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某位親友,在閒談時向你透露想要輕生的念頭,你會怎麼回應?
【回應一】「欸!別想那麼多啦!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回應二】「萬萬不可呀!你也不想想,當你死了,你身旁的人會有多難過?」
【回應三】「講這個做什麼?我不想聽,不准再說了!」
【回應四】「我知道你很痛苦,那麼,你想到要如何結束生命呢?」
選好了嗎?前兩項是多數人常見的回應方式,常被我稱為「無效的安慰」——你本想讓對方別那麼難過,就此放下輕生的念頭,但對方不但沒有比較好,反而還因不被理解或內心自責而更感痛苦。
回應三則是要對方別再談起「自殺」這檔事,一來傳達出一份指責,二來則是自欺欺人,好像只要不說不談,對方就會自動打消自殺念頭。
—
那麼,回應四呢?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他太太最近心情不好,時常把自殺掛在嘴邊講,他該怎麼辦呢?我說:「你有問她,她想怎麼死嗎?」
朋友面露驚訝,聲音微顫:「可以問得這麼直接嗎?」
我嚴肅地說:「當然!否則,你怎麼知道她自殺的可能風險有多高,又怎麼知道,後續要怎麼幫助她?」
「自殺」是一般人在社交場合的禁忌話題,反應的常是對自殺這件事情的恐懼與焦慮,以及對自殺行為有著「不道德」的負面觀感。曾有個個案這麼告訴我:「我最近常在腦袋裡浮現想死的念頭,一旦出現這個念頭,我就覺得自己好糟糕,充滿罪惡感,我覺得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當一個人願意對另一個人透露出自己想死的念頭,我相信,他通常不會是隨便說說。可想而知,你若會對某人透露自殺意圖,通常是當前的痛苦已經快要把你壓垮了,而剛好對方又是值得信任的人!
想想,當有個人如此用盡全力地向你呼救,但你卻不准他說,或視而不見,更訴諸罪惡感來勸誡他,無疑正把他推向更加無助的深淵。
「你得接住她的求救訊號。」我對朋友這麼說:「也許對她而言,你正是茫茫大海中的唯一浮木。」接住了,就有機會慢慢帶著他靠岸。
面對自殺企圖者,我們當然要和他談自殺這件事。問題是,怎麼談?
—
表達理解,雖然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理解
如果自殺不被大眾所允許,那麼,一個人若想輕生,勢必不是鬧著玩的。此時,請給予對方最深刻的同理吧!請告訴他:「我知道你一定覺得很痛苦,才會想死。」同時,邀請對方說出他的苦:「你願意和我談談這份痛苦嗎?」、「發生了什麼事?」、「已經痛苦多久了?」、「內心有什麼感覺呢?」
表達痛苦,不一定就能緩解痛苦;但知道有人願意懂我們,卻能感受些許安慰:「我不是孤單一人」。
自殺風險評估
接著,直接問:「那麼,你想要如何自殺呢?」
對!就是這麼直接。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評估自殺危險程度,請帶著關懷的態度,具體地問清楚當事人企圖自殺的做法,包括「在何時」、「選何地」、「用何物」、「如何做」和「與何人」等。你會得到一些回答,並根據這些內容,判斷對方的自殺危險性屬於那個等級,分別採取不同的介入措施。
(一)第一級—自殺意念
如果企圖自殺者告訴你,他只有想死的念頭,但還沒想到怎麼死,沒有具體的計畫,更沒有嘗試過,甚至內心還有一些羈絆與牽掛,這樣你大可以放鬆點,但也別掉以輕心。你可以讓對方保持如常作息,但別忘了時時關懷。
如果你與他的關係夠好,請要他向你做出「不自殺承諾」。不是向你保證絕不自殺,而是當出現自殺念頭,而難以自我控制時,能夠想起三個信任的對象,做出求救動作。請要求他一一說出這三個對象的名字,並列出優先序,確認他可以透過何種方式聯絡得到人。
這麼做的目的是在緩解自殺意念高漲當下的衝動。然而,這個措施會奏效,是建立在彼此有著信任關係的基礎上,人們傾向於去做出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
(二)第二級—自殺計畫
若對方表明已經想到要如何結束生命,甚至挑好時間、選好地點、正在考慮如何準備自殺工具,甚至已經開始考慮如何安排身後事時,自殺風險等級立馬提升。計畫內容越具體、越周詳,自殺風險越高。這表示當事人腦海中時時排演著自殺的實況,真實發生自殺的可能性當然遠高於只有自殺的念頭。
除了不自殺承諾外,請立刻陪同他尋求專業協助。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時時刻刻有人盯著他,絕對不能讓他落單。適時地啟動當事人身旁親友的人際資源,確認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有人看得到他,避免一個閃失,發生了遺憾的事情。
(三)第三級—自殺行動
小從已經準備好工具,勘查過場地,寫好遺書,出現向親友道別的動作,大到已經嘗試過自殺,安排好後事,都屬於最高的自殺危險等級。毫不猶豫,請設法移除當事人任何有利於執行自殺行動的資源,同時24小時緊迫盯人,周遭親友需要輪番支援,提供陪伴與支持。
再怎麼樣也要讓他去接觸專業協助,危急時刻,甚至得聯絡119強制送醫。曾經有過自殺嘗試的人,再次做出自殺行動的可能性會遠高於一般人,絕不可掉以輕心。
—
轉介資源與陪伴
前面提過,一個人不會隨隨便便就說要自殺,自殺企圖者常是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重大困頓,內心充滿痛苦與無助,或者深陷低落與憂鬱的情緒之中。總之,那種苦絕不是一般的苦。
因此,自殺企圖者亟需身邊有人能夠願意釋放理解,長期提供支持與陪伴。而最好的做法,就是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專業協助。不管是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忙,只要能與專業資源聯繫上,便能有效降低自殺風險。
—
面對自殺企圖者,別怕直接談自殺!
不是真想自殺的人,不會因為談論了自殺就跑去自殺;真正想自殺的人,卻有可能因為談論了自殺,而降低了自殺風險。
如果不開門見山地談,怎麼會有機會承接起對方巨大的痛苦,怎麼會有機會評估對方的自殺風險等級,又怎麼會有採取適切措施予以協助,幫助對方接觸到專業資源呢?
(本文撰寫於2018年10月29日)
陪伴你成長:【關係憂鬱】斷裂後的我們,自我還能完整嗎?
延伸閱讀:【關於自殺這件事】與其說想死,不如說是不知道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