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兒童性暴力:三方法成為孩子的身心守護者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今年三月,南韓爆發「N號房」未成年人性剝削影片事件,嫌犯在通訊軟體Telegram建立私人聊天室,在網路上利用打工當藉口,吸引年輕女性提供性感照片並取得個資威脅,超過七十名受害者被迫拍攝不雅影片,供付費的聊天室成員觀看,其中年紀最小的少女甚至僅有11歲。消息一出,不僅引其南韓社會譁然,性暴力議題也再度引起全球討論。

儘管無關乎性別,所有人都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但無法否認的是,身為女性所遭遇的環境地卻更危險,這也是為什麼詢問有女兒的家長最擔心的問題時,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性暴力」。

與過去不同的是,隨著勇敢揭露性犯罪的「#Me Too」運動在全球掀起巨大浪潮,不僅加大了社會大眾對性暴力的意識,許多受害者也得以發聲,並將性犯罪者訴諸法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性暴力為任何人企圖透過肢體暴力或是心理威脅等強迫手段,企圖強迫另一方發生任何形式的性行為、性騷擾、性暗示等行為。

然而,對孩子們而言,當遇到性暴力的情況時,也許只會就感覺哪裡不對勁,而不會意識到這就是性暴力。因此,既然無法完全避免危險發生,就必須讓孩子對性暴力有高度意識,並且知道若遇到性暴力時的對應方法。

從「感覺訓練」開始

性教育專家孫京伊在《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的書中建議家長可以從「感覺訓練」開始,也就是遇到某件事時,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的感覺,當孩子出現討厭的感覺時,就可以教導他怎麼處理。比如卡通《蠟筆小新》中的主角時常對性表現出冒失的態度,家長就可以藉此詢問孩子「你覺得小新這樣的行為,對方會有什麼感覺?」經常透過這樣的對話來為孩子做感覺訓練。

熟人其實比陌生人更危險

經過感覺訓練之後,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情況下提高警覺,多數家長會叮嚀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小心陌生人」,但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五年來平均每年有超過一萬件的性侵案件,且加害人與被害人是相識關係者超過九成,顯示熟人其實比陌生人更危險,因為孩子可能並不認為那些人是陌生人。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在線上課程【孩子的守護者】中就以「熟悉的陌生人」為主題探討,她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對這些熟悉的陌生人卸下心防,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對孩子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對方是聊天許久的網友,又或是遠房親戚。(線上課程:【孩子的守護者】八堂課教出臨危不亂的孩子

對此,羅怡君建議家長,要教導孩子拉好自己的心理界限,也就是當熟悉的陌生人要求孩子去做「平常陌生人對自己要求時不會答應的事」時,孩子就要懂得拉緊界線,不要因為害怕破壞關係而打破原則。

若孩子遭到性暴力,家長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受到性暴力後,不一定會馬上跟父母說,所以父母在平常就需要好好觀察孩子的心理與身體上是否突然有什麼症狀,若懷疑孩子遭受性暴力時,也不要太過驚嚇或慌亂,因為此時內心感到最不安的是孩子。

而當孩子向家長表示自己受到性暴力時,除了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以外,家長絕對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可以保護他的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孩子所說的話,更不能怪罪孩子。

信任與傾聽

孫京伊也在書中建議家長:一定要對孩子說:「爸媽相信你」、「這件事不是你的錯」、「你會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不能對孩子說的則是:「你不是在說謊吧?」、「我不是已經跟你說過要小心那種人了嗎?」、「你為什麼不早說?」

安撫與鼓勵

此外,孫京伊也提醒家長,在詢問孩子相關問題時,要記住孩子現在的情緒是混亂與不安,所以務必要使孩子安心後,再慢慢提出問題。當問題問完之後,也不要忘記鼓勵孩子:「我知道你很痛苦,謝謝你願意說出來。」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受害者的預防,而是防止成為加害者。」

孫京伊在書中強調,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永遠活在自己的保護裡,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性暴力並非爸媽可以防止的問題,孩子無論何時都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所以在無法完全預防性暴力的情況下,除了提高孩子對性暴力的意識以外,透過正確和健康的性教育「防止孩子成為加害者」也是改善性暴力環境的重要關鍵。

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

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

作者: 孫京伊

采實文化 2020/06/24出版

 

延伸閱讀: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讓孩子知道「自己才是身體的主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