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同理心,empathy,又譯為「神入」,意指進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邏輯,共情並理解他情緒的由來,感同身受。我則稱「起於情,同此理」,對於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為能理解為「這麼做一定有對方的理由及情緒」。
目前已知的同理心的類型包括有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
情感的同理心
情感/情緒的同理心(affective/emotional empathy)是一種能夠以適當情感回應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這部分互動是意會的,我們會被對方感染情緒、陷入他的感受,或與對方共感共情,喚起自己過去類似的情緒經驗。前者是被動被感染的,後者是主動與對方連結,類似「沒錯,我能知道那種感覺。」
近年來有論述提出,小心「同理心的濫用」,指的是我們過度進入他人情緒,化身情緒本身,被情緒主導,以無意識行為宣洩情緒。如過度認同受害者痛苦情緒,不自覺化身正義魔人,打擊任何類似加害者形象的人。
認知的同理心
認知的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是了解他人觀點,他人如何理解事情的能力。
這部分互動是收集證據的,藉此資料我們進入了他人的心理觀點,推理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背後意圖,並預期他人用什麼角色與邏輯在進行下一步。大概類似名偵探的作法,或者一句話表示:「設身處地」。
情感的同理心和認知的同理心之間彼此獨立,能在情感上強烈共情的人不一定也善於理解他人的認知觀點,反過來也是。
然原則上兩者必須並用,「同理心」才會真正完整。
強烈共情的人很容易被情緒主導,跟著對方進入破壞、宣洩的立場,此時就需要認知的同理心幫忙踩住界線,讓「你是你,我是我」,讓「同理,而不是同意」;而過於理解他人的認知同理心,很容易進入自己對他人的想像,太早幫對方解決問題,事情是作對了,然人類的情緒沒先被回應,就什麼也動不起來,此時就需要情緒的同理心回應對方感受,讓他感覺到「我是支持你的」。
兩者共用的同理心也才能辨識更複雜的情緒狀態,如對案主是照顧者的人過世了,然你卻感受不到他純然的哀傷,那種不對勁令你警覺,好像還融混著其他什麼,你想起過去認識他對世界的理解是什麼(對了,是他的家庭故事),於是你懂了,那是隱藏的憤怒及愧疚。然後你拍拍他的肩,說「照顧者走了,此刻的你一定很矛盾對吧。」。因為,照顧者曾經照料他的生活,也是家暴他的人。
產生真正同理心的前提是案主願意敘說,敘說時對方會釋出情緒與對事件的理解,我們才能從故事裡聽出隱身的情感與對他的意義,然後才能與哀傷的人同哀哭,但又不至於一同陷入泥沼出不來。換個文化的語言來說,就好像具備「上身」又能「退駕」的能力。
同理,必須在關係裡,讓案主知道我們願意理解他,讓案主知道我們不會被拖累,願意承接這些隱身的情感,願意和他一起面對未知的未知。
1.初層次同理心
1.定義:「針對當事人明顯表達的意思和感覺,以「覆述」回應基本了解及溝通」。
*此部分改編《助人歷程與技巧》作者黃惠惠的初層次同理心定義。
2.例句:
CL:「上週事件(內容的來龍去脈)之後,我覺得很難過。」
CO:「那件事讓你很難過。」
3.適用時機:
多用於當事人抒發情緒,情緒的覆述像是說「我聽到了」,有時候不一定要覆述,眼神誠懇專注也可以。回應「我聽到了」表示有意願傾聽,會讓當事人繼續說下去,常用於建立關係階段。
2.言外之意的層次
1.定義:「針對當事人隱含的、說到一半的、暗示的,以相對應的情緒詞回應,以作確認及探索」,讓當事人的真正感受從檯面下帶到檯面上。*此部分改編《助人歷程與技巧》作者黃惠惠的高層次同理心定義並修改。
2.例句:
CL:「我考砸了。」並嘆了一口氣。
CO:「怎麼了,你在擔心什麼嗎?」
3.適用時機:
前例句當事人僅陳述事實,但事實對他的意義為何則需情緒線索才能解釋。當事人嘆了一口氣,於是CO以情緒詞「擔心」作為情感反映,指認出來,讓整件事訊息更完整,引導當事人意識到情緒,探索更多「自己怎麼了、想要怎樣」。常用於探索、整理階段。
