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哭就抱會寵壞?不足的觸摸擁抱有更多負面情緒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前兩天看到一篇標題為《擁抱意圖自殺的少年,挽回了差點消逝的生命》的文章。這樁驚險事件發生在 5月17日美國帕克羅斯高中,一名長期承受精神困擾的學生持槍走進校園,體育教練洛威(Keanon Lowe)的反應不是驚慌逃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上前擁抱對方,奇蹟似地化解一場校園槍擊案。

除了佩服教練的應變能力與無懼的勇氣,也深深感受到這名受苦的學生,內心渴求他人的關懷與協助,這個「愛的擁抱」彷彿沙漠中的甘霖,滋養了求死之心。擁抱,具有使事件化險為夷,讓人心溫暖安定的魔力!

《心理韌性:重建挫折復原力的132個強效練習大全》書中提到:當人們接觸和觸摸時,人體會下意識地釋放催產素,又稱為感情激素。其主要功能具有產生連結,傳遞感情,是一種能讓人感到安全、信任、開放心智接納他人的激素。原以為催產素只有女性生產時才釋放,協助母體順產,並在產後有助於分泌乳汁,而後發現催產素男女皆有。

擁抱時人體會分泌催產素,能使神經系統調整到放鬆狀態,並抑制壓力激素的釋放,讓人體達到一種平靜與安定的感覺。
難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克特納(Dacher Keltner)會說:「讓神經系統恢復安心、平靜的最快方法就是透過溫暖、安全的觸摸。這是愛、感恩與同情心的主要語言,人與人之間傳達善意的中心媒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讓我驚訝的是擁抱不只影響大腦,還影響人的基因。2017年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學的研究指出:擁抱嬰兒的多寡,將影響孩子的基因表現,而影響將持續好幾年。嬰兒時期得到比較少身體接觸的孩子,長大後,他們的憂鬱痛苦指數較高,並且基因表現也受影響而改變。

研究發現,「高度擁抱」組的孩子與「缺乏擁抱」組的孩子,在DNA甲基化的程度不同。DNA甲基化是一種表觀遺傳學的機制,亦是正常生物發展的重要標記,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研究者發現嬰兒時期未受到足夠觸摸擁抱的孩子,其甲基化的反應比實際年齡更慢,而且孩子有較多焦慮憂傷等負面情緒。

如今安安已經四歲,硯硯也兩歲了,只能說慶幸自己憑著母愛爆發的直覺,給予兩個孩子抱好抱滿。面對安安這個高需求寶寶,六個月前都需要站著搖、抱哄睡,熟睡後小心翼翼地輕輕放下床,只要一個姿勢不對,馬上就會哭醒。每次哭聲,就表示先前的心力前功盡棄,一次又一次考驗著媽媽的耐力與毅力。

雖然當初家中長輩總是出於好意、心疼我太累地說:「孩子哭一哭不理他,他就會乖了!」、「小孩哭就抱,會被寵壞的!」、「孩子不哭就不要抱!不然孩子會被抱習慣。」但我秉持著孩子需要擁抱,就如同需要喝奶、換尿布一樣地重要。給予孩子安心的擁抱,媽媽我其實也同樣獲得安定的力量!

親愛的,你多久沒有好好地(被)擁抱了?

(大人像)孩子哭鬧時,不仿試一試上前給予他一個擁抱,當人感到情緒被包容與接納,腦子才能接收和運轉,擁抱的魔法也將會在你倆間展現!

 

 

延伸閱讀:【好文分享】擁抱內在小孩:找回與內在小孩連結的七個方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