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記得是幾年前的一場工作坊,席間一位因某種原因被要求來上課的學員,不僅遲到許久,而且帶著滿臉不悅進入課堂。
整天的課程,他採取半躺的方式坐在位置上不停滑手機、頻繁地進出教室,課堂上的繪畫活動也是揮個兩筆就把紙給扔到一旁。
看著這一幕,我好想直接對他說:「如果你覺得來上課沒有意義,那麼請你回去吧。」
雖說被要求來上課的心情往往不會太好,但那也是因為他申請了某些經費,因而需要完成的責任。
「只想享受利益,卻不想付出相對的責任?」
「想擺爛,為何偏偏選我的課程?」
「擺著一張臭臉,我欠你很多嗎?」
隨著這些想法出現,我愈想愈氣。課才上不到一半,就覺得很沒勁。
下課時間,我走到陽台伸展筋骨、呼吸幾口新鮮空氣,突然有一個想法浮上心頭:
「我為什麼要為他的不開心負責呢?」
「他用痛苦的態度熬過六小時,那是他的選擇。」「他得上六小時的課,那也是他該盡的責任。」
而我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兩件:
1.接受有人就是用這種態度面對學習,硬要勉強對方,不僅費力、也沒有意義。
2.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二十幾位認真投入的學員,繼續好好上課,這樣,對於上課的夥伴也才是公平的。
想著想著,原本鬱悶的心情瞬間晴朗多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對於這類型的成員似乎產生了抗體,不太因此而感到在意或不舒服。
想一想,我們在人際互動中有時候對自己不是太嚴格,不然就是太容易受傷,有時候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有時候則是太過為對方負責。
不僅為難了對方,同時也為難了自己。
他過好他的生活,並且為他的行為負起責任;我過好我的生活,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這樣就好了。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