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的財務界限:不幫忙出錢,還是家人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美要為家人背房貸,但住在房子裡的是父母、弟妹與弟弟的女友,住在裡面的人沒有付一毛錢,房子是父母選的,小美跟先生另外住在自己的房子,當經濟喘不過來要跟父母談時,家人都炸開,覺得房子未來是小美的,為什麼家人要付

但是想清楚,有可能嗎?父母走了後,小美有辦法要弟妹們搬家嗎?

小林有個不視生產的弟弟,每天遊手好閒還經常刷爆卡,前陣子還被仙人跳勒索二十多萬,母親總是哭著要小林幫忙,覺得只剩下小林,有小林真好,卻沒想到小林這十年工作下來卻沒有任何存款,更別想要討個女友。

「親兄弟明算帳」就是非常有財務界限,乍聽很冷酷,但事實是錢最容易傷感情,特別是家族有過窮困歷史或金錢焦慮的情形。

錢也被許多人視為情感的籌碼,似乎要給錢才是真正的愛,但真正的愛與連結,向來就不奠基在財務上,情感薄弱與自我價值不穩定,才更看重錢。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這本書中,十方老師說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也闡述許多家人為了錢會出現的糾結:不幫,就是自私嗎?不幫,就是不孝嗎?不幫,害了他怎麼辦?

我在【關係界限工作坊: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中經常討論到「自由與責任」的課題,一個人想要擁有金錢的自由,就要能自律地賺取與運用金錢,並學會為金錢負責,才是一個真正財務獨立的人,但缺乏財務界限的人,基本上也缺乏對生命負責,將經濟依賴視為理所當然,也從未為自己的金錢透支付上代價,因為總有人幫忙扛責。

善良的家人總認為幫到終有一天他會懂,但這種等待他覺悟的心情,往往換來絕情,甚至不知感恩的回報,你會發現越補越大洞,因為被幫的人受盡關注與照顧,根本不覺得有必要成長。

「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這句話一直被用在心靈成長中,原因在於有痛苦才會逼著一個人找答案、跳出舒適圈或改變自我。而無止盡的幫助,其實是「對方無須成長與負責」的共犯結構,強化照顧者與依賴者的行為模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但是身為一個幫助者/照顧者,你是否思考過,你怎麼了?

1.不幫,就是自私?

多數的幫助者,都活在他人的嘴裡。太在乎他人眼中的自己,給錢為了要塞人牙縫,企圖維持他人眼中自己的美好與善良。

若你真是善良的人,你又是否打從心底認為自己善良?又為何會因為他人一句話,動搖你對自己的信任?一個善良的人要具備界限,也就是看得見自己、也看得見他人的能力,當你知道過度給予付出已經超出負荷,且是在幫一個無止盡的黑洞時,停止幫助才是真正的善良,因為你在幫助他負起生命的責任。

2.不幫,就是不孝?

多數被如此勒索的人,時常是在家中自覺獲得「關注」最少的,往往讓人費心的人,反而是獲得「關注」最多、最會索取「關注」的,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關注。而你因為獲得的關注相對少、認可少、疼愛少,而更需要透過付出金錢,來確認愛與連結還在。

當然有人會認為,不是家中能力最好的人,能者多勞,才會被如此要求嗎?或是單身、沒家累、沒小孩等負擔少的人,就該多負擔家人的責任?但事實是,這更代表這個人在家中心理地位低落,最容易成為被使喚的對象,難以拒絕家人的要求。

3.不幫,害了他怎麼辦?

關係的共犯結構,就是在「幫助」一個人不用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一個讓人操心的人,就會搭上一個不斷操心的人,關係互補效應才能良好運作,因此要停下操心跟停下幫忙,不是等著對方成熟,而是你要學會自主地停下操心,讓關係不再互補,當關係失去原有的恐怖平衡時,他才有機會在地震中驚醒,重新省思自己的人生。

 

總結下來,失去財務界限,是在描繪自我那條線相對模糊的人,需要透過他人觀感來確認自我價值,總是在「做自己」與「做人」裡不斷選擇「做好人」,而看不見自身的價值與限制,然而,卻也因為不懂得做自己,而導致「我是誰」越來越薄弱,而越需要「做好人」來讓他人認可你的存在。

親愛的,看顧好自己,當你越清晰自己是誰,越不畏懼他人眼光與言語,越看懂那些入侵與操縱的話語,就會越有能力讓那些控制穿透你,而不隨之起舞,當對方意識到無法再控制你時,他們將必須挽起袖子,努力幹活了。

 

延伸閱讀:缺乏界限的共生關係,讓你失去自信也缺乏自我

陪伴你成長:

【心理界限】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