3.混雜遮掩的層次
1.定義:「當事人的感覺混亂無序,潛意識地遮掩他真正在乎的部份,抓取核心後,以肯定句加強、回應他的渴求。」
2.例句:
CL:「我工作很認真,但老闆卻總是覺得不夠。我在想,他說的對,我是有些地方沒有仔細檢查。我覺得我不該計較太多,能有份工作就很好了。」
CO:「你確實很認真啊,從我的理解,在你有限的條件下已經很努力了,例如:(哪些實證)。你可以多聊聊老闆是說那些地方做的不夠…,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3.適用時機:
當事人的情緒混亂、混雜,不知道情緒感受是否正確,這是因為他缺乏自信,於是出現半調子的抱怨,後面又自打嘴巴、自我否定。前例句的核心是,當事人可能受到不公,想要抱怨想要支持,於是先肯定他的努力、認真(這部分必須仰賴先前自我敘說的內容作事實根據),鼓勵他可以抱怨,讓情緒暢通、消除矛盾,主體力量才會出來,最後請他說說自己的意見。
4.壓抑防衛的層次
1.定義:「當事人壓抑感覺,談話中感覺不到情緒,但從他描述的內容仍可猜測其用意(他講這個內容一定有某個需要。),抓取核心後,以他可接受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給予對應。」
2.例句:
A:女性的通常狀況(敘述內容:人際互動較多,自我陳述較少)
CL:「從小家裡父母離異,我在親戚家被當人球踢來踢去…沒想到叔父有天纏上我要我配合他在床上…後來離開與前男友在一起,他動不動就暴力相向…不知道自己哪裡作錯…現在在家帶小孩,他被診斷為過動,能不能幫我,告訴我該怎麼做?」
CO:「你知道嗎?你講這些經歷時,彷彿不是自己的事一樣,你是怎麼撐到現在的,我聽了可是很想哭啊。」(紅眼眶)
CL:「嗯…我也不知道,日子就是這樣過了,哭也沒有用哇…」(眼淚不聽使喚地掉)
B:男性的通常狀況(敘述內容:自我行為較多,人際交流較少)
CL:「嗯,我昨晚癲癇發作,倒在地上,醒了之後自己收拾殘局,沒想到又發生一次,醫生說這沒辦法醫…;住院時醫生把我綁起來關進房間,但我知道怎麼掙脫,後來從窗戶出來,吃藥也是,塞牙縫就好,後來他們要我轉院…隔壁樓友喝酒併發糖尿病,擦傷大片傷口也是我幫他處理、每天換藥,但他就是不聽繼續喝酒,結果就走了…(講述他如何一個人生活的瑣碎)」
CO:「…你還跟誰聊天嗎?」
CL:「警察算不算?…那應該沒有。」
CO:「你很努力在過活,還能幫助別人,真是不容易。你平常是怎麼知道這些生活技能的?又怎麼想要去幫他們?」
3.適用時機:
當事人很少顯露情緒,是站的遠遠地觀看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可源於能過去情緒出現時更失控,導致他們必須壓抑,不與對方建立關係,才能保有現在。不過從敘述內容來看,一定有其用意(否則不用說那麼多),至少潛意識還是抓住機會透露了他的需要:「想與人交流」。同理針對的是當事人的整體,他想要被關注或與人關係連結時需要的是什麼。若單純只回應表面內容,很容易誤入陷阱,被當事人拉走,一同忽略情緒,只放在「問題」身上。
同理回應的方式,不一定要帶情緒形容詞,尤其男性,回應他的情緒不一定是語言,以動作或討論也可以。若回應女性,則可自我揭露,賦予她情緒流露的正當性,或者示範如何表達情感。
進階的同理不單只是情感反映,而是一種交流與對應,是一種「我與你」此時此刻的關係,表示「我聽到了、我知道了、我感覺到你想要說的了」。「起於情,同此理」,然後「應對方」,將同理視為回饋的基底,回饋是重要的,那是一段此時此刻關係存在並有互動的證明。
同理心的鋪陳,首要是案主願意敘說,表述自己的感受、經驗或事件,因為情感隱身在故事裡,有故事才能神入。零散的短句、愛應不應或完全不說話的,關係沒有發生,情感沒有交流,助人者是不可能出現同理的,頂多只能猜測(認知的同理心),但即使猜中,對方也是「喔」這樣,不會有後續。因此,讓當事人說故事、建立關係都會是所有改變裡最重要的第一步。
然而,我們並非當事人,「同理」說到底也只是一種盡量調頻的「想像」,並不是徹頭徹底化身為他,因此,同理心的運用仍要時常與對方澄清、核對。
延伸閱讀: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親密與支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