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深度職場力》的中文書名有點尷尬,原文書名比較直接: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Why Skills Trump Passion in the Quest for Work You Love。優秀到別人無法忽視你:為什麼在追求你愛的工作時,「專業/技能」比「熱情」更重要。
猜是出版社為了延續作者卡爾‧紐波特之前一系列熱賣的「深度」系列,所以取了這樣乍看有點難理解的書名。追根究底,其實只有《深度工作力》這本書真的在講「深度工作」。《深度學習力》其實是在討論如何在大學的環境中脫穎而出(HOW TO WIN AT COLLEGE: Surprising Secrets for Success from the Country’s Top Students)。數位大掃除也要加個深度,變成《深度數位大掃除》。無論如何,這幾本書真的都蠻值得一看的。
《深度職場力》一書回答了我在看過一些傳記之後的心中之謎:為什麼許多成功人士的自傳裡,幾乎必備「誤打誤撞」的劇情?
作者從「如何找到你所愛的工作?」這個命題出發,發現「卡住了」,同時翻轉整個命題,變成: 「一個人究竟是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
將問題翻轉之後,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實:幾乎沒有多少人,生下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包含書裡提到最有名的案例——賈伯斯(照書裡描述所說,賈伯斯如果真的follow his heart的話,最後應該會成為禪修大師,而不是蘋果電腦的老闆)。
在這過度強調「熱情」的世代,本書反而想說:追隨熱情不是好建議。因為,這實在是一個難以抓摸的概念。什麼是熱情?要怎麼知道我對什麼有熱情?
同時,許多人也因這「熱情」的概念,不斷換工作,卻總是找不到所謂一個「自己真的有熱情」的職業;明眼人會發現,在熱情難以衡量、估計的情境下,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無窮迴圈。
書裡舉了羅伯·瓦勒朗(Robert J. Valerand)、艾美·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等人在職場的研究,非常精彩,也具體的動搖了「熱情」這種歷久彌新的職涯迷思。
作者下了三個小結論:
結論一:職涯熱情很罕見
結論二:熱情需要時間醞釀
結論三:熱情是駕輕就熟之後的副產品
同時,「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中,也沒有提到,必須要有「熱情」才能產生「動機」的說法。所以,會不會「熱情」不是職涯發展最最最重要的關鍵,而有別的?
作者寫本書時,也正巧遭逢自身職涯的瓶頸。為了陪自己面對職涯議題,他出發尋找許多在職涯領域闖出一片天的各種人,來自不同產業,和他們聊聊一路的心路歷程。
若要把發現稍微濃縮,小結論會是:
「把工作做好」比「入對行」更重要。
此後,作者分成幾個架構探討這句話的意思,主要重點是:
1. 執著於「熱情」是個危險的現象(如上所述)
2. 你必須優秀到沒人可忽視你
根據供需法則,美好工作是稀有的,你若想爭取這樣的工作型態,就必須自身要有珍貴的技能,能夠去交換。
3. 承上,不管你在哪份工作,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去累積你的「職涯資本」,也就是俗稱的競爭力。
作者也介紹了許多「職涯資本家」們的故事,讓大家去看看成功發生之前,這些人是如何累積職涯資本的;同時,沒有累積資本就去追逐熱情的失敗案例,在書裡也血淋淋的呈現著。
4. 「刻意練習」是痛苦的,而這決定了誰能夠累積更多職涯資本,在未來找到更理想的職業
5. 想在工作擁有「自主性」,你就要有籌碼(=職涯資本)和老闆談條件
沒資本就貿然衝動行事,失敗案例居多(不妨想想許多夢想開咖啡廳的人)
6. 當你強到可以用職涯資本和老闆談判時,老闆可能會捨不得你走
7. 如何思考你的職涯資本是否足夠?「財務可行性法則」,自問:有人會願意花錢買你的東西、請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嗎?
8. 職涯資本最理想的情況是,可以換來一份帶來「使命」的職業
因緣際會讀到了本書,許多觀念非常撼動我本來的想像。但仔細參照自己的經驗與許多前輩或成功人士的故事,又突然覺得這種觀點也非常具說服力。
誠摯推薦給還在職場上迷惘、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又或者是準備轉職、二度就業的每個人參考。一起練習重新翻轉命題,找到更多職涯新的可能。
卡爾‧紐波特
天下文化2018/05/28
陪伴你成長:別再「找」工作!帶你規劃工作的系統性作法
延伸閱讀:《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30個職場好人緣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