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有了孩子之後,對孩子的事情便會特別關注。
有天一大早,我推著幾個月大的女兒上保母那兒。路途中總會經過一間大飯店,門口時常停滿了遊覽車。那天我的去路正好被一輛遊覽車的尾巴給擋住了。
我皺起眉頭,向遊覽車內的司機揮手示意,請他挪動一下車子,讓出一點通道給我。司機卻按了聲喇叭,震耳欲聾。我又再揮手示意,司機開了車門,用狐疑的眼神看著我,問我什麼事?
我告訴司機大哥,車子擋到我的去路了。沒想到,他又再按了一聲喇叭。「叭!」大客車的喇叭聲特別大聲,讓人心情煩躁。
「前面的車沒走,我也走不了呀!」司機不耐煩地說。
「那可以不要一直按喇叭嗎?孩子都被嚇醒了!」我有些擔心,看向嬰兒推車。
司機爬出了坐位,下了車。他瞪大雙眼,面紅耳赤,挺起胸膛,擴張身體,大步走向我,大聲地說:「不然你是要我怎樣?你是存心在找麻煩是不是?」
我見苗頭不對,繼續待著恐怕要上社會新聞,連忙推著女兒「落荒而逃」。
脫離「容納之窗」進到「過度激發狀態」
事後,我消化了一下我的情緒。令我不解的是,不就是一個簡單的請求,為什麼對方會出現如此張牙舞爪,一副準備要跟我火拼的舉動。
可以想見,這位司機大哥,在那當下的身心反應已經脫離「容納之窗」了,被拋到「過度激發狀態」,呈現的正是原始應急反應中的「戰鬥」姿態(話說,我的應急反應則是以「逃跑」為優先)。(註)
一個人為什麼如此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激起敵意反應,而進入戰鬥的預備狀態?是他心情不好嗎?或者最近煩惱過多?昨天沒睡好?工作過度疲勞?還是,嗑藥了?
我不知道,也許都有可能。這讓我想起,過去在學校中服務時,也時常遇到一些動不動就要跟人家「拼輸贏」的孩子。對他人不論有心或無意的言行,經常出現高度的敵意反應,並容易啟動「戰鬥模式」。
為什麼容易進入「過度激發」狀態?
人們面對壓力或危機時,慣常出現的行為模式,常是自幼與環境互動時發展出來的。最初也影響一個人最大的環境,便是原生家庭。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每日是在被大聲斥責、辱罵或批評的生活中度過,或受到來自大人的威嚇、暴力攻擊,與任何不當對待,這些來自大人的毒性壓力,便會在身體中逐漸累積,並且經常性地讓孩子出現類似脫離「容納之窗」的失控狀態,不是擺盪到「過度激發狀態」(能量過強),便是直接掉進「過低激發狀態」(能量過低)。
逐漸地,孩子的大腦便會認定「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或「我隨時都有可能受傷害」,對他人的語言或評價過度敏感,時時處在高度警覺及身心失控的邊緣。
而若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下的都是大人高張力的怒罵、指責或扁損,甚至大打出手,孩子便學到,當壓力或危機當前時,唯一因應問題的方式就是啟動戰鬥模式。因應模式一旦有效,就會被保留下來。
例如,同儕之間難免互相開玩笑。當一個時常處在警覺狀態的孩子,對同學本來不帶傷害的言詞過度敏感,而解讀為對自己的批評或譏諷,立即出現敵意反應,變臉並大聲喝叱:「你說什麼,再給我說一次呀?」。若周遭的同學立刻閉嘴,戰鬥模式顯然有了效果。行為是有功能的,特定的行為若能成功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或因應困境,未來就會在類似情境中一再出現。
問題是,這種因應危機或壓力的行為模式,雖然成功地讓對方閉嘴,俯首稱臣了,換來的是更多的麻煩,例如,不受同儕歡迎或被師長責罵。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勢必得不斷接受大大小小的懲處。這樣的處境,更容易把他的身心狀態逼出容納之窗,而對外界有著更多的敵意:「你們每個人都是針對我!」或「你們都不可以信任!」。最後,即使很小的刺激,都能引爆出他的戰鬥模式,而且反應速度快得驚人。
這樣的孩子,我看得很多,類似的成長故事,我也聽了很多。
可以預期,長大進入職場後,他們很容易被認定為「情緒化」或「情緒管理不佳」的頭痛人物,也可能常因為不自主地被激怒,而按下「戰鬥模式鈕」,接著惹出一堆麻煩後果。這些麻煩事,不管是在工作上或人際關係上,又成了另一道壓力來源,再度把當事人的身心狀態逼出容納之窗。
如果是這樣,或許我們就不難理解,有的人為什麼總是覺得別人在「找麻煩」—這是一種對外界不信任的敵意反應,一旦「脫窗」,就要啟動「戰鬥模式」了。
回到這位司機大哥身上,我由衷希望他今天只是純粹心情不好而已。如果他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如同上述,再加上不友善的職場環境與力不從心的生活壓力,使他時常處在過勞與不愉快的身心狀態中,這都會加快一個人按下戰鬥模式鈕的速度。這或許能解釋,我們的對話才沒幾句,他就覺得我在找麻煩,準備下車跟我拼輸贏了。
如何處理職場中的「情緒化」?
現今許多企業都強調要加強員工情緒管理能力,提升情緒智商,我們樂見企業對員工身心狀態的重視。但如果從身心壓力與創傷的觀點來看,情緒管理事實上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若只是聽個演講或上個課,效果仍然有限。
一個真正願意照顧員工身心狀態的企業主管,應該要擁有身心壓力與創傷知情的知識。於是,他們會從制度或企業文化層面,積極移除容易將員工的身心狀態逼出容納之窗的不友善勞動條件;另一方面,也會主動提供員工自我成長相關課程,甚至透過EAP(員工協助方案)的服務,鼓勵員工積極進修,甚至接受心理諮商。當員工的身心狀態穩定了,工作中的出錯率便會下降,企業產能自然提升。
註: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指的是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身心可承受的範圍。在容納之窗之內,身心處在「適度激發狀態」,一個人尚可穩定與理性地面對困境,解決問題。一旦身心狀態被壓力逼出了容納之窗,可能進入「過高激發狀態」,亦即能量過強,呈現焦躁、易怒、失眠、衝動等現象;也可能進入「過低激發狀態」,亦即能量不足,出現疲憊、無力、憂鬱、失去動力等情形。