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知名啤酒品牌日前傳出面試風波,有面試者發文表示,面試官詢問「人生中有沒有什麼「勇敢冒險」的事時,自己以「向父親出櫃」作為回答,不料對方卻反回「這也算哦?」讓面試者感到不悅,面試者認為出櫃對她來說是相當勇敢的事,加上該公司公開支持性別友善才願意分享,沒想到對方卻這樣回覆讓她感到自己遭到否定;對此,該啤酒品牌也發聲明致歉。
親愛的,你認為的「勇敢」是什麼?
有些人覺得去跳高空彈跳很勇敢,有些人覺得坐擁高薪的人選擇回家種田很勇敢,也有些人覺得鼓起勇氣向心愛的人告白很勇敢。
是的,大多數的事情都沒有絕對,只是每個人的認知不同,而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別人身上,所以一旦雙方的認知產生差異時,在彼此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就會因爲誤解而產生衝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依照金字塔,由高到低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自我實現」、「尊嚴」(社會需求)、「愛與歸屬」、「安全」以及「生理」的需求,依據時空背景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每個人所追求的層次也不同;但通常人會先致力於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之後,再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生活環境的不同,而追求著不一樣的需求,比如對窮困的人而言,滿足三餐需求是首要追求;而對不愁吃穿的人來說,或許擁有人際關係、愛情才是他們的生活目標。
對於擁有不同需求的人來說,「勇敢是什麼」自然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但從整體來看,勇敢其實是「即使內心害怕,仍選擇面對恐懼、克服恐懼」。不妨想想,對於一個窮困遼倒、長期吃不飽的人來說,他決定將身上僅有的錢拿去買車票,前往都市找工作這件事是不是很勇敢呢?
而正是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需求不同,當我們已經具備了別人正在追求的地位環境甚至是身份時,會傾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忘了應該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進而容易導致一方受傷,甚至是衝突發生。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練習同理心呢?
首先,當事情發生或是對話產生時,試著從語氣、臉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辨識對方的情緒,若你發現自己反應還不夠即時,不妨從電視或是影片上來進行自我訓練,藉由將影片靜音的方式來檢視劇裡角色的情緒感受是否與自己所猜測的一樣。
接著,就是人人都知道但做起來並不容易的「換位思考」。
與對方對話時,請先試著將重點放在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事情本身,而當對方仍在表達他的感受時,不要急著打斷對方或是反駁,等對方說完之後,可以以提問的方式闡述剛才對方說過的話,確認對方的想法及感受,同時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同理,比如:「我聽完了你的想法,你的意思是….對嗎?」
當你確實理解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後,你也能在內心問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若你發現自己與對方的想法類似,自然就可以理解對方;但若與對方想法不同也沒關係,你可以告訴對方若是自己會怎麼做,讓雙方有機會一同找出共識。
親愛的,雖然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每個人都有培養同理心的能力,願你我都能透過擁有同理心,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連結。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勇敢不是一直堅強,而是迎向自己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