀請,但我們不可能永遠在等待對方,這只會讓我們更退縮,讓我們變成「被拯救者」的姿態,上演著等待他人來給我們絕地救援的戲碼,但你知道,有愛的同學不多了,想做救世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種惡性循環。
自己的關係得要自己救,你得幫自己一個忙,你也得幫對方一個忙,別把對方當成救世主,這樣對方在關係中只會感覺疲憊。真的,如果你渴望自己被救贖,你需要的是「神」,不是男朋友、女朋友、好朋友,這是宗教情懷,不是人際與親密需求。讓人做神,容易有兩種結果,一是那人會很痛苦,明明自己很有限,卻要被你用全能無限的期待眼光看待,壓力好大啊!二是對方可能真的把自己當神看,他以為自己是你的拯救者,這時你得聽他的,他覺得你沒有他不行,對方可能操控你的安全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說來,這正是恐怖情人的溫床。這兩種關係都不健康,都有人會很痛苦。
「可是邀請有可能被拒絕呀 !」是啊,誰說「邀請」一定會成功呢,一定有被拒絕的可能。被拒絕是痛的,難受的。這時我們需要好好安慰自己,但別絕望,我們依然有努力的方向,那就是練習發出下一個更好的「邀請」。
「老師,但如果我發出邀請,她不就知道我喜歡她了?」曾有同學問。
「不然呢 ?」我回。
有時自己覺得,如果我們沒有接近自身脆弱的勇氣,其實我們也很難生出愛人的能力。
如果、如果我們很怕很怕受傷,好像,我們也離愛情與親密很遠很遠。
遠得像是月亮,我們看著它的光亮…
但會不會,它也在邀請你、呼喚你,看看在光亮之後的「月之暗面」,那裡沒有狂派金剛,但有愛情中的脆弱自我,看清楚了,也許,我們也會不一樣了。
陪伴你成長:【愛情輕鬆學】 教你贏回愛情二十堂線上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