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最近台灣出版界引進了許多中國作者的創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們可以跨越空間限制,真正在心理層面進行交流;憂的是,台灣本土創作的能量,有時深感未如對岸這麼蓬勃。
《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一書作者便來自中國。在這本書裡,她以第二人稱的方式,娓娓道來許多她的人生觀察。特別的是,這是一本對「女性」為想像讀者的創作。也因此,諸多人生觀察都聚焦在身為女性,活在這世上,在不同時空、環境之下,常見的煩惱與困境。
本書被歸類在「微文學」的範疇,其實是平常我不太涉獵的領域。不過,身為創作者,我知道在心理勵志這個書系,其實散文類的創作還是多數人的首選。相較於硬邦邦、需要動腦、辛苦做功課的自助書籍或觀念書,以故事和敘事為架構的鋪陳方式,確實是許多人在心靈疲憊時刻,更能帶來療癒效果的選擇。
這也是我在讀《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一書時的感覺,本書閱讀起來十分輕鬆,但作者在行文中,時常輕輕地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概念或理論,不過,通常這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所以,讀起來並不「硬」。我也在這本書裡找到許多作者的自身觀察或推論,十分符合我目前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了解。好比,在閱讀〈你的隨和,並不是沒有原則〉一篇,看到主角桃子的故事時,就心想:「天阿!這個故事也太適合放在《練習不壓抑》裡面當例子了!! 😂」
在這引用其中一小段讓讀者來思考思考:
幾年前,我的一個女性朋友桃子結婚了,沒房、沒車、沒存款、沒鑽戒、沒婚禮。什麼都沒有,然而她依然大義凜然地奔進了「裸婚大軍」的隊伍裡。其實,他們倆裸婚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結婚前夕她才知道男友把自己的積蓄全都借給了哥哥,因為哥哥要買房。在桃子結婚一個月後,老公的哥哥搬進了新房,隨即買了一輛進口車。桃子一看,這剛買了房又買了車,還世界各地去旅遊,根本不是缺錢的人啊。眼看房價像坐電梯一樣味地直往上升,桃子開始心慌,催老公:找機會問問你哥,多少還點錢吧,我們也得趕快買房。這一問,哥哥馬上就不高興了。
隨後就是春節,哥哥一家三口去國外度假,桃子跟老公在家吵翻天。婆婆自然知道是為了什麼,連忙跑來調停,把兄弟倆從小到大手足情深的故事逐一講了一遍,又對桃子進行了一番家和萬事興的傳統文化教育,核心意思只有一個:你哥沒有錢,他的車是公司配的(當然是撒謊),欠你們的錢暫時就不要追討了。看著婆婆這麼苦口婆心地勸導,桃子雖然心裡十分不滿,但嘴上還是答應了婆婆,可以暫時緩一緩。後來,老公的哥哥又借過幾次錢,被拒絕後就不再與弟弟來往,關係鬧得很僵。桃子在婆婆的逼迫下,前往哥哥家登門示好多次,賠笑道歉數回,始終無果。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都以為這女生要嘛特別懦弱,要嘛智商沒上線。其實兩者都不是。
原生家庭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及父母從小灌輸的隨和、包容的教育,聯手害死了桃子。
桃子這樣的人,在別人觸及自己原則和底線的時候,明明心裡已經很不高興了,但就是不表現出來,這就導致人際關係出現界線不清的問題。隨和、包容,如果是在好人堆裡,自然沒有問題,如果遇到惡人,就會被逼到死角。就拿桃子來說,她的願望當然是好的,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少生是非。所謂「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與陌生人交往都盡量做到情同手足了,何況自己的親兄弟呢?更應該親密無間才是。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千人千面,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種性格,怎麼能忽略人性的缺點和弱點呢?
當你總是容忍別人一再地越過自己的界線時,便不是隨和,而是軟弱。
後來,老公的女爺爺覺得自己年歲已大,想把名下的一間房子分給兒孫們。公婆跟大家談,提出了自己的分房方案:桃子夫婦放棄繼承,全分給哥哥,公婆現住的這間房將來分給桃子他們。兄弟倆一人一間,不偏不倚。阿阿!這兩間房,一間在蛋黃區,一間在蛋白區,價格相差不止五倍,真不知道公婆的不偏不倚是打哪來的?
沒想到,還沒等桃子夫婦說什麼,爺爺第一個就不同意這個方案,於是分房子的事就暫時摺下了。眼看即將到手的房子就這麼飛了,哥哥一怒,把父母的醫療費、生活費等負擔全都丟給弟弟,還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父母家撫養。如此,一年多的時間裡,桃子夫婦不但要贍養公婆,還要幫哥哥養孩子。
一個週末,桃子去婆婆家,不知為何門虛掩著,桃子就直接推門進去了,然後在玄關換鞋。婆婆正和一個老鄰居在客廳聊天,沒聽見她進來,話題還在繼續。鄰居說:「你們家現在這情況,就不怕小兒子兩口子造反?」婆婆嘆口氣:「我又何嘗不知道小兒子壓力大,但真的沒辦法啊,大兒子脾氣不好,大媳婦更像是個沖天炮,一點就著,跟那兩人說不通,再說,萬一把大媳婦惹毛了要離婚,孫子怎麼辦?小兒子老實,小兒媳婦也好哄,有時候她心裡不開心,我就假設不知道,反正打死她也不敢說出來。」這番話,聽得桃子的心都涼了。
這些年,婆婆給她最不好的感覺就是,在這個家,桃子從未受到過尊重,婆婆處理任何事情,基本上都不考慮她的感受。
「好人」容易遭遇的困境:被忽略,被無視。捏一捏你也無所謂,反正你是個軟柿子,別人我也擺不平,只能讓你吃點虧。
如果你是桃子,你會怎麼做呢?賣個關子,想知道桃子最後是如何「不壓抑」的嗎?這一篇故事在本書63頁。
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學、散文創作者可以和心理學家來個交流討論,這種微跨領域的激盪,一定會很有趣XD
在此向讀者分享《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這本書,不妨透過作者提出的這些觀察,拿來「觀察」一下自己的生活,從中找到一些「被理解」的感覺,或者「做些什麼」的改變契機。
推薦書籍:《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作者:米夏;時報出版 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