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玩具總動員4》:如何從被決定的人生中,找到自我價值?

作者:邱羣倫 諮商心理師

電影的開頭胡迪跟牧羊女有著這樣的一段對話:孩子每天都丟掉玩具。有時候他們被丟在庭院裡;有時候他們被放在錯誤的盒子裡」

而這句話也揭示這部電影想要談論的孩子、玩具以及「錯誤的盒子」的象徵是什麼?

孩子之於玩具的關係。我會看成是父母跟子女的關係。

在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方式跟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能夠細心呵護,有的會因為一些因素棄養。

被棄養的小孩就如同那些被丟掉的玩具一樣。

而有的父母則是希望孩子照著他們的期待所成長,只是這樣的期待是真的適合小孩嗎?

若不適合,也如同把玩具放在錯誤的盒子中。

 

關於被遺棄,以及放在錯誤的盒子。如果放到我們的人生,又可以怎樣的理解?

遺棄玩具

遺棄玩具,如同孤兒。

很多童話、神話中,主角(英雄)通常都是孤兒出身。

他們可能是沒有父母、被趕出家門,或是自願離開家中。

只是,並不是每個孤兒都可以成為英雄

這個差別在哪?

先看看胡迪,胡迪從原本的主人Andy 被送給了Bonnie,這某種程度就是一個孤兒的開始,且也被放在衣櫃(一個錯誤的地方)。

但胡迪仍是在意著Bonnie,也渴望獲得他的喜愛跟認同,如同從小我們不斷要獲得重要他人肯定的心理狀態,那是一種匱乏及渴求,這樣的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卻也總是感覺無法滿足他人。

胡迪曾說:

我什麼都無法做,我能夠做的就是讓Bonnie快樂

這是不是很像不斷想要被父母肯定的小孩的內在聲音?

同樣的狀態也可以在Gabby上看到,原本她以為是說話盒壞掉,所以不被愛。

這就像很多小孩感受到有條件的愛,爸媽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好,因此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說話盒修好,就如同要表現好。

 

反之,牧羊女-寶兒,一開始她雖然被遺棄,但她從不認為自己被遺棄,因為她也自己想要去世界闖蕩。

如同自己走出家門,踏上自己的旅程,這樣的狀態就很像許多童話中的「英雄」,開始放棄原生家庭出走,也等同於可以把父母的期待也放在腦後。

 

榮格的個體化之路

榮格的個體化歷程,第一個就是「分離」。

所謂分離,就是把過去身旁重要他人給予的價值信念慢慢從身上去除。

如同胡迪決定不再當一個忠誠的玩具。

因此,當你可以分清楚「這是爸媽要的,而不是我要的」那一刻,你就開始與爸媽分離,展開屬於你的英雄旅程。

你可以是被人決定價值的玩具們,又或者你也可以從被掌控的人生中,找到屬於你自己價值

 

 

延伸閱讀:缺乏界限的共生關係,讓你失去自信也缺乏自我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