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來的求神拜佛?心理師:你在尋找完美父親的身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朋友問起我怎麼看宗教與信仰,先撇除法力與高層靈性的存在,許多人在信仰的追尋上,之所以獲得依歸,也許是一種關係的連結與安全感。

許多人在宗教裡獲得心靈安頓的力量,也獲得重生的機會,而內心裡驅策著尋找宗教的原因,卻脫離不了關係的斷裂與孤寂感,又或者是渴望被接納與照顧的失落感,當我們無法識別那股內心驅策的力量,就容易被打著宗教與法力名義的人為操作中受騙,原本已經過於匱乏與無助的身心狀態,再次痛苦,更再次傷害已經薄弱的自我價值與對他人的信任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還記得某次在學習靜心時,有位學員說到每次聽到音樂中有低沈嗓音的Guru唱誦時,就覺得特別安心,而當時候帶課程的老師則說:「你要停止尋找完美父親,好好成長自己。」我在一旁聽了一頭霧水,卻看見當下那位學員泫然欲泣的表情,事後才聽說他跑遍全台廟宇,不斷找神拜,卻沒有能力好好處理自己失落的家庭。

佛洛姆在對神的愛篇章中提到:「由於上帝是父親,我就成了孩子。我還沒有脫離嬰兒式的全知全能願望。我還沒有獲得客觀性,以去認識我作為一個人的界限,認識我的無知、我的無助。我仍然確信———像小孩子一樣———一定有一個父親,他救援我、管理我、逞罰我,當我服從,他就喜歡我;當我頌揚他,他就被我阿諛;而當我不服從祂,他就因之憤怒。十分明顯,絕大部分人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都沒有超過這個嬰兒階段,因此,對大部份人來說,信仰上帝就是信仰一個能夠幫助人的父親———這是兒童式的幻想。這種宗教概念,雖然早已被人類中許多偉大的教師以及少數的人所克服,但在現在卻仍然是宗教的主要形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因此當一個人過度迷信,卻也意味在宗教裡他的心靈獲得救贖,他內在關係裡感覺被支持、被保護與被接納,同時也在當中獲得力量甚至生活的勇氣。而當外人想要批評或要求他停下信仰時,也許需要自問,在他離開信仰時,又有誰可以提供給他足夠大的依靠,又有誰可以滿足他對完美形象的依賴?

而如何確認自己的信仰是否到了成熟階段,佛洛姆也提到「合一與界限」,也就是 「神不再是外在的力量」,而此時人已在自己心中建立起母性原則與父性原則,心中已不再把神當成父母保護與命令的力量,而是成為自己的父母。

當一個人有能力到達這個階段,卻也意味著對神的愛、對父母的愛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愛已然密不可分了。

本文引述自佛洛姆《愛的藝術》

 

延伸閱讀:向內尋找,看見你的內在神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